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预见性护理对中风患者DVT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作者:张婷

    目的 分析预见性护理对中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74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37例.常规组采用传统护理,研究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的DVT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Barthel指数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对中风患者有良好的效果,能有效降低DVT发生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地震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防治

    作者:孟申;王方永

    静脉血栓栓塞是创伤后常见合并症.Mc Cartney在1604例因创伤死亡尸检的病例中发现,因肺栓塞死亡61例.40%~70%的肺栓塞发生在创伤后1周以内,但脊髓损伤患者由于病因无法去除而使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时间与其他创伤有所不同.与静脉血栓栓塞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龄、输血、手术、股骨和胫骨骨折以及脊髓损伤.我国目前尚未制定针对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的指南,但是在2006年已经发布了"中国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的专家建议",值得借鉴.

  • 抗凝药物在预防内科危重症患者VTE临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智勇

    囊括肺栓塞(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在内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已被公认为临床危重症患者常见的一类严重并发症,严重疾患、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等高危因素均成为其罹患VTE的主要原因,而绝大部分患者伴有多器官功能不全,若同时并发PE,可导致临床研究终点事件发生率增加.抗凝药如普通肝素(UFH)、低分子肝素(LMWH)虽已被许多临床研究证实能有效预防及减少危重症患者VTE的发生发展,但近年来相关研究亦证实了它们的局限性.而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的蓬勃发展,不同种类抗凝药物的选择及个体化抗凝治疗方案的疗效评估及新、老抗凝药物对危重症患者的风险-获益比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溶栓前后凝血、抗凝和纤溶活性改变的研究

    作者:王瑜敏;王明山;林国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患者溶栓前后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出凝血、纤溶活性改变与LDVT患者溶栓后高血栓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测定50例LDVT患者溶栓前后抗凝血浆标本的抗凝血酶活性(AT:A)、纤维蛋白原(FIB)、纤溶酶原活性(PLG: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活性抑制剂-1抗原性(PAI:Ag)、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Ⅷ促凝活性(Ⅷ:C)、凝血因子Ⅻ活性(Ⅻ:C);并取32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AT:A、PLG:A、t-PA:Ag、Ⅻ:C在溶栓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升高(P<0.05或P<0.01),其中AT:A、PLG:A、Ⅻ:C仍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t-PA:Ag无显著性差异(P>0.05);FIB、PAI:A、D-D、Ⅷ:C、VWF在溶栓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下降(P<0.05或P<0.01),其中PAI:A、D-D、Ⅷ:C、VWF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FIB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出凝血系统机能紊乱、纤溶-抗纤溶系统失衡与LDVT患者溶栓后血栓的发生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 间歇充气加压治疗预防内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作者:秦熠;杨洁;陈洁

    目的:观察间歇充气加压治疗(IPC)预防内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组我院急诊内科住院患者158例,随机分为IPC组(常规治疗+IPC)79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79例,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DVT发生时间、肺栓塞( PE)发生率、住院天数、住院期间死亡率及统计IPC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IPC组DVT发生率3.80%(3/79)低于对照组12.66%(1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IPC组DVT发生时间(13.3±2.9)天与对照组(13.6±4.6)天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IPC组较对照组PE发生率(0比3.13%)、住院天数[(14.3±5.3)天比(15.9±5.8)天]、住院期间死亡率(7.59%比11.39%)均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IPC组未发现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IPC效果明显,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血浆D-二聚体正常与升高的肺栓塞患者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陈桂荣;秦志强;罗维贵;高枫

    目的 了解D-二聚体(D-Dimer,DD)正常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病例的临床特点,探讨PE而DD正常的可能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DD正常PE病例与同期48例DD升高PE病例.结果DD正常PE占同期PE 4.7%.与DD升高组比较,DD正常组病程长,中位数为(15.5 d vs.54.5 d);Wells PE评分低(4.3 ±4.5 vs.1.5 ±3.0),10例(83.3%)DD正常病例Wells评分≤4分.DD正常组血浆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CRP)、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比例低于DD升高组.DD正常组CT肺动脉照影(CTPA)附壁充盈缺损5例(41.7% vs.2.1%,P<0.05),治疗后3个月随访10例中7例仍有PE症状或血栓.结论 PE部分病例可以DD正常,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DD正常PE患者病程长,纤维蛋白原、CRP及合并DVT比例较低,多见附壁血栓,其治疗效果较差.

