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牙合)干扰在颞下颔关节紊乱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丽娟;侯爱兵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病因复杂,多因素致病,其中(牙合)因素与其关系密切.(牙合)干扰可致牙尖交错位时上下牙尖窝接触不广泛、不密合,下颌运动型发生改变;通过破坏颞下颌关节正常的生物力环境,致使髁突发生适应性形态的改变和移位,进而影响关节盘厚度及位置的改变,引起关节疼痛、弹响,诱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本文就(牙合)干扰对颞下颌关节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作一综述.

  • 髁突的测量分析与骨折发生的关系

    作者:黄靖;沈军

    目的通过对上海地区153名成年人下颌骨髁突内外径、前后径、及髁突颈部窄径的测量,探讨其与骨折发生的关系.方法取上海地区成年人下颌骨:男74例,女79例,以髁突直径为内外径,髁突厚处为髁突前后径,并测出髁突颈部的窄径.同时收集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1997年1月至2003年6月下颌骨骨折病历273份,分析其不同部位骨折的发病率.结果髁突内外径男女分别为:19.04mm、18.85mm;髁突前后径男女分别为9.03mm、8.59mm;髁突颈部窄径男女分别为:6.98mm、5.94mm.下颌骨髁突骨折的发生率在下颌骨骨折中:男性占23.33%,女性占27.27%,其中合并颅脑损伤的为25例.结论将所测得的髁突内外径、前后径数值分别和髁突颈部窄径数值在男性与女性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经t检验,P<0.01.因此,无论男性或女性髁突颈部窄径和髁突内外径及髁突前后径均有明显差异.由此可知髁突颈部为下颌骨细处,无论遭受直接或间接暴力的打击,该处均可引起骨折.同时通过对临床下颌骨骨折发病率的分析发现:髁突是临床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之一.

    关键词: 髁突 骨折
  • 髁突骨折手术前后的护理

    作者:张长怡

    笔者于2003年3月-2004年10月收集了在本院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5例髁突骨折病例资料,在其术前术后的护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髁突 骨折 护理
  • 单侧磨牙正锁(牙合)者下颌边缘运动轨迹的研究

    作者:朱兴志;王楠;侯爱兵

    目的 探讨单侧磨牙正锁(牙合)者下颌边缘运动轨迹的特征及其与正常牙台人群的差异.方法 选择单侧磨牙正锁牙台者18例作为实验组,(牙合)关系正常者18例作为对照组,应用ARCUSdigmaⅡ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记录下颌边缘运动的轨迹.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值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下颌边缘运动轨迹较对照组出现曲折、台阶以及摆动幅度较大;实验组下颌前伸边缘运动范围小于对照组(P<0.05),下颌向锁牙台侧边缘运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髁突运动大差数(MRC)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在开口边缘运动(前后向)和前伸边缘运动(前后向及垂直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磨牙正锁(牙合)对下颌切点边缘运动的轨迹特征、边缘运动的范围以及双侧髁突运动的对称性具有影响.

  • 单侧第三磨牙伸长对下颌边缘运动轨迹的影响

    作者:张哲;王楠;侯爱兵

    目的 研究单侧第三磨牙伸长对下颌边缘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 采用ARCUSdigmaⅡ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分别记录56 例单侧第三磨牙伸长患者(上、下颌各28 例)下颌边缘运动轨迹,并以28 例正常牙合下颌边缘运动轨迹作为对照.结果 ① 上颌第三磨牙伸长组(A组)向正常侧运动范围与对照组(C组)不同(P<0.01),且A组向伸长侧运动范围与正常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第三磨牙伸长组(B组)前伸运动范围小于C组(P<0.01).②髁突运动大差数(MRC):A组在开口运动(前后向)、前伸运动(垂直向)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在前伸运动(前后向)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C组切点运动轨迹较规则流畅;余两组则明显突兀,多呈台阶状,波动幅度较大.结论 单侧第三磨牙伸长对切点边缘运动范围、运动轨迹特征、双侧髁突运动对称性均有明显影响.

  • 耳周小切口穿腮腺径路治疗髁突颈部及基底部骨折

    作者:黄立;林李嵩;施斌;朱小峰;邱宇;黄跃;余学元;廖云阳;饶振雄

    目的 探讨应用耳周小切口穿腮腺径路行髁突颈部及基底部等中低位骨折手术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38侧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采用耳屏前或内,或绕耳垂小切口,穿经腮腺组织后行骨折段的解剖复位及坚固内固定,术后随访6个月到3年,从患者的外形、张口度、咬合功能、并发症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1例出现一侧暂时性面神经功能不全,1例出现涎瘘,其他患者均外形满意,咬合关系良好,未发生明显并发症.张口度大者4.2cm,小者3.3cm,术后CT示所有患者骨折段均完全解剖复位.结论 较之传统的手术径路,应用耳周小切口经腮腺径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具有切口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能达到直视下进行手术的目的.

