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CT诊断价值与疗效评价

    作者:伍建林;沈晶;徐凯;张清;路希伟

    目的 探讨以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CT表现特点及其在抗结核治疗后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 收集CT扫描图像上以肺间质改变为主,且经过临床或病理证实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范围19~54岁[平均(29±11.4)岁].痰Mtb涂片检查阳性者29例,余经痰Mtb培养阳性、支气管镜、穿刺活检或临床治疗随访证实.所有患者均在抗结核治疗前后行多次CT检查,双盲法动态观察CT表现特点及其征象转归.结果 该类型的肺结核好发于两肺上野(30/43),多为节段性分布,呈小片状或大片融合状,多数肺间质病变与正常肺组织界限清楚.CT上肺间质改变主要表现为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树芽征、磨玻璃样密度影、小叶间隔增厚和气道壁增厚等,检出率分别为100.0%(43/43)、100.0%(43/43)、76.7%(33/43)、62.8%(27/43)、53.5%(23/43)和55.8%(24/43).经抗结核治疗后以上肺间质性改变均有不同程度吸收,在巩固期末(6个月)后4种征象吸收率均达93%以上.结论 以间质改变为主的肺结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继发性肺结核,CT检查能够清晰客观显示该类型肺结核间质改变的特点,有助于该病的提示性诊断并可以观察和评价治疗的预后.

  • 肺结核合并肺癌156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华;梁博文;卜建玲;李琦;陈效友

    目的 分析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识别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确诊的156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肺癌病灶与肺结核病灶的关系、确诊时间、病理类型、确诊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以痰中带血为其常见的临床特征,CT影像以双肺上叶结节多见,部分病灶呈团块样病变;肺结核与肺癌病灶在同侧同叶19例(12.2%,19/156),病灶肺叶不同侧72例(46.2%,72/156),病灶肺叶部分重叠65例(41.7%,65/156);已知有肺结核病史后诊断肺癌者67例(42.9%,67/156),已知有肺癌病史后诊断肺结核者6例(3.8%,6/156),2种病同时诊断者83例(53.2%,83/156),平均确诊时间从11.4个月到12.5年不等;病理类型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主,均通过痰查癌细胞和纤维支气管镜刷检找癌细胞获得明确诊断.结论 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和CT影像特征,应及早明确诊断,对2种病进行早期同时治疗,以便获得较好的疗效.

  • 胸壁结核的CT诊断

    作者:张磊;周衍慧

    目的 探讨胸壁结核的CT表现及诊断.方法 收集滨州市结核病防治院2002年11月-2009年3月期间的87例胸壁结核,全部病例经CT检查并手术病理确诊,15例做了增强扫描.结果 (1)CT平扫表现为胸壁半圆形或扁平状软组织肿块影,边缘密度较高,中央密度较低,"哑铃状"中央低密度肿块较具有特征性CT表现.骨和关节破坏15例,肋骨局部皮质缺损样破坏9例,膨胀性溶骨性破坏3例;(2)增强扫描14例边缘强化,1例肿块内见多发低密度区,较平扫时显示更清晰.结论 CT对胸壁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CT表现:与继发性肺结核CT表现比较

    作者:戴洁;史景云;梁莉;唐神结;姚岚;周亮

    目的 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CT表现,并与继发性肺结核的CT表现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上海市肺科医院2009年7月至2012年12月间行薄层CT检查并明确诊断为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患者共计41例,作为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组(NTM组);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法从同期1026例住院的经菌种鉴定确诊为菌阳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41例,作为继发性肺结核组;对两组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肺部病变的CT表现包括小叶中心性结节、大结节、空洞、实变、支气管扩张、病变分布等因素.采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基于单因素分析:支气管扩张常见于NTM组[95.1%(39/41)vs 12.2%(5/41),x2=53.408,P<0.001];实变[7.3%(3/41)vs 31.7%(13/41),x2=6.290,P=0.012]则多见于继发性肺结核组.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支气管扩张是NTM肺病与继发性肺结核区分的重要征象(β=5.613,Wald x2=22.717,P<0.001,OR=273.843,95%CI=27.237~2753.221).结论 NTM薄层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在细菌学明确诊断前,NTM薄层CT表现有助于临床诊治.

