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MET、HER-2和IGF1R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麻春莹;闫冬梅

    目的:研究C-MET、HER-2和IGF1R在涎腺腺样囊性癌血清中的表达.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C-MET、HER-2和IGF1R在涎腺腺样囊性癌血清中的含量.结果:腺样囊性癌患者血清中C-MET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C-MET浓度与腺样囊性癌的转移和侵润关系密切.腺样囊性癌血清中HER-2的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且HER-2的浓度肿瘤的转移和侵润密切相关.腺样囊性癌患者血清中IGF1R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人,但其血清浓度含量与转移和侵润无相关.结论:C-MET、HER-2和IGF1R的联合检测为涎腺腺样囊性癌的预后以前病程进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 C-MET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麻春莹;迟艳侠

    目的:通过检测C-MET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MET与腺样囊性癌的关系及相关性,为临床的转移趋势、预后判断和术后的随诊监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和1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C-MET的表达.结果:C-MET主要表达于细胞浆,在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C-MET阳性表达率为66.7% (23/31),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组织(0.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MET蛋白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组织学分型,转移、侵润和复发有关(P<0.05).结论:C-MET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组织,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

  • 趋化因子 SDF-1α及其受体介导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的趋化与侵袭

    作者:王洁;蒋灿华

    探讨趋化因子SDF-1α及其受体CXCR4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趋化与侵袭活性的促进作用.采用RT-PCR法检测涎腺腺样囊性癌肺高、低转移细胞株ACC M和ACC-2中CXCR4 mRNA的表达;Boyden趋化小室法检测在SDF-1α作用下ACC-M细胞和ACC-2细胞的趋化与侵袭活性;检测CXCR4 mAb对ACC-M细胞和ACC-2细胞趋化活性和侵袭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2株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中均存在不同程度CXCR4 mRNA的表达,其在肺高转移细胞株ACC-M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肺低转移细胞株ACC-2;SDF-1α对2种细胞均具有趋化活性和侵袭活性,且对ACC-M细胞的趋化活性和侵袭活性显著强于ACC-2细胞;CXCR4 mAb能够抑制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的这种趋化活性和侵袭活性.趋化因子SDF-1α及其受体CXCR4能够介导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的趋化与侵袭.

  • 正丁酸钠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M侵袭、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作者:刘昕;吴娟娟;李萍;王越;李亦婕;王雨;魏丹;宋琦

    背景与目的:有研究证实,正丁酸钠(sodium butyrate,NaB)对肿瘤细胞具有抑制增殖、诱导分化和促凋亡的作用,但对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主要探讨不同浓度NaB对SACC细胞株ACC-M侵袭、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探索NaB作用ACC-M细胞的佳浓度并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NaB对ACC-M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5组浓度药物作用后ACC-M细胞中高迁移率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4,TLR4)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加入NaB 0.625、1.25、2.5、5及10 mmol/L的5组均能抑制ACC-M细胞增殖且呈明显浓度依赖性(P<0.05)。5组浓度NaB均可抑制ACC-M细胞体外侵袭和迁移能力(P<0.05),同时能降低ACC-M细胞HMGB1、TLR4 mRNA及蛋白的表达(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LR4蛋白表达的降低与HMGB1的抑制呈正相关(r=0.810,P<0.05)。结论:NaB可抑制ACC-M细胞增殖,显著降低ACC-M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同时降低HMGB1、TLR4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且2者表达量呈明显正相关,提示NaB可能是通过下调HMGB1、TLR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来实现对ACC-M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抑制。

  • YAP2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李莹;王喜华;于洋;刘培红;马肃;赵尔飏

    目的:观察YAP2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YAP2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 对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gland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SACC-83 细胞YAP2蛋白的抑制.结果:SACC组织中YAP2蛋白在肿瘤细胞胞质中阳性表达,正常腺体中YAP2蛋白主要表达在部分导管上皮中,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SACC-83中YAP2蛋白阳性表达,加入EGFR蛋白后,SACC-83中YAP2蛋白表达有所降低.Western印迹法结果显示,不同质量浓度的EGFR蛋白(5、10、20、40μg/L)对SACC-83细胞YAP2蛋白的表达都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40μg/L质量浓度组抑制作用明显.结论:YAP2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及细胞中高表达,EGFR蛋白对YAP2蛋白在SACC-83中表达有抑制作用.

