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脂多糖通过NF-κb促CDX2表达在Barrett食管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张园;彭伯坚;张拥军;骆凤娇

    目的 探讨脂多糖通过NF-κb诱导食管鳞状上皮细胞CDX2的表达.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2例人正常食管组织和20例BE组织中NF-κb和CDX2 的表达;体外培养正常食管鳞状上皮Het-1A细胞,采用不同浓度脂多糖(LPS)处理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与蛋白印迹分析方法测定NF-κb和CDX2表达的变化. 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发现:在20例BE组织中NF-κb阳性表达15例,阳性率75%,CDX2阳性2表达16例,阳性率80%,与人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织比较,BE组织中NF-κb、CDX2表达均增高(χ 2 P<0.05;χ=20.734,=26.475,P<0.05).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10ng/mL LPS组可轻微刺激食管鳞状上皮细胞NF-κb、CDX2的表达,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100ng/mL LPS和500ng/mL LPS组可明显增强NF-κb、CDX2的表达,且随浓度增强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脂多糖可能通过诱导食管鳞状上皮细胞NF-κb表达,上调BE标志性分子CDX2从而参与BE的形成.

  •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临床体会

    作者:谭家兴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目前被公认是食管腺癌的主要癌前病变,其腺癌的发生率较正常人高30-50倍[1].而氢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被公认为是能有效消除BE黏膜的内镜下治疗手段之一,国内外已将其广泛用于内镜下的治疗[2].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凤城市中心医院内镜室共行胃镜检查9546例次,其中诊断BE共48例均由胃镜及镜下病理活检确诊,现将APC治疗BE临床体会报道如下.

  • 放大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Barrett食管诊治研究

    作者:严山

    目的 评价色素放大内镜结合氩离子凝固术(APC)对Barren食管(BE)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26例经病理确诊BE病例观察其放大内镜特点并行氩离子凝固治疗,于术后3个月、半年及1年复查,观察近期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APC治疗,无并发症出现,共随访1年其中5例再次发现柱状上皮.结论 放大内镜结合APC治疗Barrett食管安全、有效易行,但有一定比例复发,须定期复查.

  • Barrett食管新研究动态

    作者:冉光欣;苏少慧

    Barrett食管是一种癌前病变状态,部分可发展成食管腺癌.目前主要的诊断监测方法是常规内镜检查加病理活组织检查,但随机性较大且检出率不高.本文就近年来有关Barrett食管的定义、诊断、病理、监测指标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Barrett食管54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荣宽;姜春萌

    回顾分析54例Barrett食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示患者中男35例,女19例;以反酸(38例,70.4%)、烧心(36例,66.7%)及胸骨后痛(21例,38.9%)等为主要临床症状.镜下形态以岛型为主(41例,占77.4%),病变长度0.5~5.5 cm,其中19例患者(35.8%)伴有食管裂孔疝.食管压力检查提示屏障压及食管中下段压力明显降低,酸反流总时间、总次数以及酸清除时间均明显增加.提示Barrett食管的临床症状与胃食管反流病无明显差别,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严重并发症;抑酸联合内镜下治疗为其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 Barrett食管标记物的浅析

    作者:李震萍

    在西方国家,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病,而Barrett食管(BE)作为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并发症之一,现已有大量文献报道它与食管下段的腺癌关系密切,被公认为唯一的癌前病变.近十几年来,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明显增加,在国内,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因此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而有些BE经过合理的治疗能发生逆转,监测和治疗BE对发现和治疗早期食管腺癌及部分贲门癌很有意义,所以提高对BE的认识和诊断尤为重要.现就其标记物进行如下总结.

  • 非酸反流与Barrett食管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唐丽明;宋宁;袁红霞

    Barrett食管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密切相关,反流包括酸反流和非酸反流.近年来关于非酸反流与Barrett食管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胆汁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及其并发食管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尤其与BE和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胆汁反流可通过活化法尼酯衍生物受体(famesoidX receptor,FXR)-尾型相关同源盒转录因子-2(caudal-related homeodomain transcription factor-2,CDX2)通路,以及通过Notch通路与CDX2信号的串话效应调控食管上皮细胞肠化生.因此,如何从胆汁酸的作用机制来深入研究以防止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的发生,是临床研究值得关注的问题.

