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危难之处显身手——国际救援队里的中国医疗兵

    作者:陈天平;梁海清

    今年5月27日凌晨6时,印尼发生了里氏5.9级大地震.这是继去年海啸之后,印尼人民遭受的又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曾经在印尼海啸中出色完成救援任务的武警总医院"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的20名队员,接到命令后,再赴印尼,执行救死扶伤的国际人道主义救援.

  • 国内外灾害救援医学的发展

    作者:彭碧波

    2011年3月29日至4月4日,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国际救援医疗工作组在哥斯达尼加首都圣何塞召开了国际救援医疗工作组年度会议,全球13位灾害救援医学专家重点对今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海域的地震海啸救援行动进行了深入研讨,笔者和来自南瑞士国际救援队的奥尼弗·哈根医生(Dr.Olivier Hagon)、非国际救援队的埃弗瑞·克里姆(Dr.Efraim B.Kramer)、美国费尔法斯队的安东尼·麦金塔尔医生(Dr.Anthony Macintyre)均随本国的救援队参加了在日本的救援行动,又参加医疗工作组的年度会议.

  • 国际救援队伍分级测评与复测工作简介

    作者:谢霄峰

    2012年9月2日至8日应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现场支持协调处(OCHA-FCSS)的邀请,我作为德国政府所属国际救援队的国际搜索救援咨询团(简称INSARAG)"分级复测"(TheINSARAG External Reclassification,简称IER)的专家组成员,赴德国对该队进行分级复测.一、关于国际救援队的分级测评和复测2002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57/150号决议,该决议强调要加强对国际救援活动的有效协调.在联合国框架下,成立了由80多个国家和组织构成的联合国国际搜索救援咨询团,旨在协调解决国际城市搜索救援有关的问题.为了给突发建筑结构倒塌类应急处置(尤其是地震造成)时的国际搜救队伍建立低的操作及协调标准,该组织编写了《国际城市搜索与救援指南》,对国际救援的有关标准提出了基本要求,并于2005年11月开始主持"分级测评"(TheINSARAG External Classification,简称IEC)工作,其目的是检测全球的救援队伍的实力,同时也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方便有关方面选取那些已通过测评的队伍提供更多的、更广泛的国际援助行动.

  • 日本地震海啸救援日志

    作者:胡杰

    2011年3月12日海南省地震紧急救援队的培训刚结束,学员还没有离京,3月11日,日本东部发生9.0级大地震并引发了大海啸,导致上万人遇难和失踪,同时地震还引发了核泄漏和火灾.灾情很严重.晚上刚吃过饭,晚上10:00左右,接到了出队赴日本实施国际救援的任务.迅速简单收拾个人行李,赶到中心值班室集结.

  • 东日本大地震多国救援队医疗行动分析

    作者:彭碧波

    日本3·11地震灾害是工业化国家的地震灾害的典型,灾后的国际救援又是全球化时代国际救援的典型.包括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内的18支国际救援队在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的协调下参加了此次国际救援行动.现对本次地震灾害中的各国救援队的医疗实践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各地方救援队中的医疗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 中国在尼泊尔地震救援中的医疗行动及思考

    作者:彭碧波;郑静晨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灾害应急救援的成效,并推动我国国内各类灾害救援队的标准化、专业化、现代化建设,本文以4·25尼泊尔地震灾害救援,中国派出的3支救援队伍的工作成效及接受国际层面的组织、指挥、协调为背景,比较了由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下辖的INSARAG Guidelines及WHO下辖的全球健康组群外国医疗队工作组制定的FMT工作模式的异同。

