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单纯后外侧骨折

    作者:俞光荣;夏江;周家钤;袁锋;张世民;梅炯;王树青

    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是胫骨平台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指胫骨平台骨折单纯累及后外侧髁,通常表现为后外侧关节面的塌陷或合并后外侧皮质的劈裂.这种类型的骨折是在膝关节屈曲时由较小的轴向暴力所致[1-2].治疗上采用骨折块后侧的支撑钢板固定为可靠,但由于骨折块位置偏后外侧,通过经典的手术入路难以直接暴露骨折部位,无法直视下复位和安放支撑钢板.2007年5月至2008年12月我们采用自行设计的膝关节后外侧入路结合后侧支撑钢板内固定的方式治疗了12例胫骨平台单纯后外侧骨折的病例,经随访效果满意.

  • 前外侧及后外侧入路切除颅颈交界区脊(延)髓前方及侧方肿瘤附18例临床分析

    作者:菅凤增;王兴文;王长春;孟杰;刘树山

    目的对前外侧及后外侧入路治疗颅颈交界区脊(延)髓前方及侧方肿瘤的手术方法、手术指征进行讨论.方法1 8例病例包括10例脑膜瘤,7例神经鞘瘤及1例转移瘤.手术方法包括前外侧入路1例,后外侧入路16例(20次),前外侧+后正中入路1例.结果肿瘤全切16例(其中3例复发后又行1~2次手术),部分切除2例,1例在C1-2关节切除后行内固定.本组无手术死亡.结论后外侧入路可用于处理颅颈交界区脊(延)髓前方或侧方硬膜下肿瘤及部分哑铃型肿瘤,安全显露并控制椎动脉的方法为沿C1后弓骨膜下由内向外分离.前外侧入路可用于C1横突侧方或椎前间隙的病变,与后正中入路联合可用于多数哑铃型肿瘤,显露椎动脉的方法为首先找到C1横突,然后沿上、下斜肌及肩胛提肌分离出C1-2之间及C1后弓上方的椎动脉.术后MRI复查十分重要,对复发良性肿瘤建议再手术.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张永进;李甲;綦珂;薛晨晨;徐卫东

    目的:比较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后外侧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12月期间收治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2例,分为DAA组44例,PA组48例,随访时间7~13个月,平均10.2个月.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髋臼假体位置、术后停止使用助行器时间、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等.使用软件SPSS 13.0 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DAA组与PA组年龄[(58.0±11.9)岁vs.(61.0±10.4)岁]、体重指数(25.1±3.7 vs.24.7±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与PA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区别[(76.0±17.4) min vs.(71.0±14.3) min,P>0.05],但住院时间明显缩短[(3.8±1.7) d vs.(4.9±2.3) d,P<0.05],出血量明显减少[(238.0±55.3) mL vs.(387.0±61.2) mL,P<0.05].髋臼位置方面,DAA组和PA组髋臼前倾角(17.3°±5.3° vs.18.6°±5.1°)、髋臼外展角(38.5°±5.7° vs.37.7°±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使用助行器时间明显缩短[(24.6±7.8) d vs.(31.7±10.2) d,P<0.05],术后6周随访时DAA组Harris评分更高[85.7±5.4 vs.81.3±6.1,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4±4.7 vs.92.3±5.3,P>0.05).DAA组出现1例(2.2%)大转子骨折,1例(2.2%)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未出现脱位病例;PA组出现1例(2.1%)髋关节后脱位,1例(2.1%)腹股沟区疼痛.两组均未出现假体松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直接前方入路明显比后外侧入路疼痛轻、出血量少、下床时间早、住院时间短、假体位置更佳,短期效果肯定,可获得快速康复及良好的关节稳定性.

  •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后外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手术疗效的比较

    作者:孙永;刘郑生;肖嵩华;王征;陆宁

    目的 对比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共计48例胸腰段间盘突出症(T10-L2)手术病例,其中采用后外侧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33例,采用前外侧经腹膜后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15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采用Oswestrey评分问卷调查表评价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主观功能.结果 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5.2个月,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12个月OD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ODI评分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后外侧经椎间孔组并发症少于前外侧经腹膜后组;术后12个月随访两组椎体间融合率96%.结论 后外侧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与前外侧经腹膜后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均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术式,后外侧经椎间孔入路并发症少.