  • Cdx2 LI-CD和p63在Barrett食管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

    作者:陈鑫;王邦茂;李麟;邓宝茹;李姝

    目的:探讨Cdx2、LI-CD和ha在Barrett食管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随机选取胃镜下食管黏膜10例、食管炎组织标本20例和Barrett食管组织标本22例,进行Cdx2、LI-CD和p63免疫组化染色,对不同组织中上述指标的表达情况以及Barrett食管中Cdx2与LI-CD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Cdx2、LI-CD在正常食管黏膜和食管炎组织中均无表达,在Barrett食管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4%(19/22)和77.3%(17/22),并且二者在Barrett食管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750, P<0.01).p63在肠化生组织中没有表达.在部分柱状上皮化生的组织中,有少量p63蛋白表达.结论:Cdx2和LI-CD蛋白在Barrett食管组织中异位表达,可作为Barrett食管的早期标志;在Bar-rett食管中二者表达具有相关性.p63在Barrett食管中下调表达.p63和Cdx2等基因可能参与了Barrett食管的发生.

  • 无痛苦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216例临床观察

    作者:邓全军;谢立群;李华;任万英;赵红艳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伴有或不伴肠化生,是目前公认的食管腺癌的危险因素[1].其引起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不适、吞咽困难、反酸、烧心、胸骨后不适等.Barrett食管的发生率为1%~5%.关于Barrett的治疗,目前以抑酸治疗为主,内镜下治疗可清除异位的上皮,以治疗或预防癌变.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接触性凝固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内镜下的各种治疗.我院应用APC技术治疗Barrett食管216例,观察其临床效果、并发症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Barrett食管炎性分级的相关性

    作者:巩俊卿;鄢春风;张立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引发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1].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多由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引起,严重而长期的反流刺激食管下段导致其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目前认为BE是一种具有癌前病变性质的病理现象[1].研究表明,Hp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但Hp在BE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2].本研究选取BE患者进行观察,按照是否有Hp感染进行分组,探讨Hp感染与Barrett食管炎性分级的关系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 COX-2在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中的表达

    作者:刘心娟;王邦茂;刘文天;阎雪燕;方维丽;杨玉龙

    目的:探讨COX-2与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的关系.方法: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分别测定Barrett食管组(16例)、食管腺癌组(17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食管黏膜中COX-2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RTPCR示14例Barrett食管、15例食管腺癌和5例正常黏膜中COX-2 mRNA呈阳性表达;免疫组化示13例Barrett食管上皮细胞、13例食管腺癌细胞和4例正常黏膜细胞胞浆中COX-2蛋白呈阳性表达,前两组COX-2 mRNA和COX-2蛋白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COX-2及其mRNA在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中呈高表达.COX-2可能与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的形成有关.

  • 经内镜微波凝固联合雷贝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疗效观察

    作者:唐兴俊;陈大勇;叶芳

    目的 观察内镜下微波凝固联合雷贝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Barrett食管患者5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以内镜下微波凝固后,给予口服雷贝拉唑20mg/d,抑酸治疗,对照组仅口服雷贝拉唑20mg/d,二组均治疗12个月.观察治疗后症状的改善及3,6,12个月内镜和病理复查情况.结果 二组的临床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症状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arrett食管上皮逆转总有效率3,6,12个月时分别为64.29%、67.86%和78.57%,而对照组则分别为0,0,1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微波凝固联合雷贝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效果优于单用抑酸剂.

  • Barrett食管病理分型、组织异型性与COX-2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伦虎;陈小霞;闵春明;赵华;廖文华;宋方敏

    目的 探讨Barrett食管(BE)病理分型、组织异型性与环氧合酶-2(COX-2)蛋白及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137例BE患者及134例健康者食管中COX-2蛋白及其mRNA表达情况.结果 COX-2蛋白在BE中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无表达或弱表达,且在特殊肠化型组中高于贲门型(P=0.029)和胃底型(P=0.049),而贲门型和胃底型中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837) ;COX-2mRNA在BE中表达亦都高于正常组织(P<0.05),而贲门型、胃底型及特殊肠化型三者之间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COX-2蛋白及mRNA在低度及高度异型增生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织组(P均<0.05);而高度异型增生组表达明显高于低度异型组(P<0.05).结论 COX-2蛋白及mRNA的表达与BE的病理类型及组织异型性有关,提示COX-2表达与BE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COX-2的高表达可视为BE向食管肿瘤转变的早期事件.

