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外侧入路治疗合并后踝骨折的外旋型踝关节骨折33例

    作者:许玮;张旭鸣;施爱平;庄颖峰

    目的:评价后外侧入路治疗合并后踝骨折的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价值。方法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合并后踝骨折的外旋型踝关节骨折33例,外踝骨折钢板放置于腓骨后侧或外侧,后踝骨折行螺钉或钢板固定。观察术后的伤口愈合、骨折愈合情况,根据美国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踝关节功能术后3个月评价优良率84.8%,术后12个月评价优良率90.9%,无一例并发伤口感染,2例发生腓肠神经麻痹,2例发生腓骨肌腱炎。结论后外侧入路是一种值得推荐的针对合并后踝骨折的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方法。

  • 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陈旧性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徐基涛;马传飞

    观察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陈旧性骨折的疗效.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踝关节陈旧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对比不同时段患者健肢与患肢的内外翻活动度与屈曲活动度,评估患者术后踝关节恢复情况.患者术后6个月、9个月患肢内外翻活动度与屈曲活动度均明显小于健肢,差异显著(P<0.05);但末次随访时患肢与健肢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5.0%.后外侧入路内固定可明显改善踝关节陈旧性骨折患者踝关节内外翻与屈曲活动度,恢复踝关节功能,具有应用价值.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陈霖;王新亮;郑民庆;张光明;侯之启

    对比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的临床疗效.选取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患者84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观察组采用直接前入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24.1±29.5)ml、(77.5±23.7)min、(10.8±5.3)h]均低于对照组[(153.8±10.8)ml、(109.8±25.7)min、(18.9±7.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2个月人工全髋关节疗效评分标准(Harris)评分[(82.5±4.3)分、(86.3±5.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3.9±8.6)分、(80.1±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直接前入路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快速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

  • 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骨折临床分析

    作者:肖诗梁;邹隆强;蔡幸健;曾广轩;陈少健;邓刚;杨康华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7月~2013年8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63例,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8~36月,平均12月,术后未发生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畸形愈合、螺钉钢板断裂等并发症,按照AOFAS足踝评分系统评分,本组病例95 ~ 100分27例,90 ~ 95分30例,80~ 90分6例,平均95.7分,优良率90.47%.结论: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骨折可取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及临床疗效.

  • 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

    作者:沈国栋;吴峰;朱永展;彭智浩;邹运璇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均经改良后外侧入路,直视下行骨折复位,采用支撑钢板内固定.术后随访,采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年以上,平均骨折愈合时间5.8周,术中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术后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及关节面塌陷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膝关节功能HSS评分86~95分,平均93.6分,优24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91.7%.结论: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疗效可靠,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式.

  • 两种手术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比较研究

    作者:赖笑雨;钟艳春;赖光松;何澄;高辉

    目的:观察和比较直接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并随访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218例患者,其中直接外侧入路110例和后外侧入路108例,予以记录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月内并发症发生率(脱位、感染、深静脉血栓)、术后3月检测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增加量及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3月内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后外侧入路组术后3月内脱位发生率高于直接外侧入路,两组术后3月患侧髋关节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率及Harris评分相仿.结论:直接外侧入路与后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并无明显差异,但选择后外侧入路时,应尽量对外旋肌群进行修复,减少术后脱位的发生.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

    作者:庄传记;吕志华;周锦红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定治疗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42岁,均为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踝关节损伤,其中Ⅲ度9例,Ⅳ度21例。合并下胫腓分离2例,内踝无骨折而三角韧带损伤4例,所有患者均存在后踝骨折。Ⅲ度患者采用单一后外侧切口,Ⅳ度增加内踝切口,手术顺序依次为后踝、外踝、内踝。30例均获得10-16个月的随访(平均11个月)。结果后踝骨折T型钢板固定8例,螺钉固定22例。4例三角韧带损伤患者,1例在后踝、外踝复位固定后,踝关节内侧间隙仍增宽,作内踝切口探查,发现三角韧带断裂、并嵌于关节间隙,予以抽出并修复;另3例后踝及外踝固定后,踝关节内侧间隙恢复正常,未作内侧切口探查。2例下胫腓分离患者,1例通过下胫腓螺钉固定;另1例在后踝及外踝固定后,行腓骨牵拉试验检查为阴性,故未行下胫腓螺钉固定。根据Baird-Jackson评分,本组优23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3.3%。结论后外侧切口尤其适用于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Ⅲ度踝关节损伤,仅用一个切口即可完成后踝及外踝骨折的治疗,后外侧软组织厚实,对内置物覆盖好,其反过来也减少了内置物的激惹及伤口并发症;后踝可在直视下准确复位、固定可靠,患者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功能恢复快。

