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及对外周血凝血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作者:徐继;吴浩;叶再元;芮韬;何琦文;邵钦树;赵忠扩;胡俊峰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凝血功能影响的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本科行腹腔镜胃肠道间质瘤切除术患者41例(L组),并比较同期开腹手术患者33例(O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胃管放置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恢复饮食时间、并发症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并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比较出血量[(105.39±19.91)ml vs(133.67±12.38) ml]、住院时间[(7.44±0.92)d vs (10.21±1.34)d]、胃管放置时间[(1.93 ±0.65)d vs (3.73 ±0.84)d]、引流管放置时间[(3.68±0.61)dvs (5.70±0.81)d]、术后恢复饮食时间[(7.12±1.05)d vs (8.98±0.8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均优于开腹组.与手术前相比,开腹手术组与腔镜手术组患者术后PT均显著缩短(P<0.05),D-二聚体及FIB含量显著增高,且以腔镜手术组患者更为明显(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GIST相对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具有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拔管时间早等优势,但其可导致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可能发生血栓性并发症,应予以重视.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成熟,可以适当选择腹腔镜手术方式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 术后疼痛应激对血小板活化及血凝状态的影响

    作者:张中军;刘占立;夏利刚;龚文胜;霍梅;邓春艳

    目的:观察术后疼痛应激与术后硬膜外镇痛对术后病人血小板活化及血凝状态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腹部手术患者(ASA Ⅱ~Ⅲ级,年龄45~68岁),随机分为硬膜外镇痛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E组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术后硬膜外镇痛,C组采用全麻+术后间断肌注哌替啶镇痛.分别于术后8、24、36、48、60、72h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疼痛程度;于术前及术后1、2、3、4、5 d抽取外周静脉血用来测定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CD41/CD61、CD62p及CD63的表达量,血小板聚集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E组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术后8、24、36、48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5,P<0.01).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第1天的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CD41/CD61、CD62p和CD63的表达量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明显升高(P<0.05,P<0.01);与E组比较,C组术后1~4 d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CD41/CD61、CD62p及CD63的表达量及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加,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P<0.01).术后第2、3天,C组PT、TT和APTT均有明显缩短,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与E组比较其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术后病人的高血凝状态与血小板活化程度增高有一定关系.术后疼痛应激可促进血小板活化及血小板聚集,缩短凝血时间,使机体处于相对高血凝状态;良好的术后镇痛有利于抑制机体的有害应激反应,降低血小板活性,改善术后患者的高血凝状态,可作为减少术后血栓性并发症、提高手术病人康复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 软骨寡聚基质蛋白--天然的凝血酶抑制剂

    作者:付毅

    凝血酶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核心凝血因子。细胞外基质软骨寡聚基质蛋白( COMP)属于凝血酶敏感蛋白( TSP)家族成员,同家族的TSP-1已知参与血小板功能和凝血过程,而COMP对血小板及血液凝固的作用还没有报道。本课题旨在研究COMP在血小板激活及血液凝固中的作用及可能的相关机制。我们首先筛查了野生型和COMP敲除小鼠的凝血功能,发现COMP缺陷能缩短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和损伤诱导的血栓形成时间,提示COMP敲除可能增强了凝血酶功能。接着我们发现COMP纯化蛋白特异性地抑制血小板聚集、释放以及血块收缩。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我们确定了凝血酶与COMP的直接结合,并且证实COMP与凝血酶exosite I和II双位点结合;而COMP的EGF样重复序列被证实是其与凝血酶结合位点。我们还证明了血小板可以表达并分泌COMP,通过骨髓移植与血小板输注实验证实血小板源的而非血管壁源的COMP在抑制血液凝固中起了主要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COMP通过与凝血酶结合抑制其活性,能够抑制生理性止血和血栓形成。鉴于COMP对凝血酶功能的抑制作用,其具备作为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潜能。

  • 血液透析中透析器前端输血对透析器凝血的影响

    作者:周雪珍;黄剑英

    目的 探讨患者血液透析过程透析器前端输血对透析器凝血的影响.方法 对14例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重度贫血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分别行常规血液透析(对照组)与常规血液透析并在透析过程中透析器前端输血(观察组)各66例次,观察比较两种情况对透析器外观凝血标准、透析器血室容量下降率的影响.结果 血液透析过程中,透析器前端输血对透析器凝血影响比常规血液透析不输血时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液透析过程,在透析器前端输血存在一定的利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外循环促进凝血的因素等选择合适的输血途径.

