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淋巴管标记物在肿瘤新生淋巴管研究中的进展

    作者:王辉;俞敏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肿瘤周围淋巴管的新生及结构异常可能在肿瘤的淋巴管转移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1],因此新生淋巴管(lymphangiogenesis)已经成为该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 碱烧伤后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实验研究

    作者:凌士奇;柳灿;黎韦华;林浩添

    目的 动态检测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的角膜新生淋巴管和血管的变化,并阐明二者之间的关联.方法 制备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于碱烧伤后1周、2周行角膜组织电镜检查,检测角膜新生淋巴管与新生血管.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se-alkaline phosphatase,5'-NA-ALP)双重酶组织化学染色及全角膜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碱烧伤后6 h、1d、3d、1周、2周、3周、4周、5周、6周、7周、8周的角膜新生淋巴管和新生血管的动态变化,并进行淋巴管计数(lymphatic vessels counting,LVC)和血管计数(blood vessels counting,BVC)比较.结果 电镜观察结果:角膜碱烧伤后1周,角膜基质层出现新生血管,未见淋巴管;碱烧伤后2周,新生血管和新生淋巴管均出现.酶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碱烧伤后6 h有新生血管,1周时角膜基质层存在新生淋巴管,2周时LVC和BVC均达到高峰,分别为(16.41±1.00)个和(50.40±1.56)个:以后逐渐下降,5周时LVC为(0.33±0.50)个,BVC为(12.52±2.51)个;8周时均为0.碱烧伤后,新生淋巴管和新生血管呈显著性正相关(y=0.293 8x,r2=0.670 3,P<0.01).全角膜免疫荧光染色:角膜碱烧伤后3d,角膜可见新生淋巴管;碱烧伤后1周,新生淋巴管明显增多;2周达高峰,3周开始减少;5周时仅有角膜新生血管;8周时新生血管逐渐消退.结论 角膜碱烧伤后有新生淋巴管生成,2周达到高峰,5周消退;角膜新生淋巴管和新生血管之间密切关联.

  • 角膜、结膜、脉络膜及视网膜淋巴管和新生淋巴管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文婷;孙大卫

    除结膜外眼部组织一直被认为没有淋巴管,但随着淋巴管内皮标记和淋巴管生成因子领域的研究进展,近发现角膜缘、睫状体、泪腺、视神经鞘膜和眼外肌含有淋巴管,并且脉络膜含有淋巴管样系统.另外,新生淋巴管在角膜移植排斥和眼肿瘤等病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在炎症性或者水肿等眼部疾病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清楚.因此,关于眼部淋巴管和新生淋巴管方面的更深入研究,可以为致盲眼病提供新的治疗机会.

  • 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分子免疫学研究进展

    作者:唐先玲;刘平

    角膜新生淋巴管构成了角膜免疫反应的传入弧,它与角膜新生血管的协同作用是破坏角膜免疫赦免机制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淋巴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相继发现,有关角膜淋巴管生成因子的生物学特性、调节机制及临床意义等方面的研究有很大进展.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免疫调节作用及与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为此,本文结合角膜免疫赦免特点对角膜新生淋巴管生成的调控机制及其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 荧光标记大鼠全角膜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的方法研究

    作者:凌士奇;刘祖国;李彦峰;蒋爱华;赵伟;林浩添;郝尚臣;邝文辉

    目的 探讨标记大鼠全角膜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的方法.方法 应用心脏灌注荧光联合全角膜免疫荧光法,共焦显微镜下区分并标记全角膜的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结果 适度的抗体浓度和灌注时间下可标记出全角膜新生血管和淋巴管.血管呈黄绿色,淋巴管呈红色.结论 心脏灌注荧光联合全角膜免疫荧光法可用于标记大鼠全角膜新生血管和淋巴管.

