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护理风险评估与干预研究进展

    作者:夏佳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护理风险评估与干预。方法:采用评分标准法及百分比对比法进行分析。结果:暴力行为评估量表使用后6个月内,暴力行为高风险实际发生率逐月下降,并降为25%以下。结论:通过患者风险等级暴力评估,根据风险等级进行有效护理,能降低暴力高风险发生率。

  • 成都市18~34岁男性青年暴力攻击行为的现况调查

    作者:李晓玲;胡峻梅;冯斐;侯丰苏;袁萍

    目的 了解成都市18~34岁男性青年暴力攻击行为现状,为制定暴力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成都市2 151名18 ~ 34岁男性青年为研究对象,使用“青年男性健康状态和现代生活方式调查问卷”调查暴力攻击行为发生情况、对暴力的态度及应对情况.结果 成都市18~ 34岁男性青年在15岁后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为51.8%,近5年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为17.8%,且随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P<0.01),未婚、分居、离婚或丧偶者高于在婚或同居者(P<0.01),有宗教信仰者高于无宗教信仰者(P<0.01),学生和商业/服务业工作人员发生率较高,分别为24.5%和20.3%.结论 成都市18~34岁未婚、分居、离婚或丧偶、有宗教信仰、从事商业或服务业的男性青年可能更具暴力攻击倾向.

  •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钟红英;谢小玲;白杨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其护理措施。方法:将9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是否有暴力行为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无职业、性格内向、易激惹、入院非自愿、重大生活事件及既往有攻击行为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观察组患者在敌视、猜疑、幻觉及 BPRS 总评分等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多种相关因素有关,应对相应因素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预防其攻击行为。

  • 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疗效观察

    作者:赵衍山;马文华;周之平;吴胜;胡小平

    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取伴暴力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用奥氮平治疗.疗程4周,分别于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末、第2周末、第4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NSS及MO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0.01);治疗第2、4周末,研究组患者相同时间段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兴奋症状分及攻击因子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同时研究组患者的MOAS量表评分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患者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伴有暴力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起效快,疗效好,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使用.

  • 从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谈医护人员的自我防范

    作者:刘敏;邱堂威

    目的:了解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攻击的方式及攻击的对象.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住院的精神科住院病人的暴力攻击行为进行回顾性的调查,调查资料来源于2004年-2005年本院的护理记录、护理交班报告和院内工伤记录.结果:精神病人的暴力危险常发生于年龄较轻,急性期发病的病人中,且在入院之初发生较多,并多有暴力史. 结论:精神病人的暴力攻击行为不容忽视,应加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维护自身安全的同时保证病人的安全.

  • 从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谈医护人员的自我防范

    作者:刘敏;邱堂威

    目的:了解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攻击的方式及攻击的对象.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住院的精神科住院病人的暴力攻击行为进行回顾性的调查,调查资料来源于2004年-2005年本院的护理记录、护理交班报告和院内工伤记录.结果:精神病人的暴力危险常发生于年龄较轻,急性期发病的病人中,且在入院之初发生较多,并多有暴力史. 结论:精神病人的暴力攻击行为不容忽视,应加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维护自身安全的同时保证病人的安全.

  •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及防范措施

    作者:李光云

    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不断见诸报端,引起民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日益关注.暴力行为指的是直接伤害另一个人的躯体或对某一物体的严重破坏性攻击行为,是攻击行为的一部分[1].攻击行为是任何形式有目的的伤害另一生物体而为该生物体所不愿接受的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症状[2],且因其突发性强、方式多、攻击力强等特点,一旦发生严重地威胁社会、家庭、医护人员及患者的人身安全.为减少与防范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本文通过分析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来探讨其防范措施.

