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斑块内新生血管检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袁嘉;朱玉萍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损性斑块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易损斑块不仅可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引起脑血管缺血性症状,更重要的是继发血栓形成导致脑梗死等疾病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产生和发展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新生血管可促进粥样硬化病变发展,甚至诱发斑块内出血和斑块破裂及其并发症发生,是造成斑块易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针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很多,如常规超声、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血管造影(CTA)、磁共振成像(MR)技术、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近年来超声造影(CEUS)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在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CEUS对活体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测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而且具有定量评价的功能,但由于其费用高、有创性、需用造影剂、操作相对费时等缺陷,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日本东芝公司研发的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作为一种新型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探测到更加微小的血管以及流速更低的血流,而且该技术不使用造影技术的辅助.SMI技术有望成为一种新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无创性检测方法,通过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情况,进一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

  •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评估意义

    作者:李雪娇;侯秀昆

    目的 探究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评估意义.方法 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观察检测结果 ,分析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评估价值.结果50例患者共检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1块,其中,低回声斑块17块,等回声斑块15块,高回声斑块3块,混合回声斑块26块.61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强阳性48块,占78.69%.且其强化程度以Ⅲ级斑块所占比例高,共20块,占32.79%;其次Ⅳ级共17块,占27.87%;之后Ⅰ级及Ⅱ级斑块各12块,分别占19.67%.Ⅳ级斑块新生血管评分为(2.31±0.22)分,Ⅲ级斑块新生血管评分为(1.45±0.18)分,随着超声造影强化程度的降低,患者新生血管评分也逐渐降低.结论 采用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检查,能够有效掌握斑块情况及其新生血管情况,对评价斑块易损性及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斑块内HIF-1α、VEGF的影响

    作者:苏云娟;张清华;蒋知新;高德禄

    目的 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 α (HIF-1 α)、血管生长因子(VEGF)在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中的表达,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HIF-1 α、VEGF与斑块内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 36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B组(假手术组:0.9%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组)、C组(空白对照组).A组造膜成功后耳缘静脉注射同种异体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注射,C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在基线水平、移植前、后测血脂、炎症指标、易损斑块内新生血管参数.结果 移植后A组血清TC、TG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RAAPIs、I/M明显高于B组(P<0.05),微血管密度(MVD)明显高于B组和C组,HIF-1 α、VEGF、MVD均高于B组(P<0.05).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增加VEGF的表达,VEGF可协同HIF-1 α促进As斑块内血管生成,从而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

  •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田晔;贾欢;田晖;魏敬美;于萍;郭力;李彬

    目的 探究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60例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应用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Lp-PLA2含量,病例组应用超声造影(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水平,根据影像学分为脑梗死与非脑梗死组.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Lp-PLA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Lp-PLA2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OR=1. 007,95% CI 1. 004~1. 011),但校正血脂等因素后相关性降低(OR=1. 004,95% CI 0. 999~1. 010).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新生血管III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脑梗死密切相关(OR=24,95% CI 1. 952~295. 061). Lp-PLA2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及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等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血清中Lp-PLA2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一定程度上受血脂等因素的影响.应用CEUS技术可以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水平,新生血管等级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相关性.其中新生血管III级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尚未发现Lp-PLA2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及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之间的相关性.

  •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价值

    作者:孙晓峰;李妍;白洋;邢英琦;周杨杨;于慧;祝英乔

    目的 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CAP)的稳定性.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44例有临床症状于我院就诊患者,CEUS观察CAP新生血管.并选取24例颈内动脉强回声斑块患者做对照.同时每个患者均采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微栓子(microemboli signal,MES)监测技术监测是否存在微栓子脱落.二者检测均阳性者,回顾分析其CT或MRI是否存在新鲜梗死灶,予以验证是否为不稳定斑块.回顾TCD结果除外大脑中动脉狭窄.结果 (1)44例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CEUS阳性者34例,其中以低回声/等回声组(20例,占58.8%)和以低回声/等回声为主混合回声组(16例,占47.1%)增强为著.对照组24例患者造影均为阴性.(2)44例患者中,TCD监测MES阳性者16例,其中包括2例CEUS阴性者.(3)2级、3级CEUS增强者,MES阳性检出率高.4、2级、3级CEUS增强者共23例,经回顾CT及MRI检查结果,7例门诊患者未查CT或MRI,余16例患者中,1例为阴性,15例均提示见新鲜梗死灶.TCD结果除外大脑中动脉狭窄.结论 CEUS观察CAP,2级或3级CEUS增强者疑为不稳定斑块.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