  • 33例不典型肺结核球的CT所见分析

    作者:徐树明;程林仙;杨宣琴;辛磊;樊尚飞

    目的 探讨易误诊为肺癌的肺结核球的CT所见,以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避免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肺瘤医院术前经CT检查诊断为肺癌,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肺结核球患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33例患者33处病灶均表现为结节或团块影;病灶直径为0.9~5.7cm,平均(3.04±0.15)cm.发生于双肺上叶及下叶背段25例;病灶内部发生空洞7例(21.2%,7/33),钙化10例(30.3%,10/33);病变边缘多发小毛刺8例(24.2%,8/33),长索条影10例(30.3%,10/33);同一肺野内可见卫星灶8例(24.2%,8/33),其他肺野可见钙化及粒状影4例(12.1%,4/33);胸腔积液1例(3.0%,1/33).病变CT增强扫描表现:28例行增强扫描,其中不均匀强化占35.7%(10/28),蜂窝状强化占32.1%(9/28);28例中17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强化部分CT值较平扫增加值为7~58HU,平均(24.1±1.8)HU.结论 肺结核球CT及临床表现多样,蜂窝状强化、长索条影、卫星病灶有助于判断,同时要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才能降低不典型肺结核球的误诊.

  • 33例肺结核不典型CT征象分析

    作者:谢汝明;吕岩;周震;贺伟;周新华

    目的 分析肺结核的不典型CT影像特点,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肺结核不典型CT影像特点,并与50例周围型肺癌、33例浸润性肺癌、62例肺部非特异性炎症(球形肺炎33例,表现为片状影的炎症29例)的CT征象进行比较分析.肺结核及对照病例按照病变形态分为两个小组并分别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3例影像表现不典型的肺结核患者中,第1小组15例结核球中9例(60.0%)CT平扫显示病变实质出现1个或多个小片状低密度区,境界模糊;CT增强扫描结核球以不均匀强化为主,占66.7%(10/15),实质内有多个小点片状且境界模糊的低密度灶.球形肺炎及周围型肺癌以均匀强化为主,占75.8%(25/33)和66.0%(33/50),增强后CT值测量结果,10例结核球增强后CT值增加值范围在16~20HU之间,31例球形肺炎及42例周围型肺癌增强后CT值增加值>21 HU,结核球与球形肺炎、周围型肺癌CT值增加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0.202、20.872,P值均<0.01).第2小组CT表现形态均一的继发性肺结核18例CT平扫仅2例(11.1%,2/18)病灶实质显示多少不等略低密度区、境界模糊,与肺炎(2/29)及肺癌(0/33)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强扫描12例肺结核患者中10例(83.3%)病灶显示不均匀强化,病灶实质表现为多少不等的小片状无强化区,且境界模糊;肺炎患者仅2例(10.5%,2/19)出现小片状坏死液化区,且境界清楚,肺癌患者增强后均未出现坏死区,肺结核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433、27.692,P值均<0.01).结论 肺结核不典型CT表现多种多样,片状及球形病灶密度不均匀及轻度强化对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对难以鉴别的患者应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及穿刺活检进行诊断.

  • 低剂量CT在继发性肺结核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俞新华;黎惠如;汪福康;冯惠勇;李蔚宇

    目的 探讨在肺结核长期随访CT检查中应用低剂量扫描的价值.方法 搜集广州市胸科医院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后于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例行随访检查的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选择其中70例行低剂量CT扫描(低剂量组),70例行常规剂量CT扫描(常规剂量组).对两组的CT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分别针对组织器官边缘、组织间密度差别、图像伪影、图像噪声共计4项标准进行评分,每项标准满分为1分,每例患者满分为4分).并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然后分别在不对比前片和对比前片的2种情况下书写CT诊断报告,分析比较2次诊断报告的变动情况,并进行评分(影像描述和诊断结论均未发生变动得4分;影像描述部分有变动,而诊断结论无变动得3分;影像描述和诊断结论均发生变动,但主要诊断结论无变动,则得2分;影像描述和诊断结论均发生变动,且有部分主要诊断结论发生变动,则得1分;主要诊断结论完全不一样,则得0分).通过t检验,比较两组在图像质量评分、诊断报告变动评分、辐射剂量方面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是(3.268±0.463)分、(3.507±0.448)分;诊断报告变动评分分别是(2.929±0.983)分、(3.186±0.952)分;辐射剂量的CTDIvol分别是(10.417±1.190) mGy、(19.214±1.956) mGy,DLP分别是(94.514±13.844) mGy×cm、(177.129±17.048)mGy× cm.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和辐射剂量的CTDIvol、DLP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06,P=0.002;t=32.149,P<0.001;t=31.474,P<0.001);在诊断报告变动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2,P=0.118).结论 低剂量CT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且对于诊断报告无显著影响;低剂量CT应该成为肺结核治疗后随访检查中CT检查的常规应用模式.

