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抗敏合剂治疗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付宏伟;王为平;刘多丽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为了寻求一种疗效显著、作用持久、服用方便、无毒副作用的方药,笔者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将临床有效方剂进行筛选和改进,制成两种浓缩口服液--抗敏一号和抗敏二号,分别对临床常见的风热型和风寒型荨麻疹进行治疗,共观察206例患者,收到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枸地氯雷他定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婷;牟韵竹

    目的 观察枸地氯雷他定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皮肤科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常规服用维生素、钙剂,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枸地氯雷他定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西咪替丁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8.0%高于对照组的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1,P<0.05).治疗前2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项症状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枸地氯雷他定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临床疗效较好,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皮肤病患者的常见致敏原及其特点

    作者:蒋爱玉

    目的 研究观察皮肤病患者的常见过敏原,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2010年8月--2012年9月皮肤科门诊收治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120例进行本次实验,其中荨麻疹患者74例,皮炎29例,湿疹1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皮肤过敏原检测,总结检测结果.结果 120例患者的过敏原前5位为:螨虫和昆虫60例,霉菌31例,海鲜19例,组胺8例,酵母2例,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皮肤病患者的常见过敏原主要为螨、昆虫、霉菌、海鲜,需要医生在工作中引起重视,以更好地加强健康指导,使患者在生活中尽量避免过敏原.

  • 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韩玉红

    目的 对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资料选自2010年2月——2011年2月在我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6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按照中医辨证的分型,以及患者的不同病情分别给予相应的中医辩证疗法治疗.结果 经有效的治疗之后,有32例(53.33%)患者已痊愈,良有15例(25.00%),中有10例(16.67%),差有3例(5.00%),总优良率为95.00%.结论 采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疗效非常显著,具有明显的临床功效,值得各大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 金银花煎液外洗治疗婴儿湿疹50例疗效观察

    作者:雒春香;余静珠;周红宝

    婴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近年发生率逐年增加,6~12个月婴儿湿疹发生率约为75.7%[1],好发于头面部、臀部及四肢屈侧,多见于两颊及前额.一般认为多因对食物过敏、消化不良或某些外界刺激因素所致,临床以皮肤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伴剧烈瘙痒为特征,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临床上常用抗组胺药、激素类药物治疗,疗效已被肯定;但婴幼儿服药不便,且皮肤娇嫩,湿疹面积较大,经激素大面积长期使用后,可引起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色素沉着,故如能采用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的中药外治,则是很好的替代疗法.

  •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免疫炎性反应与依巴斯汀临床疗效及机制分析

    作者:杨晓静;冯冬梅;朱由瑾;温丽英;姚秀叶

    目的:探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免疫炎性反应与依巴斯汀对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临床疗效与机制分析. 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诊断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120例,均为急性荨麻疹患者.取同龄健康人群组60例作为正常组. 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7(IL-17)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h1、Th2、Th17与Treg亚群T细胞比例,计算Th1/Th2,Th17/Treg比值,比较两组患者免疫炎性反应水平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IL-6、IL-10与IL-17水平间相关性.入组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以信封法随机分为依巴斯汀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依据全国高等医学教育本科教材《皮肤性病学》第七版给予对症处理.依巴斯汀组患者给予依巴斯汀10mg/天治疗,观察时间为1个月.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IL-6、IL-10、IL-17与Th1/Th2,Th17/Treg比值变化. 结果:变态反应性疾病组患者血清IL-6、IL-17水平升高,IL-10水平下降,Th1/Th2比值下降,Th17/Treg比值增加,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态反应性疾病组患者血清IL-6与IL-17呈直线正相关(r=0.786,P<0.05),血清IL-10与IL-17呈直线负相关(r=-0.818,P<0.05).给予依巴斯汀治疗后,患者血清IL-6、IL-17水平下降,IL-10水平升高,Th1/Th2比值升高,Th17/Treg比值降低,临床有效率提高,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体内存在免疫、炎性反应.依巴斯汀可以下调血清炎性反应水平,调节患者体内细胞免疫功能失衡,对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具有较好疗效.

