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接受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抗栓治疗策略

    作者:崔军凯;余阳;周文君;柳梅

    目的 比较三种抗栓策略对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1年内需接受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冠心病行DES置入术且正行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并于置入1年内需行非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42例,根据抗栓策略分为三组.替罗非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患者均于术前5~7 d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替罗非班组30 min内以0.4μg/(kg﹒min)静脉输注替罗非班,30 min后调整速度为0.1μg/(kg﹒min),继而以0.1μg/(kg﹒min)的速度维持,肌酐清除率下降的患者减量;低分子肝素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克塞)4000 AxaIU皮下注射,每日1次;阿司匹林组仅继续使用阿司匹林75 mg,每日1次.三组患者术后根据分组继续使用替罗非班、低分子肝素钠或阿司匹林直至重新恢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三组患者围术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发生率.结果 替罗非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组有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三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围术期均无患者出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低分子肝素组有1例患者心电图出现ST-T改变,但无自觉症状,考虑与糖尿病导致的心脏交感神经变性有关.阿司匹林组有3例出现心电图ST-T改变,其中2例为心绞痛发作,1例发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诊断为前降支支架内血栓形成,给予血栓抽吸等处理后好转.三组患者均无心血管相关性死亡.三组患者围术期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有1例股骨头置换术后出现伤口渗血,皮下瘀斑,未特殊处理,自行好转.低分子肝素组1例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未见呕血,给予药物治疗后好转.结论 替罗非班和低分子肝素可作为中断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期间的"过渡治疗",可安全有效地用于DES置入术后需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接受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作者:陈艳;袁晋青

    越来越多患者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面临非心脏外科手术治疗,在围术期缺血和出血并发症的风险都显著增高。有文献报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2年内,5%~15%患者面临非心脏外科手术治疗[1]。手术所引起的高凝和炎症内环境、围术期停用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早期支架置入部位内皮化不全等原因,均易造成非心脏外科围术期缺血风险增高。相关研究表明, PCI 术后早期,行择期非心脏外科手术所引起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和靶血管血运重建)和支架内血栓风险高达8%~10%,远高于未行外科手术的患者(1%~5%)[2]。与支架内血栓形成相关的心肌梗死发生率约70%,致死率高达20%。围术期早期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发生支架内血栓强的独立预测因素,而继续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则增加出血风险[3-4]。因此,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策略是临床医师关注的复杂难题。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相关进展阐述如下,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个腔隙性梗死临床特点及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研究

    作者:张燕辉;史冬梅;冯浩;于逢春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个腔隙性梗死病灶的临床特点及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2 h以内发生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深穿支供血区域单个腔隙性梗死患者60例,将其根据梗死部位及载体动脉是否存在病变分为2组:腔隙性脑梗死伴有MCA病变组和腔隙性脑梗死不伴有MCA病变组,分别对这2组的病人进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性别、年龄、高血压、血压变异性、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吸烟)、临床特点(NIHSS评分、白质高信号)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3月后mRS评分比较。结果:两组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吸烟、血压变异性、NIHSS、白质高信号及抗血小板物治疗3月后mRS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据梗死部位及MCA病变,提示了MCA深穿支单个腔隙性梗死临床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多样性。因此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 氯吡格雷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应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曾群英;高修仁;廖新学;冷秀玉;郑东诞;许庆;胡舜英;陈国伟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应用氯吡格雷75mg/d及氯吡格雷75mg/d加阿司匹林100mg/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2例ACS患者随机单盲分为3组.A组(阿司匹林组)67例,首剂150mg/d,而后100mg/d;B组(氯吡格雷组)68例,首剂300mg/d,而后75gm/d;C组(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组)67例,阿司匹林100mg/d,加氯吡格雷75mg/d,随访2年,观察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抗炎症因子,改善心功能及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结果:3组住院期间及随访2年中均能降低心脑事件发生,但住院期间反复发作心绞痛(AP),心律失常,心力衰竭(HF)发生危险C组优于B组(但P>0.05),优于A组(P<0.05),而B组优于A组(但P>0.05);随访2年中,复发性AP,再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心律失常、HF、需做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冠脉旁路移植术(PCI/CABG)、因缺血发作需再住院等,C组明显比A组减少(P<0.05).同时,3组治疗6周后,P-选择素、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C组在降低上述5项炎症物作用优于B组(P<0.05),优于A组(P<0.05);B组作用优于A组,但P>0.05.3组治疗6周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快速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血流速度比(E/A)(3组P均<0.01),上述3项指标改善C组优于A组(P<0.05)和B组(P>0.05),B组优于A组(但P>0.05);同时3组治疗1年和2年,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颈内动脉(ICA)的IMT和颈总动脉(CCA)的IMT(P均<0.05~0.01),上述作用C组优于A组(P<0.05)和B组(P<0.05),而B组优于A组(但P>0.05).3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ACS早期应用氯吡格雷75mg/d或氯吡格雷75mg/d加阿司匹林100mg/d且一直用2年,能明显减少住院和随访期心脑事件发生,明显抑制炎症因子,改善收缩/舒张功能,减少ICA/CCAIMT,且安全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急性心肌梗死出血患者院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的随访研究

