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治疗外踝及后踝骨折的临床分析

    作者:蒋波逸

    目的:对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治疗外踝及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15例外踝及后踝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均在本院接受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复位及内固定治疗,分析其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85.6±24.1)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45.6±19.8)ml。平均愈合时间(12.6±3.7)周,未见术后并发症。术后12个月足踝评分系统评分,优良率为86.6%。评分优患者例数显著高于其他评分类型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俯卧位后外侧入路对外踝和后踝骨折的治疗效果良好,术中显露清晰,复位和固定效果较好,应推广使用。

  • 改良小切口髋关节前外侧入路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

    作者:武文潇;吴迎春

    目的 比较改良小切口髋关节前外侧入路与常规后外侧入路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6例,其中38例采用改良小切口髋关节前外侧入路(观察组),38例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对照组),记录并比较治疗一般资料.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后1,3,6,12个月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 手术一般资料方面,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资料方面,观察组术后引流量、下地负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时观察组VAS评分和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常规后外侧入路相比,改良小切口髋关节前外侧入路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符合现代外科微创理念,值得推广.

  • 不同手术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高峰

    目的 探讨和分析在不同手术入路下行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及影响程度.方法 选取我院近两年所收治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80例,并根据当时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来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后外侧入路组(A组)40例和后外侧微创入路组(B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程度.结果 A组数据与B组比较而言,在手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 >0.05,在手术治疗后,包括术后2周、术后6周、术后20周,B组均优于A组,效果显著,即P <0.05.结论 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中,采用后外侧微创入路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入路方式而言,能够大大提高手术疗效,以及加快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进度.

  •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观察

    作者:敖维盟

    目的:观察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方法:择取贵州省长顺县人民医院于2009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接诊的46例三踝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这46例患者均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并观察其治疗的效果.结果:这46例患者手术的时间平均为(45.8±6.2)min,其术中的出血量平均为(31.2±5.9)ml,其术后的引流量平均为(3.8±0.5)ml.治疗后,这些患者骨折愈合的时间平均为(17.6±4.9)周;其踝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为91.3%(42/46).在术后,这些患者中有3例患者发生浅表软组织感染,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5%(3/46).结论: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 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曹靖;王吉山;康晓琪;韩婷;章紫涵;于伟娜

    目的:探讨对于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4月至2012年1月间采用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23例设为治疗组,本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后外侧入路的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另选取同期采用保守治疗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2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针对两组患者治疗后骨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所有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骨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经随访后,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经综合评价其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的内固定手术治疗拥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此术式具有对骨折部位起到很好的显露及复位稳定等优点,且在治疗效果及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方面明显优于其它治疗方式.敌此方法安全、有效,不失为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 比较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和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赖然;英强;舒克冬;敬东

    目的 比较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收治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依据手术入路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直接前入路组和后外侧入路组,每组30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指标、关节稳定性、Harris评分、临床疗效.结果 直接前入路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显著短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术中失血量显著多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卧床时间显著短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股骨头假体直径显著短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均显著小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93.3%(28/30)显著高于后外侧入路组76.7%(23/30)(P<0.05).结论 直接前入路较后外侧入路更能有效改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和稳定性.

  • 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

    作者:金廷明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治疗二踝骨折的可行性和优势.方法:三踝骨折病例23例,根据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旋型9例,旋后外旋型14例.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骨折,其中后踝以T型钢板固定.结果:术后1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月~28月(平均12.5月).根据AOFAS后足一踝评分,优7例,良6例,一般4例,优良率为76.5%.1例患者术后伤口轻度感染,经换药后愈合.结论:后外侧入路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三踩骨折有其优势,对软组织激惹轻微,对于无关节面塌陷的三踝骨折,短期随访效果满意.

  • Gatellier后外侧入路固定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损伤24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之允;孔伟;霍宏俊

    踝关节损伤按Lange-Hansen分型方法,旋后外旋型(Ⅳ度)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踝关节损伤.应尽早手术解剖复位和坚固内固定,才能保证踝关节功能恢复,防止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先固定外踝,然后是后踝,后内踝;或者按是外踝→内踝→后踝的顺序进行.

  • 后外侧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效果评价

    作者:谭志锋;黄浩波;李国洪

    目的:探究分析后外侧入路对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近两年在本院收治的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患者80例,按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分别给予后外侧入路治疗与后内侧入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骨折断端骨痂生长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优良率(85.00%)、踝关节功能评分(91.73±25.2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优良率(55.00%)、踝关节功能评分(79.14±20.12)分;治疗6、12周后,观察组的骨折断端骨痂生长评分(2.80±0.77)分、(3.70±1.00)分高于对照组的骨折断端骨痂生长评分(2.20±0.70)分、(3.20±0.9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治疗中,后外侧入路治疗的效果更显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骨折断端骨痂生长,提高踝关节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 后外侧入路在踝关节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刘广辉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1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后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总结患者的手术方法、治疗效果及注意事项.结果:随访1年,所有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均较好,无坏死和裂开,无干扰.X 线片显示,所有患者的骨折均愈合良好,且无断裂和松动.骨折后平均功能评分为(92.30±4.12)分.结论:后外侧入路在踝关节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应用.