  • 角膜新生淋巴管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作者:曹敏;刘恒明

    角膜新生淋巴管(CL)存在于血管化角膜上,常引起并加重角膜混浊和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是重要的致盲原因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成员之一,是VEGFR-2和VEGFR-3受体的配体.VEGF-C通过与VEGFR-3结合促进淋巴管增生,是一个特异性的淋巴管生长因子,在CL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近年来CL研究进展及与VEGF-C的关系进行综述.

  • 肿瘤淋巴管生成与淋巴转移

    作者:吴玉梅;李力

    淋巴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转移途径.研究发现淋巴系统结构特点是淋巴转移的解剖学基础;肿瘤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检测有助于明确淋巴管生成;肿瘤内和肿瘤旁组织内存在新生淋巴管,淋巴管密度的表达强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家族的研究为揭示恶性肿瘤淋巴转移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途径.

  • 新生淋巴管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作者:熊健;钟竑

    0引言肿瘤转移是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的研究发现,新生淋巴管是影响肿瘤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对淋巴管标记物和新生淋巴管生长因子研究的深入,新生淋巴管与肿瘤转移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前肿瘤转移研究中的重点,本文即对两者关系研究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 大肠癌新生淋巴管研究进展

    作者:李力人;万德森

    大量的研究发现恶性肿瘤和瘤周组织内存在新生的淋巴管,新生的淋巴管密度和淋巴管标记物的表达强度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这为揭示恶性肿瘤淋巴道转移机制和开发淋巴管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研究途径.目前,肿瘤新生淋巴管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本文对其在大肠癌淋巴转移研究中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 新生淋巴管与肺癌转移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熊健;钟竑

    新生淋巴管形成对肺癌的转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新生淋巴管形成是肿瘤转移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在肿瘤转移中所起的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肺癌淋巴结转移是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新生淋巴管与肺癌转移之间的关系现还有许多不明之处.现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EGFR-TKI对肺癌新生淋巴管的影响及其意义

    作者:蔡明辉;杨新颖;姜宝红;滕福康;潘雁;毛锋;申屠阳

    背景与目的探索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EGFR-TKI)对EGFR突变肺癌新生淋巴管的影响,探讨靶点治疗对新生淋巴管的抑制作用及其在肺癌治疗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采用EGFR双位点突变的NCI-H1975肺癌细胞株构建小鼠移植瘤模型。设立溶剂对照组和EGFR-TKI给药组,每组5只小鼠,观察EGFR-TKI对小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运用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抗体D2-40,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新生淋巴管的密度、面积、大径,探讨EGFR-TKI对于肺癌组织淋巴管新生的影响。结果 EGFR-TKI给药组小鼠肿瘤重量、肿瘤相对体积小于溶剂对照组。EGFR-TKI给药组小鼠平均新生淋巴管密度为6.44个/例,溶剂对照组小鼠平均新生淋巴管密度为10.70个/例,EGFR-TKI给药组小鼠平均新生淋巴管密度较低(P=0.023)。EGFR-TKI给药组小鼠新生淋巴管面积、长径小于溶剂对照组。而EGFR-TKI对新生淋巴管的肿瘤细胞侵犯没有明显影响(P=0.519)。结论 EGFR-TKI可以抑制EGFR突变肺癌组织淋巴管的新生,抑制新生淋巴管管径及面积的扩大。

  • 新生淋巴管及其受侵对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价值

    作者:胡忠吾;王文利;张杰;毛锋;申屠阳

    背景与目的 已有的研究表明新生淋巴管与多种肿瘤的进展和淋巴转移相关,本研究拟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病灶内(旁)新生淋巴管密度及其受肿瘤侵袭状况对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价值.方法 选择特异性单克隆抗体D2-40标记新生淋巴管内皮细胞,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9例Ⅱ期-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病灶内及其中部分病灶旁新生淋巴管表达及其受侵状况,结合患者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判断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和评估价值.结果 ①病灶内新生淋巴管密度:N2患者高于N0患者(P=0.015),新生淋巴管受侵患者明显高于未受侵患者(P=0.009),肺癌低分化明显高于高分化肺癌(P=0.007),腺癌高于鳞癌(P=0.025),患者生存率与之呈负性相关(P=0.007);②病灶旁新生淋巴管密度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③N2肺癌病灶内新生淋巴管受侵多于N0肺癌;④病灶内和病灶旁新生淋巴管受侵患者的生存率低于未受侵患者.结论 病灶内新生淋巴管密度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新生淋巴管受侵的预后意义值得关注.