  • SuperPATH入路和传统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 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刘新成;李成山;乔刚

    目的 探讨研究SuperPATH入路和传统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127例,分为SuperPATH入路(试验组60例)和后外侧入路(对照组67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试验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Harris评分发现,试验组恢复迅速,在术后1个月恢复至较理想状态,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u-perPATH入路和传统后外侧入路相比,具有创口小、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学习和推广.

  • 后外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比较

    作者:尧剑波;黄若华;吴豪杰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比较.方法 选取本院骨科2015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28例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按照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后外侧入路组以及前外侧入路组,并分别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对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围术期并发症;比较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前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135.7±26.5)min,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14%(1例),与后外侧入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外侧入路组术中出血量(105.6±20.6)ml,住院时间(12.6±2.6)d,明显小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评分,且经术后随访,前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结论 前外侧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髋关节功能改善更佳,近期疗效相对较好,且临床安全性、有效性均较好.

  • 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治疗后侧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何嘉承;李强;喻巍;周欢斌;傅江明;周志刚

    目的 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在后侧Pilon骨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后侧Pilon骨折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内固定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3例),观察组采取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治疗,对照组采取由前向后空心钉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情况,随访6~12个月,评价患者骨折愈合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评价患者的踝关节功能,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OFA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AOFAS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切口延迟愈合、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率(15.4%)与观察组(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治疗后侧Pilon骨折,临床疗效确切,内固定效果好,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对比观察

    作者:吴华贵

    目的 探讨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对比效果.方法 分析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路方式将其分为后外侧入路组(n=50)和SuperPATH入路组(n=50).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功能锻炼时间情况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起立行走测试(TUG)情况.结果 SuperPATH入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后外侧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后外侧入路组,切口长度、术后功能锻炼时间均短于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5、14、30、60d的TUG均明显短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入路组患者术后5、14、30、60 d的TUG均短于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微创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对比

    作者:陈俊彦;吴志斌;陈国坚

    目的 比较微创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方法 分析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直接前入路组40例和后外侧入路组40例.观察两组的平均股骨头假体直径、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髋关节功能效果、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的平均股骨头假体直径、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髋关节功能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前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均有较好的疗效,但微创直接前入路术后关节脱位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经皮后外侧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21例疗效分析

    作者:王志强;杨雷;张立岩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皮后外侧人路螺钉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距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6月~2010年10月对收治的21例距骨颈骨折患者,在X线透视下采用经皮后外侧人路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全部病例获得10~24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伤口愈合、骨折愈合及内固定情况,同时按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术后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手术时间48~80min(平均64min),手术切口长度0.5~1.5cm(平均1cm),术中出血量5~20ml(平均10ml),住院时间3~7天(平均4.5天),所有病例伤口均无裂开、坏死、感染,未见足部感觉麻木和运动功能障碍.术后4~6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平均4.7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按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评分平均为87.5分,优良率为83.3%.结论 距骨颈骨折经皮后外侧入路螺钉内固定是一个微创的手术方法,具有对距骨血供影响小,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患者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 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

    作者:关智宇;冯殿鹏

    目的 观察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3年8月~2014年8月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64例,均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采用的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围术期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91.3±9.7)比(88.2±10.1)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314.8±102.5)mL]、术后引流量[(129.1 ±25.4) mL]少于对照组[(540.4±108.8)、(346.4±33.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Harris髋关节评分[(25.45±7.13)比(26.83±6.6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Harris髋关节评分[(89.42±6.28)分]高于对照组f(81.4l±6.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9.38%、15.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效果较优,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观察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效果

    作者:牟斌

    目的 研究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患者80例进行调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后内侧入路治疗,实验组应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并分析.结果 实验组骨折基本复位、膝关节功能恢复能力比例分别为92.5%、85.0%,高于对照组的75.0%、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后内层入路治疗方法,对骨折复位与膝关节功能恢复能力有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显著.

