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兔髁突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对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作者:房殿吉;宁兆荣;李松;杜晓岩;郭延伟

    目的:研究兔下颌骨髁突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及其体内成骨情况.方法:从兔下颌骨髁突中分离干细胞进行培养,对BMMSCs向成骨、成骨骼肌细胞的分化进行鉴定.实验组将BMMSCs复合于载黄芪多糖(APS)支架材料上,植入骨缺损区;对照组1植入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CHA)材料;对照组2植入APS/CHA复合材料;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应用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并比较植入材料与骨组织交界处的成骨修复情况.结果:细胞经过传代后形态一致,呈梭形;ALP染色呈阳性,成骨诱导后形成钙结节;成骨骼肌诱导后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植入体内修复骨缺损12周,实验组见大量新生骨及活跃的骨细胞;对照组1仅在材料表面见少量新骨形成;对照组2材料内有部分新骨形成;空白组基本未见骨修复.结论:从兔下颌骨髁突中分离、培养出的BMMSCs,具有体内、体外成骨的能力.

  • IGF-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增殖分化中的表达

    作者:江莉婷;魏立;谢银银;周琦;朱雅萍;高益鸣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信号转导通路在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增殖分化调控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体外单层培养并鉴定出生后1、7、14、28 d共4组SD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内IGF-1表达情况,Real-time 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内IGF-1R、Bcl-2、Bax mRNA及蛋白表达.饥饿培养24 h后,实验组加入质量浓度为100 ng/mL的重组大鼠IGF-1细胞因子(rrIGF-1)继续培养24、48 h,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各组髁突软骨细胞内IGF-1R、IGF-2R、Raf1、GSK-3、IGFBP3、NF-κB、Bcl-2、Bax、integrin、TGF-3 mRNA表达情况;对照组培养液不加rrIGF-1.结果:各鼠龄组SD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内IGF-1表达均阳性,IGF-1R mRNA及蛋白表达相对平稳,Bcl-2、Bax mRNA及蛋白表达逐渐增强,在出生14 d后表达下降(P<0.05).加入100 ng/mL rrIGF-1后,髁突软骨细胞增殖速度显著增加,细胞凋亡减少,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实验组IGF-1R、GSK-3、Bax、integrin mRNA表达整体呈下降趋势;IGF-2R、Raf1、IGFBP3、NF-κB、Bcl-2、TGF-βmRNA表达水平总体呈上调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GF-1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参与了髁突软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软骨形成早期的调控,并可能与integrin、TGF-β等其他蛋白相互作用,共同参与髁突发育过程.

  • 下颌骨髁突骨折临床30例病例观察

    作者:李阳;刘樱;曲卫国;郑延清;王吉;裘刚;曲哲

    目的:对30例(38侧)髁突骨折临床资料分析,探讨髁突骨折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大连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4-05-2007-10收治的资料完整的30例(38侧)髁突骨折病例,对髁突骨折的发生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全身损伤、治疗方案及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并以开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咀嚼力、面型等5个方面作为术后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髁突骨折男性多于女性,交通事故伤为主要致伤原因;髁突骨折42.11%发生在髁突基部,36.84%发生在髁突颈部.主要治疗方法是坚固内固定,正颌手术方法(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等.并发症主要为开口型偏斜(4例),开口度30 mm以下(1例),术后髁突吸收(1例).结论:髁突骨折好发于髁突颈部及基部,坚固内固定是常用手术方法,牵引成骨技术也应用到陈旧性髁突骨折中.

  • 青少年髁突骨折诊治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刘向辉;斯方杰;孙卫革;彭品祥

    目的:探讨青少年髁突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0-2002年间收治的52例(75侧)青少年(2~18岁)髁突骨折病例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少年髁突骨折主要由着力于颏部的间接创伤引起,多为颈部的中高位骨折,大部分骨折断端移位较轻,骨块均是向前下内方向移位.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都取得了较好效果.主要的后遗症是下颌骨发育不良、开口偏斜和轻度张口受限.结论:着力于颏部的外伤要仔细检查有无髁突骨折.治疗上应尽可能采用保守治疗;对于严重移位而难以复位的、粉碎性的髁突骨折,以及不能进行保守治疗的病例.主张手术复位固定.