  • 高龄患者经后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5例护理体会

    作者:徐宁

    2006年2月~2007年2月,我们对15例经后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高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SuperPATH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吴长坤;姜任东;杨波;姜鑫;王兆泉

    [目的]比较SuperPATH微创与常规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5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符合标准并接受单侧THA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实施SuperPATH微创THA(微创组),20例实施常规后外侧入路THA(常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及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周围感染)及术后首次下地时间.[结果]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微创组在切口长度[(7.14±0.33) cmvs (11.75±0.18) cm,P<0.05],术中出血量[(130.00±10.88) mlvs (236.25±13.27) ml,P<0.05],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26.05±3.19)g/L vs (34.75±2.45) g/L,P<0.05]及术后首次下地时间[(7.90±1.25)h vs (28.10±1.25)h,P<0.05]方面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微创组在术后24h疼痛VAS评分[(2.05±0.76)vs(3.95±0.69),P<0.05]及术后2周髋关节Harris评分[(74.65±1.93) vs (64.85±1.46),P<0.05]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半年,两组间在VAS和Harri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假体周围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SuperPATH微创与常规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具有切口小、围手术期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但其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 两种手术入路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洪新杰;周启荣;曹烈虎;陈晓;牛云飞

    [目的]比较肱骨远端后外侧入路和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6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12例肱骨小头骨折的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骨折采用Bryan-Morrey分型,分为肱骨远端后外侧入路组和鹰嘴截骨入路组,术后随访并记录并发症,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外侧入路组6例,术前分型Ⅲ型3例,Ⅳ型3例,术中Herbert螺钉埋头内固定,必要时辅助克氏针及钢板,术后Mayo评分平均(84.17±7.36)分,术后2例出现肘关节僵硬,经功能锻炼后恢复,1例内固定松动,骨块移位,行二次手术内固定后骨折愈合.鹰嘴入路组6例,术前分型Ⅲ型2例,Ⅳ型4例,术后Mayo评分平均(94.33±5.54)分,术后出现1例肘关节僵硬,经功能锻炼后恢复.[结论]肘外侧入路操作安全,且便于显露肱骨小头骨折线和游离骨折块,适用于合并肱骨外髁骨折或肘关节外侧副韧带软组织损伤的患者.肘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对关节面尺侧有较好的显露,并发症较少,具有显露清楚、操作方便的特点,适用于涉及内上髁及滑车的严重粉碎性肱骨远端骨折.

  • 经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后Pilon骨折

    作者:黄若昆;谢鸣;方真华;肖志宏;赵晶晶;李静

    [目的]探讨后Pilon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后外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10月~2010年1月,本院共收治后Pilon骨折14例.其中交通伤2例,坠落伤6例,扭伤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14d.其中12例存在腓骨远端骨折,3例合并内踝骨折,3例合并踝关节后脱位.均经后外侧入路复位固定,术后定期随访.[结果]后Pilon骨折是指由于旋转暴力与垂直压缩暴力同时作用,造成较大的胫骨远端后方骨折.对14例患者进行24~37个月(平均26个月)的随访.依据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术后1年的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获得随访患者中:优11例,良2例,一般1例,优良率为92%.术后1例患者出现伤口浅表感染,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腓肠神经损伤足外侧麻木,3个月后恢复.[结论]后外侧入路能在直视下对后Pilon骨折块进行有效复位及可靠固定.

  • 经后外侧入路抗滑钢板治疗Danis-Weber B型三踝骨折

    作者:解礼伟;东靖明;田旭;郭知明;马宝通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入路抗滑钢板治疗Danis-Weber B型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8年7月~2012年7月经踝关节后外侧入路采用抗滑钢板技术治疗的Danis-Weber B型三踝骨折患者共32例(男9例,女23例,平均年龄46.3岁),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用腓骨肌腱炎等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术后随访12~ 58个月,平均18.2个月,所有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术后1年对踝关节功能采用Olerud和Molander的踝关节伤后自我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平均90.3分,优25例(78.1%),良5例(15.6%),优良率为93.7%.[结论]经后外侧入路抗滑钢板治疗Danis-Weber B型三踝骨折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 软组织修复方法对后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影响

    作者:蔡思逸;花苏榕;翁习生;林进;金今;赵丽娟;钱文伟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pTHA)中采用不同后方软组织修复方法对术后早期脱位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后外侧入路pTHA的髋部原发性或继发性骨关节炎患者,根据术中不同的软组织修复策略分为:不进行后方软组织修复组(NP),对短外旋肌群进行腱性修复组(ERMTR),对短外旋肌群进行骨性修复组(ERMBR),和进行关节囊及短外旋肌群的联合修复组(CR).所有患者术后均已随访超过1年.定义术后1年内发生的关节脱位为早期脱位.比较不同修复方法对早期脱位率的影响.[结果]共有436名患者,计522例pTHA纳入本次研究,共发生早期脱位26例,其中NP组9例(6.43%,9/140),ERMTR组5例(4.8%,5/104),ERMBR组7例(3.29%,7/213),而CR组无1例早期脱位(0%,0/65).各组间两两比较发现NP组和CR组间的早期脱位率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47).[结论]对于后外侧入路的pTHA,联合修复后方关节囊和短外旋肌群可能降低术后早期脱位率.

