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肠息肉腺管开口与息肉组织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表达的关系

    作者:单宏波;李再尚;高晓燕;徐国良;韩辉

    目的 探讨大肠息肉腺管开口与息肉组织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表达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对结肠镜检出的47例大肠息肉,按Kudo标准分类腺管开口;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IGF-1R的表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47例大肠息肉中,Ⅱ型腺管开口8例,ⅢL型腺管开口6例,Ⅳ型腺管开口30例,V型腺管开口3例;而IGF-1R阴性表达3例,弱阳性表达16例,中等阳性表达17例,强阳性表达11例,与腺管开口分型明显相关(rs=0.432,P<0.05).结论 大肠息肉组织中IGF-1R过表达可能影响息肉腺窝生长,造成息肉表面腺管开口形态改变,有助于评价息肉的癌变风险.

  • 微波造口联合紫草油换药治疗前庭大腺囊肿25例报告

    作者:杨洁雯

    前庭大腺囊肿系妇女外用部前庭大腺腺管开口部阻塞,分泌物集聚于腺腔而形成.以往行囊肿剥出术或传统造口术,术后易复发.近年来,我站采用微波造口联合紫草油换药获得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染色内镜及放大内镜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诊治中的价值

    作者:柳娟;刘宇虎;吴清时;罗北京;磨玉联;唐志平;孔宪和

    目的 LST因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其生长方式不同于一般的隆起样肿瘤,本文总结39例LST在染色及放大内镜后行EMR及EPMR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方法 内镜检查发现肠道黏膜发红或粗糙、血管网不清或消失等病变,行染色后放大内镜观察其腺管开口类型.结果 2年中共发现39例LST病变.其中黏膜内癌1例,锯齿状肿瘤1例.39个病变内镜分型颗粒均一型18个,结节混合型20个,假凹陷型1个.病变大为35 mm×43 mm;11~20 mm 12个,21~30 mm 15个,30 mm以上12个.大肠黏膜腺管开口类型ⅢL型21个,其中17个为管状腺瘤;Ⅳ型14个,其中10个为绒毛状腺瘤;Ⅴ型1个,为黏膜内癌.所有病例均行EMR或EPMR切除.结论 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有助于LST的诊断,内镜窄带成像术能缩短检查时间.LST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ⅢL型或Ⅳ型,ⅢL型腺管开口多为管状腺瘤,Ⅳ型腺管开口多为绒毛状腺瘤,一旦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表明已经有癌变发生.无症状人群的检查也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重要方式.

  • 放大内镜诊断大肠黏膜病变

    作者:王成文;金松杰;刘永革;房玲

    目的 通过放大内镜观察不同大肠黏膜病变的pit形态,探讨其用于诊断肿瘤性病变与非肿瘤性病变的准确性,研究大肠癌前病变及早期大肠癌的放大内镜下特点及其与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 放大内镜观察病变表面结构,与病理准断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放大内镜诊断非肿瘤性病变(增生性、炎性、肥大赘生物)和肿瘤性病变(腺瘤和癌)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82.19%和96.05%.11个癌变病变中(8个黏膜内癌、2个黏膜下层癌、1个进展期癌),10个出现了V型结构.30个病变同时进行了实体显微镜观察.结论 放大内镜通过对pit形态的观察可以很好地区分非肿瘤性病变和肿瘤性病变.出现VA型pit者多为黏膜内癌,出现VN型者可能为黏膜下层癌或进展期癌.放大内镜与实体显微镜观察息肉pit形态,其结果基本一致.

  • 73例早期胃癌内镜特点分析

    作者:刘素丽;王鼎鑫;王佳;赵春青;张建生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EGC)内镜特点及诊断方法的实用性.方法 对73例EGC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白光胃镜下黏膜异常表现,行色素胃镜及放大胃镜检查,根据腺管开口、微血管形态靶向活检送病理,病理明确癌变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或手术切除,术后病理作为终诊断;记录整个检查过程中的所有表现及结果,综合分析.结果 73例发现病灶86处,其中9例有2处病变,2例有3处病变,白光胃镜下以0-Ⅱc型居多,占43.84%;腺管开口Ⅲ型23处、Ⅳ型44处,Ⅴ型19处;微血管形态规则型51处(59.30%)、不规则型29处(33.72%)、未发现微血管结构6处(6.98%).普通白光胃镜与病理诊断完全符合率为60.46%(52/86)、基本符合率为72.09%(62/86),放大内镜与病理诊断完全符合率为93.02%(80/86)、基本符合率96.51%(83/86),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C内镜下具有特异性表现,根据这些表现可以加强对EGC识别能力,提高EGC诊治水平.

