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

    作者:李景波;丁琪

    目的 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30例(30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19例(27眼).均进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并发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术后随访6~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明显降低,达到正常范围(P<0.05),术后视力均有所提高(P<0.05),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急性组.结论 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伴发白内障的急性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同样有效.

  • 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作者:朱伟;王涛;沈祯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360°前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伴有老年性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46例(58眼),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360°前房角分离术,观察术后眼压控制情况、用药情况、佳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和前房角等。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眼压均较术前下降,术后用降眼压药物平均(0.13±0.44)种,较术前的(1.31±0.76)种减少。36眼(62.1%)术后3个月佳矫正视力提高,36眼(62.1%)佳矫正视力>0.5。手术前后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54,P=0.00)。术后周边前房角粘连较术前减少9眼,粘连范围无明显变化者10眼。结论联合手术在降低眼压的同时还能加深前房,开放前房角且提高视力,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作者:顾顺;赵伟;唐晓洁;郭雯;姚勇

    目的 评价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本院眼科白内障伴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41例(41眼)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单纯晶状体超声乳化20例(20眼)为A组,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的21例(21眼)为B组.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 两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眼压术后3个月均较术前降低(P<0.05).两组前房深度术后3个月较术前加深(P<0.05).术后眼压和前房深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3例术后出现眼压升高,B组未出现眼压升高患者.A组术后3个月有2例出现部分前房角关闭,B组前房角均较术前增宽(P<0.05).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能够更有效控制眼压,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的安全有效方法.

  •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白内障膨胀期继发性青光眼的效果比较

    作者:裴世林;王素娟;杨潇远;陈鹏

    目的 比较在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基础上联合小梁切除和联合前房角分离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白内障膨胀期继发性青光眼手术126例(126眼),其中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63例(63眼),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63例(63眼),随访时间为4~12个月.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比较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前房深度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房角分离组前房深度增加幅度高于小梁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梁切除组术后炎症反应较重,角膜水肿、浅前房及滤过泡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前房角分离组.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和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均是治疗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但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更安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作者:赵俊颖;陆国生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 超声乳化术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26例(33眼)。对其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视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术后随访3 ~36个月,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均加深(P<0.05)。33眼术后眼压明显降低(P<0.05),术后1个月前房角镜检查房角均较术前开放角度增加。25例(31眼)术后6个月复查视野无明显进展。1例(2眼)眼压正常范围,视野损害加重,用苏为坦滴眼液进一步控制眼压。结论 超声乳化前房角分离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 超声乳化术联合前房角分离与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伴白内障的疗效比较

    作者:冯希敏;祁颖;张凤妍;赵庆新;秦云凤

    目的 比较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与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两种手术方法治疗伴发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伴发年龄相关性白内障29例(40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5例(21只眼)手术方式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前房角分离术;B组14例(19只眼)手术方式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术前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前房角宽度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术后1、3、6及12个月:视力及前房深度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角宽度A组均较B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术后1、3及6个月时眼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12个月时,A组眼压较B组眼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术后各时间点上述各项指标两组均优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12个月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伴发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两种手术方式疗效均较确切.但B组远期效果优于A组.

  • 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伴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作者:贺永毅;文勇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伴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0年2月至2014年1月我科收治的54例(54眼)白内障伴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眼均接受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比较其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分级,分析该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较术前视力有显著改善(P<0.05),仅2眼因伴有老年性黄斑病变而视力恢复不佳。术后1 d眼压为(13.22±3.44)mmHg(1 mmHg=0.133 kPa),术后1个月眼压为(13.87±1.11)mmHg,术后3个月和6个月眼压分别为(13.81±0.97)mmHg 和(13.07±1.05)mmHg。术后6个月中央前房深度及周边前房深度分别为(3.53±0.32)mm和(3.91±0.14)mm,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前房角分级较术前改善显著( P<0.05)。6眼出现角膜水肿,4眼出现前房炎症反应及虹膜纤维素样渗出,2眼浅前房,3眼瞳孔人工晶状体粘连。结论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前房角分离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能显著增加前房深度,改善前房角开放程度,提高视力并降低眼压。

  • 联合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疗效观察

    作者:李春敏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7年2月伴有白内障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75例(92眼),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44眼),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试验组38例(48眼),在对照组手术基础上联合使用前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 手术后1、3及6个月,两组患者的眼压、前房深度、视力、视野均明显优于手术前,且试验组术后各时间点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为P<0.05);手术后1、3及6个月,两组患者的前房角分级均明显优于手术前,且试验组术后各时间点前房角分级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伴有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使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不仅能改善前房角深度及开放程度,还能较好地控制眼压,提升患者视力及视野,且手术安全.