  • 厄贝沙坦对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纤溶和凝血变异性的影响

    作者:赵捍红;杨莹;周智林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在降压的同时,对早期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纤溶和凝血的影响.方法15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20只,随机分为2组,厄贝沙坦组给厄贝沙坦50 mg·kg-1·d-1,对照组以等量蒸馏水代替.同龄雄性Wistar Kyoto大鼠10只作正常血压对照.采用1步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采用凝血酶法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issue activator 0f plasminogen activator activity,tPA: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plasminogen activator-1 inlhibitor activity,PAI:A)和α2-纤溶酶抑制物活性(inhibitor of α2-fibrinolysin inhibitor activety,α2-PI:A).结果与正常血压组比较:自发性高血压对照组血浆FIB显著增高(P<0.01),α2-PI:A显著降低(P<0.01).自发性高血压对照组和厄贝沙坦组t-PA较正常血压组显著增高(P<0.05)而PT和PAI:A无明显差异.厄贝沙坦组治疗3个月后血压和FIB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α2-PI:A显著增高(P<0.01).结论早期雄性自发性高血压鼠血管内凝血与纤溶并存,提示已处于慢性过代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凝溶期,有血栓栓塞和(或)出血的危险性;厄贝沙坦能逆转自发性高血压慢性隐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所致的血栓前状态和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已受损的凝血和纤溶系统,降低出血性和(或)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危险.

  •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骨折后凝血指标变化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

    作者:王洪义;高明林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骨折后的血糖、血脂及凝血功能变化特点,分析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 2009年6月到2013年6月共收集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骨折患者40例(标记为骨折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标记为糖尿病组)以及40例对照组人群(标记为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血糖、胰岛素、血脂以及凝血指标的变化特点,着重分析凝血指标在下肢骨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作用.结果 血糖、胰岛素水平、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糖尿病组以及骨折糖尿病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骨折糖尿病组相比,五个指标均没有差异性;高密度脂蛋白糖尿病组及骨折糖尿病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骨折糖尿病组相比没有差异性;糖尿病组及骨折糖尿病组患者血浆中t-PA、PLG,AT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同时骨折糖尿病组各项指标也明显低于单纯糖尿病组(P <0.05);PAI-1、D-D以及FDP糖尿病组及骨折糖尿病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同时骨折合并糖尿病组各项指标也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结论 骨折不会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血糖及胰岛素水平,但可增强其凝血活性,加剧其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

  • 丹参酮ⅡA对免疫性血管炎、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敏;李晓静;李晓辉;徐酉华;刘红;杨默

    目的 分析丹参酮ⅡA对免疫性血管炎、血小板及凝血活性的影响,探讨其抗血小板、抗凝及降低免疫性血管炎炎症反应的机理.方法 建立免疫性血管炎模型,检测外周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聚集功能,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性标志Annexin Ⅴ,ELISA法检测凝血酶原片断F1+2,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及电镜观察血管病理改变.并设立正常、模型和阿司匹林对照组.结果 免疫性血管炎急性期血小板数量异常增高,血小板聚集功能、Annexin Ⅴ检测的血小板活性以及凝血酶原片断F1+2活性也有明显增高.丹参酮ⅡA治疗后,血小板数量明显降低,为931.33±254.19×109/L vs 544.00±83.88×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nnexin Ⅴ检测的血小板活性以及凝血酶原片断F1+2活性也明显降低,分别为22.55±6.00% vs 12.27±6.25%、215.93±66.04 pmol/L VS 148.69±14.40 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阿司匹林作用相比,除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稍弱外,其他作用两种药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丹参酮ⅡA可能通过降低血小板活性及凝血活性从而降低免疫性血管炎的炎症反应,减轻血管的病理损害,达到治疗的目的 .

