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成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手术效果

    作者:杨亦楠;张智勇;石蕾;刘伟;尹琳;尹宏宇;冯时;唐晓军

    目的 分析成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牵张成骨术后的复发情况和手术效果.方法 对9例成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的三维CT进行数字化测量及统计学分析.测量术前(T0)、牵张成骨术后(T1)及随访时(T2)双侧下颌升支高度、双侧下颌体部长度、颏前点至面中线距离,计算牵引延长后下颌骨的回缩复发率.结果 T0、T1及T2的下颌骨升支患侧与健侧长度比例分别为(58.19±12.06)%、(87.09±17.92)%和(81.13±3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1及T2的下颌骨体部患侧与健侧长度比例分别为(87.70±7.86)%、(90.69±5.77)%和(90.11±5.62)%,T0与T1和T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1及T2颏前点至面中线的距离分别为(13.66土3.28) mm、(4.926土1.75)mm和(6.616±1.8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为(22.80±9.73)%.结论 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后下颌骨升支及体部长度确有不同程度的回缩,但下颌骨长度较术前仍有明显增长,术后面下部不对称性明显改善.

  • 下颌骨牵引成骨配合正颌手术矫治成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

    作者:石蕾;归来;尹琳;唐晓军;尹宏宇;杨斌;杨仁凯;张智勇

    目的 探讨下颌骨牵引成骨配合正颌手术治疗成人严重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方法.方法 将患者三维CT重建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手术模拟设计,确定截骨线的位置、牵引向量以及拟牵引的长度并制作手术导板.一期手术行口外入路内置式牵引器置入术,术后5~7d开始骨牵引,延长速度为1 mm/d,牵引结束后,牵引器保留3~6个月.二期手术采用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将上颌骨旋转、下降,关闭患侧开颌,采用下颌骨外板植入到上颌截骨下降后的间隙并妥善固定,以保证骨质愈合、维持上颌截骨下降后的稳定性、增加患侧上颌骨的骨体积以增加患侧的丰满度.颏部仍遗留偏斜或形态位置不佳者,同时行颏成形术予以调整.结果 2009年9月至2012年3月,采用上述方法矫治9例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术后面部对称性、咬合关系趋近正常,效果满意.8例未出现任何并发症,1例上颌切口感染,经清创换药后延迟愈合,未影响面部形态及咬合关系.结论 下颌骨牵引成骨配合正颌手术是矫治成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有效方法.

  • 儿童半侧颜面短小畸形下颌牵引术后上颌骨发育的研究

    作者:杨仁凯;唐晓军;石蕾;尹琳;杨斌;尹宏宇;刘伟;张智勇

    目的 通过对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emifacial microsomia,HFM)患儿手术前、后头颅正位X线片及三维重建图像进行测量,研究下颌骨牵引治疗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方法 测量22例患者术前(T1)和术后半年(T2)头颅正位X线片上颌咬合平面及鼻基底平面与眶下平面的夹角,取相同的时间点在15例患者三维重建图像上测量第5齿颊侧牙槽嵴顶中点,及上颌窦底低点与参考平面的距离,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上颌咬合平面与眶下平面的夹角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基底平面与眶下平面的夹角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测量正常侧上颌窦低点无显著变化,患侧上颌窦低点和两侧牙槽嵴顶中点均发生显著下降.结论 下颌骨牵引治疗可以促进患儿上颌骨的发育,生长的部分包括牙槽骨段及上颌窦.

  • 以骨延长术为主的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综合治疗

    作者:黄绿萍;归来;张智勇;滕利;俞冰;周晓东;闫炳智;杨帆

    目的探讨以下颌骨延长术为主的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现代综合治疗。方法一期行下颌骨延长术,二期手术取出延长器并根据畸形的特点配合相应的辅助手术,术后接受牙科正畸治疗,共14例。结果 14例患者下颌骨延长过程顺利,成骨良好,无成骨不良等并发症,二期手术后面部畸形矫正效果满意。结论矫正下颌骨畸形是治疗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关键,骨延长术是治疗下颌骨畸形的有效方法,二期手术还需要配合相应的辅助方法以完成对该畸形的综合治疗。