  • 38例儿童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作者:卢亦波;宋树林;覃春乐;黎之利;滕毅斌;韦振敏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的38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结果 38例患儿中,全部为母婴传播;临床表现均有发育迟缓及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常伴发热(23例)、咳嗽(22例)、气促(9例)、腹泻(8例)、皮疹(6例)、呕吐(4例)、头痛嗜睡(3例)等症状;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7例(18.42%,7/38),肺孢子菌肺炎5例(13.16%,5/38).影像学表现:位于两肺野25例(65.79%,25/38),上叶和(或)下叶背段6例(15.79%,6/38),右中叶1例(2.63%,1/38),一侧肺下叶基底段2例(5.26%,2/38),两侧肺下叶基底段4例(10.53%,4/38).形态主要表现为斑片状22例(57.89%,22/38),大片状6例(15.79%,6/38),磨玻璃样4例(10.53%,4/38),结节状5例(13.16%,5/38),条索状1例(2.63%,1/38),伴空洞2例(5.26%,2/38),胸内外淋巴结肿大25例(65.79%,25/38),少量胸腔积液7例(18.42%,7/38),少量心包积液2例(5.26%,2/38).随访中,治愈或好转27例(71.05%,27/38),其中3例曾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未治愈5例(13.1 6%,5/38),死亡6例(15.79%,6/38).结论 儿童艾滋病合并肺结核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本病,明确肺内病灶分布、形态、胸内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等具有一定价值,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儿童肺结核CT影像分析

    作者:张晓萍;马红霞;郭佑民

    目的 探讨儿童肺结核的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69例结核病患儿,临床症状、PPD试验及影像学表现均符合结核病特征,经抗结核治疗后复查,患者临床症状及肺部病灶均有所好转.收集患儿的影像学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69例患儿的CT不同影像表现为:原发性肺结核(8例)包括原发综合征(5例)和胸内淋巴结结核(3例),原发综合征表现为肺内的原发结核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此型与胸内淋巴结结核的CT平扫均可见纵隔、肺门及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或淋巴结中心干酪坏死区无强化,边缘环形强化的特点.原发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10例)表现为两肺大小、密度、分布均匀一致的粟粒状影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原发性肺内浸润性结核病灶和干酪性肺炎(43例)的影像表现为2个肺叶散在分布的结节状、斑片状影,还有甚至双肺多叶多段广泛分布的结核病灶,在结节状、斑片状、大片状结核病灶的基础上形成千酪性肺炎、空洞.结核性胸膜炎(8例)可见不同程度的渗出性胸腔积液及胸膜增厚粘连等表现.结论 CT平扫及增强对于诊断儿童肺结核,明确肺内各种病灶形态,轻微病灶、隐匿病灶、微结节及干酪性肺炎等具有一定价值,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肺结核患者的不典型CT表现

    作者:宋敏;刘文;方伟军;冯惠勇;黎惠如;张晖

    目的 探讨和分析肺结核患者的不典型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CT表现不典型的肺结核患者73例,根据其图像特点进行分类并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按图像特点分为6型,其中多空洞型7例,表现为肺内多发空洞,无结核播散灶;肺间质型20例,表现为肺内大片细网织样密度增高影,与周围正常肺组织分界清晰,病变区内部分病灶融合实变,并可见多发垂直于胸膜的小叶间隔增厚影;雪花型16例,4例合并间质型,表现为多发腺泡样结节沿小支气管及其分支周围分布,受累各级支气管管腔充盈,内形成多发“小树芽征”及小叶性实变;肿块型29例,病灶边缘可见光滑、深分叶、长毛刺及胸膜凹陷征,未见短毛刺征,病灶平扫为等密度,其中3例肿块呈薄壁或厚环形强化,7例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并假性动脉瘤型1例,表现为环形强化的淋巴结内出现假性动脉瘤;实变型4例,为多发段、叶实变,段、叶支气管腔内无异常改变.结论 6种肺结核的不典型CT表现中,肺间质型、雪花型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并假性动脉瘤型有一定特异性,但所有类型需结合临床、化验检查等做出诊断.