    关键词: 髁突 骨折 治疗
  • 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晓亮;杨勇;雷晓莉;罗艳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手术适应证与临床处理技术要点.方法:开放性手术治疗髁突骨折患者25例.其中19例骨折片复位后采用坚强内固定;6例髁突粉碎性骨折者,行髁突摘除,且其中4例行带血管蒂的颞筋膜瓣关节成形术.对比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及X线结果,评价骨折愈合情况.结果:优19例(76%),良6例(24%).结论:对伴有移位或错位的髁突骨折,开放性手术及坚强内固定术,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髁突 骨折 治疗
  • 颌面部多发骨折临床特点的探讨

    作者:管仪芳

    目的:分析下颌骨不同骨折类型的骨折特点和并发症防治.方法:312例下颌骨骨折经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将下颌骨骨折分型,分析其伴发骨折部位和特点.对下颌骨骨折行复位内固定术,伴髁突后上移位者配合磨牙区置(牙合)垫的颌间弹性牵引治疗.结果:下颌骨单发线状骨折164例,多发线状骨折102例,粉碎性骨折46例.合并上颌骨骨折38例,颧骨骨折12例,鼻骨骨折13例,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48例,髁突后移位10例.髁突矢状骨折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比例,与其他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颏部合并髁突矢状骨折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比例,与单独颏部或髁突骨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例发生外耳道闭锁,2例术后发生颞颌关节强直,3例髁突后移位复位不良.结论:下颌骨骨折可为单发、多发及粉碎性,可合并上颌骨、颧骨、鼻骨、外耳道前壁骨折及髁突后移位.颏部、髁突矢状骨折易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颏部合并髁突矢状骨折者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髁突后移位的比例显著增高.诊治中应注意预防外耳道腔狭窄、颞下颌关节强直、关节后脱位等并发症发生.

  • 耳周切口治疗髁突颈部骨折

    作者:袁灏;史俊;唐友盛;徐兵;沈国芳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治疗髁突颈部骨折的手术入路.方法:通过改良的耳周小切口,经腮腺入路,对31例36侧髁突骨折行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术后随访3个月,从患者的开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疗效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2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功能不全,所有患者均咬合关系良好,张口度大者4.8 cm,小者3.0 cm,平均张口度4.0 cm,无张口偏斜.术后3个月CT显示所有患者髁突均完全解剖复位.结论:较之传统手术切口,改良的腮腺入路切口隐蔽,手术创伤小,利于面神经保护,且能达到髁突骨折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的要求.

    关键词: 髁突 骨折 手术入路
  • 长螺钉在下颌骨髁突斜形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波;龙星;程勇;杨学文;蔡恒星;邓末宏

    目的:探讨长螺钉在下颌骨髁突骨折内周定中的应用,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对29例髁突高位斜形骨折患者经耳前途径行髁突解剖复位长螺钉内固定.测量术前、术后高度正常侧与降低侧下颌升支长度差值的变化(双侧髁突骨折时至少一侧为矢状骨折,该侧升支高度止常者才纳入研究),骨折段前后向及内外侧向的夹角,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及随访观察.结果:患者术后愈合良好,X线测量显示:术前患侧升支缩短高度甲均6.6 mm,术后为2.3 mm,升支高度有显著性恢复;术前前后向平均夹角为47.7°,术后为9.8°,术前内外向平均夹角为60°,术后为16.9°,两组均有显著性改善.13例随访患者主观满意(随访时间为3~23个月,半均9个月),平均开口度为39 mm,开口型正常,前伸、侧向运动幅度均大于5 mm,无功能障碍.除2例双侧髁突骨折患肯的髁突中度吸收外,其余均恢复良好.结论:长螺钉可用于髁突斜形骨折开放复位的内固定,特别是累及囊内的高位骨折,但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 髁突骨折两种手术方法的比较

    作者:孟志兵;吕春堂;周中华;郭军

    目的:比较耳前进路行髁突骨折-翼外肌解剖复位与改良颌下进路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固定回植术的优缺点,为髁突骨折合理选择手术方法、手术进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我科收治的髁突骨折中采用手术治疗的33例(43侧)病例,按骨折位置高低、类型选择了2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其中26侧采用耳屏前切口髁突骨折-翼外肌解剖复位,17侧采用改良颌下切口、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固定回植术.随访12~24月,对比分析2组病例的疗效.结果:全部切口Ⅰ期愈合,无1例关节强直;所有病人术后面部对称性好.发生下颌骨向健侧侧(牙合)运动受限的病例中,经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固定术者5例(占45%),经耳屏前进路翼外肌解剖复位者3例(占14%);术后发生暂时性面瘫患者中,改良颌下进路术式1例(占9.09%),耳屏前进路4例(占18.18%),术后3~6个月均恢复正常;术后患侧关节区张口疼痛患者中改良颌下进路者2例(占18.18%),耳屏前进路者5例(占22.73%),术后3个月症状明显缓解.结论:从功能上看耳屏前进路髁突骨折-翼外肌解剖复位术明显优于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而从并发症发生看前者多于后者.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术式,以提高髁突骨折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髁突 骨折 手术治疗
  • 髁突增生与下颌骨畸形研究进展

    作者:黄跃;王旭东;沈国芳

    1 概述及流行病学情况髁突增生(condylar hyperplasia),有文献称之为髁突肥大(condylar hypertrophy)[1],髁突良性肥大(benign condylar hypertrophy)[2].

