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国人常见非综合征性聋杂合子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延平;李丽娜;张宗霖;孙玉蕊;马磊;王戈;佟明望;毕欣欣

    目的 构建人野生型Cx30红色荧光表达载体,将Cx26野生型和突变型分别与Cx30共同转染HEK293细胞,为揭示Cx26-235 deIC的杂合突变患者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构建pCx30-IRES2-DsRed-Express真核表达载体,将pCx30-IRES2-DsRed-Express分别与pCx26-EGFP或pCx26-235deIC-EGFP以1:1的比例用脂质体法转染HEK293细胞,转染48 h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计算同时表达红色和绿色的细胞阳性率,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pCx30-IRES2-DsRed-Express与pCx26-EGFP共同转染HEK293细胞后,同时出现红色和绿色荧光的细胞占全部转染阳性细胞的27.32%(91/333).pCx30-IRES2-DsRed-Express与pCx26-c235 deIC-EGFP共同转染HEK293细胞后,同时表达红色与绿色信号的细胞占全部阳性细胞的2.1 9%(4/183),明显低于两种野生型质粒共同转染的阳性率,经卡方检验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52.89,P<0.01).结论 Cx26发生C.235 deIC突变后,丧失了与野生型Cx30形成异型性缝隙连接gap junctions,GJs)的能力,使异型性GJs的总数显著下降,导致耳蜗失去了重要的细胞间联系通道,推测可能与部分c.235 deIC杂合子耳聋的发生有关.

  • 耳聋-掌跖皮肤角化综合征的连接蛋白基因型和表型分析

    作者:袁永一;戴朴;朱秀辉;于飞;黄德亮

    目的 GJB2、GJB6、GJB3基因与遗传性耳聋及角化病有关,以GJB2、GJB6、GJB3基因为候选基因,研究1例伴有掌跖角化病的综合征型耳聋先证者的分子病因,探讨其表型及遗传特征.方法 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并提取DNA,对GJB2、GJB6、GJB3基因编码区进行PCR扩增,以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突变分析.结果 先证者及其父母GJB3、GJB6基因测序未发现突变.先证者携带GJB2基因R75W单等位基因突变,其父母未携带此突变,在证实先证者与其父亲的亲子关系后明确先证者携带的R75W为新生突变.301名中国正常对照中未发现GJB2基因R75W突变.结论 在中国首次发现了GJB2基因新生突变R75W,此突变可能以显性方式遗传,导致耳聋-掌跖皮肤角化综合征.在不同种族R75W导致的耳聋多为双侧重度到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而皮肤表型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

  • Clouston综合征的基因诊断及致病机制

    作者:黄丹

    Clouston综合征又称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是一种以毛发稀少、甲发育不良及掌跖角化过度为主要症状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louston综合征由GJB6基因突变引起,目前已发现的致病突变类型有G11R、A88V、V37E、D50N.该文旨在综述Clouston综合征基因诊断及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这对获得明确的病因诊断、遗传咨询及干预治疗至关重要.

  • 湖北地区非综合征型学语前聋患儿GJB6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杨国强;付四清;陈燕;董家曙;陈观明

    目的:探讨GJB6基因突变在中国湖北地区非综合征型学语前聋患儿的突变频率及主要的突变方式.方法:分别采集中国湖北地区925例非综合征型语前聋患儿及听力正常对照组180例的血样,应用PCR技术检测del(GJB6-D13S1830);扩增GJB6基因的编码区,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运用Chromas软件进行测序结果分析.结果:925例患儿及正常对照组均未发现在西方常见的del(GJB6-D13S1830),也没有发现GJB6基因的其他突变.结论:中国湖北地区非综合征型学语前聋的发生不是GJB6基因突变而导致,针对GJB6的基因突变检测意义不大.

  • 有汗型外胚叶发育不良患者GJB6基因突变检测

    作者:苏惠春;陈丽红;韩永春;赵嘉惠;林志淼;姚煦

    目的:检测以脱发、甲营养不良为主要表现的有汗型外胚叶发育不良一家系的GJB6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提取患者及其相关亲属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GJB6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结果:基因检测发现患者GJB6基因编码序列第263号核苷酸发生c.263C>T(p.A88V)杂合突变,突变来白于父亲.结论:GJB6基因编码序列第263号核苷酸发生c.263C>T(p.A88V)杂合突变可能为引起该患儿及患病亲属临床表现的原因.

  • 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一家系致病基因突变筛查

    作者:王占想;宋亚丽;陈楠;王震英;张莉

    目的:寻找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家系GJB6、GJB2和CTSC突变基因.方法:抽提外周血DNA,PCR扩增GJB6、GJB2和CTSC基因编码区的所有外显子,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双向测序,并与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查找有无突变.结果:候选基因编码区所有外显子均未发现突变.结论:GJB6、GJB2和CTSC基因编码区序列与本研究中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家系发病无关,致病基因待进一步研究.