  • 包含颞下颌关节的下颌骨有限元建模

    作者:郭维鹏;李亚兰;唐志雄;蒋文涛;樊瑜波

    为获得颞下颌关节下颌骨的应力分布提供更为有效的有限元模型。用Mimics10.0导入正常人的颌面CT建立其下颌各部位的有限元模型,通过CAE软件ABAQUS 6.10进行有限元分析。获得了完整的下颌骨、颞下颌关节有限元模型,及后牙咬合状态下模型各部位应力分布等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关节盘高应力区主要集中在关节盘中带和后带,而关节盘各部分应力表现为关节盘颊侧应力高于舌侧,顶部应力高于底部,中带平均应力大,后带次之,前带小。

  • 952例面部不对称患者髁突SPECT骨显像结果分析

    作者:顾爱春;远奇;马玉波

    目的:探讨952例面部不对称患者髁突SPECT骨显像结果及其数据特点,分析性别和年龄对结果的影响。方法952例患者进行髁突SPECT骨显像,选取核素摄取高的三幅横断图像中髁突的ROI,测量其大计数、平均计数,计算单侧计数与两侧计数之和的比值,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通过大计数及平均计数测得的比值,相关系数r =0.951, P =0.000<0.01,结果有统计学意义;2)两侧髁突活性对比,右侧优势44.33%,左侧优势55.67%,χ2=6.1458, P =0.01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对照,χ2=1.040, P =0.308>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髁突活性比值:按男女对照,男性428例,女性524例,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 Z =-1.819, P =0.069>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按年龄对照,22岁以下组711例,23岁以上组241例, Z =-2.139, P =0.03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髁突活性比值异常的比例:髁突活性比值在0.45~0.55区间以内为正常,活性异常的比例为45.06%(429/952),男性42.52%(182/428),女性47.14%(247/524),χ2=1.8438, P =0.175>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2岁以下组47.26%(336/711)活性异常,23岁以上组,38.59%(93/241)活性异常,χ2=5.1183, P =0.02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计数法与平均计数法测定髁突活性结果相关性高,同时本研究表明偏颌畸形患者中髁突为左侧优势型居多,髁突活性差异与性别无关但是与年龄相关。

    关键词: 髁突 SPECT 骨显像
  • 髁突囊内骨折常规术后加用(牙合)垫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房洪波;王蓓

    目的 观察髁突囊内骨折常规术后加用(牙合)垫与不加用(牙合)垫二者之间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髁突囊内骨折的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常规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在常规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加用(牙合)垫.术后14 d均常规行张口训练.1、3、6月、1 a后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加用(牙合)垫的患者张口度正常,CT显示髁突骨质正常,无骨质吸收现象;而术后不加用(牙合)垫的患者张口度正常,CT显示一部分髁突表面扁平,有骨质吸收现象.结论 髁突囊内骨折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加用(牙合)垫髁突不会发生或减缓发生骨质吸收现象.

    关键词: (牙合)垫 髁突 骨折
  • Mimics软件在髁突体积和表面积测量中的应用

    作者:刘琦;魏小二;邹德荣;俞律峰

    目的:运用Mimics软件测量正常人群髁突体积、表面积和MI值,探讨不同位置、性别、年龄的髁突形态特点,为确立正常人群髁突体积和表面积参考值提供参考.方法: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就诊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300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组1(18~24岁),组2(25~34岁),组3(35~44岁).每组100例,其中男女各50例.然后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运用Mimics17.0软件对双侧髁突进行三维重建,计算髁突体积、表面积和MI值.结果:左右侧髁突体积、表面积和MI值均无明显差别,男性髁突体积、表面积都要大于女性(P<0.05),但男女之间髁突MI值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个体之间髁突的体积和表面积未见明显差别,而35~44岁个体的MI值要大于18~24岁个体(P<0.05).结论:Mimics软件可以有效地测量髁突的体积和表面积,并为确立正常人群髁突体积和表面积参考值提供参考.

