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复杂二尖瓣前叶脱垂不同术式选择探讨

    作者:李继勇;张健群;张富恩;伯平;曹向戎;迟立群;甘辉立;肖巍;孙广龙

    目的:总结腱索转移、人工腱索、瓣叶折叠及双孔技术在二尖瓣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和体会,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8月,采用四种成形技术治疗的以二尖瓣前叶脱垂为主病例122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54例,年龄18~ 69岁,平均(43±7.9)岁,A1区脱垂21例,A2区脱垂12例,A3区脱垂28例,A1合并A2区脱垂26例,A2合并A3区脱垂35例,合并后叶脱垂16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Ⅱ级67例,Ⅲ级55例.45例采用腱索转移技术,54例采用人工腱索技术,12例采用瓣叶折叠技术,11例采用双孔技术,5例合并冠心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降支单支桥3例,回旋支单支桥2例,).结果:腱索转移组和人工腱索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瓣叶折叠组1例患者术后第8天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双孔技术组1例患者术后13 d死于肺部感染.出院前心脏超声显示:腱索转移组少量反流6例,微量反流14例,未见明显反流25例.人工腱索组少量反流16例,微量反流15例,未见明显反流23例.瓣叶折叠组少量反流8例,微量反流4例.双孔技术组少量反流9例,微量反流2例.四组术前、出院前、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收缩末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前舒张末内径、收缩末内径较出院前、术后6个月舒张末内径、收缩末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出院前射血分数较术前、术后6个月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腱索转移组术后14个月1例患者因转移的腱索缝合缘撕脱造成二尖瓣大量反流再次手术置换二尖瓣.人工腱索组1例患者术后6个月频繁出现血红蛋白尿再次手术置换二尖瓣.结论:四种成形技术可以满足各种类型复杂二尖瓣前叶脱垂的处理.腱索转移适合单纯的前叶脱垂病变;人工腱索适用范围更广泛,容易学习;瓣叶折叠适用范围稍窄,适合初学者;双孔技术适用范围较广,不应作为首选方法,可和其他方法联合应用.四种方法均有良好的近期效果,值得去掌握和应用.

  •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二尖瓣关闭不全

    作者:畅怡;熊辉;许建屏;王巍;孙寒松;王小启

    目的:评价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
      方法:2002年至2012年,3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接受二尖瓣成形术,其中男性25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6±16)岁,既往有基础心脏病史7例。术前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23例,中度9例,轻度2例。心功能(NYHA分级)I级5例,II级24,III级4例,IV级1例。急性期手术2例,亚急性及慢性期手术32例。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三尖瓣成形术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左房粘液瘤切除1例。成形方法包括心包修补穿孔及空腔5例,瓣叶楔形切除缝合15例,双孔法成形5例,腱索转移及人工腱索4例,后叶矩形切除5例,15例使用人工成形环。

  • 瓣膜修复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致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畅怡;熊辉

    目的:评价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
      方法:2002至2014年,3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接受二尖瓣成形术,其中男性25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6±16)岁,既往有基础心脏病史7例。术前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23例,中度9例,轻度2例。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5例,Ⅱ级24,Ⅲ级4例,Ⅳ级1例。急性期手术2例,亚急性及慢性期手术32例。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三尖瓣成形术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左房粘液瘤切除1例。成形方法包括心包修补穿孔及空腔5例,瓣叶楔形切除缝合15例,双孔法成形5例,腱索转移及人工腱索4例,后叶矩形切除5例,15例使用人工成形环。

  • 腱索转移、缘对缘缝合和人工腱索置入三种方法治疗二尖瓣前叶病变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效果观察

    作者:吴福林

    目的 腱索转移、缘对缘缝合和人工腱索置入三种方法 治疗二尖瓣前叶(AMV)病变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MI)的效果观察.方法 自2014年05月至2017年03月本院收治的由AMV所致MI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组25例、B组25例、C组25例,分别采用腱索转移、缘对缘缝合技术及人工腱索置入治疗方法,对比术后二尖瓣关闭、有效瓣口面积.结果 A组MI患者中20例(80%)二尖瓣呈良好关闭状态,B组MI患者中21例(84%)二尖瓣呈良好关闭状态,C组MI患者中22例(88%)二尖瓣呈良好关闭状态,三组二尖瓣关闭实际良好率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有效瓣口面积都有明显减小,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项修复技术在MI治疗上只要使用得当,都能发挥良好修复功效,因此,应选用恰当的修复技术,提高二尖瓣成形效用.

  • 改良腱索转移法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附16例临床分析)