  • 特应性皮炎患者检测血清总IgE、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的临床意义

    作者:汤希凡;秦辛玲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异位性皮炎或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常初发于2-6月婴儿,但慢性手部湿疹常是许多成年人异位性皮炎的初表现.本研究采用罗氏E17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AD患者血清总IgE水平、SYSMEX(希森美康)公司生产的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嗜酸性粒细胞数,探讨血清总IgE水平、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在AD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 应用门冬氨酸钙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赟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门冬氨酸钙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1例)和实验组(52例),应用葡萄糖酸钙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应用门冬氨酸钙为实验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实验组52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痊愈的患者有23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显效的患者有16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有效的患者有9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无效的患者有4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31%;在对照组51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痊愈的患者有13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显效的患者有12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有效的患者有10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无效的患者有16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8.63%。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门冬氨酸钙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对28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行血清特异性IgE过敏原检测结果的分析

    作者:陈卉

    目的:分析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常见过敏原。方法:由同一名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检验医师对2013年10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来我院就诊的28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进行血清特异性IgE过敏原检测,分析其检验结果。结果:春季植物是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其所占比例为57.14%,其检测的阳性率与本组其他吸入性过敏原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豆、花生是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常见的食入性过敏原,其所占比例为53.57%,其检测的阳性率与本组其他食入性过敏原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有15例患者血清总IgE水平大于90IU/ml,其中多数为荨麻疹患者。结论:临床医师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为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规避过敏原,以降低其病情复发的几率。

  • 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海英

    目的:探讨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的方法和意义.方法:对2012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我院皮肤科收治的125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在这125例患者中,有75例荨麻疹患者,50例皮炎患者.我们将75例荨麻疹患者作为荨麻疹组,将50例皮炎患者作为皮炎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5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我们使用德国MED-Tronik公司生产的敏筛过敏原检测系统对这三组人进行过敏原检测.结果:荨麻疹组患者过敏原的检出率为96%,皮炎组患者过敏原的检出率为80.0%,对照组人过敏原的检出率为0.荨麻疹组患者和皮炎组患者过敏原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三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荨麻疹组患者过敏原的前5位分别是螨和昆虫、霉菌、海鲜类食品、组胺类药物、酵母.皮炎组患者过敏原的前5位分别是螨和昆虫、霉菌、海鲜类食品、蟑螂、猫的皮屑.结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的检出率较高,其常见的过敏原是螨和昆虫.这一结论可为我地区防治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提供一定的依据.

  •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

    作者:虞满明;张美玲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俗称过敏性皮肤病,由患者通过多种途径f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接触到敏感物质而引起,包括日常所说的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异位性皮炎和药疹等疾病.轻症影响健康,重症可困扰终生,甚至危及生命.我院从2005年开始使用门冬氨酸钙注射液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 湿疹的药物治疗

    作者:阎丽

    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约占皮肤科门诊量的15%~30%.湿疹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密切相关,有些患者对食物(如鱼、虾、牛羊肉)或吸入物(如药粉、尘螨、羽毛等)敏感,也可能与遗传、某些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机体变化有关.急性湿疹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常常转变为亚急性和慢性湿疹,使病情反复发作,经久难治,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为此,探讨湿疹有效的治疗方法非常必要.

  • 食物不耐受导致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病因学分析

    作者:

    目的 探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对食物变应原的反应程度,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9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变应原IgG浓度,按疾病分组观察并比较血清检测结果.结论 190例患者14种食物变应原血清不耐受抗体IgG检测结果阳性率依次为:牛肉4.76%,鸡肉2.86%,鳕鱼8.57%,玉米4.76%,螃蟹19.05%,鸡蛋32.62%,蘑菇10%,牛奶12.38%,猪肉1.9%,大米1.43%,虾27.62%,大豆3.81%,西红柿10.48%,小麦15.71%.结论 表明,病例中以鸡蛋、虾、螃蟹的致敏性较高(阳性率比较差别显著,P<0.0001);小麦、牛奶、西红柿和蘑菇的致敏性次之(阳性率比较差别显著,P<0.0001);牛肉、鸡肉、鳕鱼、玉米、猪肉、大米、大豆致敏性较低(阳性率比较差别显著,P<0.0001).结论检测血清食物变应原不耐受抗体IgG可以尽早发现患者的致敏食物,确定疾病病因,及时将致敏食物从患者食谱中排除,降低患者食物过敏的患病率,缓解临床症状,从而降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发病率.

