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骨科杂志

骨科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
  • 影响因子: 2.5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8573
  • 国内刊号: 42-1799/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38-2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1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骨科》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陈安民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关节镜辅助下有限切口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评估

    作者:张保健;周红星;兰宇斌;成小辉

    目的:评价在关节镜辅助下有限切口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005年5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81例髌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两组:43例髌骨骨折患者在关节镜辅助下通过有限切口进行骨折诊断和治疗,38例患者行常规髌骨骨折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性质等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肿胀程度、愈合时间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常规组相比,关节镜组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相对短,术后组织肿胀轻,平均住院日和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缩短,胥少汀膝关节功能为优的比例明显增高,Lysholm评分的改善程度明显增高[(89.43±12.43)分/(82.12±13.12)分],错误位置觉显著降低[(2.06±0.56)分/(2.75±0.73)分]。以上改善与常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目前微创技术发展时期,应用关节镜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髌骨骨折,对于减轻术中并发症及提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明显。

  • 不修复韧带的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

    作者:杨寅;张延平;曹军军;梁晨

    目的:探讨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NeerⅡ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9例NeerⅡ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为21~61岁,平均43岁。术中所有患者均未修复喙锁韧带,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骨折。术后定期X线检查明确骨折愈合情况,按照Neer评分标准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无感染、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本组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10~16周,平均12周。末次随访根据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优5例,良3例,可1例。结论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术后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发生率低,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疗效观察

    作者:袁雪峰;游洪波;王为;李文凯;刘朝旭;杨勇;张英驰;吴华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保留残端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对18例PCL损伤患者在我院行关节镜下保留残端PCL单束重建术。记录并比较患者的Lysholm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IKDC)评分。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24~42个月,平均31.2个月。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58.4±4.5)分提高到术后的(91.6±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KDC评分由术前的(52.1±7.6)分提高到术后的(88.3±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保留残端单束重建PCL术后临床疗效良好,功能满意。

  • 三柱固定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政团;张远金;杨汉明;阎勇

    目的:探讨三柱理论指导下三柱固定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40例患者,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29~64岁,平均(36.6±3.1)岁。均为三柱骨折,所有患者采用漂浮体位下三柱固定,平台塌陷处以同种异体骨植入。术后X线片观察骨折复位及愈合程度,评价标准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膝评分、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放射学评分,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2年,所有患者术后即刻均得到良好固定,膝关节内翻角和后倾角均得到很好纠正,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满意,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术后2年HSS评分优良率为95%。2例患者出现轻度创伤性关节炎,其他患者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采用三柱固定理论有利于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主要体现在中期随访中,三柱固定可使骨折获得更好的复位和牢固的固定,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胫骨 骨折 评价研究
  • 自体腓骨移植治疗胫骨骨纤维结构不良

    作者:周治国;沈先涛;陈小亮

    目的:探讨病灶边缘切除+自体腓骨移植重建胫骨+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治疗胫骨骨纤维结构不良的疗效。方法1997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我科对10例胫骨骨纤维结构不良(osteofibrous dys?plasia, OFD)的患儿行胫骨病灶骨膜下边缘切除,保留胫骨后壁,所遗骨缺损以自体健侧腓骨移植加钢板内固定重建。移植腓骨长为6~20 cm,平均12.2 cm。术后随访时间为4~12年,平均为6.6年。结果10例患儿术后依据病检有3例后诊断为似釉质细胞瘤(adamantinoma, AD)的OFD或典型的AD。骨纤维结构不良病灶行骨膜下病灶切除术均未发生术后复发。移植的自体腓骨术后3~8个月(平均4.5个月)达到骨性愈合,双下肢基本等长,功能接近正常。结论骨纤维结构不良因易与釉质细胞瘤混淆,且有发生病理性骨折和有恶变的可能性,建议以手术治疗取代保守治疗。自体腓骨移植重建胫骨骨纤维结构不良病灶切除后骨缺损,游离腓骨骨移植加钢板固定术与带血管腓骨移植效果相当,但方法简单、操作难度小,可大限度地恢复患肢功能。

  • 微切口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在腰椎微创融合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赵红卫;程云忠;刘扬;陈海丹;肖运祥;张思胜;董军峰;刘文俊;刘丰平

    目的:探讨微切口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在腰椎微创融合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2月至2014年1月采用微切口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滑脱症共122例。其中男77例,女45例;年龄45~70岁,平均57.8岁。采用Quadrant微创通道下减压、椎间融合、微切口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或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手术方式,统计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椎间融合情况,记录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按Suk标准评估植骨融合情况和Nakai分级进行疗效评估。结果122例患者均完成手术。其中11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3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1、6、12个月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Suk标准评估:107例椎间骨性融合(95.54%),3例可能融合(2.68%),2例未融合(1.79%)。根据Nakai分级:优83例(74.11%),良20例(17.86%),可6例(5.36%),差3例(2.68%),优良率为91.96%。结论微创通道下减压椎间融合结合微切口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化脓性感染