    作者:迟立群;张健群;孔晴宇;郑斯宏;肖巍

    目的 介绍一种操作简单、效果可靠的矫治二尖瓣前叶脱垂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2年1月至2008年5月,应用"缘对缘"技术基础上的腱索转移法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共16例,其中腱索断裂12例,腱索延长4例.超声心动图均显示二尖瓣前叶脱垂致重度关闭不全,平均反流面积(14.76±3.28)cm2,左心室射血分数33%~69%.按照NYNA分级,术前心功能Ⅲ级5例,Ⅳ级11例.手术首先行脱垂部位前瓣与相应部位后瓣的"缘对缘"缝合,矩形切下缝合处的后瓣,连同相应的腱索、乳头肌,转移至前瓣.再行后瓣成形,完成瓣膜成形手术.所有病人出院前和随访时再次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手术无死亡,除1例因为术后第3天出现二尖瓣前叶穿孔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手术外,其余15例手术病人均顺利康复出院.术后远期随访无死亡,心功能全部恢复至Ⅰ级.复查超声心动图二尖瓣瓣口面积3.3-4.8 cm2,平均(3.78±0.52)cm2,均无明显反流,反流面积(0.45±0.22)cm2,左房、左室明显缩小[(左房径:术前(48.26±11.12),mm,术后(37.57±9.56)mm,P=0.028;左窜舒张末径术前(61.43±8.24)mm,术后(42.35±10.79)mm,P=O.008].结论 "缘对缘"技术基础上的腱索转移法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操作简单,可以取得良好的成形效果.

  • “缘对缘”技术基础上的腱索转移法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

    作者:高成山;金辉;孙广龙;毛国璋;吴留广;何磊;朱草原

    目的 介绍一种操作简单、效果可靠的矫治二尖瓣前叶脱垂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4年1月至2010年10月,应用“缘对缘”技术基础上的腱索转移法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病例共18例,先行脱垂部位前叶与相应部位后叶的“缘对缘”缝合,矩形切下缝合处的后叶,连同相应的腱索、乳头肌,转移至前叶.再行后叶成形,完成瓣膜成形手术.所有患者出院前和半年后随访时再次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手术无死亡病例,1例因术后第3天出现二尖瓣前叶穿孔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手术,血红蛋白尿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给予对症处理,其余15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术后远期随访无死亡,心功能全部恢复至Ⅰ级.复查超声心动图二尖瓣瓣口面积2.8~4.8(3.78±0.52) cm2,均无明显反流,反流面积(0.45±0.22) cm,左房径术前(48.26±11.12) mm,术后(37.57±9.56) mm(P= 0.028);左室舒张末径术前(61.43±8.24) mm,术后(42.35±10.79) mm(P=0.008).结论 “缘对缘”技术基础上的腱索转移法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操作简单,可以取得良好的成形效果.

  • 后叶腱索转移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

    作者:李继勇;张健群;张富恩;迟立群;曹向戎;黄国晖

    目的 总结采用后叶腱索转移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探讨二尖瓣成形术的黄金时机.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16例,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二尖瓣前叶脱垂、腱索断裂10例,腱索延长4例,断裂合并延长2例;A1区域脱垂3例,A2区域脱垂6例,A3区域脱垂3例,合并A1、A2区域脱垂2例,A2、A3区域脱垂2例;均采用后叶腱索转移技术,其中1例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 无手术死亡.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有少量反流2例,微量反流6例,无反流8例.出院后华法林抗凝治疗3个月.随访16例(100%),随访1~46个月(22.0±3.5个月),超声心动网提示:有少量反流3例,微量反流7例,无反流6例,效果优良.心功能Ⅰ级12例,Ⅱ级4例.出院前射血分数(EF)较术前降低(53.0%±3.4%vs.65.0%±4.2%,P=0.013),术后随访时EF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0%±2.1%vs.65.0%±4.2%,P=0.110);出院前和随访时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50.0±3.2 mm,47.0±2.8 mm vs.58.0±6.5mm,P=0.031,0020);随访时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2).结论 后叶腱索转移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的有效方法,心瓣膜成形术的佳时期是术前EF值大于60%、左心室轻度增大、心功能在Ⅲ级以上.

  • 腱索转移与人工腱索在复杂二尖瓣前叶脱垂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继勇;张健群;张富恩;曹向戎;迟立群

    目的 总结腱索转移和人工腱索技术在二尖瓣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经验,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采用腱索转移和人工腱索技术治疗以二尖瓣前叶脱垂为主(均为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40例,年龄22~64(48.00±6.40)岁.按手术方法不同将74例患者分为两组,腱索转移组(n=42):行腱索转移术,采用后叶腱索转移至前叶的方法;人工腱索组(n=32):行人工腱索术,采用的是线圈技术.术后观察围术期死亡、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二尖瓣反流程度.随访期间行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收缩期末内径等指标变化. 结果 腱索转移组和人工腱索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2例开胸止血,9例术后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给予静脉滴注胺碘酮处理后好转.出院前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腱索转移组患者有少量反流5例,微量反流12例,未见明显反流25例.人工腱索组有少量反流6例,微量反流15例,未见明显反流11例.随访70例,随访率94.59% (70/74).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较出院前明显增加(腱索转移组:64.00%±4.20% vs.55.00%±5.10%;人工腱索组:63.00%±3.50% vs.56.00%±4.20%),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腱索转移组:(47.00±2.20) mm vs.(58.00±6.90) mm;人工腱索组:(45.00±3.80) mm vs.(57.00±5.10) mm]、收缩期末内径分别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腱索转移组术前、出院前、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收缩期末内径与人工腱索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腱索转移组术后14个月有1例患者因二尖瓣大量反流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人工腱索组有1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由于频繁出现血红蛋白尿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 结论 腱索转移和人工腱索技术均适合复杂二尖瓣前叶脱垂的处理,人工腱索技术适用范围更为广泛,腱索转移的技术要求更高,变化性较大.两种方法均有良好的近期效果,值得临床掌握和应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