  • 肺腺癌和鳞癌中VEGF-C和新生淋巴管表达的预后价值

    作者:代学利;王文利;申屠阳;张杰

    背景与目的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是VEGF家族的成员之一,且已被证明是相对特异的血管内皮生成因子,其与受体VEGFR-3结合后可激活淋巴管的生成,为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创造有利的条件.本研究旨在探讨VEGF-C和新生淋巴管在肺腺癌和鳞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以跨粘膜样受体蛋白(podoplanin)标记新生淋巴管内皮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8例IIIa(N2)期肺腺癌和鳞癌中VEGF-C和新生淋巴管的表达.结果 VEGF-C的表达率与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之间存在正相关(r=0.783,P<0.01).VEGF-C高表达组的LMVD大于低表达组(P<0.01).肺腺癌VEGF-C和新生淋巴管表达率明显高于肺鳞癌(P<0.01).VEGF-C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P<0.05),VEGF-C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IIIa(N2)期肺腺癌新生淋巴管的表达较鳞癌明显.VEGF-C是影响IIIa(N2)期肺腺癌和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 检测肺癌患者血清VEGF-C水平和纵隔淋巴结新生淋巴管的预后价值

    作者:申屠阳;赵天成;丁征平;周允中

    背景与目的 肺癌仍然缺乏特异性的预后指标,本研究拟探讨检测肺癌患者血清VEGF-C和病灶/纵隔淋巴结新生淋巴管对患者生存率的预后价值.方法 分别选取30例新手术(新人组)和30例术后(历史组)已随访3年的肺痛患者,测定新人组术前血清VEGF-C水平,检测两组病灶/纵隔淋巴结VEGF-C/LYVE-1的表达.分析血清VEGF-C水平、病灶/纵隔淋巴结VEGF-C/LYVE-1表达、纵隔淋巴结转移和生存率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①新人组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VEGF-C水平显著高于尤转移者.②新人组血清VEGF-C水平与病灶VEGF-C表达强度呈高度相关.③两组病灶及纵隔转移淋巴结VEGF-C均高度表达.④两组病灶/纵隔淋巴结VEGF-C表达与LYVE-1表达均显著相关.⑤纵隔淋巴结转移者病灶/纵隔淋巴结的VEGF-C/LYVE-1表达显著高于无转移者.⑥历史组病灶VEGF-C表达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术后3年生存率有明显关联.结论 血清VEGF-C水平与病灶VEGF-C表达、病灶/纵隔淋巴结新生淋巴管、纵隔淋巴结转移状态和生存率有较好的相关性,或可作为肺癌预后的指标.

  • 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与新生血管间的关联

    作者:凌士奇;柳灿;黎韦华;徐建刚;邝文辉

    目的: 研究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与新生血管间关联.方法:人角膜取自行二次角膜移植的19名患者.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se-Alkaline phosphatase ,5'-NA-ALP)双重酶组织化学染色及淋巴内皮细胞受体(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receptor, LYVE-1)、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decule-1, PECAM-1)双重免疫组化法标记角膜中的新生血管和淋巴管,并进行淋巴管计数(lymphatic vessels counting, LVC)和血管计数(blood vessels counting, BVC),比较BVC与LVC之间的关联.结果: 角膜中存在角膜新生血管12例(63%),存在角膜新生淋巴管5例(26%).角膜新生淋巴管仅出现在血管化角膜中.角膜移植后BVC 与LVC间呈显著性正相关(r= 0.725;P<0.01).结论:人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与新生血管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35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