  • 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p16基因缺失、突变及表达意义

    作者:史宏男;周正炎;顾云峰

    目的研究p16基因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中的缺失和突变等结构变化及其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2和高转移细胞克隆ACC-M进行p16基因缺失、突变的检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16基因在细胞株中的蛋白表达。结果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2检测p16基因阳性,高转移细胞克隆AC C-M缺失,两个细胞克隆均无点突变,ACC-2的p16蛋白表达阳性,而ACC-M蛋白表达阴性。结论 p16基因在高转移涎腺腺样囊性癌克隆中的缺失,表明p16基因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演进和转移中具有抑癌作用。

  • 沉默RohA基因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2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作者:汪晓龙;曹顺顺;舒传继

    目的:探讨沉默RohA基因对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细胞株ACC-2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培养ACC-2细胞,分为siRNA-RhoA组、siRNA-对照序列组和空白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细胞中Rho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RohA蛋白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与siRNA-对照序列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siRNA-RhoA组细胞中RohA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iRNA-对照序列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siRNA-RhoA组细胞在24、48、72、96h时吸光度A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iRNA-对照序列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siR-NA-RhoA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iRNA-对照序列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siRNA-RhoA组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异性沉默RohA基因表达可明显减弱ACC-2增殖能力,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转移和侵袭能力.

  • 免疫组化染色观察FOXM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

    作者:丁旭;李怀奇;张玮;陈盛;吴煜农;武和明

    目的:探讨FOXM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3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的FOXM1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FOXM1在33例腺样囊性癌中均有表达,表达强弱与病理分型相关,实体型的表达明显高于筛孔型和腺管型(P<0.05);FOXM1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发生部位、发病年龄、性别等无关(P>0.05).结论:FOXM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与其病理分型有关.

  • 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相关神经营养因子的研究进展

    作者:房欢欢;钟旖;万林忠

    腺样囊性癌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1%,而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约10%是腺样囊性癌.腺样囊性癌生长缓慢,但是神经浸润性强,手术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嗜神经侵袭的特性,很难获得清晰的手术边缘,导致术后复发和预后不良.因此,进一步系统、全面地研究嗜神经侵袭的机制尤为迫切.近年来许多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研究重点都在嗜神经侵袭的分子机制上,本文就其中探索较多的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中期因子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昀;孙沫逸;倪前伟;刘潇潇;马超;赵振彦;高涛;任一雄;李欢

    目的 探讨中期因子(midkine,MK)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发生嗜神经侵袭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5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和2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MK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嗜神经侵袭的关系.结果 MK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高表达,阳性表达率为82.9%(29/35),在正常涎腺组织中低表达,阳性表达率为10.0%(2/20),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K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理分型无关(P>0.05);与肿瘤是否发生嗜神经侵袭有关(P<0.05).结论 MK蛋白可能参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其表达水平的升高可能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嗜神经侵袭有关.

  • 解聚素金属蛋白酶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章建国;陆锦标;施公胜;张弘

    目的:探讨解聚素金属蛋白酶(ADAM-17)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DAM-17蛋白和EGFR在涎腺腺样囊性癌48例和正常涎腺20例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涎腺腺样囊性癌和正常涎腺中ADAM-17的表达分别为35例(72.9%)和1例(5.0%);EGFR表达分别为36例(75.0%)和2例(1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DAM-17和EGFR阳性表达与肿块的大小、TNM分期和患者生存状况呈正相关,ADAM-17和EGFR阳性表达具有一致性和正相关性.结论:ADAM-17和EGFR蛋白可能协同参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发展,并可作为预后判断指标,也可望成为治疗新的靶点.

  • 乙酰肝素酶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新;龚中坚;於俊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HPA)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SACC组织和20例正常涎腺组织标本中HPA蛋白的表达.结果 SACC患者组织中HPA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涎腺组织(0.2862±0.0615 vs.0.0667±0.0552) (P<0.01).HPA在SACC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型、神经侵袭及远处转移有关(P<0.05).在术后3年内复发、转移和死亡患者的SACC组织中,HPA阳性表达高于术后3年内病情稳定者(P<0.05).结论 SACC组织中HPA蛋白高表达可能与SACC的侵袭、转移及预后差有关.

  • p27及皮层肌动蛋白的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相关性

    作者:柯学平;姚瑶;颜廷元;张瑞;袁春平;杨建荣

    目的 探讨p27及皮层肌动蛋白与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神经侵袭的相关性.方法 SACC患者22例分为神经侵袭组(12例)和无神经侵袭组(10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两组p27和皮层肌动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神经侵袭组p27的阳性表达低于无神经侵袭组(P<0.05).神经侵袭组皮层肌动蛋白的阳性表达高于无神经侵袭组(P<0.05).SACC病理分级与其有无神经侵袭显著相关(P<0.05).结论 p27及皮层肌动蛋白可能成为涎腺腺样囊性癌神经侵犯的标志物和治疗的靶基因.