    作者:周爱琴;王小萍;廖伟;钟一鸣

    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内出血患者出院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共入选AMI患者234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出血分为非出血组和出血组.随访出院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使用情况.结果:院内发生出血共36例,出血发生率15.4%,其中消化道出血14例(6.0%),皮肤黏膜出血9例(3.8%),深部组织出血7例(3.0%),生殖泌尿系出血5例(2.1%),颅内出血1例(0.4%).高龄、伴发高血压、伴发慢性肾功能不全( CRI)出血发生率高.与非出血组相比,出血组阿司匹林使用率在出院时、1个月和6个月降低(P<0.01),但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使用率在出院时和1个月降低(P<0.01),但6个月和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住院期间出血患者出院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使用率降低,可能与其不良预后相关.

  • 血栓弹力图和常规凝血试验在缺血性脑卒中凝血功能监测中的关联研究

    作者:梁春阳;张强;王斌;罗永春;张振海;何子俊;杨阳;曲雪男;徐如祥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和常规凝血试验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及抗血小板治疗后的凝血功能监测中的相关性、一致性以及对并发症的判断价值. 方法 选择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自2012年9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予抗血小板治疗,5d后分别采用血栓弹力图[参数包括R时间、K时间、α角度、大幅度(MA)]和常规凝血试验[参数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计数]行凝血功能监测.分析该两种凝血功能监测方法评估凝血状态时的相关性、一致性,及其判断并发症(症状性脑出血或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结果 (1)R时间与APTT、K时间与APTT、α角度与FIB、α角度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关系,K时间与FIB、K时间与血小板计数、α角度与APTT呈负相关关系.(2)R时间与APTT(κ=0.266,P=0.000)、K时间与APTT(κ=0.134,P=0.024)、α角度与FIB(κ=0.162,P=0.007)在评估高凝状态时具有一致性,R时间与APTT(κ=0.211,P=0.001)、K时间与APTT (κ=0.198,P=0.002)、K时间与血小板计数(κ=0.388,P=0.000)、α角度与血小板计数(κ=0.099,P=0.041)在评估低凝状态时具有一致性.(3)血栓弹力图判断症状性脑出血的敏感性为73.68%,而常规凝血试验为47.39%;血栓弹力图判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敏感性为17.65%,而常规凝血试验为58.82%. 结论 血栓弹力图和常规凝血试验的部分参数存在相关性,且在评估凝血状态时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常规凝血试验判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更为敏感,而血栓弹力图在判断症状性脑出血发生风险方面更有优势.

  •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药治疗的重要意义

    作者:黄德嘉

    对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病人,联合阿司匹林和噻吩吡啶类药(噻氯匹啶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对减少心脏事件十分重要.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