  • 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陈旧性骨折的中远期效果观察

    作者:黄朝军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在踝关节陈旧性骨折治疗中的中远期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35例踝关节陈旧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5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4.3个月,切口均为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11±0.27)个月,未出现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情况.末次随访时,患侧踝关节的AOFAS踝与足评分与屈曲活动度较手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与健侧踝关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踝关节陈旧性骨折患者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中远期的疗效较好,值得在临床广泛开展.

  • 后外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对创面和骨折愈合速度的影响

    作者:余鹏;李俊豪;黎仲华;张帅;孙小东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对创面和骨折愈合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骨科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入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后外侧入路治疗,对两组患者创面和骨折愈合速度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创面和骨折愈合速度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能够明显提升创面和骨折愈合速度,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与经后外侧入路支持钢板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对比

    作者:冯波

    目的:观察分析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与经后外侧入路支持钢板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5月-2016年3月收治的64例三踝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支持钢板固定治疗的32例患者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46.73±5.81)min,低于对照组的(67.20±8.29)min,术中出血量(30.91±6.42)ml,少于对照组的(73.69±9.05)ml,术后引流量(3.75±0.60)ml,也少于对照组的(6.43±0.7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外侧入路支持钢板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优于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

  • 后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临床研究

    作者:李岩松;邓雪峰;林利忠;宋锦旗;谢锡洪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1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术式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32例,接受后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29例,接受后内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在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5个时间点进行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术后12个月采用Mazur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评价疗效,比较两组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 (1)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患者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均逐步升高,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手术前,患者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和12个月,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2)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Z =3.804,P=0.000).结论 后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优于后内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 后外侧入路与前内或外侧入路治疗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

    作者:马林;钱承美;张斌;陈成;周峰

    作者2004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86例,其中, Ⅰ、Ⅱ、ⅢA型骨折共64例.随机选择病例采用前内或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每组32例,分别对患者手术创伤、术后功能以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

  • 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人工股骨头置换一例

    作者:张大志;黄微;杨庆国

    患者,男,81岁,62 kg.右股骨颈骨折2 d人院,拟行右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外侧入路).曾于21年前和15年前两次患脑溢血,右侧肢体不全瘫,运动性失语;高血压病史20余年,口服药物治疗.术前ECG、胸部X线片及其他检查基本正常.入室后行桡动脉穿刺,监测动脉血压,开放静脉后,患者左侧卧位,健肢伸直,患肢稍屈曲.神经刺激器定位先后行腰丛阻滞和骶旁坐骨神经阻滞.

  • 漂浮体位下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

    作者:崔胜宇;刘巍;朱新辉;逸弘;张伟

    目的:探讨漂浮体位下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1例三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漂浮体位下后外侧入路治疗外踝后踝骨折、前内侧入路治疗内踝骨折,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21例患者中除1例切口感染经扩创换药后愈合外,其他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21例术后随访4~20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未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根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标准,21例患者中优12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为80.95%.结论:采用漂浮体位下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便于踝关节内、外、后侧骨折的暴露,特别有利于兼顾后踝与内踝的直视下解剖复位内固定,值得临床推广.

  • 后外侧入路T型锁定钢板固定后踝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冲;汤健

    目的:研究经后外侧入路T型锁定钢板固定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后踝骨折患者46例,均采用后外侧入路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术后即时X线片均显示复位固定满意,切口Ⅰ期愈合,获得完整的跟踪随访,X线片显示全部骨折骨性愈合。患者负重及行走时疼痛评分的优良率为91.30%。结论:经后外侧入路T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后踝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固,临床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少,是一种值得应用的方法。

  • 改良的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22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建华;李玉前;王晓东;施峻峰;王震

    目的:探讨改良的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9年3月-2011年3月期间共收治22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的后外侧腓骨截骨手术入路,暴露胫骨平台后外侧髁,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采用“T”形钢板内固定。术后定期回访,采用膝关节HSS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22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3个月(12~18个月)。所有骨折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关节面继发移位和塌陷。术后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平均92.5分(85~96分),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皮肤坏死、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改良的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具有手术创伤相对小,骨折直视下复位和实施可靠内固定等优点。

  • 经皮穿刺椎间盘摘除围手术期监护

    作者:高萍

    近年来,我院采用经后外侧入路经皮穿刺椎间盘摘除、钻孔减压的新型椎间盘手术方法,愈后效果较好.其围手术期监护报告于下.

325 条记录 7/17 页 « 12...45678910...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