  • 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作者:赵广成;张健;何燕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初诊组(132例)与复发组(68例)共200例肺结核患者的薄层螺旋CI,检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在初诊组(132例)与复发组(68例)肺结核薄层螺旋CT检查中,小叶中心病变(186例,占93.0%)、树芽状(152例,占76.0%)及支气管管壁增厚(140例,占70.0%)均为检出率较高的征象.结论 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对于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320层动态容积CT灌注成像应用于肺结核伴咯血的初步研究

    作者:渠海贤;敖国昆;袁小东;李强;谈志远;田媛

    目的 通过与DSA血管造影对照,对320层CT肺双入口灌注成像技术(dual-input lung perfusion CT,DICTp)检出和定位肺结核伴咯血患者肺部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准确性进行研究,以及研究异常灌注肺段数与咯血量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收集2013年1-12月解放军第三○九医院放射科收治的肺结核合并咯血患者,排除灌注图像移动伪影大、很少并发咯血的肺结核病理类型及终诊断不明确者,共纳入31例患者.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术前进行DICTp成像检查,后处理并记录各个肺段CT灌注参数,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为诊断金标准,分析DICTp技术诊断肺部异常血流的准确性,并对异常灌注肺段数与咯血量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共观察558个肺段,其中DSA造影发现异常肺段(有体循环动脉肺动脉瘘)200个,DICTp检出异常灌注肺段209个,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为0.819>0.75,两者诊断效能一致性良好.DICTp成像以灌注指数(PI)为有意义的诊断指标,当临界值为92.75时,敏感度为91.9%,特异度为89.6%.31例患者中10例发生大咯血,14例发生中量咯血,7例发生少量咯血,异常灌注肺段数2~14个;Spearman秩相关分析异常灌注肺段数与咯血量的相关系数为0.605,呈中度相关.结论 DICTp检出和定位肺结核大咯血患者肺部异常血流准确、敏感,且异常灌注肺段数与咯血级别呈中度相关.

  • 新发、复发及慢性肺结核CT征象的比较研究

    作者:路希伟;伍建林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活动性肺结核的CT表现特征.方法 搜集新发活动性肺结核51例,复发肺结核54例,慢性肺结核34例全部行螺旋CT检查,对比观察三种活动性肺结核的CT征象表现异同.结果 活动性CT征象:毛玻璃阴影、节段性分布小叶中心结节影、树芽征、肺实变和厚壁空洞在新发肺结核检出率分别为88.2%、82.4%、66.7%、27.5%和37.3%;复发肺结核分别为92.6%、72.2%、59.3%、33.3%和24.1%;慢性迁延性肺结核分别为38.2%、41.2%、32.3%、8.8%和76.4%.毛玻璃阴影和节段性分布小叶中心结节影、树芽征和肺实变的检出率在新发与复发病例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均明显高于慢性肺结核(P<0.01).而慢性肺结核厚壁空洞均高于新发和复发病例(P<0.01);非活动性CT征象:纤维索条影和支气管聚拢迂曲在新发肺结核检出率分别为5.9%和17.6%;在复发肺结核分别为48.1%和40.7%;在慢性肺结核分别为88.2%和85.3%.3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活动性CT征象在新发和复发活动性肺结核和慢性肺结核检出率不尽相同,CT有助于肺结核活动性的判断.但尚需密切结合临床和痰菌检查.