  •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诊断Barrett食管中的应用

    作者:刘振鹏;贾安平;梁秀兰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早期发现和诊断Barrett食管(BE)中的特殊肠上皮化生(肠化)细胞等癌前病变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2月33例经胃镜确诊为内镜BE的患者,按普通内镜、NBI的顺序观察,评价各检查方法图像的清晰度;操作医师对NBI下所观察到的BE黏膜的形态进行Toyoda分型,于改变显著部位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特殊肠化的检出率.结果 在鳞柱状上皮交界处的病变轮廓、Barrett食管黏膜像及浅表毛细血管的观察中,NBI均优于普通内镜(P均<0.01).NBI下根据Toyoda分型,其Ⅲ型黏膜像检出特殊肠化生的准确性达93%,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达80%和94%.结论 NBI作为一种新型的内镜检查系统,操作简单,对病变轮廓显示清晰,可清晰观察到BE黏膜像及浅表毛细血管结构形态,对BE食管的靶向活检具有指导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

  • 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24小时pH及阻抗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马蓉;李凌云

    目前我国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GERD正日益受到临床的关注.GERD主要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及Battett食管(BE).近年来,食管阻抗-pH联合监测开始在GERD的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对RE,NERD患者进行24小时pH及阻抗监测的各项指标特点进行比较,进一步研究GERD的发病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老年人糜烂性食管炎106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冬梅

    随着社会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1].糜烂性食管炎(EE)及GERD并发症更多见于老年患者.笔者对EE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 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在诊断Barrett食管中的应用

    作者:刘慧;刘辉琦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或不伴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specialized intestinal metaplasia,SIM)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目前认为BE的癌变经过SIM→低度异型增生→高度异性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腺癌的过程[1].每年大约有1%的BE患者发展为食管腺癌[2],鉴于BE有发展成为食管腺癌的危险性,早期检出及干预这一癌前病变是预防的关键,目的是早期发现异型增生和早期癌[3-4].窄带成像放大内镜( narrow band imaging system with magnifying endoscopy,NBI-ME)是近年来运用的一种新兴内镜技术,它在普通电子内镜成像过程中,利用滤光器过滤掉内镜光源红蓝绿光波中的宽带光谱,仅留下窄带光谱,使黏膜的形态更加清晰,图像对比更加强烈,被形容为"电子色素内镜".放大观察时更可充分显示腺管开口形态和血管走形,更加精确地引导活检,从而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率,据此进行病变性质的分析和鉴别.现报道如下.

  • 增强放大内镜对Barrett食管中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

    作者:马永华

    随着食管腺癌发病率的逐年增高,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作为其明确的危险因素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1],因而能导致食管腺癌发生的BE中肠上皮化生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被认为是BE发生癌变的起点.目前使用碘液喷洒、美兰染色等手段能很容易确定BE的范围,但如何判断BE是否发生肠上皮化生仍十分困难,且BE中上皮化生多呈斑片状分布,普通内镜无法识别,为了判断是否发生了肠上皮化生,以前多采用4象限法随机取样,但由于存在取样误差,诊断价值有限[2].

  • 胃镜下微波凝固治疗Barrett食管疗效观察

    作者:季淦;严正平;陈俊;王笑秋;郁卫洲;邰少丽

    我院自2003年6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内镜下微波联合抑酸剂加抗反流药治疗Barrett食管26例,并与25例口服质子泵抑制剂(PPI)加抗反流药组进行对照,提示内镜下微波治疗Barrett食管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射频联合抑酸治疗Barrett食管上皮的临床观察

    作者:代军;唐佳新;谢宁;熊霞林;刘春园

    目的 观察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射频治疗术(RF)联合奥荑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BE)上皮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经胃镜和病理证实的BE患者23例,分别行APC或RF,并于术后给予抗反流和抑酸剂治疗.分别于术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第3、6、12个月进行复查,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采用APC治疗的15例患者中有12例首次治疗即全部清除病灶,另外3例经2次治疗病灶亦完全清除;采用射频治疗的8例患者中有3例治疗1次病灶即消失,4例经2次、1例经3次治疗后始见BE完全消除.12个月后复查5例患者复发.结论 应用APC、射频联合抑酸剂治疗BE方法简便易行、安全,且APC治疗效果优于RF.

543 条记录 5/28 页 « 12345678...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