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自制低负压、小导管引流装置持续吸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难治性气胸的护理

    作者:杨风菊;王磊

    目的:总结自制低负压、小导管引流装置持续吸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难治性气胸的护理体会。方法:对采用一次性水封式单腔闭式引流瓶治疗的30例患者(对照组)和对采用自制低负压、小导管引流装置持续吸引治疗的30例患者(治疗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后者的护理要点。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平均肺复张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负压、小导管引流装置及负压吸引机能使肺组织尽快复张,创口尽快愈合。

  • 小导管气管套管内持续吸引在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李海珊;柳春波;高群燕;沃金波;董玲娜;章建飞;胡建利

    目的 探讨小导管气管套管内持续吸引在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入住神经外科及ICU行气管切开后高气道分泌物的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气切面罩联合呼吸机加温加湿器吸氧,无呼吸机应用.对照组采用气管切开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气管切开常规护理方法加小导管气管套管内持续吸引.比较两组患者气管切开1周内呼吸道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工作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吸痰中发生刺激性咳嗽3例,呼吸道出血2例,低氧血症3例,低于对照组的21、14、1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2.500、12.273、13.017;P<0.05)..观察组患者气管切开1周内常规吸痰(8.57±4.76)次,对照组(66.77±26.34)次,两组护理工作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08,P<0.01).结论 小导管气管套管内持续吸引能有效减少吸痰引起的呼吸道并发症,减少气管内吸痰次数,同时能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

  • 双套管持续吸引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唐永林;张娟

    目的:分析双套管持续吸引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探讨解决部分危重患者气管切开处分泌物外溢问题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已行气管切开的危重患者35例,在其气管切开导管下方窦道处置入双套管进行持续吸引,观察持续吸引前后效果。结果35例患者气管切开处外溢分泌物从持续吸引前的(127.14±6.18)ml减少至持续吸引后的(31.29±2.5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0,P<0.01);同时气管切开处换药次数、护士清理颈部分泌物次数均减少,患者颈部皮肤完整性受损程度减轻,持续吸引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套管持续吸引法在气管切开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超声定位小切口清创持续负压引流治疗Morel-Lavallée损伤

    作者:马洪;邵思海;邵泰宗;李甲岳;宋文奇;周海宁

    目的 探讨超声定位后,小切口清创、双套管持续负压引流治疗Morel-Lavallée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笔者自2011-01-2014-08运用超声定位经皮小切口清创、腹部双套管持续负压吸引技术治疗11例Morel-Lavalée损伤.结果 所有患者损伤部位的皮肤无缺血坏死.本组清创次数为1~3(1.4±0.9)次,引流量390~950(655±110)ml.2例积液培养结果呈阳性,均为表皮葡萄球菌,患者均无感染迹象.术后4~13(6.1±0.8)d拔除引流管,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6~27(19±1.9)个月,软组织愈合时间3~5(3.7±0.5)周.结论 超声定位小切口清创持续负压引流治疗Morel-Lavallée损伤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不同声门下吸引法用于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比较

    作者:高永霞

    目的 比较2种声门下吸引法在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急诊ICU气管切开机械通气48 h以上且使用了可冲洗式气管套管的患者71例,随机分为2组,A组36例行间歇声门下吸引,B组35例行持续声门下吸引.比较2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每天刺激性呛咳发生次数、每天气囊上吸引量、声门下吸引物细菌涂片阳性率、声门下吸引物隐血试验阳性率及声门下吸引管堵塞率.结果 2组机械通气时间、每天气囊上吸引量、声门下吸引物细菌涂片阳性率、声门下吸引管堵塞率及VAP发生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每天刺激性呛咳发生次数及声门下吸引物隐血试验阳性率A组显著低于B组(P均<0.05).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行间断声门下吸引与持续声门下吸引效果类似,但间断声门下吸引能够减少声门下吸引引起的气道损伤,减少刺激性呛咳,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 持续负压式乳头矫正器治疗原发性乳头内陷

    作者:吴瑞强;李风;苍史松

    目的 探讨持续负压式乳头矫正器治疗乳头内陷的疗效.方法 自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应用自制的持续负压式乳头矫正器治疗原发性乳头内陷24例共45只乳头,持续使用1-2月.结果 24例45只乳头,37只为好,8只为中,0只为差,随访6-12月,疗效稳定.结论 应用持续负压式乳头矫正器治疗乳头内陷安全、有效.