  • 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影响

    作者:陈威;洛传明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15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精神科护理,不进行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和精神科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测量患者心理状态,对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在心理干预前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测量总分及因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理干预后观察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中总分及焦虑忧郁、思维障碍、敌对猜疑三个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1),发生的暴力攻击行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正确的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行为方式,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

  • 精神科暴力倾向患者外显攻击行为量表评分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京渊;朱辉

    目的 探讨精神科急诊留观患者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MOAS)评分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急诊留观的精神障碍患者228例,根据既往暴力史及MOAS评分分为攻击组和非攻击组,比较2组患者血清中的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otal triiodothyronine,TT3)、总甲状腺素(total thyroxine,TT4)、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及TSH水平;分析攻击组患者TSH、FT3、FT4及TT3、TT4水平与MOAS各因子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228例患者中包括攻击组142例,非攻击组86例.攻击组患者的TT3、FT3、TSH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攻击组(P<0.05),TT4水平明显低于非攻击组(P<0.05),2组的FT4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攻击组患者的血清TSH与对他人攻击因子评分呈正相关(r=0.647,P<0.05),FT3与自身攻击因子评分呈正相关(r=0.547,P<0.05),TT4与言语攻击因子评分呈负相关(r=-0.361,P<0.05).结论 精神科急诊留观患者MOAS评分与患者血清TSH、FT3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清TT4水平呈负相关,可作为患者早期干预的重要依据.

  •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姜专;宫翠风;吕明玉

    目的 观察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的暴力攻击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将125例病人应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进行评定,并根据其激惹因子得分高低进行分组研究.结果 攻击行为组病人的年龄明显偏低(t=2.96, P<0.05),男性和发作频率高者较其他人群明显偏高( x2=19.13,P<0.01),而在婚姻、文化程度上无明显差异.结论 年龄、性别和发作频率高与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年轻人、男性及发作频率高者更容易发生暴力攻击行为.在日常工作中了解病人的激惹情绪及攻击行为有利于医护人员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及自我保护.

  • 精神疾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防范措施

    作者:穆殿萍

    通过对30例精神疾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诱发原因、暴力攻击前的征兆表现及攻击对象进行分析,通过暴力攻击风险评估表和护士观察量表的临床观察记录,根据患者病情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使患者认识到暴力攻击的危害性,并针对临床中原因不同的暴力攻击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效保障住院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

  •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研究进展

    作者:吴忠海;王洪娟

    精神疾病中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高 ,给患者的家庭和整个社会系统都带来严重的危害 ,本文对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风险评估及意义研究

    作者:朱骅

    目的 探讨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风险的评估及意义.方法 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综合干预,对照组患者由护理人员凭经验判断暴力攻击风险较高者并进行重点看护,观察组患者入院时进行暴力攻击风险评估,对高暴力攻击风险患者进行重点看护,比较2组患者1个月内中、重度暴力攻击行为实际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重度暴力攻击行为实际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暴力攻击风险评估有利于指导临床防范和干预,降低暴力攻击行为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 单胺氧化酶A基因与暴力攻击行为关系

    作者:刘华锋;刘娅;刘丽丽;陈兆杰;李为群;王继萍;李波

    目的 探讨单胺氧化酶A(MAOA)基因与暴力攻击行为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检测91名某监狱暴力犯罪服刑人员(攻击组)和101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MAOA基因家族中rs6323位点的基因型,并常规电泳检测基因型.应用SPSS 13.0软件分析攻击组和对照组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规律.结果 在MAOA基因rs6323位点攻击组、对照组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0.5%,58.4%,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9.5%,41.6%;攻击组、对照组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0.5%,58.4%,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9.5%,41.6%;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在攻击组和对照组的频数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AOA基因rs6323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暴力攻击行为可能无关联,但不排除MAOA基因其他SNPs与暴力攻击行为相关联.

  • 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护理评估和预警机制的实施效果

    作者:余芳

    目的 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护理评估和预警机制的实施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住院精神病患者8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为护理评估和预警机制组(研究组)和传统护理观察和护理报告组(对照组),每组400例.对两组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发生情况、严重程度、所致损失程度及预测准确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次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再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平均每例发生次数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暴力攻击行为1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级、4级、5级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2级比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暴力攻击行为所致损失程度>50元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预测准确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护理评估和预警机制的实施效果较好.从护理管理角度来说,其能够对护理操作进行科学规范,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及护理风险的降低,值得推广.

