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低密度粒细胞与皮肌炎患者伴发的间质性肺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思功;田小兰;王国春;卢昕;王丽英

    目的 探讨低密度粒细胞(LDGs)在DM患者伴发的间质性肺病(ILD)中的意义.方法 纳入了48例DM患者和19名健康对照,其中28例DM患者患有ILD.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PBMCs中LDGs的比例;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PBMCs中中性粒细胞相关基因(LL-37、髓过氧化物酶和MMP-8)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PBMCs总蛋白中LL-37的浓度;采用肌炎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MYOACT)评估疾病活动度.采用Welch校正的非配对t检验比较伴发ILD的患者和未患ILD的患者LDGs水平的差异,LDGs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PBMCs中中性粒细胞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结果 DM患者PBMCs中LDGs的比例显著升高,是健康对照LDGs均数的7.1倍[(9.1±11.5)%和(1.3±0.7)%,t=4.664,P<0.01];且伴有ILD的DM患者中LDGs 的比例显著高于不伴ILD的DM患者[(12.3±14.1)%和(4.5±2.6)%,t=2.835,P=0.008 3],是不合并ILD的DM患者LDGs均数的2.7倍;LL-37、髓过氧化物酶和MMP-8的mRNA表达水平和LL-37的蛋白表达水平在DM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LDGs比例与MYOACT肺疾病活动度评分呈正相关(r=0.439,P=0.010).结论 DM合并ILD的患者LDGs的比例明显增高,而且与MYOACT肺疾病活动度评分呈正相关,提示异常增多的LDGs是DM合并ILD的可能参与因素.

  • 血浆游离DNA水平升高源于NETosis并与活动性狼疮肾炎相关

    作者:张思功;王国春;彭清林;王艳;周航;卢昕

    目的 探讨SLE患者血浆游离DNA(cfDNA)水平与LN的相关性,分析患者血浆cfDNA升高的可能原因.方法 实验纳入了54例SLE患者和43名健康对照者.SLE患者中,37例合并有LN,26例为活动性LN患者,11例为缓解期LN患者.血浆cfDNA的测定采用Picogreen试剂盒;低密度粒细胞(LDGs)的测定采用流式细胞术.采用单因素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LN与cfDNA的关系并分析cfDNA升高的影响因素.结果 SLE组的cfDN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37±40) ng/ml和(188±41) ng/ml,P<0.01].在SLE中,LN组的cfDNA水平显著高于非LN组[(247±47) ng/ml和(214±31) ng/ml,P=0.028);而且活动性LN的cfDNA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LN[(254±50) ng/ml和(216±29) ng/ml,P=0.035).进一步分析发现SLE患者血浆cfDNA水平与尿蛋白定量(24 h)呈正相关(r=0.350,P=0.013),与血清白蛋白(r=-0.500,P<0.01)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r=-0.354,P=0.044)呈负相关.LDGs在SLE患者中的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8.3±12.9)%和(1.2±0.7)%,P=0.004],并且与血浆cfDNA水平呈正相关(r=0.636,P=0.002);中性粒细胞计数与cfDNA呈正相关(r=0.599,P<0.01).结论 LDGs和中性粒细胞过度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网状陷阱(NETs)是SLE患者cfDNA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血浆cfDNA的水平与LN的活动性相关,提示NETs标记物和活动性LN存在联系,更特异的血清NETs标记物有望成为活动性LN的临床标志.

  •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笑颖;周明倩;李海昌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中性粒细胞受到刺激后释放产生的网状物,由DNA骨架、组蛋白、颗粒蛋白和胞浆蛋白组成.NETs可从多方面直接及间接地参与多种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SLE患者体内NETs生成过多或(和)清除障碍,而异常数量的NETs是SLE自身抗原和自身抗体的重要来源之一,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NETs不仅参与自身免疫病的病理过程,且与免疫调节有关,NETs可通过激活NOD样受体家族3(NLRP3)炎性小体、刺激低密度粒细胞(LDG)、促进浆样树突状细胞(pDC)合成高水平α-干扰素(IFN-α)等间接作用共同参与SLE的发病.对NETs的调节可能是SLE的潜在治疗途径之一.本文作者对NETs的形成及其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治疗方向等进行综述.

  • 低密度粒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病理生理作用

    作者:周丽彬;周剑涛;丁海峰

    疾病期增强活化异常的中性粒细胞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异常免疫应答.近报道了一种中性粒细胞亚群,即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部分分离出的低密度粒细胞(low-density granulocytes,LDGs).LDGs的表型和功能不同于循环中性粒细胞,其具有促炎性和致病性功能,包括内皮细胞毒性和合成干扰素-Ⅰ的能力.此外,LDGs容易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low-density granulocytes,NETs),NETs促进自身抗原外显与器官损伤.阐明LDGs的的致病作用,有可能为SLE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设计新的治疗策略.

  •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低密度粒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自坤;姚芳苡;邓亚婷;叶建青;罗清;熊国亮;李俊明

    目的 探讨肺结核(TB)患者外周血低密度粒细胞(LD Gs)的比例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80例TB患者及25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层中CD14lowCD15+ LDGs的比例及变化情况,检测LDGs表面CD15、CD16、CD33、CD66b、CD62L的表达水平、凋亡坏死率及ROS水平.分析LDGs与TB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相关性.结果 TB患者外周血PBMCs层中LDGs的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痰涂片抗酸阳性的TB患者LDGs的比例显著高于抗酸阴性者(P<0.01).与TB患者正常密度粒细胞(NDGs)比较,TB患者LDGs表面CD15、CD33、CD66b表达量显著升高,CD62L的表达量显著下降,凋亡率上调,ROS水平上调.LDGs的比例在肺部有无空洞及空洞数量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LDGs的比例随空洞累及范围的增加而升高.TB患者经抗痨治疗后,外周血LDGs的比例随治疗时间延长而下降,治疗3个月后,LDGs的比例显著降低,治疗6个月后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LDGs水平在TB患者外周血中显著上调,TB患者外周血中的LDGs为一群发生脱颗粒的活化中性粒细胞,且与TB的严重程度相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