  • 初治涂阴肺结核胸片复读结果与诊断质量多因素分析

    作者:马艳;成诗明;周林;李亮;杜建;杨华林;刘志敏;刘飞鹰;姚嵩

    目的 分析在我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中,县级结核病防治机构登记的初治涂阴肺结核患者诊断质量和影响因素.方法 按照2006年全国初治涂阴肺结核患者的登记率水平,抽取4个省,每个省选择1个地(市),每个地(市)抽取2个县,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各县抽取60例涂阴肺结核患者诊断时的X线胸片和收集患者有关临床资料.各县所有复读胸片经数码摄像后,采用国家级专家个人盲法复读和专家组复读.国家级专家包括结核病防治、结核病临床和放射专家各2位.国家级专家组由结核病防治、结核病临床和放射专家各2位组成.各小组和专家对X线胸片复读认为不符合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影像学改变者为过诊.并对所有过诊患者的影响因素(共14个变量)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涂阴肺结核诊断质量与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涂阴肺结核总过诊率20.78% (399/1920),8个县X线胸片诊断的平均过诊率为10.83% (26/240)~32.50%(78/240)不等,各专家对胸片复核时,其复核后过诊率在10.21%(49/480)~33.13%(159/480)不等.所有的变量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终影响过诊的有胸片质量、性别、年龄、病例诊断医生、结核菌素检查、卡介苗接种史及患者来源7个因素.使涂阴肺结核过诊风险增加相关的因素包括:40岁~(OR=2.007,95%CI=1.165~3.535)及60岁以上(OR=1.710,95%CI=1.277~2.940)、女性(OR=1.941,95%CI=1.226~3.102)、门诊医生(OR=2.243,95%CI=1.793~4.27)、结核菌素检查史(OR=1.985,95%CI=1.106~3.564)、卡介苗接种史(OR=2.773,95%CI=1.023~7.515)、胸片质量丙(OR=2.402,95%CI=1.006~6.995)及胸片质量丁(OR=10.694,95%CI=2.348~62.596);涂阴肺结核过诊风险减少的相关的因素包括:诊断小组诊断(OR=0.471,95%CI=0.440~0.643)、转诊(OR=0.521,95%CI=0.313~0.865)、集中推荐(OR=0.437,95%CI=0.206~0.927).结论 我国涂阴肺结核过诊率较高,过诊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 肺结核患儿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图像质量评价

    作者:周春华;王卫华;余辉山;李宝学;田葵;余琼;沙晋璐

    目的 对儿童肺结核患者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收集2006年4月1日至2011年4月30日确诊新发初治0~15岁的肺结核患者150例,所有患儿按年龄分为3组(Ⅰ组0~岁,Ⅱ组6~岁,Ⅲ组11~15岁),每组均按完全随机方式纳入,达50例终止,分别采用常规剂量[自动曝光控制技术(AECT)]和低剂量[恒定性管电流控制技术(CCCT)]方案扫描,作自身性前后图像对比,采取双盲法对图像质量作量化评价,验证各组肺结核患儿的低剂量CT图像质量[每项图像质量控制(简称“质控”)内容为五级,采用5分制,图像质量很好为5分,较好为4分,一般为3分,稍差为2分,差为1分].恒定式管电压120 kV,Ⅰ组AECT100 mA,CCCT 20 mA;Ⅱ组AECT 150 mA,CCCT 30 mA;Ⅲ组AECT 150 mA,CCCT 40 mA.结果 150例肺结核患儿不同低剂量方案螺旋CT扫描后评价结果:(1)肺窗显示的病灶范围、病灶密度、病灶清晰度、病灶中的细节、噪声大小5项质控内容:Ⅰ组CCCT 20 mA平均得88.8(22.2±1.5)分,AECT 100 mA平均得95.1(23.7±0.8)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7.9,P<0.001);Ⅱ组CCCT 30 mA平均得97.2(24.2±0.9)分,AECT 150 mA平均得98.2(24.7±0.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9,P>0.05);Ⅲ组CCCCT 40mA平均得98.3(24.6±0.6)分,AECT150mA平均得99.0(24.7±0.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P>0.05).(2)纵隔窗显示的肌肉肋骨脂肪、肺门大血管、纵隔内食管与周围组织对比度、心房心室、下腔静脉5项图像质控内容:Ⅰ组CCCT 20 mA平均得87.8(21.9±1.5)分,AECT 100 mA平均得95.4(23.8±1.1)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7.2,P<0.001);Ⅱ组CCCT30mA平均得97.0(24.2±0.8)分,AECT 150 mA平均得98.7(24.5±0.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P>0.05);Ⅲ组CCCT 40 mA平均得97.6(24.4±0.7)分,AECT 150 mA平均得98.9(24.7±0.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7,P>0.05).(3)肺结核病灶图像质量Ⅰ组CCCT 20 mA平均得85.6(3.72±0.73)分,AECT 100 mA平均得95.3(4.66±0.66)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9.34,P<0.001);Ⅱ组CCCT 30 mA平均得96.0(4.56±0.54)分,AECT 150 mA平均得98.8(4.74±0.4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P>0.05);Ⅲ组CCCT 40 mA平均得97.6(4.72±0.45)分,AECT 150 mA平均得99.2(4.84±0.3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P>0.05).结论 恒定式管电压120 kV不变,使用0~岁组CCCT 20 mA、6~岁组CCCT 30 mA、11~15岁CCCT 40 mA等不同低剂量螺旋CT扫描均能较好地诊断儿童肺结核.

