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影像学表现

    作者:张广舒

    目的:观察老年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光学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01月-2009年06月在我科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共同确诊的17例18眼老年CS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CSC患者具有与中青年患者相同的FFA,ICGA及OCT改变;也具有一些其独自的特征性改变,主要表现为:(1)FFA检查发现CSC病变所表现的典型RPE渗漏形式,如“炊烟”状或“墨渍”样少见,仅占39%;其他11眼(61%)均表现为扩散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2)ICGA检查发现其黄斑部还合并一些其他改变,如多灶性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PED),息肉样脉络膜血管扩张,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等;(3)FD-OCT检查发现其黄斑部也合并一些其他改变,如玻璃膜疣引起的RPE结节状隆起,多灶性视网膜萎缩、及IS/OS层的局部缺失等.结论:老年CSC患者的光学影像学表现复杂,容易与老年性黄斑变性相混淆,同步FFA及ICGA检查联合OCT检查有助于确诊.

  • 光动力疗法联合抗VEGF 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崔露艳;马自勤;惠延年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联合抗VEGF(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体征和病史结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的7 例(13 只眼)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应用PDT 联合抗VEGF 药物Avastin 玻璃体腔注射,每1 个月~1 个半月1 次,连续治疗3 次,随访3~24 个月,随访期间复查患者佳矫正视力,眼底病变大小与中心凹渗漏/出血吸收状态,行FFA、ICGA、OCT 检查.结果:PDT联合抗VEGF治疗后1 个月,患者佳矫正视力:5 只眼保持不变,3 只眼提高1 行,5 只眼提高2 行.FFA和ICGA检查显示5 只眼的渗漏停止,3 只眼渗漏减轻,5 只眼有轻微渗漏.治疗后随诊未见其他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结论:PDT联合抗VEGF能使PCV病灶渗漏停止或减轻,促进黄斑区出血、渗出及水肿的吸收,使患者视力稳定或改善,可作为治疗PCV 的首选方法之一.

  • 脉络膜血管瘤和黑色素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作者:南寒竹;秦旭峰

    本研究对1990-2007年我院确诊的9例脉络膜血管瘤和6例脉络黑色素瘤的B超、磁共振成像(MRI)和脉络膜吲青绿血管造影(ICGA)的特点,结合有关文献分析脉络膜血管瘤和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并对其检查方法进行评估.

  • ICGA引导激光治疗渗出型AMD的临床观察

    作者:杜立芳;喻长泰;巩丽青;余运娴;朱研

    目的:评价ICGA引导激光治疗AMD的疗效.方法:本组27例(30只眼)AMD患者.根据FFA、ICGA的结果,对不同的AMD患者采取不同的方法:①有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及渗漏者,采取拱环外直接光凝;②合并有视网膜水肿者用格栅状光凝;③可见明显滋养血管者,则直接封闭该血管.在光凝后2月复查FFA、ICGA,如仍有CNV,渗漏者再次光凝.结果:本组27例,随访3~10个月:①显效4例,视力提高0.4~0.8,CNV消失;②有效10例,视力提高0.15~0.3,CNV基本消失或有明显减轻;③无变化有10例,视力在0.01~0.1,CNV变化不明显;④退步有2例,视力由0.1下降到指数/眼前,CNV增加,伴有视网膜水肿.结论:①ICGA能发现FFA中不能显示的滋养血管,直接光凝滋养血管,就可治疗黄斑下的新生血管膜,既可使疾病得到治疗,又能较好地保存原有视力.②在出血或渗出遮盖的情况下FFA不能发现CNV,而ICGA检查,则能早期发现这种隐匿性CNV,及时光凝就可防止CNV的漫延,保护中心视力.本组资料显示,病程短者其效果明显好于病程长者.因此,对AMD患者,应早期用ICGA检查,发现CNV后及早采用光凝,病变不致扩大而影响中心视力.