  • 318例非综合征型聋人群GJB6基因突变分析(1例同时携带GJB2和GJB6基因缺失突变的耳聋家系)

    作者:郑斌娇;张婷;王辉;唐霄雯;郑静;吕建新;管敏鑫

    目的:了解318例非综合征型聋人群缝隙连接蛋白B6 (GJB6)基因突变的携带情况.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318例非综合征型聋人群GJB6基因编码区,用基因芯片与二代测序法对可能携带致病GJB6突变家系全体成员进行118个已知的耳聋基因检测.结果:绘制了318例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聋人群的GJB6基因突变频谱,发现1例同时携带GJB6和GJB2基因缺失突变的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聋家系,经临床和分子遗传学分析发现,该家系成员在发病年龄、听力曲线和听力损失程度上存在差异.突变分析显示,该家系成员同时携带了GJB2基因235 delC+/-突变和GJB6基因228 delG+/-突变.其中,GJB6基因228 del G缺失突变是未报道过的新的位点变异.该缺失位于GJB6基因高度保守的编码区,在19个物种中的保守性指数达100%.结论:GJB6基因228 del G缺失突变导致框架移码,转录时在第81位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翻译的多肽比野生型蛋白少了181个氨基酸,可能是新的非综合征型聋相关的致病突变,但仍需进一步的功能研究验证.

  • 赤峰市特教学校耳聋患者GJB2和GJB3及GJB6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袁永一;黄德亮;戴朴;朱秀辉;于飞;张昕;刘丽贤;韩东一

    目的:利用基因诊断的方法调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特教学校非综合征耳聋患者的常见分子病因,对GJB2、GJB3、GJB6基因编码区突变进行分析.方法:调查对象来自赤峰市特教学校非综合征耳聋患者134例(耳聋组),对照组为中国北方地区(北京、河北、内蒙、山西)听力正常者100例.所有受检者均采集外周血并提取DNA,首先进行GJB2基因编码区测序,对携带GJB2单杂合突变的患者进一步检查GJB6 del(GJB6-D13S1830)突变并进行GJB6编码区测序.对除GJB2基因、线粒体A1555G突变相关性耳聋及前庭水管扩大综合征外的分子病因不明的91例非综合征耳聋患者进行GJB3基因编码区测序.结果:134例非综合征耳聋患者及100例正常对照中共检测到6种GJB2基因新的突变方式.耳聋组41例携带GJB2病理性突变,其中双等位基因突变22例,单等位基因突变19例,在GJB2单等位基因突变的耳聋患者中未检测到GJB6 del(GJB6-D13S1830)及编码区其他突变;对照组4例携带GJB2基因病理性突变.在91例分子病因不明的耳聋患者及100例正常对照中共检测到3种GJB3基因新的突变方式.耳聋组2例携带GJB3基因病理性突变,均为杂合子,其中1例同时携带GJB2单等位基因突变235delC;对照组1例携带GJB3基因病理性突变.结论:通过GJB2、GJB6、GJB3基因编码区突变分析为赤峰市特教学校16.42%(22/134)的非综合征耳聋学生明确了分子病因;新发现的突变和多态丰富了中国人GJB2、GJB3基因突变及多态性图谱,为深入开展耳聋基因筛查奠定了基础.

  • 中国非综合征遗传性聋人群GJB6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袁永一;黄德亮;戴朴;朱庆文;刘新;王国建;李琦;吴柏林

    目的:研究GJB6基因[连接蛋白30(Cx30)]在中国非综合征遗传性聋人群中的突变情况.方法:用特定引物对372例非综合征遗传性聋患者(其中295例分子病因不明,77例携带GJB2病理性单等位基因突变)和182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GJB6基因的342 kb大片段缺失del(GJB6>D13S1830),并进行GJB6基因编码区扩增,以产物直接测序方法进行突变检测及鉴定.结果:372例耳聋患者中未发现GJB6 del(GJB6>D13S1830),其中1例发现携带GJB6基因点突变404C>A,导致了氨基酸的错义改变T135K,多物种Cx30氨基酸序列进化分析证实该点位于Cx30高度保守的第3跨膜区.对照组中未发现同样突变.结论:GJB6基因突变在中国耳聋人群中整体发生频率较低,GJB6基因可暂不列为第一线耳聋基因检测项目.

    关键词: GJB6基因 突变分析
  • 1个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大家系的基因研究

    作者:乔文兴;刘俐

    目的:探讨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HED)的临床特点和分子机制。方法对1例HED先证者进行其家系5代91人的临床及基因特点研究。抽取家系中7名患者及3名正常对照进行GJB6基因检测。结果家系5代91人中,HED患者17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指(趾)甲发育不良、毛发或体毛稀少甚至缺如;家系中男性患者毛发稀少程度重于女性;随着代数增加,指(趾)甲损害渐减轻。系谱中每一代均有发病者,患者的父母中必有一人发病;男女都可患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中所有患者的GJB6基因均存在一个杂合错义突变31G→A,家系中无HED临床表现的未检测到此突变。结论 HE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以指(趾)甲发育不良、掌跖角化过度、毛发或体毛稀少甚至缺如为临床特点;男性毛发稀少重于女性;且随着代数的增加,指(趾)甲损害逐渐减轻。GJB6基因错义突变(31G→A)是HED的分子机制之一。

  • 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基因突变分析及孕早期产前诊断

    作者:刘宁;史惠蓉;吴庆华;江淼;孔祥东

    目的 对1个中国汉族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进行了基因突变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家系中已孕11周的胎儿进行了产前诊断,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PCR扩增和直接双向测序对1个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2例患者及6名正常成员的GJB6基因(Cx30基因)的全编码区序列进行突变分析.在确定突变后,取胎盘绒毛活检样本进一步行产前诊断.结果 在该家系的2例患者中检测出GJB6基因c.31G>A的点突变,该突变导致了GJB6蛋白N-末端区域第11位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p.G11R),6名正常家系成员均未检测到该突变.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也携带有GJB6基因c.31G>A突变.在终止妊娠后,流产物突变分析的结果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结论 GJB6基因c.31G>A(p.G11R)错义突变是该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的致病原因,通过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可以有效阻止致病基因的传递.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