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预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缺血事件风险的研究

    作者:门剑龙;任静;张伯玮;马睿;王赞新

    目的 研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 Ag)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手术后的变化特点以及对患者心血管缺血风险的评估价值. 方法 对我院2010年至2012年间收治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38例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男249例,女89例,平均(69.2±4.5)岁.采用IL ACL-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vWF Ag水平.采用ROC曲线评价vWFAg的诊断性能.利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vWF Ag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联性.用Cox回归分析模型评价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 病情稳定组和恢复不良组中各时间点的vWF Ag水平间存在显著差异(x2=129.53和101.48,均P<0.01),恢复不良组患者在OPCAB术后第14、30、60和90 d的vWF Ag水平均高于病情稳定组患者的同期水平(均P<0.05).ROC结果显示,OPCAB术后第30天血浆vWF Ag临界值为251%时,其诊断患者在术后31~90 d内心血管缺血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839(95% CI:0.776~~0.9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第30天血浆vWF Ag水平受年龄、左室射血分数、左主干病变、血肌酐、旁路移植血管数量、心肌梗死病史和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均P<0.01).Cox分析显示OPCAB术后第30天的血浆vWF Ag临界值可作为OPCAB患者术后1年内心血管缺血事件风险的独立预后评价指标. 结论 OPCAB术后患者血浆vWF Ag水平变化能敏感反映多种风险因素对于血管内皮功能的整体影响,可以作为评价术后90 d内病情发展趋势和预测患者远期预后的有效指标.

  • 部分凝血分子标志物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冯香梅;刘运德;王蓉;王国庆;李雪

    目的:探讨糖尿病微血管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99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47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组52例,入院时即采集静脉血,进行vWF:Ag、P-selectin、AT-Ⅲ:A检测,并设32例正常对照.结果:(1)2型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患者血浆vWF:Ag含量、P-selectin活性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1),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组患者血浆vWF:Ag含量、P-selectin活性较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及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2)2型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患者血浆AT-Ⅲ活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组患者血浆AT-Ⅲ活性较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及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vWF:Ag、P-selectin、AT-Ⅲ:A的异常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观察其变化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作者:冯红选;奚晓雪;程庆璋;沈明强;吴冠会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vWF:Ag、DD和FDP的水平.分析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间vWF:Ag、DD和FDP水平的差异,随访脑梗死组1年后vWF:Ag、DD和FDP的水平.结果 共纳入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56例(59.6%),女38例(40.4%).对照组为120名健康体检者,其中男68名(56.7%),女52名(43.3%).急性脑梗死组血浆vWF:Ag和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WF:Ag、DD水平升高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vWF:Ag、DD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625、0.582,P<0.01),vWF:Ag与DD呈正相关(r=0.320,P<0.01).出院一年后,预后差的脑梗死患者血浆vWF:Ag、DD、FD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的患者(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vWF:Ag、DD水平明显增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vWF:Ag、DD水平,有助于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

  • 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D-二聚体的关系

    作者:冯红选;程庆璋;石冬敏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D-二聚体(D-D)的关系。方法2011年4月—2012年4月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20名(对照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D-二聚体,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212.60±75.77 vs 111.19±40.43,P﹤0.001)、D-二聚体(231.94±112.65 vs 133.05±94.38,P﹤0.00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D-二聚体与NIHSS评分呈直线正相关(r=0.625、0.510,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水平、D-二聚体的关系密切,病情越重,血管性血友病病因子、D-二聚体越高,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因子。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 Fg、DD和vWFAg 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江国华;王亮;卢震;陈国飞;周瑞鸿

    目的:探讨检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 Ag )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4例ACI患者作为脑梗死(A )组,检测治疗前后Fg、DD和vWF Ag变化;同期94例非血栓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B)组。分析三项指标对ACI的诊断价值。结果 A组治疗前血浆 Fg、DD和vWF Ag值高于B组(P<0.05),治疗后降低(P<0.05)。取Fg>4.5 g/L、DD>131μg/L、vWF Ag>142%为截断值,Fg、DD和vWF Ag诊断ACI的特异度分别为90%、78%和77%,灵敏度分别为21%、50%和82%,准确性分别为60%、65%和80%。结论检测血浆Fg、DD和vWF Ag对ACI诊断均有一定临床价值,以vWF Ag的准确性高。

  • ADAMTS13与TSP1在老年急性脑梗死中的意义

    作者:孙彩凤;张峰;姚庆民;刘彦霞;朱效娟;谢宁;徐健

    目的 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l)及C1423T基因多态性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62例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和56例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用vWF:Ag和TSP1 ELISA试剂盒对两组血浆中的vWF:Ag和TSP1含量进行检测,同时残余胶原结合实验(R-CBA)检测两组血浆中的ADAMTS13活性水平,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并限制性酶切扩增产物测定ADAMTS13基因C1423T多态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vWF:Ag和TSP1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ADAMTS13活性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3例出现C1423T基因突变(4.84%),高于正常组(0%).结论 ADAMTS13活性降低可能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血浆中的TSP1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促进ADAMTS13对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裂解;中国汉族人群中基因C1423T突变可能降低ADAMTS13的活性水平,从而参与脑梗死的发生.

  • 血浆vWF水平与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流微栓子信号的关系

    作者:赖祯平;李智生;韦云耀;李迁

    目的 探讨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内皮因子(vWF)与其微栓子信号(MES)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1月和2017年6月住院与门诊颈动脉狭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32例与无症状患者28例.检测所纳入对象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和vWF:AgⅡ 水平,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经颅多普勒检测颅内外血流微栓子.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浆vWF:Ag、vWF:AgⅡ 和vWF:Ag/vWF:AgⅡ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组检出MES阳性的比例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S阴性的患者比例低于无症状组(54.5%vs.88.0%,P=0.034).MES阴性的有症状患者其血浆vWF:Ag、vWF:AgⅡ 和vWF:Ag/vWF:AgⅡ 水平显著高于MES阴性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服用阿司匹林和颈动脉狭窄程度>70% 的2个亚组中,有症状患者的血浆vWF:Ag、vWF:AgⅡ 水平显著高于无症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vWF:AgⅡ 因子可能是颈动脉狭窄内皮功能激活与损害的早期敏感指标,特别是对于MES阴性的无症状患者,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 应用FⅧ∶C/vWFAg比值诊断血友病A携带者的研究

    作者:安立;刘金玲;张心声;程彦;房云海

    目的 探讨能够区分中国血友病A肯定携带者与正常女性的凝血因子Ⅷ活性(coagulation factorⅧactivity,FⅧ∶C)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gen,vWFAg)比值的临界值,并与基因诊断方法对照验证其对血友病A(hemophilia A,HA)家系中可疑携带者进行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国际通用的一期法检测HA肯定携带者和正常女性的FⅧ∶C,ELISA法检测vWFAg,分别计算FⅧ∶C/vWFAg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能够区分HA携带者和正常女性的临界值,然后在HA家系的可疑携带者中进行诊断;并应用长距离PCR、遗传连锁分析以及直接基因测序等方法对患者及家系成员进行DNA分析.结果 90.6%的肯定携带者FⅧ∶C/vWFAg比值小于0.82,如果以0.82作为临界值,可以使大多数可疑携带者得到初步诊断,经基因诊断方法验证均相符.结论 应用FⅧ∶C/vWFAg比值的临界值对HA家系中可疑携带者进行诊断的方法非常简便且较为可靠.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