  •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下颌骨牵引成骨术后咬合力变化的研究

    作者:冯时;尹琳;刘伟;尹宏宇;胥曦;杨亦楠;石蕾;唐晓军;张智勇

    目的 通过对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牵引成骨术前、术后咬合力变化的比较分析,探讨手术对咀嚼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收治22例半侧颜面短小患者,年龄6~10岁,行下颌骨牵引成骨术矫治,采用机械式咬合力电子测量仪对患者手术前、后双侧磨牙区、双侧前磨牙区及切牙区大咬合力进行测定,通过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咬合力的分布及变化情况.结果 患侧磨牙区、患侧前磨牙区、切牙区、健侧前磨牙区、健侧磨牙区平均大咬合力分别为(170.6±42.8)N、(141.9±34.9)N、(89.7±18.8)N、(169.3±29.0)N、(230.2±56.4)N.22例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术前已呈现咬合力左右分布偏倚的情况(P<0.05).术后1年,上述5个牙区的平均大咬合力分别为(198.8±44.0)N、(151.8±31.1)N、(88.9±18.0)N、(167.8±26.1)N、(234.3±52.5)N,患侧磨牙区咬合力升高较明显(P<0.05),而其他牙位大咬合力基本与术前持平(P>0.05).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术后咬合力分布显示出趋于对称的特点.结论 下颌骨牵引成骨术能改善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病例患侧的咬合力,使患者术后远期的咀嚼平衡性得到提高.

  • 关于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命名问题

    作者:

  • 颌骨牵张成骨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作者:胡静

    牵张(引)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DO)是通过对切开后的骨段施加特定大小的牵引或扩张力,使骨段间隙内再生新骨以延长或扩宽骨骼,达到矫治骨骼发育不足或修复骨缺损的一种外科技术.DO起源于矫形外科,至20世纪90年代,这项技术才开始引入颅颌面外科.1992年McCarthy等首次利用骨牵张术成功延长了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的下颌骨,为颌面骨骼发育不足的外科矫治与骨缺损畸形的整复治疗打开了全新的窗口.此后,关于DO在口腔颌面部整复与重建外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文献报告不断增多,也是近几年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和颅颌面整复外科讨论多的一个专题.它解决了采用传统手术方法难以处理的临床病例,而且这种新技术正迅速而广泛地渗透到口腔颌面外科的各个领域.

  • 小耳畸形与脊柱侧凸的病因学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曹彤瑜;王冰清;章庆国

    临床上可以发现小耳畸形患者脊柱侧弯的发生率明显较正常人群高.小耳畸形是一种表现多样的先天性畸形,脊柱侧凸的分类及病因也很复杂,有先天性、特发性、非结构性等.但除Goldenhar等综合征外,具体对于合并何种脊柱畸形、其发生机制如何知之甚少.在遗传学、胚胎发育学以及细胞通路上,两者发病原因之间的关系研究甚少.目前发现,耳再造患者切取肋软骨后可能会发生脊柱侧凸,以及患儿因小耳畸形产生的不健康心理会促进非结构性脊柱侧凸的发生发展.

  • 颜面骨性凹陷畸形的微创整形术

    作者:邹毓超;邹毓美;万兴波

    目的 探讨羟基磷灰石透明质酸钠悬液微创注射矫正成人颜面部骨性凹陷畸形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把羟基磷灰石制成直径0.125~0.150mm的粉状颗粒,并与透明质酸钠、生理盐水制成混悬胶状,用18号硬膜外穿刺针注射至需要矫正部位的骨膜下及骨膜浅层.自2001年2月至2010年12月,共治疗8例患者.结果 本组患者8例,随访6~38个月,其中,1例轻度欠矫,1例轻度过矫,余者基本对称,无感染、过敏、瘢痕增生、疼痛等发生,外观无明显过渡区,随访期间无吸收、移位,外形稳定,效果满意.结论 羟基磷灰石透明质酸钠悬液注射治疗颜面骨性凹陷畸形效果确切,操作简单,以微创的治疗方式避免了传统复杂的矫治手术.