    作者:尚晖;皮海菊;王达义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并取自体骨植骨钛板固定术治疗颈椎化脓性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2例颈椎椎体化脓性感染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为41~71岁,平均56.7岁。所有患者均有较为严重的颈肩部疼痛,4例伴神经功能损害;术前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为7~10分,平均(8.1±1.5)分;按照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颈椎评分标准评分为7~11分,平均(9.2±1.5)分。所有患者诊断明确,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局部行闭式冲洗并结合敏感抗生素静脉治疗不少于6周。结果患者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18.5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末次随访复查植骨融合,无内固定物失败。所有患者感染病灶无复发,神经功能均完全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出现,仅有1例出现伤口皮下积液故延迟1周愈合。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化脓性感染,结合后期规范的敏感抗生素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 后正中入路腰椎间融合与脊柱骨盆平衡相关性研究

    作者:汪勇刚;徐林军;胡伟;许永涛

    目的:探讨采用经后正中入路腰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 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时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我院通过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40例,以常用的脊柱骨盆平衡参数中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及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为观察指标,分别测量患者术前、术后7 d、术后1年、术后2年的脊柱骨盆平衡参数。予以比较这些参数的变化,从而评估PLIF手术对脊柱骨盆平衡的影响。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腰腿痛评分标准对患者手术前后腰腿痛进行评分,评估患者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术前、术后的LL、SS、PT比较,LL从术前的38.6°±5.2°增加到术后的46.8°±7.3°(t=2.904,P=0.01),SS由术前的28.2°±6.7°增加到术后的33.4°±5.3°(t=3.608,P=0.038),PT由术前的21.6°±7.8°减小到术后的18.2°±9.4°(t=3.062,P=0.041);而术后不同时间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5例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增加,由术前的(12.5±1.8)分升至末次随访的(21.6±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术式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可以有效地改善腰椎前凸的病理状态,恢复腰椎正常的生理前凸,从而对维持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 颅底凹陷症的外科微创治疗进展

    作者:于安泽;石坚;刘敏;张朝跃

    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 BI)是一种由于齿状突向上突入颅腔引起脊髓、血管受压的疾病,常见于外伤及成人风湿性关节炎。由于颅颈交界区复杂的病理变化和生物力学特点,使其外科治疗具有巨大的挑战性。本文收集国内外近期关于BI的外科微创治疗方法的文献,总结各种手术入路的适应证和特点,以期对临床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 椎间孔镜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近况

    作者:邱敏;付勤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发病率不高,传统的开放手术虽然已经比较成熟、疗效确切,但其对腰椎肌肉软组织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术后有可能出现腰椎节段不稳及顽固性下腰痛等并发症,从而影响手术远期疗效。随着脊柱外科技术及微创器械的发展,椎间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很大程度上保护了脊柱的生物力学结构,维持了脊柱的稳定性。本文针对椎间孔镜手术目前在青少年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应用进行归纳总结。

  • 脊柱术后深部组织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王倚天;杨欣建;颜滨;陈思进

    脊柱术后深部组织感染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脊柱手术术后并发症之一。由于脊柱手术多存在术中减压等操作,创伤较大,一旦发生感染而未及时处理,将会造成脊柱手术失败,继而发生脊柱失稳、假关节形成、神经功能损害,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脊柱术后深部组织感染的诊断要素及治疗标准仍存在争议。本文旨在从以上两方面对脊柱术后深部组织感染进行相关综述。

    关键词: 脊柱 感染 治疗结果
  • 汗孔癌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刘俊;康皓;聂铭博;张滋洋;鲍远;施佳

    汗孔癌是与汗腺导管有关的临床罕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低,其发生率仅占皮肤肿瘤的0.01%[1]。好发于老年人,尤其是年龄60~80岁者[2];好发于手、足、脸、眼皮等部位[3?5]。汗孔癌发病灶生长的部位较广,外观没有明显特异性,部分呈现粉红色、湿润、光亮表面[6]。汗孔癌恶性程度较高,早期可能通过淋巴管转移,即使手术切除,依然有可能局部复发[6]。且一旦发生转移,预后较差。

  • 内源性硫化氢及其合成酶在人成骨肉瘤细胞中表达的研究

    作者:胡杨;覃巍;廉凯;晏雄伟;陆新颜

    目的:观察硫化氢(H2S)及其合成酶胱硫醚?β?合成酶(CBS)、胱硫醚?γ?裂解酶(CSE)和3?巯基丙酮酸硫转移酶(MPST)在人成骨细胞株及人成骨肉瘤细胞系中的表达。方法我科于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运用免疫组化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方法在人永久性成骨细胞株hFOB1.19,成骨肉瘤细胞株Saos?2、MG?63和U?2 OS中分别检测CBS、CSE和MPST基因表达量、蛋白含量;通过敏感硫电极法检测H2S在正常成骨组织和骨肉瘤细胞中的含量。分别比较H2S及其合成酶在各组之间的差异,初步探讨H2S及其合成酶与不同成骨肉瘤细胞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成骨肉瘤标本和细胞中CBS、CSE和MPST基因的较高表达;成骨肉瘤组织与成骨细胞来源的正常和恶性肿瘤细胞CBS、CSE和MPST基因表达的蛋白水平以及H2S产生率不同,其中成骨肉瘤细胞株U?2 OS表达水平高。结论内源性H2S及它的合成酶CBS、CSE和MPST存在于人恶性成骨肉瘤组织和细胞中,高水平的H2S及其生物合成物质或许能成为成骨肉瘤治疗的新靶点。