  • 两种声门下吸引法对气道黏膜损伤的比较研究

    作者:周丹丹;冯婕;白丹

    目的 比较两种声门下吸引法对气道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监护病房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100例患者按入科顺序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声门下吸引,对照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比较两组每天声门下分泌物的吸引量及声门下分泌物隐血试验阳性率.结果 两组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量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声门下分泌物隐血试验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声门下吸引法的效果相似,但持续声门下吸引存在声门下与气囊上方呼吸道黏膜损伤出血的风险.

  • 两种声门下吸引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效果及不良反应比较

    作者:范晓燕

    目的:比较两种声门下吸引法减少和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吸引效果及对气道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将178例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MV)超过48 h ICU患者按住院日单双号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88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声门下吸引法,对照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法,记录两组VAP发生时间、VAP发生率、每天声门下分泌物的量、细菌学检查结果及隐血试验阳性率等.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为30.0%,6 d内发生率为11.1%,对照组VAP发生率为26.1%,6 d内发生率为9.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d后观察组VAP发生率18.9%,对照组VAP发生率为1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声门下分泌物隐血试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两种声门下吸引法在预防VAP,吸引效果方面作用相似,但持续声门下吸引存在声门下与气囊上方呼吸道黏膜损伤出血的风险.

  • 封闭式负压引流持续吸引与间断吸引临床效果的对照研究

    作者:陈新刚;朱建民

    目的 评价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持续吸引与间断吸引两种方法在促进肉芽生长及游离植皮覆盖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来我院采用VSD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持续吸引组及间断吸引组.手术室内对患者受伤局部进行清创,清创后将VSD填充创面,VSD的引流管与负压吸引瓶相连.持续负压组VSD持续吸引7天;间断吸引组VSD敷料吸引2小时,停吸2小时,以此类推吸引7天.7天后手术室内拆除VSD(记为第一次拆除VSD),对两组的创面进行评估,包括创面清洁度、肉芽生长情况等,同时进行细菌培养.清创完成后,对创面采用自体韧厚皮移植并再次采用VSD覆盖并予吸引.两组吸引方式同前.10天后两组均拆除VSD(记为第二次拆除VSD),观察皮肤存活情况及周围有无感染.在整个VSD吸引过程中,记录吸引管引流情况包括是否畅通,VSD有无堵塞等.结果 共有84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其中VSD持续吸引组为47例,VSD间断吸引组为37例.第一次拆除VSD时,肉眼看两组创面之间的肉芽生长无明显差异,两组创面内也没有感染灶,两组肉芽的厚度基本相同.两组的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第二次拆除VSD时,持续吸引组未有皮肤坏死病例,间断吸引组有2例出现皮肤部分坏死;两组均未有感染出现.持续吸引组发生吸引管堵塞次数为62次,其中第一次53次,第二次9次.间断吸引组发生吸引管堵塞次数为85次,其中第一次72次,第二次13次.两组之间总的堵塞次数存在明显差异(P=0.014),但无论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拆除VSD时的堵塞数,两组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4,P=0.210).结论 持续负压吸引与间断负压吸引在促进肉芽生长及植皮方面无明显差异,但间断吸引组的堵塞数高于持续吸引组,说明间断负压吸引更需要全方位的护理.

  • 两种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方法对呼吸机相关肺炎影响的比较

    作者:张秀军;高雪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的影响。方法选择ICU机械通气患者98例,随机分为持续吸引组和间断吸引组各49例,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和气囊上滞留物的含菌量。结果持续吸引组发生VAP 2例(4.1%),间断吸引组发生VAP 7例(14.3%),持续声门下吸引组VAP发生率低于间断声门下吸引组,差异有显著性。持续吸引组滞留物含菌量显著低于声门下间断吸引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可降低气囊上滞留物含菌量,降低早期VAP的发生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