    关键词: AMD 激光治疗 ICGA
  • ICGA引导激光治疗AMD的临床观察

    作者:杜立芳;喻长泰;巩立青;余运娴;朱研

    目的:评价ICGA引导激光治疗AMD的疗效.方法:本组27例(30只眼)AMD患者.根据FFA、ICGA的结果,对不同的AMD患者采取不同的方法:(1)黄斑区有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形成及渗漏点,采取拱环外直接光凝;(2)新生血管广泛合并有视网膜水肿者,用格栅状光凝;(3)可见明显滋养血管的,则直接光凝,封闭该血管.结果:随访3~10个月:(1)显效4例占18.6%,视力提高0.4~0.8,黄斑区CNV消失(早期AMD患者);(2)有效10例占37%,视力提高0.15~0.3,眼底黄斑部CNV基本消失或有明显减轻;(3)无变化有10例占37%,视力在0.01~0.1,眼底CNV变化不明显;(4)退步有2例占7.4%,视力由0.1下降到指数/眼前,CNV增加,伴有视网膜水肿.结论:(1)ICGA能发现FFA中不能显示的滋养血管,直接光凝滋养血管,就可治疗黄斑下的新生血管膜.(2)在出血或渗出遮盖的情况下,ICGA检查,则能早期发现隐匿性CNV.(3)本组27例,均是根据FFA和ICGA结果进行激光治疗,总有效率达55.6%.病程短者较病程长者效果好.

    关键词: AMD 激光治疗 ICGA
  •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图像特征意义

    作者:周才喜

    目的 研究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眼底白色斑点在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中的图像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邢台市眼科医院就诊的8例8只眼临床确诊的MEWDS患者用HAR-2进行眼底彩色拍照、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ICGA同步检查,对比观察在眼底彩照、FFA及ICGA检查中的图像特征,重点观察眼底白色斑点在ICGA中的表现.结果 8只眼的眼底白色斑点在FFA早期均呈圆形强荧光斑,后期呈强荧光染色.ICGA早期8只眼眼底白色斑点对应处均无明显异常荧光改变,后期8只眼眼底均可见多个或大量斑点或斑片状弱荧光灶散在或弥漫分布.通过对比,ICGA后期像中的弱荧光灶不仅比眼底彩照中的白色斑点及FFA中的强荧光灶显示地更加清晰,而且在数量上也明显增多.通过随访,发现患者痊愈后眼底白色斑点能够完全消退,并且2例患者复查FFA及ICGA检查证实初诊时眼底白色斑点在FFA及ICGA检查中的异常荧光改变均完全恢复.结论 MEWDS眼底白色斑点在ICGA早期为正常荧光像,后期呈斑点或斑片状弱荧光是其特征性改变;且随着病变痊愈,这种特征性改变能够完全消退.MEWDS在ICGA中的这种特征性改变对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随访有重要的价值.

  •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视网膜及脉络膜造影特征分析

    作者:李科军;刘瑜玲

    目的 通过观察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造影表现,进一步明确病灶位置.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将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MEWDS 10例患者纳入研究,在急性期及恢复期分别进行FFA、ICGA及视野检查,对比分析造影特点.结果 10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男3例,女7例,平均28.4岁,随访4~28周.就诊时患眼佳矫正视力0.25~0.6,眼底表现为后极视网膜多数均匀散在白色点状病灶,边界稍模糊无隆起.在发病4~14周(平均8.4周)时佳矫正视力均恢复至1.0,眼底白点消失,视野正常.在10只患眼中,彩色像上的白色点状病灶,FFA早期均显示点片状高荧光损害,其中有6只眼同时伴有低荧光损害,晚期均发生荧光素积存轻渗漏;而ICGA晚期出现多数低荧光病灶,且数量较FFA的强荧光病灶更多,范围更清晰.在恢复期有7例患者FFA未见异常而ICGA晚期仍有异常荧光,而另3例患者FFA及ICGA均未见异常.结论 MEWDS发病不同时期病灶位置不同,不仅RPE及光感受器层发生病变,脉络膜的内层及固有层同样受到影响,这就造成了FFA及ICGA造影表现的多样性.