  • P53蛋白、VEGF和CD34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胡翰青;刘蔚;马行健;李明达;陈昶;卢晓鹂

    目的 研究P53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SACC临床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常规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SACC、腮腺多形性腺瘤(plemorphic adenoma,PA)及正常腮腺组织(normal salivary gland,SG) 各16例中P53蛋白和VEGF的表达以及MVD计数(CD34标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G、PA、SACC三组中的P53蛋白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MVD计数依序增加,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SACC组中随着P53蛋白表达的增高,MVD也随之增加,呈显著正相关(r=0.55);同时P53阳性表达率和MVD计数随着VEGF表达程度的增高亦显著增加.结论 P53蛋白、VEGF和CD34的表达与SACC的血管生成及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 Gli1和Notch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赵华;张凯;汪国文;江磊

    [目的]探讨Gli1及Notch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57例SACC及30例口腔正常小涎腺中Gli1和Notch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Gli1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在SAC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7.9%,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otch1在正常组织和SA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和77.2%,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li1表达与病理分型、肿瘤分期相关;Notch1表达与病理分型、肿瘤分期、是否侵犯相邻组织相关;Gli1与Notch1无相关性(r=0.152,P>0.05).[结论]Gli1与Notch1在SACC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 p27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作者:施更生;林海升;朱敏;童永青;王沙彬;杨卫江

    目的: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p27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46例SACC组织中p27蛋白表达进行检测,探索p27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以及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癌旁正常组织中p27蛋白阳性率迟100%,SACC组织中p27蛋白表达较低,阳性率为65.22%,两者之间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p27蛋白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肿瘤临床分期和肿瘤转移有关(P<0.01 o结论:p27蛋白表达异常可直接影响细胞周期转化,促进SACC的发生;其表达水平可能是预测SACC转移和预后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一项生物学指标.

  • 双特异性磷酸酶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曹君;凌志强;葛明华;郑传铭

    目的 探讨双特异性磷酸酶1(DUSP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48例SACC患者的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DUSP1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分析DUSP1蛋白表达与SA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48例SACC患者标本中18例(37.5%)DUSP1阳性表达,30例(62.5%)阴性表达.qRT-PCR结果显示,SACC癌组织中DUSP1的基因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Western blot结果与其一致.不同T分期、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局部侵犯的患者间比较,DUSP1蛋白表达阳性率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远处转移的患者间比较,DUSP1蛋白表达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DUSP1在SACC中表达下降,与T分期、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局部侵犯有关,有望成为SACC预后的潜在标志物之一.

  • 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在涎腺腺样囊性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胡向蒙;吴勤丽;赵碧芬;王伟新

    腺样囊性癌为涎腺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涎腺癌的第二位.该肿瘤生长缓慢,但侵袭性强,且易发生转移,临床易被误诊为良性肿瘤.术前行组织活检因需切开包膜,易引起肿瘤播散,因此属禁忌症.然而,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术前确诊对决定手术范围、选择麻醉方式至关重要.现笔者对近年来收治的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术前细针穿刺吸取细胞学(FNAC)检测结果作一回顾性分析,探讨FNAC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诊断价值.

  • 舌鳞癌和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中MAGE-1和MAGE-3基因的表达

    作者:汪国华;刘建华;曹之强;邵俊斌;陈智

    目的 观察肿瘤特异性抗原基因MAGE-1、MAGE-3在人舌鳞癌细胞株Tca-8113、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2和ACC-M中的表达状况,以评价这些基因作为舌鳞癌和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免疫学检测和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 采取Tca-8113、ACC-2和ACC-M细胞株培养后,用Trizol试剂提取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而后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目的片段,经琼脂糖凝胶电泳确认目的片段。以GAPDH基因作为检测内对照,并与正常组织比较。结果 在人舌鳞癌细胞株Tca-8113、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2和ACC-M中,MAGE-1、MAGE-3基因均有表达。在正常组织中未见上述基因的表达。结论 MAGE-1、MAGE-3基因有可能作为舌癌和涎腺腺样囊性癌免疫学检测的分子标志物,并且具有作为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特异性靶位的潜在价值。

  • 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生存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蕊;李立恒;谢丽娟;胥爱文;王钟华;朱晓龙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及生存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为涎腺腺样囊性癌的200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探讨影响涎腺腺样囊性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运用Kaplan-Meier的生存曲线对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单因素分析:年龄、手术切缘是否干净、病理类型、神经是否受侵、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切缘阳性、病理类型为实体型、神经受侵、临床分期属于晚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患者的复发率为34.00%,远处转移率为46.00%,总死亡率为58.00%,肿瘤相关死亡率为48.00%,5年生存率为68.00%,10年生存率为56.00%.结论 切缘阳性、病理类型为实体型、神经受侵、临床分期属于晚期作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响涎腺腺样囊性癌的预后.

118 条记录 3/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