  • 不同浓度地西他滨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作者:糜宝国;关邯峰;刘常宇;雷琢玮;宋超;刘慧勇;邓杝;熊伟;廖晖;方忠;李锋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梯度地西他滨对破骨细胞形成、活性及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地西他滨(0、0.1、0.25和0.5μmol/L)处理单核巨噬(RAW264.7)细胞。通过4’,6?联眯?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 dihydrochloride, DAPI)染色和微丝绿色荧光探针(F?actin?Trakcer Green)染色后观察F?actin环的形成即破骨细胞轮廓;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中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骨板吸收实验检测破骨细胞的骨吸收能力;Q?PCR实验检测破骨细胞标志基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TRAP)、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 CK)和脊髓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的mRNA表达。结果不同浓度地西他滨抑制核因子NF?κB配体激活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 RANKL)诱导RAW264.7细胞形成F?actin环,降低了破骨细胞的TRAP酶活性,抑制了破骨细胞的骨吸收能力,同时也下调了破骨细胞标志基因TRAP、CK和MMP?9的mRNA表达。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上述的抑制作用越明显。结论地西他滨抑制破骨细胞形成、活性和骨吸收能力,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

  • 血清中骨质疏松相关蛋白分子标志物的筛选研究

    作者:赵卓杰;胡雅茜;杨柳;罗卓荆

    目的:通过蛋白芯片筛选血清中反映早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标志性分子。方法3月龄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卵巢切除(ovariectomized, OVX)组和假手术(sham operation, Sham)组,每组10只,分别进行卵巢去势手术和假手术处理。术后2、4、6、8周对两组大鼠进行活体显微CT扫描,测量股骨远端骨密度及相关松质骨形态计量学动态参数;同时经内眦静脉取血,利用蛋白芯片检测血清中不同蛋白因子的含量。结果显微CT检测结果显示OVX组大鼠骨密度(BMD)、相对骨体积(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目(Tb.N)从第4周开始下降,骨小梁分离度(Tb.Sp)开始上升, Sham组未见明显变化;到第8周各指标在OVX组与Sham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芯片检测结果显示OVX组中干扰素?γ(IFN?γ)、β神经生长因子(b?NGF)分别从术后4周和6周后开始升高,同Sham组比较均至第8周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IFN?γ和b?NGF水平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早期开始增高,可考虑作为诊断早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新型蛋白分子。

  • 骨科护理人员共情能力现状与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黄桂玲;杜丽;顾希茜;陈珺;张英英;汪祝莎

    目的:探讨骨科护理人员共情能力现状与职业认同、社会支持及工作压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抽取武汉市4家三甲医院228名骨科护理人员为调查对象,以中文版杰弗逊共情量表、护理人员职业认同评定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源量表进行问卷调查。以共情能力及其各维度为自变量,以一般资料、职业认同、社会支持和工作压力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结果骨科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得分为(5.41±0.81)分。共情能力与职业认同、社会支持呈正相关,与工作压力呈负相关,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和职业认同均会影响护理人员的共情能力。结论护理人员的共情能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护理管理者应根据护理人员自身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其职业认同和社会支持,减轻工作压力,提高护理人员的共情能力。

  • 骨肌系统肿瘤患者采用留置针生理盐水封管时间的探讨

    作者:刘小红;王芳芳;谢志洁;徐丽艳;邱林凤;刘进

    目的:探讨在骨肌系统肿瘤患者中采用凯赛特正压接头式留置针后用生理盐水封管的间隔时间对留置针回血、堵管发生率和每日平均封管成本的影响。方法将180例骨肌系统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60例),分别采用8 h、12 h和16 h时间间隔进行生理盐水封管,观察各组发生回血、堵管、平均留置时间和每日平均封管成本的差异。结果和8 h时间间隔比较,12 h时间间隔封管不会增加回血和堵管率,但16 h时间间隔封管则显著增加了回血和堵管发生的概率,且12 h时间间隔封管在不增加封管成本的情况下显著延长留置时间。结论采用12 h时间间隔封管具有良好的时间-成本效益,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20世纪骨科学进展--六个里程碑分析

    作者:秦泗河;刘振东

    20世纪骨科在创伤修复、肢体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显微外科、脊柱矫形与内固定技术、关节镜技术、人工关节、骨折内固定技术以及Ilizarov技术的发展成就了新学科,使医学理论、临床医疗发生突破性变化,故被认为是20世纪骨科学发展的里程碑。这些发展促进了骨科学从整体分化出多个亚学科,又从多个亚学科回归到个体化肢体重建的新层次的整合,从主要关注骨与关节的损伤到关注整个肢体的运动健康。当我们得益于前人所创造的技术成果时,更应记住他们,激发我们自己的创造热情。本文将对20世纪骨科学进展进行简要回顾。

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