  • 左侧下颌骨髁突内陷性脱位1例

    作者:罗艳荣;许志亮;张小平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6岁,汉族.因"外伤致张闭口不能9 d"就诊.9 d前患者被石板砸倒后下颌着地致伤,伤后下颌不能活动,无法张闭口,影响进食.检查:左侧下颌面部皮肤可见一长约1cm的伤口瘢痕愈合,左颞下颌关节区稍肿胀、压痛.

  • 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附1例报告

    作者:薛燕虹;王予江

    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又名骨软骨外生骨疣,是一种良性软骨增殖性疾病,借广基或蒂与正常密质骨相连,表面覆盖软骨组织帽状结构.可单发或多发,后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好发于长管状骨干骺端表面.发生于颌骨者较少,多位于下颌髁突及喙突.本文结合收治的1例髁突骨软骨瘤,及1994年至今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讨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

  • Fibulin-7在小鼠下颌骨髁突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作者:欧阳宁鹃;李洪亮;林雨恒;王敏娇;沈国芳;代杰文

    目的:观察Fibulin-7蛋白在下颌骨髁突发育过程中的时空表达特点.方法:取胚胎第15.5 d、出生后第1 d、出生后第28 d的C57BL/6J小鼠下颌骨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ibulin-7在下颌骨髁突软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Fibulin-7蛋白在小鼠下颌骨髁突发育过程中表达,表达情况随髁突软骨发育成熟而逐渐向成熟软骨细胞层迁移,且表达部位也随之倾向于胞膜和软骨基质中.结论:Fibulin-7蛋白在下颌骨髁突软骨发育的不同阶段皆有表达,推测Fibulin-7参与了髁突软骨分化成熟的生物学过程.

  • 下颌垂直向功能性移位后髁突软骨的形态学及组织学改建

    作者:储沨婷;唐国华;沈刚

    目的:通过诱发大鼠下颌骨垂直向功能性移位,阐明这一方向上的位移在髁突改建中的作用.方法:5周龄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佩戴上颌后牙(牙合)垫,使下颌骨发生垂直向功能性移位.实验组大鼠进一步分为4组,每组5只,分别在佩戴袷垫后第3、6、9、12天处死.采用组织形态学测量及AB-PAS染色,定量分析髁突的形态及软骨的组织学变化.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垂直向功能性移位后12d,髁突高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前斜面更倾斜;髁突后上区前成软骨细胞及成软骨细胞层厚度在实验第3~6天无明显差异,第9天开始出现显著变化,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增厚,这种变化持续到实验第12天;肥大软骨细胞层厚度在实验第3、9、12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实验第6天较对照组显著减少,间充质细胞层变化不大.结论:下颌垂直向功能性移位可致髁突高度增加、前斜面更倾斜,髁突软骨厚度的增加是髁突高度增加的组织学基础,垂直向移位也是构成功能性矫治器促进下颌骨发育的重要方面.

  • 周期性单轴压应力对大鼠髁突软骨细胞Stress70/GRP75的早期影响

    作者:李煌;李松;吴拓江;徐芸;陈扬熙

    目的:探讨体外周期性单轴压应力对大鼠髁突软骨细胞糖调控蛋白Stress70/GRP75的早期动态变化影响.方法:利用四点弯曲细胞力学加载仪,对第3代大鼠髁突软骨细胞进行体外周期性单轴压应力加载,力值为4000μstrain,时间分别为0、15、30、60、120、240min;采用Western免疫印迹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研究大鼠髁突软骨细胞糖调控蛋白Stress70/GRP75的动态变化,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4000μstrain周期性单轴压应力作用下,大鼠髁突软骨细胞糖调控蛋白Stress70/GRP75的表达发生变化,0min条带灰度值为114.2±5.08;30min时降至低,为86.1±5.09(P<0.001);60min后有所回升,至104.0±4.41(P<0.01),但仍表达下调;120min后表达开始增强,灰度值为134.5±3.74(P<0.001).结论:4000μstrain压应力刺激,对大鼠髁突软骨细胞糖调控蛋白Stress70/GRP75存在时间效应性,初期表达下调;随着应力加载时间延长,其表达反馈增强.

