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死亡教育干预对医学生死亡态度影响的准实验性研究

    作者:高钰琳;冯现刚;陈佩云;龚艳艳

    目的 分析死亡教育干预措施对于学生死亡焦虑以及医学生对临终病人交谈及谈论死亡态度的影响.方法 2010年10-11月,以选修《人的优逝》课程的120名医学生为试验组,以试验组学生的同班同学中未参加本课程学生120人为对照组,采用死亡焦虑量表及自编问卷分别在开课前及课程结束后1周内进行调查.结果 试验组学生干预前后的死亡焦虑得分分别为(8.25 ±2.58)分和(7.49±2.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43,P=0.026);与临终病人谈论死亡的态度得分在干预前后分别为(2.79±1.08)分和(3.31 ±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8,P<0.001);在干预结束后,试验组死亡焦虑得分低于对照组(7.8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9,P=0.013),与临终病人谈论交谈态度得分试验组(4.02 ±0.82)高于对照组(3.78 ±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8,P<0.001);谈论死亡态度得分(3.31 ±1.09)高于对照组(2.94 ±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9,P=0.011).结论 生死教育有助于降低医学生的死亡焦虑,有助于减少学生对临终病人讨论死亡的顾虑.

  • 医学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死亡态度的关系研究

    作者:陈琼琼;王滨

    为了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死亡态度的现状和关系,对新乡医学院77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医学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大多不明确,整体上对死亡持自然接受的态度,其生命意义感大多不明确,其生命意义感与死亡态度显著相关.

  • 大学生心理健康对死亡焦虑的预测

    作者:王雅琴;李丹

    目的:了解大学生死亡焦虑的基本特点及其与健康的关系.方法:通过网络随机获得1058份有效问卷,采用中文版五级死亡焦虑量表(CT-DAS)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结果:本组大学生高死亡焦虑者占90.9%;死亡焦虑水平在性别、近感受到的压力大小和平时谈论死亡的次数上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理健康与死亡焦虑各维度及总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12~0.39,P<0.05),心理健康可解释11.1%死亡焦虑水平.结论:大学生的健康状况越差,死亡焦虑水平越高,其中心理健康与死亡焦虑的相关显著.

  • 生死教育课程对护理本科生应对死亡能力的影响

    作者:汤丽娟;朱明霞;伍慧儿;黎想

    目的 通过开设生死教育课程,提高护理本科生的应对死亡能力.方法 以选修课的形式为护理本科生开设为期10周30学时的生死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死亡的本质及意义、对死亡及濒死的态度、死亡及濒死的处理及调适、特殊问题的探讨,32名三年级学生选修了该课程.在课程开始和结束后,采用死亡应对能力量表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课程结束后,学生死亡应对能力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高于课程前(P<0.01).结论 生死教育课程可提升学生死亡应对能力,学生生死教育课程内容要根据护理的工作内容有所侧重.

  • 绘本中的智慧生死(之二)——《獾的礼物》

    作者:王一方

    大凡人生大计,都必须从娃娃抓起,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足球也要从娃娃抓起,道德荣辱更要从娃娃抓起,其实,在我看来,应该从娃娃抓起的是生死教育.不过在国人普遍认同孔老夫子"未知生,焉知死"信条的世俗语境里,"摇头派"大有人在,他们摇头的理由不外乎两点,一是不应该,二是不可能.不应该的辩护似乎不那么理直气壮,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里不全是"视死如恶"的鸵鸟思维,还有"生寄死归"(大禹的传说)、"化蝶遇仙"(梁祝的传说)、"悲欣交集"(弘一法师的感悟) 等种种视死如归、视死如德的豁达信念.

  • 我国内地生死教育的实然思考与应然探讨

    作者:郝军燕

    分析了内地生死教育的实然状态:目前生死教育在价值、意义层面的抽象学术论证居多,实践层面仅限于学校教育的个别尝试、分散实施,在社会公众教育领域则基本停留在空白状态;指出应实现生死教育从实然向应然的跨越:学校生死教育学科化、实践化,社会生死教育大众化,生死教育理论研究应用化.

    关键词: 生死教育 实然 应然
  • 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生死教育课程的尝试

    作者:王云岭;曹永福;杨同卫

    回顾了生死教育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山东大学医学院开设生死教育课程的过程及生死教育的内容.生死教育是人类终极关怀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培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在大学中尤其是医学院校中开展生死教育课程可以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人生和死亡,并通过他们惠及社会.

  • 生死教育在高校中的实施与发展趋势

    作者:熊华威;邹宇华

    大学生的生死观影响着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人生意义,生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已经越来越重要,文章主要讨论生死教育在高校中重要性及意义,在高校中实施的必要性与发展趋势.