  • 全蝎提取液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作者:郝晓云;彭延古;肖长江

    目的:研究全蝎提取液对血液凝固的影响.方法:采用全蝎提取液给家兔、小鼠静脉注射,并测定其血小板大聚集率、血栓重量、纤维蛋白原含量及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的变化.结果:全蝎提取液对血小板大聚集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使血栓重量明显减轻(P<0.01),纤维蛋白原含量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明显减少(P<0.01).结论:全蝎提取液可通过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而抑制血栓形成.

  • 异常标本对STA-R型血液凝固分析仪结果的影响

    作者:曾健兵;雷小平;朱伟明;曾婷

    目的 对法国Stago公司生产的STA-R型血液凝固分析仪的抗干扰能力作试验研究.方法 重复测定正常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各15次;采用日本统一标准干扰物(溶血性血红蛋白、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乳脂蛋白)分别加入到试验血浆中,再测定各种浓度干扰物-试验血浆的PT、aPTT和Fbg.结果 重复测定PT、aPTT和Fbg的CV<1.46%;测定干扰物试验血浆PT、aFTT和Fbg的影响范围在±3.7%.结论 STA-R型血液凝固分析仪具有强力抗溶血性血红蛋白、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乳脂蛋白干扰的能力.

  • ACL Futura Plus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的评估

    作者:霍梅;徐勇

    1材料与方法1.1仪器概况ACL Futura Plus全自动血凝仪是美国IL公司生产的新型全自动血凝仪,可同时测定多项血凝指标,并有多种参数的单位变换模式.ACL Futura Plus血凝仪检测系统为八通道同时检测,其检测原理分为3种:(1)凝固法检测(散射比浊),(2)发色底物法检测,(3)免疫比浊法检测.

  • 凝血、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生成图形的分析

    作者:魏文宁;宋善俊

    传统的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纤溶)活性的检测方法多以凝固或纤溶的时间与相应的活性%进行比较,并有效地延用至今.上世纪80年代,免疫学、发色底物方法也成为了重要检测手段.利用图形分析评估凝血功能始于血栓弹力图仪的应用,至90年代中期,凝血、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生成图形分析及意义开始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此类方法的特点是应用光度计连接微机动态记录凝血和纤溶的全过程,并绘制图形,应用软件对图形进行分析处理,以获得更为直观、丰富的实验数据,可作为传统方法的良好补充.

  • 不同抗凝剂对血液透析过程凝血状态的影响

    作者:张莉;孙雪峰;张冬;马志芳;茅玉梅;魏日胞;陈香美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D)中不同抗凝剂的特点和合理选择.方法 选取HD患者21例,分为普通肝素(UFH)组,10例,首剂3000 U,追加1000 U/h,下机前1 h停止追加;达肝素钠组,11例,达肝素钠5000 U透前30 min静脉注射.另选取伴有出血倾向的HD患者10例,作为阿加曲班组,首剂8 mg,追加6~8 mg/h,总剂量1.5μg·kg-1·min-1,下机前20min停止追加.同时选取8例健康人为对照.在上机前管路动脉端、HD 2 h管路动、静脉端及下机前管路动脉端采血.应用Sonoclot分析仪测定前玻璃珠激活的凝血时间(gbACT)、凝血速率(CR)及血小板功能(PF);酶联免疫法测定前凝血酶原片段1+2(PF1+2)及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健康对照组采血1次测定上述指标.结果 (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全部患者上机前CR、PF1+2和PF、GMP-140均显著增高(P<0.05).(2)UFH组:与透析前比较,HD管路2 h动、静脉端及下机前的gbACT显著延长(P<0.05),CR、PF和PF1+2均显著减少(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下机前gbACT显著延长(P<0.05),CR显著减少(P<0.05).(3)达肝素钠组:与透析前比较,HD管路2 h动脉端的gbACT显著延长(P<0.05),HD管路2 h的动、静脉端的CR和PF1+2均显著减少(P<0.05),下机前CR仍减少(P<0.05),但PF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h管路动脉端gbACT延长与CR减少值大于静脉端;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下机前gbACT延长(P<0.05),但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阿加曲班组:与透析前比较,上机后的gbACT均无明显变化;管路2 h的动、静脉端的CR均显著减少(P<0.05),而以静脉端更明显;2 h管路动脉端的CR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机前的CR大于对照组(P<0.05);在监测过程中PF1+2呈上升趋势.结论 UFH具有较强的抗凝血作用,HD过程中和结束后均有较大出血风险.达肝索钠具有良好的抗凝作用,但HD过程中有出血风险.阿加曲班适用于有出血或出血倾向的HD患者.