  • 卒中监护病房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治疗护理

    作者:王学华;欧阳鸿梅

    目的 探讨卒中监护病房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及治疗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4年4月我院卒中监护病房发生的32例DVT临床赍料.结果 我院监护病房并发DVT的发生率为6.1%,经溶栓抗凝等治疗及相关护理,27例完全再通,4例部分再通,2例遗留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结论 卒中监护病房并发DVT护理应以预防护理为主,对已形成的DVT应围绕治疗(溶栓、抗凝或扩容)进行护理.

  • 结肠癌术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PE)合并卵圆孔未闭1例报告

    作者:沈金强;魏来;夏利民;宋凯;王春生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指来自静脉或右心系统的血栓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是肺栓塞(pulmonaryuembolism,PE)中常见的类型,而临床上引起PTE的血栓主要来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1-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近期接诊1例结肠癌术后大面积PE合并卵圆孔未闭的患者,现报道如下并进行文献复习.

  • 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吴云峰;孙志颖;彭海州;赵文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手术治疗的原则已得到广泛认同.有报道髋部手术深静脉血栓( DVT)发生率为40%~60%,约22%~29%的DVT患者可能发生致死性肺栓塞[1-2].因此对术前伴有DV的髋部骨折患者,进行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避免DVT及肺栓塞的发生意义重大.现将2005~2010年手术治疗的23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术前伴DVT的33例,回顾分析如下.

  • 活血灵片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

    作者:蔡立民;谭志超;肖署阳;袁胜超;吴文仁;张斌山;曾勤

    目的:观察活血灵片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本院行骨科大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活血灵片、对照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2周,比较2组DVT的发生率、所花费用和出血风险相关事件发生情况等.结果:2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预防DVT所花费用、出血风险相关事件发生率、术后伤口引流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活血灵片具备口服方便、无需监测、价格便宜、抗凝效果确切,不增加出血风险等优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肢伤一方联合利伐沙班片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观察

    作者:张浩;钟浩;杨旋芳

    目的:观察肢伤一方联合利伐沙班片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60例气虚血瘀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2组均给予骨科基础治疗,以及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术后10h给予口服利伐沙班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合肢伤一方治疗.观察2组术前及术后血小板计数(BPC)、D-二聚体、凝血功能、DVT发生率、切口引流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前1天,2组BPC、D-二聚体水平、PT、APTT和FIB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4天,2组BPC水平均较术前1天下降(P<0.05,P<0.01).术后14天,治疗组的BPC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术后1天,2纽D-二聚体水平均较术前1天上升(P<0.05).术后14天,2组D-二聚体水平均较术后1天下降(P<0.01),PT、APTT均较术前1天延长(P<0.01),FIB含量均较术前1天减少(P<0.01);治疗组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PT、APTT长于对照组(P<0.01),FIB含量少于对照组(P<0.01).2组术后14天DVT发生率和术后1天切口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伤一方联合利伐沙班片治疗气虚血瘀证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D-二聚体水平,预防DVT,具有良好的效果.

  • 低分子肝素联合疏血通对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作用

    作者:徐丽棉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疏血通对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创伤后 DVT 患者120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联合疏血通静滴治疗,对照组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患肢肿胀程度变化及凝血指标变化,并对比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治疗后双侧肢体膝关节上、下15 cm 处周径平均差值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双侧肢体周径平均差值缩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前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组治疗后 PT、APTT、INR 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FIB 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疏血通可有效防治创伤后 DVT,无需监测出血倾向,安全有效.

  • 护理干预对孕产妇高危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作者:纪范英

    [目的]探讨新的护理管理模式对孕产妇高危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产前检查至分娩的10000例孕产妇,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重点对孕期的保健和管理、产褥期的护理进行指导.观察两组孕期DVT发生率、产后DVT发生率、自然分娩DVT发生率、剖宫产DVT发生率、肥胖者DVT发生率、妊高症DVT发生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除采用常规护理外,采用系统的护理管理模武,可降低孕产妇DVT发生率,减少肺栓塞的发生,促进产妇身体的康复.

  • 术中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作者:阳红亭

    目的:探讨术中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本组研究将随机抽取在我院收治的100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采用信封数字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术中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术中开展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术后7d对两组的股静脉血流速度、凝血检验指标以及患肢肿胀周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记录两组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术后7 d,观察组的股静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T与APT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肢髌骨上缘10cm、内踝上缘15cm的周径均低于对照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开展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能够减轻患肢肿胀,提高局部血液循环,控制术后DVT的发生.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