  • 多层螺旋CT对DR胸片显示孤立病灶菌阴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作者:黎惠如;刘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数字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胸片显示孤立病灶菌阴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照分析180例经过临床确诊的DR胸片显示孤立病灶菌阴肺结核的MSCT表现,将不同MSCT层厚检测结果 与DR胸片进行对比.结果 DR胸片发现空洞6例;5 mm层厚MSCT重建显示15例,1 mm层厚MSCT重建显示16例(DR胸片/5 mm层厚MSCT x2=4.096,P=0.043;DR胸片/1 mm层厚MSCT x2=4.841,P=0.028).5 mm层厚MSCT重建显示周围散在卫星灶50例,1 mm层厚MSCT重建显示周围散在卫星灶55例,DR胸片没有显示,(DR胸片/5 mm层厚MSCT x2=65.616,P=0.001;DR胸片/1 mm层厚MSCT x2=68.882,P=0.001).5 mm层厚MSCT重建及1 mm层厚MSCT重建显示阴影内钙化分别为120例和140例,明显多于DR胸片的20例,(DR胸片/5 mm层厚MSCT x2=116.883,P=0.001;DR胸片/1 mm层厚MSCT x2=162.000,P=0.001;5 mm层厚MSCT/1 mm层厚MSCT x2=5.538,P=0.019).5 mm层厚MSCT重建及1 mm层厚MSCT重建显示肿大淋巴结30例,DR胸片没有显示肿大淋巴结,(DR胸片/5 mm层厚MSCT x2=33.750,P=0.001;DR胸片/1 mm层厚MSCT x2=33.750,P=0.001).DR胸片没有显示树芽征,1 mm MSCT显示10例(x2=9.907,P=0.007);DR胸片没显示磨砂玻璃影,1 mm MSCT显示15例(x2=15.882,P=0.001).结论 多层螺旋CT对DR胸片显示孤立病灶的菌阴肺结核的诊断价值优于DR胸片.

  • 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从形态分析到分子影像诊断

    作者:周新华

    医学影像学已成为肺结核及肺部疾病诊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病灶形态分析是肺结核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CT增强扫描是病灶形态学诊断的重要补充方法,MRI既是形态学诊断也是分子影像诊断的重要技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是重要的分子影像学诊断技术,在结核病的鉴别诊断和结核病灶活动性的评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熟练掌握不同影像学技术,以及在肺结核诊断中应用的目的与意义,重视肺结核不典型影像表现和菌阴肺结核的影像诊断与鉴别,推进影像学形态分析和细菌学、病理学及免疫学等多学科联合诊断等,将是现在及未来的主要努力方向.

  • 肺结核空洞与周围型肺癌空洞的CT对比分析

    作者:白玉雪

    目的 研究周围型肺癌空洞与肺结核空洞的CT表现.方法 收集经病理与临床证实空洞形成的肺癌31例,肺结核空洞20例,分析评价空洞壁的厚薄、有无壁结节、液平,是否偏心分布,及病灶本身的特点,包括分叶、毛刺、钙化、周围卫星灶、胸膜凹陷征等情况.结果 癌性空洞一般为厚壁,有壁结节,分叶及周围胸膜凹陷征多见,而结核空洞薄壁相对多见,常有卫星灶.结论 厚壁空洞出现壁结节伴胸膜凹陷征高度提示肺癌.

  • 老年肺结核病数字化影像及误诊分析

    作者:施健;姚宜红;黄刚

    目前,结核发病年龄趋向老年化,加之老年人体质衰弱,反应能力降低,以及全身各脏器代偿机能衰退,结核中毒症状不典型,病程长,合并症较多,常常掩盖了本病.在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带来了困难,造成了相当高的误诊率.分析如下.

  • 创伤性湿肺X线与CT诊断对比分析

    作者:仲斌峰

    我院1994~2002年经临床、X线、CT检查确诊的创伤性湿肺36例,结合文献复习其发病机制及X线、CT表现,并比较它们对创伤性湿肺的诊断价值.

87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