  • 下颌前磨牙扭转与颞下颌关节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张渊;王美青;凌伟

    目的: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当牙发生扭转后,在咬合载荷的作用下,双侧髁突应力的变化.方法:利用在ANSYS中建立左侧下颌第二前磨牙与颞下颌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设计下颌第二前磨牙ICO加载和下颌第二前磨牙逆时针方向水平扭转30°后,进行相同上颌牙列情况下的咬合加载的工况,通过软件运算后,研究髁突处应力分布变化的规律.结果:在下颌第二前磨牙水平扭转30°后,在加载侧髁突上产生了异常的应力效应,应力分布趋势变得规律性较差.其中,大主应力和Von Mises应力由正常加载的从内侧向外侧过渡增大,变成由内向外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扭转加载时,双侧髁突应力水平较正常牙位加载工况下髁突的应力低,尤以加载对侧髁突应力减小明显.结论:单侧前磨牙扭转,可致加载侧髁突拉应力分布规律明显变差.

  • 兔关节盘前移位后髁突软骨细胞中OPG和OPGL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周艺群;胡济安;谷志远;李怡宁

    目的:探讨关节盘前移位后髁突软骨中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及其配体(osteoprotegerin ligand,OPGL)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20只日本大耳白兔,16只用弹力丝牵引关节盘前伸部,建立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1、2、4、8周处死.2只行模拟手术作为手术对照组,术后2周处死;另2只不行手术,作为空白对照.取颞下颌关节标本,HE染色,观察其镜下结构,SP免疫组化法检测髁突软骨中OPG和OPGL的表达与分布,并对各标本OPG和OPGL的表达进行灰度测定.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实验组动物术后体重无明显减轻,伤口愈合良好,大体及显微镜下观察,关节盘明显前移位.OPG和OPGL在各组髁突软骨的增殖层及肥大层浅层均有表达,其中关节盘移位组OPG、OPGL染色较强,染色灰度值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OPG/OPGL比率基本稳定.结论:关节盘移位后OPG和OPGL的表达均有升高,可能参与关节盘移位后髁突软骨病变的发展及转归.

  • 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下颌骨核素骨扫描临床分析

    作者:屈伟;刘浏;丁石梅;王社教

    目的:研究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下颌骨的放射性核素分布,帮助临床医师确定治疗时机和治疗方式.方法:29例面部对称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为207例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测量29例面部对称和207例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下颌骨不同部位的放射性计数,比较髁突、下颌支、下颌体99mTc-MDP摄入量百分比.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成年和未成年患者的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下颌骨99mTc-MDP摄入量有显著差异,男性和女性的下颌骨99Tc-MDP摄入量无显著差异.在下颌骨发育活性异常的患者中,99mTc-MDP摄取量差异值在髁突、下颌体、下颌支依次为(22.50±1.67)%、(6.93±1.02)%和(13.67±0.95)%.髁突的摄入量差异值大.结论:下颌骨的生长发育与身体生长发育有所不同.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可对下颌骨发育情况做出评价,为临床医师确定治疗时机与方式提供依据.

  • 半固定式丁win-block矫治器对颞下颌关节改建的影响

    作者:龚方方;冯静;胡铮;沈刚;陈荣敬;游清玲

    目的:定量评价半固定式Twin-block功能性矫治器在Ⅱ类错(牙合)畸形正畸治疗中对颞下颌关节改建的影响.方法:选择22例应用半固定式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SPSS13.0软件包分别对矫形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上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以评价其疗效.结果:矫形治疗后,髁突明显向上(2.7mm)和向后(3.6mm)生长(P<0.01),关节窝明显向下(1.5mm,P<0.01)和向后(0.8mm,P<0.05)移位,有效颞下颌改变与髁突生长相似,明显向上(4.2mm)和向后(2.7mm)方向改建(P<0.01),下颌骨轻度顺时针旋转(P>0.05).结论:半固定式Twin-block矫治器能有效增加患者的依从性,促进颞下颌关节的生长改建,有利于改善上下颌骨矢状关系的不调.

  • 成人安氏Ⅰ类错(牙合)正畸前、后髁突形态的变化

    作者:史秋涛;卢海平;肖芳;蒋镇;柳毅;谷志远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成人安氏Ⅰ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髁突形态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选取25例临床无口腔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成人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男5例,女20例)正畸治疗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的CBCT影像,应用Mimics10.01软件对CB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测量正畸治疗前、后髁突的高度、大轴位平面和大矢状位平面的面积及骨密度,三维髁突及上部三维髁突的体积及骨密度,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轴位平面和大矢状位平面的面积和骨密度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三维髁突体积及骨密度和上部三维髁突骨密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成人安氏Ⅰ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髁突发生适应性的改建.

259 条记录 4/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