  • 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青光眼伴白内障的近期效果

    作者:张新丽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伴白内障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PACG伴白内障174例(174眼)临床资料.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7例.对照组实施Phaco-IOL,联合组在其基础上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术后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视力、中央前房深度均较术前明显提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眼压及前房角关闭范围均较术前有显著下降和缩小(P<0.05),且联合组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伴白内障可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 前房角分离术中Volk前房角镜的应用效果

    作者:鲍迅;臧涵怡;孙超;姚勇

    目的 评价Volk前房角镜在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伴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中应用Volk前房角镜440例(558眼),分析其临床资料.对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前房角状态、中央前房深度、并发症等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术后97.67%的眼视力较术前提高.术前用药后眼压(25.36±2.79) mmHg,术后降至(13.02±3.86) mmHg,(1 mmHg =0.133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6,P<0.05).术前前房角关闭的象限术后有不同程度的开放,原先粘连的前房角已分离.术前平均中央前房深度为(2.11±0.53)mm,术后增加至(3.02 ±0.4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8,P<0.05).术中术后并发症:9眼(1.6%)术中发生后囊破裂,但均未发生晶状体核脱落于玻璃体腔等严重并发症.72眼(12.9%)术后轻度角膜水肿,经保守治疗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或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于PACG伴白内障,且前房角关闭<180°的患者,超声乳化联合Volk前房角镜下前房角分离术能够有效打开关闭的前房角,加深前房,控制眼压,手术针对性强,前房角分离效果观察及时,而且并发症少.

  • 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在原发性急性房角关闭中的应用

    作者:张龄洁;伍海建;管涛;王超军

    目的 评价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前房角关闭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同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收住我院的原发性急性前房角关闭合并白内障28例(28眼).均行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6月至2年,平均8.7月.结果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为(24.25±3.09)mmHg,术后随访平均眼压降至(15.48±1.7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5,P=O.04).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74±0.43)mm增加到术后的(3.19±0.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9,P=0.000).术后前房角均增宽,术前前房角关闭的部位基本开放,遗留的前房角关闭均≤90..所有术眼术后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结论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对晶状体凶素所致的原发性急性前房角关闭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既可控制眼压又可提高视力.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角分离术的初步应用

    作者:姜士军;蒋燕玲;罗海翔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的技术效果.方法 运用前房角分离技术或联合白内障摘出治疗28例(28眼)药物不能控制眼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测量术后1周、10月的眼压.结果 术后1周眼压均低于21 mmHg;10月复查,患病1年之内的21例中眼压控制18例(85.71%),患病1年之上的7例中眼压控制5例(71.43%).结论 前房角分离术是将前粘连的周边虹膜从前房角上分离开,恢复小梁的功能,充分运用其生理性的房水循环通道,该术式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再发生粘连可以重复手术,小梁功能丧失后可以重新做眼外引流手术.

  • 前房角分离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彭程;崔红平

    青光眼是仅次于白内障的世界第二大致盲性眼病,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其很重要的类型之一.前房角分离术作为重建前房以恢复小梁网自身滤过途径的手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作用.近年来,许多研究均已表明前房角分离术以及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控制方面作用甚为明显.本文对前房角分离术的机制特点、操作方法、并发症和疗效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地综述.