  • 染色内镜与放大内镜诊治大肠息肉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志镒;吴正奇;米登海;卢林芝;石淑琴;赵光源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表面结构形态和病理组织学关系,以提高对小病灶的检出率及大肠息肉的实时诊治水平.方法对84例121枚大肠息肉用0.4%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其腺管开口形态,在根据工藤法基础上增加了混合型,Ⅰ、Ⅱ型为非瘤性息肉,ⅢL、ⅢS、Ⅳ及混合型为腺瘤性息肉,Ⅵ、ⅤN型为癌变,比较息肉腺管开口形态与大体形态和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带蒂息肉多为Ⅰ、Ⅱ型(14/18),ⅢL、ⅢS、Ⅳ、ⅤI、ⅤN及混合型主要为亚蒂和广基息肉(70/103),Ⅵ、ⅤN型均伴有糜烂或溃疡;小于1 cm息肉多见于Ⅰ、Ⅱ型(37/42),Ⅲ、Ⅳ、Ⅴ及混合型多大于1 cm(69/79);89.2%(108枚)的息肉位于直肠至脾曲结肠,各型与其发生部位无关.炎性、增生及幼年性息肉中非瘤性形态分型81.8%,瘤性形态分型18 2%;腺瘤中非瘤性形态分型3.1%,瘤性形态分型96.9%.分型判断瘤性和非瘤性息肉的敏感性为96.9%和81.8%,特异性为85.1%和95.7%,其诊断准确性为90.9%.结论黏膜染色结合放大内镜分析大肠息肉腺管开口形态,能有效鉴别大肠非瘤性息肉、腺瘤和癌,在检查过程中实时地选择性处理大肠息肉.

  •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意义

    作者:白岚;万田谟;姜泊;周殿元

    目的:探讨内镜下的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肿瘤性病变或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001年8月~2002年8月结肠镜检查2*!926例次,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检出大肠隆起性病变共608个,非肿瘤性病变189个,占31.1%,其中增生性息肉114个(18.8%),炎性息肉56个(9.2%),P-J息肉4个(0.7%),幼年性息肉15个(2.5%);腺瘤性息肉260个,占42.8%;进展期癌159例(26.2%).非肿瘤性息肉以Ⅰ、Ⅱ型腺管开口为主,占95.2%(180/189);而在腺瘤性息肉中,Ⅱ、ⅢL、Ⅳ型腺管开口分别占26.5%、56.9%、16.5%,尤其是管状腺瘤,Ⅱ型腺管开口伴轻至中度不典型增生的百分率为33.3%,ⅢL型腺管开口伴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者为57.3%,而Ⅳ型腺管开口伴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者为71.4%;进展期癌均表现为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ⅤN型.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分型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并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重要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

  • 智能染色内镜对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汪和明;陈杰;田华;张国君;黄艳春;夏俊梅;曾秋红;叶启文;戴艳清;杜秀珍

    目的 评价富士能智能电子分光技术(FICE)结合放大内镜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普通内镜发现存在大肠黏膜可疑病灶且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共325例,行FICE结合放大内镜及靛胭脂染色检查,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 396个病变中非肿瘤性病变占13.6%(54/396);各类腺瘤占76.0% (301/396),其中3例腺瘤恶变,占腺瘤的1.0%(3/301);进展期肠癌41例,占10.4%(41/301).上述病变黏膜腺管开口类型分析显示在非肿瘤性病变中尤其增生性病变、炎性息肉绝大部分为Ⅰ、Ⅱ型腺管开口,占92.7%(38/41).在肿瘤性病变中,管状腺瘤及管状绒毛腺瘤之腺管开口以ⅢL型为主,而绒毛状腺瘤则以Ⅳ型为多见.在进展期癌中,无1例外地表现为腺管开口的破坏,甚至无腺管结构.将FICE结合放大内镜及靛胭脂染色检查结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得出:FICE结合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97.8%(361/396)、92.6% (38/41)、99.4% (353/355)、92.6% (38/41)、99.4% (353/355):靛胭脂染色诊断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7%(390/396)、87.8%( 36/41)、98.9%(351/355)、1.12%(4/355)、12.3%(5/41);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FICE结合放大内镜可以提供清晰的大肠黏膜血管图像,有助于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可提高活检检查的准确性,与靛胭脂染色联用可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

  • 大肠粘膜腺管开口对粘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许岸高;钟旭辉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结合腺管开口分型在诊断大肠粘膜病变性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放大内镜检查中,发现病变后,对病灶喷洒靓胭脂,采用放大内镜观察病灶粘膜腺管开口形态,按Kudo分型作病灶性质判断,并与切除或活检组织作病理学比较.结果在194处病灶中,放大内镜诊断为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大肠癌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100.0%、93.3%、90.9%、100.0%,总病理符合率为96.1%.结论放大内镜对判断大肠病变性质有较高的病理符合率,使我们能够区分肿瘤与非肿瘤,良性与恶性肿瘤,预测癌的浸润深度,决定合适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大肠黏膜放大内镜下pit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思德;姜泊;周殿元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pit)的形态与大肠病变性质密切相关.过去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根据各自的观察对pit形态进行了多种分型,如Kosaka等通过277例大肠黏膜病变实体显微镜观察,将pit分为四型:单纯型(simple)、乳头型(papillary)、管状型(tubular)和沟槽型(sulcal).多田对此进行了改进,分成六型,增加了混合型和无结构型.另有Eto及Nishizawa的分型.以上分型均未形成标准.直到1996年,工藤通过1 676例实体显微镜结合放大内镜观察,提出了新的pit分型标准,这一分型被日本学者广泛接受,已成为目前通行的pit分型标准.以下将介绍此分型标准并结合放大内镜所见配合图片加以说明.