  • 双长螺钉在下颌骨髁突骨折坚固内固定中的应用

    作者:龚忠诚;克热木·阿巴斯;凌彬;刘慧;尹小朋;邵博;林兆全

    目的:探讨双长螺钉在下颌骨髁突骨折坚固内固定中的应用.方法:2007年7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下颌骨髁突斜行或矢状骨折患者27例(30侧),年龄15~57岁,男性19例,女性8例.采用耳前直线切口入路,髁突复位后,用2枚18 mm长2 mm直径的钛钉固定断离的髁突.术后复查三维CT了解复位情况,评估术后开口度、颞下颌关节运动、咀嚼功能、咬合情况及面部外形等.结果:完全解剖复位固定的25侧髁突;5侧髁突固定良好,但髁突与下颌升支成角,角度均在15°以内;所有患者的咬合关系均恢复到受伤前状态;术后3 m均能进普通饮食,开口度为(35.8±4.2) mm;4例患者术后自觉手术侧颞下颌关节运动时有摩擦音,3例患者术后2m仍觉关节区轻度疼痛;瘢痕隐蔽美观.结论:双长螺钉固定下颌骨髁突斜形或矢状骨折效果肯定.

  • 髁突高位切除术对下颌骨位置的影响

    作者:李健;龙星;程勇

    目的:探讨髁突高位切除术后下颌骨的位置变化.方法:收集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就诊的髁突肥大患者10例.患者术前均接受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及双侧髁突Tc99-MDP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髁突高位切除术,平均随访时间9.6月.下颌骨位置变化评价方法:1)矢状位:比较侧位头影测量上测量术前术后SNA、SNB及ANB角的变化.2)冠状位:比较正位头影测量术前术后上、下颌切牙点至Y轴的距离.结果:侧位头影测量显示术后SNA无显著变化(P>0.05),SNB显著减小(P<0.05),ANB显著增加(P<0.05).正位头影测量显示上切牙点至Y轴的距离无显著变化(P>0.05),下切牙点至Y轴的距离显著减小(P<0.05).结论:髁突高位切除术后下颌骨在矢状位及冠状位上发生向后和向患侧的移位,此种移位有利于髁突肥大所致偏颌畸形的矫正.

  • 坚强内固定在下颌骨髁突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闫寒松;赵世萍;黄长波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突骨折坚强内固定术的手术适应证与技术要点.方法:对开放复位坚强内固定手术治疗的92例髁突骨折患者手术前后仔细记录面形、张口受限、面神经损伤及牙合关系紊乱情况,手术前后X线曲面断层片对照骨折复位与愈合牙合状况.结果:髁突骨折X线复查骨折解剖复位率达94.9%,张口受限3例,错牙合1例,钛板断裂1例,面神经暂时性损伤8例.结论:成人髁突骨折明显移位者应用微型钛板内固定可获得满意效果.

  • 颞下颌关节盘摘除对骨膜移植修复髁突软骨缺损的影响

    作者:韩传火;李金荣;胡传真

    目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器质性病变的病例中,常可见关节盘及髁状突软骨严重破坏的情况,因而不得不行关节盘摘除术、髁状突高位切除术.为了寻求在关节盘摘除术后用骨膜移植修复髁状突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本实验将家兔的一侧关节的关节盘摘除后并造成4mm×3mm大小的髁状突软骨缺损区,用自体游离骨膜移植于软骨缺损区.术后16周处死动物,对缺损区的新生软骨及邻近原正常软骨组织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并与未摘除关节盘组(组Ⅱ)相对照.结果显示:在关节盘摘除后,行游离骨膜移植修复髁状突软骨缺损效果较差,且易导致邻近原正常软骨的变性性改变.

  • 可吸收螺钉微创治疗髁突矢状骨折的实验研究

    作者:孟凡文;吴晓亮;王丽;陈祖贤;胡开进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为临床髁突矢状骨折(SFMC)探索一种微创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6只成年绵羊双侧髁突制备成SFMC模型,右侧采用牵引螺钉辅助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左侧为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12周后通过影像学检查和解剖学观察、测量,比较2组颞下颌关节(TMJ)的形态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TMJ形态基本正常,TMJ形态改变的放射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TMJ形态明显异常.结论:动物实验显示,牵引螺钉辅助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是一种微创的SFMC手术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微创治疗 骨折 髁突
  • 不对称性颌间牵引作用下BMP2在成年SD大鼠髁突关节下骨中的表达

    作者:吴拓江;许跃;李煌;瞿灵丽;陈扬熙

    目的:通过观察不对称牵引引起的成年大鼠髁突关节下骨中与骨改建密切相关的BMP2的表达情况,了解关节下骨对不对称机械应力的反应.方法:选用10周龄雄性SD大鼠220只(分轻力组104只、重力组104只、对照组12只),实验组动物使用关节外固定加力装置,分别施加0.39N、1.18N(轻力组和重力组),加力第28天拆除加力装置.在加力后3、7、14、28 d以及停止牵引后3、7、14、28 d分别取得左右侧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结果进行计算机辅助的半定量分析.结果:正常的关节下骨也有BMP2的表达,内源性BMP2的表达增加与机械应力有关,BMP2表达的量受到力量的大小的影响.结论:BMP2参与不对称牵引引起的重塑过程.