  • 280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王卫亮;陈燕;林菊珍;吕冠标;黄远佐;刘奉彬

    目的:探讨本地区常见变应原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关系以及分布情况。方法选取2011-05~2014-05间本院皮肤科就诊的280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分别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组。应用德国Regumed公司生产的百康2000生物共振治疗仪对患者进行吸入、食物等变应原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过敏原阳性率荨麻疹组为85.63%;皮炎、湿疹组为79.81%。从过敏原分布特征来看,以多种、多组物质过敏的患者为多,单种、单组物质过敏的患者为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荨麻疹组前五位过敏原分别为:屋尘螨/粉尘螨、霉菌混合物、海鲜类、蛋白类、豚草属。皮炎、湿疹组前五位过敏原分别为:屋尘螨/粉尘螨、霉菌混合物、甲醛类、海鲜类、重金属类。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高于食物组。按性别分类,两组女性患者都比男性患者阳性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按年龄分类,儿童组阳性率高为92.3%;老年组低为6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本地区常见过敏原分布特征为:吸入组阳性率高于食物组;对多种、多组变应原呈阳性反应率比只对一种、一组变应原呈阳性反应率高;女性患者阳性率较高,儿童组检出阳性率为高。

  • 李斌从血热论治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作者:张靖怡;李斌

    介绍李斌教授辨治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经验.认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基本病机是“血热为病之本,阳浮为病之标”,治疗宜“清热凉血,重镇潜阳”,芩珠凉血方疗效较好.

  •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儿食物过敏原检测及饮食指导

    作者:杨静;杨珍

    近年来,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常见的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瘙痒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剧烈的瘙痒、明显的湿疹样变和皮肤干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慢性荨麻疹因病程长达6周以上,瘙痒、反复发作而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2].我们通过检测患儿血清中的食物过敏原探讨食物过敏原SIgE、SIgG抗体检测在临床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治中的意义,并制订详细的饮食指导.

  • 湖南安乡县水灾区皮肤病调查

    作者:沈志鸿;钱骋风;毛维翰

    目的 了解湖南安乡县水灾地区皮肤病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水灾地区1 416个皮肤病初诊患者作有关皮肤病发病情况的调查,并和我院同期10 297个皮肤病初诊患者作比较。 结果 水灾地区的皮肤病就诊数明显高于我院同期数,在各类皮肤病的比较中发现水灾地区细菌感染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浸渍皮炎的发病比例明显高于我院同期,而病毒感染性皮肤病、夏季皮炎、日光性皮炎、痒疹、自身免疫性皮肤病、药疹及性病等的发病比例明显低于我院同期。结论 认为以上差别是由于水灾地区的特殊自然环境、不良卫生习惯、缺医少药以及城乡差别所致。

  • 阿伐斯汀对比左西替利嗪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张胜利

    目的 对比研究阿伐斯汀与左西替利嗪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144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72例.A组给予阿伐斯汀治疗,B组给予左西替利嗪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B组总有效率90.28% (65/72),高于A组的76.39% (55/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天及28天,2组临床症状体征(T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B组显著低于A组(P<0.05或P<0.01);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见肝肾、心功能及血尿异常.结论 左西替利嗪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优于阿伐斯汀.

  •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 1998年门诊初诊皮肤病病例与 1989年比较

    作者:年宏芳;侯芳兰

    我院 1998年门诊初诊皮肤病例 5316例,其中回族 1188例 (22.35% ), 1989年 2875例,其中回族 871例 (30.3% )。 皮肤病类别变化: 1998年 25类,占首位的是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21.31% ),其余依次是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15.31% )、皮肤附属器疾病 (15.27% )、病毒性皮肤病 (13.62% )、红斑和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7.64% )等。 1989年 19类,占首位的是昆虫性皮肤病 (18.85% ),其余依次是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17.98% )、皮肤附属器疾病 (15.48%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13.58% )、红斑和鳞屑性皮肤病 (6.99% )等。 病种变化: 1998年 166种, 1989年 114种。 10种常见皮肤病: 1998年依次是痤疮、湿疹、痒疹、荨麻疹、银屑病、神经性皮炎、扁平疣、脂溢性皮炎、带状疱疹、寻常疣。 1989年依次是疥疮、痒疹、痤疮、荨麻疹、银屑病、脂溢性皮炎、湿疹、扁平疣、神经性皮炎、手足癣。 梅毒: 1998年 10例, 1989年 0例。传染性软疣: 1998年 112例, 1989年 25例。

  • 进一步提高免疫性皮肤病的研究水平

    作者:毕志刚

    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注意到皮肤与免疫的关系,随着免疫学的不断深入发展、皮肤免疫系统的发现及对各种皮肤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又注意到除了传统的免疫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各种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和感染性皮肤病以外,如银屑病、白癜风及皮肤肿瘤等都不同程度地与免疫有关.

99 条记录 2/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