  • 抗血栓新药戊聚糖钠

    作者:王曼玲;徐建民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包括多种凝血因子和血浆成分的顺序性激活,其中FXa的生成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核心步骤.血浆中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在FXa的作用下,转变为蛋白分解活性极强的凝血酶,它可将纤维蛋白原依次裂解,终形成稳定性交联纤维蛋白.

  • 海带胞壁多糖抑制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的实验研究

    作者:谢露;陈蒙华;黎静

    目的研究海带胞壁多糖对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的影响.方法大鼠连续腹腔注射海带胞壁多糖或生理盐水3d后,通过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电刺激颈总动脉血栓形成和结扎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方法,分别比较生理盐水组与海带胞壁多糖高剂量组(100mg/kg)和低剂量组(20mg/kg)血栓重量和血栓堵塞时间;测定颈总动脉血栓形成后的大鼠全血凝固时间(C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观察海带胞壁多糖对血液凝固的影响.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海带胞壁多糖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均能降低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湿重,延长电刺激颈总动脉血栓堵塞时间及CT和APTT,高剂量组还能延长PT,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虽显示出延长PT的作用,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海带胞壁多糖具有抑制大鼠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的作用.

  • 高血压患者凝血、纤溶活性变化及硝苯地平缓释剂对它的影响

    作者:迟东升;靳风霞;苏玉文;杨曙光;葛斌;吾柏铭;洪小苏;余荣水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EH)患者血液凝血、纤溶活性变化以及硝苯地平缓释剂对它的影响.方法99例EH患者,按舒张压水平分为轻度48例、中度29例、重度22例,其中随机给25例患者口服硝苯地平缓释剂治疗2周.设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单体(FM)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含量.结果EH患者的血浆DD、FM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PA浓度显著下降,且随EH程度加重而显著变化.舒张压与FM呈显著正相关(γ=0.374,P<0.001).EH伴左心室和左心房肥大者的血浆DD、FM和tPA浓度均明显升高.25例经硝苯地平缓释剂治疗患者血浆DD、FM浓度显著下降(P<0.001),而tPA浓度显著升高(P<0 01).结论EH患者的血液凝血活性明显增强,纤溶活性显著下降,硝苯地平缓释剂可改善EH患者的凝血和纤溶功能失调.

  • 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血指标和血小板活化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曾钦凤;钟毓琼;梁淑连;易伟连

    目的 探讨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系统以及血小板活化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ACL-9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42例进展型脑梗死和48例完全脑梗死)治疗前同时进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PAC-1)检测,ELISA定量分析血管血友病因子(vWF).其结果与本院体检健康者45例进行对比.结果 脑梗死患者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MPV外,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与完全型脑梗死各项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血状态,应尽早采用抗凝治疗以及应用血小板活化抑制剂.