  • 某高校医学生对死亡的态度及生死教育需求分析

    作者:夏云;邹宇华;叶柳辉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死亡的态度及生死教育的需求.方法:随机抽取某校293名大学生为对象.结果:28.3%的学生在家中公开谈论死亡.对死亡、濒死,女生比男生更易接受(P=0.007).60.8%的学生不相信生命永生.89.4%的学生认为"仔细思考有关死亡的问题可使自己更加欣赏生命".82.3%的学生希望了解更多有关生死的知识.结论:在高校开设生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

  • 中西方生死教育的发展与区别及原因探讨

    作者:夏媛媛

    文章分析了西方和国内生死教育发展的现状,比较了中西方在生死教育在教育取向、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方面的主要区别,并分析了造成这些区别的原因在于传统生死观念及现代教育实用性的影响,提出了开设相关课程,课程形式多样化及学校、社会与家庭三方面形成合力等若干改进我国生死教育的建议.

  • 医学生生死观现状调查研究--以湖北医药学院为例

    作者:李亚;陈端颖

    目的:了解医学生生命观与死亡观现状。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湖北医药学院大一与大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医学生中,大部分对生活充满了生命意义感,但有接近20%学生有存在性空虚感;80%以上的学生都能认识到死亡的必然性,但将近20%的学生存在死亡焦虑或死亡恐惧。大二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明显低于大一学生。结论应转变医学教育模式、在医学院校开设生死教育课程、创建生命体验平台,加强医学生的生命文化与生死观教育。

  • 生死教育对本科护生生死态度的影响

    作者:王艳

    目的 探查护生接受生死教育前后生死态度的变化.方法 将126例不参加生死教育的本科护生归为对照组,48例接受为期3个月生死教育的护生纳入实验组.对量性研究部分,在接受生死教育前后,使用《生命态度量袁》评价护生的生死态度;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和一般线性模型单变量分析方法.质性部分,接受生死教育后,采用目的抽样,一对一、半结构法,对实验组护生进行深度访谈;数据分析采用Colaizzi现象学研究七步分析法.结果 实验组护生《生命态度量表》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访谈到第13位护生时资料达到饱和.资料显示6个主题:生死教育可以帮助护生①拓展生与死的相关知识;②深化对死亡的理解;③引发对生命意义的反思;④引发关于生死的积极态度和行为;⑤理解医疗和护理的极限;⑥发展悲伤辅导技能.结论 生死教育能够提升护生生死态度的积极程度.

  • 护生对优逝认知的期望调查

    作者:王霞;黄海珊;吴辉;曾铁英

    目的 了解护生对优逝期望的了解现状,以为医科院校开展生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优逝量表,对186名临床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总量表得分3.89分,3个维度得分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3.73)、心理需求(3.90)和社会需求(4.05);91.9%~93.0%护生认为临终患者期待的是“有家人的支持”、“与想见的人见面”,而“没有疼痛”、“能够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没有连接医学仪器或管道”,赞同率分别是69.9%、65.0%、51.6%.结论 护生对优逝期望的了解更多的是在心理、社会层面上,而对更基本的生理层面上的认识仍显不足,医科院校需重视对护生的生死教育,启发护生对生命的深入思考.

  • 湖北省某医学院校生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李亚;昝启均;李亢

    在简述生死教育及其意义的基础上,针对湖北省某医学院校生死教育存在的诸如社会支持度不强,学科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提出在开设生死教育课程时,应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增强医学生对生命体验感受,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死观.

  • 医学院校大学生死亡态度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研究

    作者:陈琼琼;王滨

    为了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死亡态度与生命意义感的现状和关系,对新乡医学院77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医学院校大学生整体上对死亡持自然接受的态度,其生命意义感大多不明确,死亡态度中的逃离接受、死亡恐惧、趋近接受及自然接受维度能显著预测生命意义感的高低.

  • 医科院校学生死亡认知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吴任慰;肖慧欣

    目的 了解医科院校学生对死亡的认知情况,并提出对策分析.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福建省2所医科大学的730名学生进行调查,通过死亡恐惧量表(FODS)和自编死亡认知调查问卷进行测评.结果 医科院校学生对待死亡的总体认知比较正常(84.8%);不同性别(χ2=29.552,P<0.001)、专业(χ2=6.343,P=0.042)、年级(χ2=13.979,P=0.030)的学生在对自己和家人的死亡恐惧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生源地学生对自己死亡的问题思考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10,P=0.006);不同的丧亲经历、宗教信仰对学生思考自己(χ2=7.353,P=0.025)、(χ2=16.307,P=0.003)和家人(χ2=14.962,P=0.001)、(χ2=12.359,P=0.015)死亡问题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级、宗教信仰情况对家人的死亡态度影响大;丧亲经历和年级对自己的死亡态度影响作用大;在对自己和家人的死亡恐惧方面,性别因素起着大的影响作用.结论 医学生存在较高的死亡焦虑,今后医科院校需要加强对医学生的生死观教育,健全生死教育课程体系.

  • 生死教育对晚期癌症患者心理状态,死亡态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刘霞;李洪娟;周杨;汪秀云

    目的 探讨生死教育对晚期癌症患者心理状态,死亡态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05例晚期癌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日常护理与治疗,在此基础上实施生死教育,观察患者实施生死教育前后的死亡态度、生活质量变化.结果 与生死教育实施前相比,患者实施生死教育后对待死亡的态度明显改善(P<0.05).角色功能、躯体功能与教育前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健康状况评分较教育前显著提高(P<0.05).结论 对晚期癌症患者实施生死教育,能够有效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让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