  • 5-HT基因多态性与暴力攻击行为的关联性分析

    作者:刘华锋;刘丽丽;李渡;李为群;吏杰萍;陈兆杰;刘娅

    目的:探讨五羟色胺(5-HT)基因多态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技术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方法,检测92名某监狱服刑人员(攻击组)和101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5-HT基因家族中的5-HTlB基因rs6296位点和5-HT2A基因的rs6314位点的基因型.应用SPSS 13.0分析基因多态性与暴力攻击行为的关联性.结果:攻击组与对照组人群2个SPNs的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5-HTlB基因rs6296位点和5-HT2A基因的rs6314位点在攻击组和对照组中的频数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5-HTlB基因rs6296位点和5-HT2A基因的rs6314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暴力攻击行为无关.

  • 精氨酸加压素受体和催产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男性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的关联研究

    作者:刘丽;乔屹;禹顺英;邵阳;张燃;谢斌

    目的:探讨精氨酸加压素受体(AVPR1A、AVPR1B)和催产素受体(OXTR)基因多态性在青少年男性暴力攻击行为发生中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基因与基因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 SNaPshot 基因分型技术对138名暴力攻击行为男性少教人员(暴力组)、98名非暴力男性少教人员(非暴力组)以及153名正常成年男性(正常组)的 AVPR1A( rs1042615)、AVPR1B( rs28632197)、OXTR( rs13316193、rs2254298、rs53576、rs2268498、rs237885)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分析3组间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采用多因子降维法(MDR)构建影响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的基因-基因间交互作用模型。结果:暴力组AVPR1B 基因 rs28632197位点 A 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非暴力组和正常组(P 均﹤0.017),OR 值分别为2.24及2.63,95% CI 分别为(1.45~3.47)和(1.78~3.88);暴力组与非暴力组及正常组在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暴力组含 A 等位基因的基因型(AA/ AG)明显高于非暴力组和正常组(P ﹤0.017);其余位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VPR1B(rs28632197)与 OXTR(rs53576)在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中存在基因间交互作用。结论:AVPR1B 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暴力攻击行为相关;AVPR1B 与OXTR 基因的交互作用可能增加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风险。

  • 丙戊酸镁缓释片对精神分裂症暴力攻击行为的疗效观察

    作者:郭红梅;白爱萍;王军

    目的:探讨丙戊酸镁缓释片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暴力攻击行为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有暴力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丙戊酸镁缓释片联合抗精神病药组(合用组)32例,单用抗精神病药组(单用组)32例治疗4周.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 )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结果:治疗1周联用药组较单用组的WAS评分显著降低(P<0.01),疗效显著而快,不良反应少.结论:丙戊酸镁缓释片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暴力攻击行为起效快,疗效好

  •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

    作者:宋建鹏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常出现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暴力攻击行为,给精神分裂症的诊治、护理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基因、内分泌、脑神经电生理是导致暴力攻击行为的生物学因素.暴力攻击行为临床特征包括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及行为特点.精神检查评估和量表评估是目前常见风险评估措施.目前心理干预、躯体干预逐渐用于临床干预暴力攻击行为,有效地推动暴力攻击行为的研究.

  • 暴力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结构脑影像研究

    作者:沈聃琳;胡峻梅;邱昌建

    目的 本研究对国内外2000~ 2014年公开发表的暴力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暴力违法者的结构脑影像研究进行综述,为研究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相关微观脑结构变化及神经环路异常提供参考.方法 2000~2014年在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利用“暴力”,“攻击”,“精神分裂症”,“结构磁共振”等作检索词,分析具有暴力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变化,探索导致精神分裂症的暴力攻击行为可能的脑神经环路.结果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分析18篇,其中文2篇.结果提示与攻击行为相关的结构主要在额叶皮质,颞叶,杏仁核,海马,小脑及尾状核等,以上区域的脑灰质变化可能与暴力攻击行为发生有关.结论 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可能与额颞皮质认知环路,Papez情绪环路,小脑高级认知环路,及尾状核-犒赏环路的异常有关,但其精确的神经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