  • 低分子肝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懿林;马晓欣

    目的:了解低分子肝素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伴高凝状态的治疗效果及其副作用.方法:对21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伴高凝状态的患儿在激素治疗的同时加用低分子肝素,剂量为60~100抗因子活性单位Xa/(kg.d),观察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及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血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血D-二聚体的变化.另设21例患儿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8周时,治疗组较对照组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P<0.05).2周时,治疗组19例血D-二聚体恢复正常,而对照组只有12例恢复正常,(P<0.05);治疗组20例血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恢复正常,而对照组只有14例恢复正常(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在治疗前后变化均不明显(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血纤维蛋白原在治疗1周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周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降低尿蛋白,抗凝效果较双嘧达莫好,是治疗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安全有效的抗凝剂.

  • 围肾移植术期凝血弹性图的变化

    作者:刘克玄;陈淑琴;杨广;王钟兴;林世清;肖亮灿

    [目的]观察围肾移植术期凝血弹性图(TEG)的变化,探讨围肾移植术期的凝血状况.[方法]40例硬外麻下行肾移植术病人,均于术前、移植肾动静脉开放后10min及术毕采静脉血检测赛力特(10g/L)激活的全血TEG参数,包括反应时间(tr/min)、血凝块形成时间(tk/min)、α角(α/°)、大振幅(hMA/mm)及凝血指数(CI).其中随机选择20例患者,术前同时检测肝素酶修正的TEG.[结果]术前TEG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且肝素酶修正的TEG与无肝素酶的TEG参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动静脉开放10min后的TEG参数中tr值低于正常值,CI及hMA均高于正常值,与术前值相比,均表现为tr值、tk值缩短,hMA与CI增加(P<0.05);术毕TEG参数中tr、tk、α角及CI均正常,与术前比较,tr缩短,CI增加,但无显著差异(P>0.05),而hMA显著增加(P<0.05)且超过正常范围.[结论]术前体内血液无肝素化效应,移植肾动静脉开放后,TEG提示血液呈高凝倾向,有潜在血栓形成的可能,且可能持续到术后.

  • 乌司他丁对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患者凝血状态的影响

    作者:吴群林;栾翰林;屠伟峰;施冲;徐波

    目的 观察鸟司他丁对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患者术中凝血功能和出血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患者20例,均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生理盐水组(N组),U组将乌司他丁1万u/kg稀释到100 mL生理盐水中,N组注射100 mL生理盐水,20 min内快速滴注完.分别于给药前(T0)、给药后0.5 h(T1)抽取静脉血,Sonoclot分析仪测定全血活化凝固时间(ACT)、凝结速率(CR)和血小板功能(PF);1h后(T2)测定D-二聚体,术毕测定并记录失血量.结果 与T0时比较,U组ACT、CR和PF在T1时升高(P<0.01,P<0.05).D-二聚体U组和N组均升高(P<0.05),但U组显著低于N组(P<0.01),U组出血量少于N组(P<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升高经蝶垂体瘤切除术手术患者的ACT、CR、PF,抑制纤维蛋白的分解,减少手术出血量,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纤溶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何小卫;傅诚章;刘汉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纤溶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05年10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3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及APACHEⅡ≥10分)进行前瞻性研究,测定其入院第1、3、7天血管内皮素(ET)、血小板颗粒蛋白-140(GMP-140)、D-二聚体(D-dimer,D-D)及入院第1、3天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时间(TT);取同期健康人群20例作对照组.结果:ET、GMP-140、D-D在入院第1天明显升高,之后呈下降趋势,第3天仍高于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7天GMP-140接近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ET及D-D仍高于对照组(P<0.05).APTT、PT、TT在入院第1天明显延长,APTT、TT3 d后虽有所缩短,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PT在入院第3天恢复正常.ET、GMP-140、D-D水平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0.05),APTT、PT、TT与GCS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即可发生凝血纤溶异常,其异常程度与颅脑损伤程度有相关性.

588 条记录 23/30 页 « 12...20212223242526...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