  •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荣薇;潘博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颅面部发育畸形[1],该畸形常累及单侧或以单侧症状为重,表现为患侧面部短小,尤以下颌骨发育不良明显,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上颌骨发育不良、颏部偏斜、小耳畸形及皮下组织薄弱等.鉴于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变程度轻重不一,因此,在目前各种治疗手段臻于完善的前提下,根据患者畸形发育的不同程度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实行以分期、综合的手术方案为主的序贯治疗,更能取得满意的矫治修复效果.

  •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下颌骨牵引成骨术后面部不对称复发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璇;张智勇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是一种常见的以下颌骨发育不良为主要表现的先天性颅面畸形.自从JG McCarthy等1992年首次成功应用牵引成骨技术延长人的下颌骨以来,该技术目前已经成为治疗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重要方法.经过20余年的应用和广泛研究后,部分学者发现,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牵引成骨术后的下颌骨生长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远期治疗效果欠佳,出现面部不对称复发.该现象目前备受关注,现将对半侧颜面短小畸形下颌骨牵引成骨术后面部不对称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下颌骨牵引成骨对咬肌的影响

    作者:王璇;冯时;刘伟;尹琳;石蕾;杨亦楠;尹宏宇;唐晓军;杨斌;张智勇

    目的 探讨半侧颜面短小畸形下颌骨牵引成骨对咬肌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2月至2015年3月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共25例,借助Mimics软件重建患儿咬肌及头颅骨的三维立体图像,测量牵引成骨前后咬肌体积.结果 下颌骨牵引成骨后,患儿健侧咬肌体积与术前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侧咬肌体积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Ⅱ A型和Ⅱ B型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儿牵引成骨术后咬肌增加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升支后缘高度增加量与咬肌体积增加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下颌骨牵引成骨治疗半侧颜面短小畸形可能有助于促进患儿患侧咬肌生长,增加咬肌体积,改善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儿肌肉软组织缺损情况.

  •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儿口腔大(牙合)力的测量分析

    作者:冯时;尹琳;刘伟;胥曦;石蕾;唐晓军;张智勇

    目的 探讨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儿与同龄正常儿童口腔(牙合)力大小及分布的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自2014年5月至2018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咨询、就诊的6~10岁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emifacial microsomia,HFM)患儿及颌骨发育正常儿童共74例进行(牙合)力测量,分为HFM组和正常组.采用第一磨牙/乳磨牙区测量值作为大(牙合)力,左右两侧各测3次,分别记录左、右侧高的数值.同时记录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咀嚼习惯以及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儿的Pruzansky-Kaban分型.综合以上数据,将HFM患儿与同龄正常儿童的测量值相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FM组健侧平均大(牙合)力为(238.28±61.87)N,与正常同龄儿童平均大(牙合)力(256.22±53.58)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FM组患侧平均大(牙合)力为(162.14±30.46)N,与正常同龄儿童平均大(牙合)力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FM患儿中,同一患者的左右侧(牙合)力分布不平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M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合)力分布不均的特点,较同龄正常儿童而言,其患侧(牙合)力减弱,健侧基本可代偿.

  •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改良牵引成骨术整复半侧颜面短小畸形及疗效评估

    作者:杨斌;李秉航;丁榆德;倪健;黄庆华

    目的 探讨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应用结合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的改良内置式牵引成骨技术,治疗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术前进行数字化手术模拟,明确下颌神经管与恒牙胚的位置,设计截骨线及牵引器固定位置.术中根据方案,采用改良的截骨术式进行截骨,即刻进行牵引,术后进行快速牵引,直至达到预期的延长效果.术后复查CT,进行面部三维重建和软组织三维扫描,测量健、患侧骨组织及软组织数据,并对手术前后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10例患者术后面部垂直方向的对称性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牙(牙合)平面较术前趋于水平,未发生神经及牙胚损伤等并发症;外观及咬(牙合)功能基本正常,术后患侧下颌升支长度及厚度比术前明显增加,骨组织及软组织对称性改善明显.结论 应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行牵引成骨的方法,能提高手术安全性,避免损伤神经及牙胚,并且能加快牵引速率,缩短疗程,并发症较少,能够安全有效地矫治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颌骨不对称.