  • 国际救援两种医疗模式的对比研究

    作者:彭碧波;郑静晨;陈虹

    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层面巨灾救援的成效,探讨两种医疗模式的特点与适用范围.方法 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组队10年以来,12批次参加国际救援时的组队模式、工作时间、工作成效等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自2003年阿尔及利亚地震救援以来,出队12批次国际巨灾救援,分为两种行动模式:一种是融合搜索、营救与医疗于一体的现场救援模式,队伍中搜索、营救及医疗三类人员共同构成行动的主体,瞄准地震现场压埋人员实施搜索、营救与医疗于一体的救援行动.另一种是不包含搜索与营救行动的单纯型医疗救援模式,队伍中医疗人员为主体,没有搜索与营救人员,医疗人员从事现场急救及医疗后送,辅以少量灾区卫生防疫与创伤心理救援.两种模式救援目标不同,人员结构与队伍功能不同,成效不同.搜救型模式中医务人员构成比为15.4%,单纯型医疗救援模式中医疗人员构成比61.4%.搜救型模式救援队伍在地震灾后1~3d内到达,灾后7~10 d行动结束.6次搜救型救援行动共从废墟下成功解救出压埋人员4人;在完成搜救任务之余,队伍中医疗人员平均每次为当地医疗救治伤病员662人.单纯型医疗救援队平均在灾后10 d以上到达,在灾区平均工作时间17.8 d,通过巡诊或移动医院为灾区提供医疗服务,平均每次出队救治伤病员6812人.结论 (1)搜救型救援模式与单纯型医疗救援模式是灾害现场救援的两种不同组队模式,具有不同的适用性.联合国倡导的城市搜救队融合搜索、营救与医疗于一体,现场医疗急救能力与搜救能力紧密结合,适合地震灾害现场救援需要,值得发展中国家组建灾害救援队伍时借鉴.(2)根据任务需要分别派出搜救型救援队或单纯型医疗救援队,源于灾区需要与对形势的判断.(3)现场搜救队能力可超越废墟之外,而医疗救援队能力难以延伸到废墟之下,因此搜救型结构具有更强的适应性.(4)省市救援队因地制宜,组建城市搜救队或单纯型医疗救援队,使队伍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功能与需求相适应,才能提高救援成效.

  • 放射科在国际紧急医学救援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曾少庆;田军章;叶云凤;王声湧;董晓梅;叶泽兵

    回顾总结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在国际救援演习中的工作实践,探讨放射科在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参与国际紧急医学救援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整理此次放射科随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参与2015年东盟地区论坛第四次救灾演习的工作实践、数据,以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为主体,对放射科在救援行动中,包括前期培训、队伍集结前送、灾区救援、后撤、回国总结等五个阶段的整个工作实践、数据进行疏理分析.在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执行国际救援任务中,放射科是救援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灾民提供准确、方便、快速的医疗救援服务.

  • 构建灾害应对护理人员培训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李春玉;Courtland Robinson

    每当灾害发生,灾区便急需大批的医护人员投入到抢救复苏、救死扶伤、维护和重建灾区的救护工作中去.护士在抗击SARS、四川大地震救援以及其他国际救援活动中的突出表现,使社会学家及医学家已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医学救援离开了护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将难以承担其使命,无法开展其工作[1].

  • 流动医院模式在印尼日惹地震救援中作用的探讨

    作者:侯世科;郑静晨;刘庆

    目的 探讨流动医院模式在国际灾害救援中的作用.方法 对中国国际救援队在2006年5月30日至2006年6月15日印尼日惹参加地震灾害救援期间相关的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流动医院由2名医疗官、10名医生、6名护士及2名技师,共20人组成.所有人员均取得中级以上资格,涉及9个临床专业.携带32种医疗设备,109种医疗药品,46种医疗耗材.在此期间,共治疗患者3 015人,男性1 327人,女性1 688人,年龄45天~83岁,年龄段集中在41~70岁,43.32%为外科患者.同时进行流行病学干预,对5 000人进行心理学调查和健康教育.结论 流动医院模式符合现代化国际救援的要求,是今后灾害救援模式发展的一个方向.

  • 尼泊尔地震灾害医疗救援队药品标准化配置

    作者:车薇;杨炯;王晓枫;程继群;刘海峰

    目的:通过对尼泊尔国际救援中医疗救援药品筹备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为今后救援药品的标准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将救援期间收治的病人信息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累计接诊巡诊9763人次,有效救治灾民5603人次,其中以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皮肤外伤疾病为多,达64.81%,患者大年龄82岁,小年龄1个月,平均年龄36.8岁。结论经过长期研究,对地震灾害后主要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已基本掌握,也验证了一部分理论数据,即药品应筹备有针对性、有共性,以能救治灾害早期急救、创伤的药物为主,兼顾可能遇到其他各个系统的疾病用药。