  • 后外侧入路在老年性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樊健;俞光荣;周家钤;李海丰

    [目的]评价后外侧入路在老年踝关节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5年3月-2007年8月对13例老年踝关节骨折采取后外侧入路行外后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同一切口中外踝骨折钢板内固定放置于腓骨远端后侧、后踝骨折行螺钉或钢板固定.观察术后伤口愈合、骨折恢复及内固定情况,同时按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术后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15个月.伤口无裂开、坏死,1例出现症状不甚严重的腓骨肌腱炎,骨折愈合后取出钢板后症状消失.术后4~6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评分平均为91分,其中优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2.3%.[结论]后外侧入路能同时完成后外踝骨折的治疗,可减少老年患者的手术创伤、创面感染及坏死等并发症,对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的外踝骨折能进行牢靠安全固定.

  • 胸椎间盘突出症后外侧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手术的并发症分析

    作者:李宝俊;孙亚澎;丁文元;申勇;赵金彩;张为;杨大龙

    [目的]总结经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并与后正中入路进行比较.[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8年11月~2007年2月间收治的77例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一侧关节突切除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51例(A组),采用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26例(B组).采用Otanni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并计算临床优良率;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手术时间A组130~185 min,平均162 min,B组145~205 min,平均168 min,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62).出血量A组400~600 ml,平均485 ml,B组500~800 ml,平均646 ml,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3).A组临床疗效评定优26例,良18例,可6例,差1例,临床优良率为86.3%;B组优10例,良8例,可6例,差2例,临床优良率69.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25).A组中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不明显2例,脊髓反应性水肿1例,内固定松动取出2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1例,脑脊液漏1例,神经功能改善率为90.2%.B组中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不明显6例,脊髓反应性水肿1例,脑脊液漏2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1例,内固定松动取出1例,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1.5%,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34).[结论]经一侧关节突切除后外侧入路较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良好、神经功能恢复率高、手术安全性高.

  • 胫骨远端后侧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苏郁;许庆山;郭卫中;王晓露;林伟民

    [目的]分析胫骨远端后侧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15例后Pilon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人路应用胫骨远端后侧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根据AOFAS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骨折均临床愈合,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优10例,良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86.7%.[结论]对于后Pilon骨折,尤其伴有腓骨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应用胫骨远端后侧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是一个较好的选择,疗效满意.

  • 后外侧入路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

    作者:刘培林;张士杰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及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4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经多裂肌与竖脊肌间隙显露,置入椎弓根钉,经椎间孔入路放入Cage.根据VAS评分及ODI评分法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病例术中无硬膜囊损伤,术后无脑脊液漏、神经损伤、切口感染、椎间隙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外侧入路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方法简单,可明显减少显露时间,同时保留了大部分中后柱结构,对神经根及硬膜囊干扰小,并发症少.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功能恢复快,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可供选择的较好方法.

  • 后外侧入路结合钢板固定治疗三踝骨折

    作者:陈林;马一平;胡成挺

    [目的]评价后外侧入路结合钢板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本院住院治疗的三踝骨折34例临床资料,其中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19例,旋前外旋型15例,均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后踝.[结果]通过12 ~24个月(平均16.4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问卷调查,平均得分为93.64分,结果为优.根据Kellgren创伤性关节炎分级:0级13例,Ⅰ级15例,Ⅱ级4例,Ⅲ级2例,疗效满意.[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结合钢板治疗三踝骨折,具有满意复位、坚强固定及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 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初步探讨

    作者:狄东华;邵世坤;赵建忠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和初步疗效.[方法]自2002年3月~2005年8月,采用后外侧入路微创技术完成27例全髋置换术.[结果]手术切口7.5~12 cm,平均8 cm;手术时间50~95min,平均66 min;术中出血量200~550 ml,平均280 ml;术后均放负压引流,24 h平均引流量100~370 ml,平均160 ml.平均随访时间2.6年(1~4年),未发生全身及局部并发症.[结论]后外侧入路单切口微创行全髋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是值得推荐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技术.

  • 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开放性胫腓骨远端骨折的优缺点.[方法]对22例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效果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顺利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有其独特的优点.

325 条记录 10/17 页 « 12...78910111213...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