  • 同种异体下颌骨移植修复犬颞颌关节、下颌骨的放射性核素和骨密度观察

    作者:许亦权;胡敏;李其平;何义杰;尹大一;李桥

    目的:通过放射性核素和骨密度检查,观察犬同种异体下颌骨移植后的愈合情况.方法:18只杂种犬随机分成3组,分别接受自体骨、冷冻同种异体骨、冷冻干燥同种异体骨移植,术后4周、12周、24周分别进行放射性核素检查;术后24周处死所有动物,对髁突、升支中段、下颌角进行骨密度扫描,并与移植前的骨密度比较.结果:术后4周、12周、24周移植侧的ROI平均计数均高于对照侧,异体骨组术后12周的T/NT比值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自体移植骨髁突的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异体冷冻干燥骨/冷冻骨移植术后24周的骨密度没有明显改变.结论:犬同种异体冷冻/冻干下颌骨移植后可以重新血管化,术后24周时骨改建已经趋缓;犬冷冻/冻干异体下颌骨移植24周后的骨密度变化不大.

  • 单侧个别牙短期(牙合)干扰对兔髁突表面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马肃;李延武;于洋;于晓霞

    目的:观察单侧个别牙短期牙合干扰去除前后兔髁突表面超微结构变化情况.方法:12只5月龄雄性新西兰白兔被随机分为牙合干扰A组(戴单冠2周)、牙合干扰B组(戴单冠4周)、去除牙合干扰A组(戴单冠4周后去冠休息2周)和去除牙合干扰B组(戴单冠4周后去冠休息4周)4组,每组3只,其中施以实验因素2只,对照1只.扫描电镜下观察各组兔髁突表面超微结构特点.结果:对照兔髁突表面覆盖一层完整连续膜样凝胶样物质.牙合干扰兔髁突表面凝胶样物质明显减少,表层胶原纤维部分暴露;前内侧或前外侧局部区域变化尤为显著,表现为凝胶样物质消失,表层胶原纤维完全暴露.去除牙合干扰兔髁突表面凝胶样物质明显增多,分布不均匀,呈绸块样(去除牙合干扰2周)和网膜样(去除牙合干扰4周).结论:单侧个别牙短期牙合干扰影响兔髁突表面凝胶样物质的存在,破坏髁突表面凝胶屏障的完整连续性,使滑液保护、润滑和营养关节软骨及稳定关节的功能下降;在本实验周期内,去除牙合干扰可促进髁突表面凝胶样物质的生成和膜性化修复,使滑液功能得以恢复.

  • ERα在大鼠颞下颌关节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作者:

    目的:探讨ERα在大鼠TMJ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大鼠TMJ中的ERα的分布情况,并通过计算阳性细胞密度来探讨ERα在不同年龄、性别大鼠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TMJ中ERα主要在髁突软骨的肥大层和过渡层表达,下颌骨和颞骨的骨细胞也有少量表达,而关节盘、滑膜中几乎无表达;2)雄性SD大鼠髁突软骨中ERα的表达明显强于同龄的雌性大鼠;3)在雄性大鼠TMJ髁突软骨中阳性细胞密度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16周以后逐渐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4)雌性大鼠从出生后到8周龄阳性细胞密度基本稳定,在16周龄至12月龄年龄组阳性细胞密度显著降低,而在18月龄后又恢复到8周龄以前的水平.结论:TMJ是雌激素作用的靶器官,ERα参与了雌激素对TMJ的作用;雌性大鼠中老年阶段ERα表达降低可能与女性患者TMJ紊乱病的第二个发病高峰有关.

  • 无牙颌大白鼠髁突表面超微形态的变化

    作者:胡荣党;李金荣;胡传真;黄洪章

    目的:观察无牙颌大白鼠髁突表面超微形态的变化.方法:54只鼠龄70d雌性SD大白鼠,随机分为拔除全口牙组(A组)、拔上颌牙组(B组)、对照组(C组).3组动物在相同条件下分笼喂养,分别于实验后4周、12周、24周时取材,各时间点每组取材6只实验动物,对一侧髁突作表面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无牙颌大白鼠髁突表面波纹状变不规则、平坦化,表面颗粒状物质减少甚至消失,并随着实验周期的延长而加剧,全口无牙组比单颌无牙组更明显.实验后期,全口无牙组髁突表面完整性破坏,深层胶原纤维组织暴露.结论:无牙颌可导致大白鼠颞下颌关节发生退行性变.长期的无牙颌可引起颞下颌关节器质性变化.

259 条记录 8/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