  • 移动医院的创建及其在国际救援中的应用

    作者:侯世科;樊毫军

    2004年底苏门答腊岛近海发生9级地震和人类历史上严重的海啸,中国参加了国际救援活动.中国国际救援队创建了移动医院,在亚齐省班达亚齐市实施救援.移动医院的编制为26名医务人员,下分指挥组、分类检伤组、现场救治组、外科救治组、内科救治组、医技组、留观后送组.展开后占地约200平方米.开展了巡诊、院内救治、卫生防疫、灾后医院重建,及培训灾区当地医务人员等工作.总结出如下经验:应加强战役后方,应将所有信息数字化,培训复合型人才十分重要.移动医院是救援队实施救援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尤其在重大灾害中抢救危重伤员时可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移动医院 国际救援
  • 从灾害救援实践分析中国国际医疗队的特点

    作者:张永青;齐伟玲;李燕宁;白谊涵;耿艳;刘亚华;郑静晨

    目的:分析中国国际救援队(CISAR)在历次国际救援实践中派出的医疗队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CISAR组队10年来派出的13批次国际医疗队的组队模式、救援时间、人员配置、救援形式与成效等特点。结果13批次国际灾害救援中6批次是以搜救为主体的组队模式(搜救型),特点是在灾害救援的早期(灾后6 d内)出队,医学救援以外伤急救为主,到达灾区的时间平均为灾后2.17d,救援时间平均为10.67d,医生构成比为19.78%(38/192),护理人员构成比2.08%(4/192),人均救治伤员数为104.47人次。另外7批次是以医疗为主体的组队模式(医疗型),特点是救援的中期或亚急期(灾后7~30 d)以及晚期或恢复期(灾后l~3个月)出队,到达灾区的时间平均为灾后32d,救援时间平均为18.14d,医生构成比为63.92%,护理人员构比为15.79%,人均救治伤员260人次,主要治疗灾害相关的呼吸、消化道疾病、防治传染病暴发流行、开展卫生防疫等。结论根据灾区任务需求,有两种组队模式。搜救型的特点是快速反应、快速到达、快速展开、,工作以搜救、急救为主;医疗型出队时间迟,救援天数长,医务人数多,医生构成比和护理人数构成比人均高,人均救治伤员数多。

  • 医院船上开展乳腺癌手术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夕凉;刘刚

    2013年11月,超级台风“海燕”袭击菲律宾,对当地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国迅速派出以海军总医院医务人员为主体的医疗队,搭乘我国自行研制的866医院船赶赴灾区,在受灾严重的塔克拉班市,共接收3名乳腺癌患者,成功为其实施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现报道如下。

  •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十年回顾

    作者:韦薇;沈爱华;侯世科;樊毫军

    2001年4月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对外称中国国际救援队)正式成立,该队医疗分队主要由武警部队医院医务人员组成.十年来,医疗分队先后完成了8次(11批次)的国际灾害医学救援任务和7次(8批次)国内灾害医学救援任务,挽救了大批受灾人员的生命,履行了医疗救援队肩负的使命.十年来,这支钢铁队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进入到国际强队的行列.

  • 制度响应,科学、规范、有序、适度展开救援——“4.20”四川芦山地震医学救援科学报告(上)

    作者:李宗浩;张建新;官礼君

    [执笔者写在报告前的话]为纪念"5.12"汶川抗震救灾五周年、我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而举办的第11届中国·国际救援医学论坛作后的学术准备,我们在2013年4月17日~19日在成都与四川省卫生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军区卫生部、武警成都总队医院,以及德阳市卫生局、德阳人民医院、东汽医院等领导、专家进行了讨论,阅读、观看了有关救援的科研资料和东汽集团拍摄的当年受灾救援、中央领导视察与灾区人民共同抗震救灾全国人民支援的感人画面.

  • 作者:

    关键词:
  • 作者:

    关键词:
  • 作者:

    关键词:
  • 我国对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卫生应对

    作者:张伟;秦斌;侯长松;杨昌跃;孙全富;岳保荣;苏旭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和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后,为确保我国公众的健康安全,我国卫生部门高度重视,缜密部署,采取了有力的组织措施,快速启动了日本大地震核事故后的公共卫生应对工作;通过准确预判和科学评估,快速制定了国际救援准备、入境人员体表放射性污染检测、食品和饮用水放射性污染监测等有关应对方案,适时开展了相应的工作,为国家决策部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对消除公众恐慌情绪、维护社会安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4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