  • 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对伴有白内障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作者:丁晟昕

    目的 分析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对伴有白内障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42例伴有白内障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2眼),均接受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随访3个月,对治疗前后的佳矫正视力、前房角、前房深度以及眼压等指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随访3个月发现,患者的佳矫正视力(0.70±0.09)提高、眼压(15.38±4.73)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下降、前房深度(3.55±0.31)mm加深,对比治疗前(0.27±0.08)、(44.89±5.26)mm Hg、(1.42±0.2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前房角明显改善(P<0.05).手术后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对伴有白内障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够改善患者视力、控制眼压,具有很高的疗效与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效果

    作者:王飞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对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3例(26眼),男9例(10眼),女14例(16眼),年龄50-81岁,平均(66.51±7.12)岁.所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角粘连<1/2圆周.均在表面麻醉下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结果 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三个月佳矫正视力≥0.5者20眼(76.9%);术前平均眼压(20.60±3.95) mmHg;手术后平均眼压(12.05±3.62) mmHg,术前与术后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与术前相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 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观察

    作者:曾令斌;钟世强;张淑妮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0例,给予所有患者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眼压水平、前房深度、视力水平,并与手术前展开对比分析。结果患者术后眼压水平为(16.7±2.8)mmHg,明显低于术前的(32.5±4.9)mmHg,术后前房深度为(3.6±0.9)mm,明显大于术前的(1.5±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术后视力水平为0.7±0.03,明显高于术前的0.23±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能够有效增宽眼角、促进房水循环、控制眼压,改善视力水平,具有安全有效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不同术式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对比研究

    作者:冯雨;贾新萍;赵庆新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与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31例(31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其中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的17例设为房角分离组,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的14例设为小梁切除组。分别观测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房角,同时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前后组内眼压、视力、房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前后组间的眼压、视力、房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房角分离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小梁切除组(P <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快捷、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作者:严若华;潘泽军;吴振球;刘劲芳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47例(165只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了白内障超声乳化+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比较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及视野等变化,术后随访远期并发症.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有156只眼(94.55%)视力显著提高(P<0.05);术后眼压下降(38.19±7.94 mmHg vs 15.17±2.67 mmHg,P<0.05),中央前房深度加深(1.62±0.34 mm vs 2.73±0.37 mm,P<0.05).所有患者术后视野无明显改变,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能加深前房、开放房角和降低眼压,提高患者视力,可达到复明和眼压控制的双重效果,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 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对伴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作者:汪涛;颜华

    目的:探讨伴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ACG)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phacoemulsification,Phaco)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接受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的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95例95眼,其中女73例,男22例,年龄46~85(平均66±7)岁。记录并分析术前及术后1wk,1、2、3、6mo 佳矫正视力( BCVA)、眼内压( IOP)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endothelial cell count,ECC),同时记录术前及术后6 mo 前房深度( 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以及前房角关闭范围。随访8mo~2a。
      结果:术前IOP平均为36.1±4.3(28~42)mmHg,术后6 mo IOP 平均为15.8±3.5(8~28) mmHg (1 mmHg=0.133kPa),术后IOP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73,P<0.01)。术后BCVA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351,P<0.01)。术前ACD平均为1.95±0.34mm,术后6mo ACD 平均为3.11±0.33mm,术后ACD较术前显著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83,P<0.01)。术前前房角关闭范围90o~180o者74眼,<90o者21眼;术后前房角关闭范围90o~180o者12眼,<90o者83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9.013, P<0.01)。术前 ECC 平均为2304±135个/mm2,术后1wk,1、2、3、6mo ECC平均分别为2243±152个/mm2、2135±177个/mm2、2028±172个/mm2、2017±181个/mm2、2006±143个/mm2,分别减少了2.6%、7.3%、12.0%、12.5%、13.0%。术后2mo内ECC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568,P<0.01),于2mo后趋于稳定(P3mo=0.067, P6mo=0.073)。
      结论:伴有白内障的PACG采用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可有效提高视力,使 IOP 恢复正常。术后ECC有所减少,但仍在正常范围内。 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 PACG 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 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治疗伴白内障的青光眼

    作者:杨旭;龙波;刘灵琳;苟文军;刘思源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对伴有白内障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无并发症伴有白内障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50例50眼,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3mo,记录并比较术前及术后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前房角。各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术前及术后3mo的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前房角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 mo的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76, P=0.001);术后3 mo 的眼压为15.63±3.11mmHg,较术前(45.12±5.30mmHg)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7,P=0.000);术后3mo的前房深度为3.57±0.02mm,较术前(1.43±0.25mm)明显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6,P=0.001);术前、术后前房角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32,P=0.000;Z=-2.432,P=0.016;Z=-4.379,P=0.000;Z=-4.538, P=0.000)。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够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