  •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眼底光学影像学特征及意义

    作者:周才喜;张智萍;毛爱玲;李成泉;刘占芬;张武林;杜哲

    目的 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的眼底光学影像学特征,探讨眼底光学影像检查在AZOOR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9月期间经河北省眼科医院门诊检查后初诊为AZOOR的48例(48只眼)患者进行眼底光学影像学检查,包括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FD-OCT)以及眼底自发荧光照相(FAF)、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观察患者眼底后极部在各项检查中的改变特征;通过随诊,观察它们的预后转归;并对所有患眼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眼科门诊初诊为Ⅰ型AZOOR的48只患眼,经眼底光学影像学检查后,大致表现为两种类型.第一类28只眼,他们仅在FD-OCT检查中有异常改变,表现为眼底后极部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层反光带紊乱,变薄、甚至局部缺失,伴RPE层光带紊乱,并与视野缺损区相对应,而在FAF、FFA、ICGA检查中无异常改变,属于Ⅰ型AZOOR.第二类20只眼,他们在FD-OCT中的改变与第一类相类似,但在FAF、FFA及ICGA检查中的表现却完全不同.其中在FAF检查中眼底后极部有强自发荧光灶分布;在FFA早期眼底对应部位可见轻微的斑点状强荧光,后期荧光增强;在ICGA早期眼底无异常改变,但后期眼底对应部位出现了明显的低荧光;且这些异常荧光灶在分布上与视野缺损区域均相对应,属于Ⅱ型AZOOR中的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结论 Ⅰ型AZOOR与MEWDS具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和FD-OCT表现,临床上容易混淆.但他们具有完全不同的FAF、FFA、ICGA改变特征.因此,熟练掌握它们各自在FAF、FFA及ICGA中的改变特征对于这两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FD-OCT检查由于具有简单、快捷、无创、分辨率高等特点,能够动态监测这些患者病变部位的感光细胞层内部结构的改变,非常适合于两者的随访观察.

  •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性病变的眼底光学影像学特征观察及意义

    作者:周才喜;张晓芳;缪辉;李成泉;杨绍辉;李彬;苑志峰

    目的 观察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性病变(RAP)在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改变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的11例14只眼RAP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观察患眼病变部位在眼底彩色照相、FFA、ICGA及OCT图像中的改变特征.结果 Ⅰ期RAP 3只眼,眼底表现为黄斑中心凹旁有1个斑点状或结节状黄红色血管瘤样病灶分布,其在FFA及ICGA中均表现为对应的强荧光,且病灶两端有视网膜小动脉和小静脉相连,呈“发夹”状外观.OCT表现为病灶对应处视网膜内有斑点状或囊状强反光物质分布.Ⅱ期RAP 6只眼,眼底检查显示黄斑区视网膜水肿增厚,并有较多出血及硬性渗出分布.FFA及ICGA均显示黄斑区有1~2个斑片状或结节状强荧光灶出现,并有多支视网膜小血管与其吻合.OCT检查显示病灶对应部位神经上皮内或神经上皮下有团块状强反光物质分布,伴有神经上皮层囊样水肿增厚、局限性脱离以及严重的PED.Ⅲ期RAP 5只眼,眼底表现为黄斑区中央视网膜深层有黄红色盘状或片状新生血管样病灶分布.FFA及ICGA检查显示病灶呈强荧光改变,并均能观察到多支视网膜血管与其吻合.OCT显示病灶对应处神经上皮下有团块状强反光物质分布,并与向上隆起的Bruch膜与脉络膜复合体相连.结论 各期RAP病变在各种光学影像学检查中有特征性改变,熟练掌握这些改变特征将有助于临床医师对其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分期,并指导治疗.

  •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作者:周才喜;苑志峰;王浩;刘志强;杨荣

    目的 探讨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MEWDS)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确诊的8例MEWDS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8例MEWDS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为33岁(19~48岁).就诊时平均发病时间为6.5 d(2~12 d).初诊时平均矫正视力为0.54(0.15~0.8).所有患眼玻璃体内均有炎症细胞.眼底检查所有患眼视网膜深层均可见多个灰白色圆形斑点状病灶,直径约50~500μm,边界欠清晰,表面无隆起.有3例(37.5%)还伴随视乳头充血.FFA早期所有患眼白点状病灶对应部位呈圆形强荧光斑,晚期呈强荧光染色;4只眼(50%)出现视乳头强荧光,3只眼(37.5%)伴随视网膜血管节段性渗漏.ICGA早期所有患眼均基本正常;而晚期所有患眼(100%)眼底后极部均可见大量边界清晰的斑点状低荧光灶散在或密集分布,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呈小叶状分布的解剖特征相符.OCT检查发现白点状病灶部位视细胞内节/外节( IS/OS)层反光带紊乱,部分完全消失.经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2~3月后所有患眼均完全痊愈.结论 MEWDS属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炎症性病变,发病较快,视功能中度受损,预后好.FFA及ICGA检查对MEWD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而OCT检查对病情的随访观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白点综合征 FFA ICGA OCT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脉络膜循环异常与渗漏形态关系探讨