  • 侧卧位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研究

    作者:段瑞行;冯志强

    目的 探讨侧卧位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需要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60)与对照组(n=60),观察组行侧卧位前方入路手术,对照组行后外侧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住院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平均股骨头假体直径、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结果 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下床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HS评分、平均股骨头假体直径、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无脱位情况发生.对照组患者3例发生髋关节后脱位,占5%.结论 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比较,具有出血少、疼痛轻、脱位发生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 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常规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效果对比

    作者:崔守仁;蔡四新

    目的:对比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常规后外侧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疗效上的区别。方法94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小切口组与常规组,每组47例。小切口组采用微创小切口入路,常规组采用标准后外侧切口入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结果小切口组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切口组开始功能锻炼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切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26%,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15%,小切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小切口全髋置换术相较标准后外侧入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术后并发症低的优点。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入路保留梨状肌防止早期后脱位的研究

    作者:沈勇灵;陈爱民;陈燕才;李树波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外侧入路保留梨状肌防止早期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98例THA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THA后外侧入路切断梨状肌治疗,观察组给予THA后外侧入路不切断梨状肌治疗,并观察临床效果,比较两组置换后6个月发生的脱位情况.结果 98例患者手术切口长度7~10 cm,平均长度(8.75±0.63)cm;手术时间50~100 min,平均手术时间(71.67±20.82)min;出血量125~196 ml,平均出血量(158.65±35.89)ml.优71例(72.45%)、良22例(22.45%)、中5例(5.10%),差0例,优良率为94.90%.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组发生髋关节后脱位1例(2.04%),对照组发生髋关节后脱位6例(12.24%);观察组术后早期后脱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A后外侧入路保留梨状肌能够降低早期后脱位的发生率,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减少了患者住院费用和康复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减少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 后外侧入路在AO-B型踝关节骨折中的运用

    作者:卢明军;梁斌;蒋纯志

    目的 观察手术中通过单一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同时处理外踝和后踝的实际效果.方法 对14例包含三踝骨折的AO-B型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联合后外侧切口和内踝切口进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平均随访15.6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推荐的足踝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 优10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2.86%.结论 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具有显露充分、方便复位固定和韧带修复、血管神经损伤率低等优点,如果运用正确,可获得满意疗效.

  • 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后外侧入路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许建标;吴良丰;黄少龙;林楚标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的临床对比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经前外侧入路(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2例为ASA组,经后外侧入路(P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8例为PSA组,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下床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量表评定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5个月髋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SA组与PSA组相比,切口长度短、出血量及输血量少(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组手术时间、下床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与PSA组相比均缩短(P<0.05);ASA组术后5个月Harris评分达(92.45±2.51)分,明显高于PSA组的(86.63±2.23)分(P<0.05);而ASA组手术优良率95.24%(40/42)高于PSA组的79.31%(46/58)(P<0.05);ASA组术后1例发生皮肤切口感染且无术后脱位发生,PSA组1例发生皮肤切口感染及1例术后脱位,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经前外侧入路(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手术,且创伤小恢复快,预防术后脱位方面存在优势,可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并且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改良后外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吴祖耀;曾伟锋;王长涛;吴吉悦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在三踝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对32例三踝骨折的病例采用改良的后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根据Lauge-Hansen踝关节骨折分型,旋后外旋型18例,旋前外旋型14例。观察术后伤口愈合、骨折恢复及内固定情况,同时按Phillips踝关节评分标准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本组随访12~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10~13周。术后切口表浅感染1例。根据术后踝关节功能根据Phillips踝关节评分标准,本组评分为110~150分,平均(140.7±5.5)分;获优20例,良好7例,一般4例,差1例,优良率为84.3%。结论改良的踝关节后外侧手术入路不仅可充分显露后踝骨折,同时可兼顾外踝骨折的整复固定,减少手术切口及损伤,术野显露清晰,值得临床推广。

  • 后外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冯佳男;张文化;雷洋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25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后外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25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对患者随访6个月~1年,术后3~4个月骨性愈合的有23例,2例术后股骨髁上后侧存在骨缺损区,并采取Ⅱ期植骨术治疗.优16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1.7%.结论 在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采用经后外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降低周围软组织损伤、牢固固定等优势,能够对骨折周围的血运以及膝关节伸屈等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善,且术后可以尽早进行功能训练,促进患者尽早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

    作者:段续张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适应证、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其疗效。结果:按Harris评分标准评估髋关节功能,优为≥90分8例,良为70~89分13例,差为<70分1例。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没有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疗效肯定。

325 条记录 5/17 页 « 12345678...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