  •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中的下颌骨畸形与外耳畸形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Andy Tan;辛宇;Melia Bogari;林力;徐海凇;张艳;柴岗

    目的 分析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emifacial Microsomia,HFM)中的下颌骨畸形与外耳畸形之间的统计学相关性.方法 以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院就诊的118例HFM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改良的OMENS Plus分类系统进行分型,全部病例行面部多角度拍照、面部三维扫描及头部CT检查.根据照片及面部三维扫描对外耳畸形进行分类,根据头部CT结果进行三维重建,采用Mimics软件进行下颌骨测量并分类.应用逻辑回归模型对下颌骨畸形和外耳畸形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结果 118例患者中,全部患者都表现为下颌骨畸形,其中M1型27例(22.9%),M2A型45例(38.1%),M2B型41例(34.7%),M3型5例(4.2%).所有患者都存在耳部轻度到重度畸形,其中E1型20例(16.9%),E2型24例(20.3%),E3型51例(43.2%),E4型23例(19.5%).相关系数(P=0.647)显示,两者之间没有显著的统计学相关性.结论 本组HFM患者中的下颌骨畸形与外耳畸形的严重性没有统计学相关性.

  • 三维CT重建和牵引成骨技术个性化治疗半侧颜面短小畸形

    作者:石蕾;尹琳;尹宏宇;刘伟;唐晓军;杨仁凯;杨斌;张智勇

    目的 利用三维CT重建技术和牵引成骨技术,寻找精确治疗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方法通过测量分析8例半侧颜面短小畸形X线影像和三维CT重建模型,制定精确的个性化手术方案,应用内置式下颌骨牵引器,通过颌下入路延长下颌骨,以矫正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的面部不对称畸形。结果所有患者按预期完成骨牵引,小牵引距离18 mm,大牵引距离30 mm,牵引完成后面部不对称畸形得到明显改善,患者满意。结论三维CT重建结合牵引成骨技术,对以半侧颜面短小畸形为代表的复杂颅颌面不对称畸形的精确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作者:张卓;王川;陈军宝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emifacial microsomia,HFM)是仅次于唇腭裂的常见的先天性面部畸形,涉及颅面骨骼、肌肉、软组织、面神经、外耳及颅外器官.病变多为单侧,少数累及双侧.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文献报道的发病原因包括遗传、环境,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本文对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病因学研究进行归类和总结.

  •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综合治疗及效果评价

    作者:杨仁凯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emifacial microsomia,HFM)是一种常见的颅颌面畸形,具体病因尚不清楚.HFM因疾病程度和累及部位的不同,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目前,根据疾病程度及患者年龄采用个性化综合治疗,已得到广泛认可.根据目前临床常用的分类法,我们就HFM的综合治疗结合相关长期随访结果进行综述.

  • 半侧颜面短小的综合修复

    作者:唐晓军

    发病原因及发病率第一、二腮弓综合征,又称半侧颅面短小畸形、耳-下颌发育不良、下颌-面发育不良、单侧面部发育不良等,是仅次于唇腭裂的常见的先天性颅面畸形,目前比较流行的名称是半侧颜面短小畸形.其发生率约为出生活婴的1/3500~1/5600,因此,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临床治疗进展

    作者:郭凤凤;何乐人;于晓波;蒋海越

    目的 总结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emifacial microsomia,HFM)的临床治疗进展.方法 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HFM治疗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HF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尚缺乏统一治疗方案.其治疗主要包括:骨骼畸形的矫治,主要以牵张成骨术或在其基础上改进的术式为主,效果确切;面部软组织发育不良的修复,包括游离组织移植、自体脂肪移植、假体材料填充等,自体脂肪填充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临床应用广泛;耳畸形应根据畸形严重程度选择不同手术方案.结论 HFM病因不明、分型复杂、缺乏统一诊疗规范,病因学和组织工程学可能成为诊治该病的主要研究方向.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