    作者:陈桂芬;马景学;王长龄;李素芬;扬爱琴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脉络膜循环异常与色素上皮(RPE)渗漏形态关系.方法 对应用海德堡眼底造影系统64例(64只眼)临床确诊CSC患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观察不同渗漏形态之间RPE渗漏点相对应的脉络膜循环异常不同.结果 ①与色素上皮渗漏点相对应脉络膜充盈迟缓区面积:喷出型,0.3~5.4mm2,平均(1.25±1.27)mm2.扩散型,0.73~16mm3,平均(4.81±4.57)mm2.微漏型,0.36~6.00mm2,平均(1.86±1.41)mm2.②相对应脉络膜充盈迟缓区内血管扩张程度:喷出型(21例),15例(71.43%)显示脉络膜小血管扩张或未显示有血管扩张、3例中等脉络膜血管扩张、3例粗大脉络膜血管扩张;扩散型(27例),20例(74.07%)粗大脉络膜血管扩张、7例中等脉络膜血管扩张.结论 不同的渗漏类型与脉络膜缺血及血管扩张轻重程度有关.扩散型较喷出型缺血面积大,血管扩张明显.

  • OCT与FFA/ICGA在Sargardt病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朱艳;朱玉广;王杰;杨连洲

    目的 利用OCT与FFA/ICGA研究Stargardt病黄斑区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探讨OCT与FFA/ICGA在该病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对7例(14只眼)Stargardt病患者进行FFA/ICGA检查,利用OCT观察黄斑部结构改变,测量黄斑中心凹的厚度、黄斑容积及黄斑6mm平均容积,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targardt病患眼视力低下,OCT观察Stargardt病患者黄斑区神经上皮层结构紊乱、变薄.中心凹厚度、黄斑容积及黄斑6mm平均容积与正常人有显著性差异.FFA表现为横椭圆形强透见荧光,部分合并有暗脉络膜背景荧光.ICGA则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不同程度萎缩.黄斑中心凹厚度、黄斑容积与矫正视力成正相关.结论 OCT与FFA/ICGA均可观察Stargardt病患者黄斑区组织结构的变化,对测患者的视网膜功能变化、对Stargardt病的诊断与病理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Stargardt病 OCT FFA ICGA
  • 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观察

    作者:冯启芳;陈振谦;黄娟

    目的观察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特征.方法对27例(32只眼)渗出型AMD行ICGA造影或(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并对二者的造影表现特点和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FFA检查29只眼,诊断典型性CNV11只眼(37.93%),表现为黄斑部早期有网状强荧光性CNV,后期荧光素不断渗漏,并积存在RPE脱离范围之内.晚期形成明显区域性强荧光.诊断隐匿性CNV18只眼(62.07%),表现为早期无CNV特征,晚期有不明原因的边界不清强荧光5只眼(17.24%),而表现早期有边界模糊强荧光呈进行性渗漏,晚期强荧光区明显扩大13只眼(44.82%).ICGA检查32只眼,诊断典型性CNV32只眼(100%),表现为早期有强荧光性CNV性11只眼(34.37%),中期出现强荧光性CNV15只眼(46.88%),晚期又出现新的强荧光性CNV6只眼(18.75%).表明FFA和ICGA在渗出型AMD的CNV的诊断比率上,二者有显著差异.ICGA比FFA能更精确地显示黄斑部的CNV,而对于黄斑部视网膜下出血、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等视网膜病变则不如FFA显示明确.结论 ICGA能发现FFA不能发现的CNV,在显示CNV的数量、位置、范围等方面比FFA敏感和准确,是诊断渗出型AMD的CNV和指导其激光光凝的一项重要工具.

    关键词: CNV FFA ICGA 渗出型AMD
  • 老年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影像学表现

    作者:周才喜;张胜娟;苑志峰;杨荣;李瑞峰

    目的:观察老年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光学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09-06在我科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共同确诊的17例18眼老年CS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CSC患者具有与中青年患者相同的FFA,ICGA及OCT改变;也具有一些其独自的特征性改变,主要表现为:(1)FFA检查发现CSC病变所表现的典型RPE渗漏形式,如"炊烟"状或"墨渍"样少见,仅占39%;其他11眼(61%)均表现为扩散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2)ICGA检查发现其黄斑部还合并一些其他改变,如多灶性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PED),息肉样脉络膜血管扩张,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等;(3)FD-OCT检查发现其黄斑部也合并一些其他改变,如玻璃膜疣引起的RPE结节状隆起,多灶性视网膜萎缩、及IS/OS层的局部缺失等.结论:老年CSC患者的光学影像学表现复杂,容易与老年性黄斑变性相混淆,同步FFA及ICGA检查联合OCT检查有助于确诊.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