  • 大肠粘膜的内镜下pit分型及其意义

    作者:周殿元;刘思德;姜泊

    大肠腺管开口(pit)的形态与大肠病变性质密切相关,在工藤之前,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根据各自的观察对pit形态进行了多种分型,如Kosaka等通过277例大肠粘膜病变实体显微镜观察,将pit分为四型:1.单纯型(simple);2.乳头型(papillary)3.管状型(tubulAR);4.沟槽型(sulcal).多田对此进行改进,分成六型,增加了混合型和无结构型.另有Eto及Nishizawa的分型.以上分型均未形)成标准.直到1996年,工藤通过1676例实体显微镜结合放大内镜观察,提出了新的pit的分型标准,这一分型广泛被日本学者接受,已成为目前通行的pit分型标准.以下将介绍工藤的pit分型标准并结合放大内镜所见配合图片进行说明.

  • 放大内镜及实体镜检查结肠肿瘤性病变(附139例报告)

    作者:韩宇晶;赖卓胜;王亚东;姜泊

    目的探讨如何通过放大内镜观察到的大肠粘膜腺管开口类型发现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方法2001年8月~2002年2月结肠镜检查139例大肠病变,采用内镜下粘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139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124例,进展期癌9例,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型病变5例,ⅡC病变1例.LST直径10~50 mm,其中ⅢL型1个,Ⅳ型4个.本组放大内镜与病理、实体镜诊断符合率较高.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如发现有V型腺管开口时则高度提示早期癌的可能.

  • 结肠浆膜下脂肪瘤误诊为粘膜下脂肪瘤致内镜下切除失败1例

    作者:韩宇晶;王新颖

    肠镜下见肠管内的隆起的粘膜腺管开口类型为Ⅰ型时,除考虑为粘膜下肿物,尚须考虑其为起源于浆膜下的脂肪瘤.若为浆膜下的脂肪瘤,则不能选择内镜下治疗.本文报道1例结肠浆膜下脂肪瘤误诊为粘膜下脂肪瘤致内镜下切除失败的病例.

  • 穿刺并注入药物治疗前庭大腺囊肿/脓肿

    作者:何萍

    前庭大腺位于两侧大阴唇下方,腺管开口于小阴唇内侧近处女膜处.外阴部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及肠球菌等病原体易于侵入而引起混合感染并积脓,称前庭大腺脓肿(Bartholin's gland abscess).脓液吸收后,囊内充满粘液性腺分泌液时,称前庭大腺囊肿(Bartholin's gland cyst).前庭大腺囊肿亦可因前庭大腺导管有炎症阻塞,腺腔内分泌液积存而形成[1].以往治疗方法多以手术治疗,近年临床尝试保守治疗.我院妇科门诊自1994年5月~1998年5月,采用穿刺抽液并注入95%乙醇疗法,治疗前庭大腺囊/脓肿28例,随访1~4年,无1例复发,现报道如下.

  • 无水酒精局部注射治疗前庭大腺囊肿或脓肿96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连宝

    前庭大腺又称巴氏腺(bartholin glands),位于大阴唇后1/3深部,腺管开口于处女膜与小阴唇之间,有分泌黏液的功能.若因感染,腺管开口闭塞,则易形成囊肿或脓肿.囊肿小时患者多无症状,如囊肿过大,常伴有外阴附胀或不适,如局部红、肿、热、痛伴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形成脓肿,除用抗生素外均需手术治疗[1].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2年12月,从巴氏腺囊肿或脓肿患者随机选取96例行无水酒精局部注射,经随诊效果优良,现报告如下.

  • 肛瘘

    作者:邵万金

    1肛瘘病因肛腺感染是肛瘘形成的原因.Chiari(1878)第一个提出肌间腺体与肛瘘的关系.Johnson(1914)第一个详细描述肛腺的解剖.Lockhart-Mummery提出肛腺感染是肠道细菌引起肛周脓肿的原因.Parks认为极大多数肛瘘是感染的肛门腺引起的.Morgan提出感染是从肛管沿纵肌纤维扩散到肛管直肠周围形成脓肿和肛瘘.Hiller认为细菌穿透黏膜下层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到血供差的肛管直肠周围脂肪组织形成脓肿和肛瘘.Kratzer and Dockerty认为肛管50%有腺管,其中33%穿透内括约肌,而分泌黏液的细胞占腺管10%,他们认为多数腺管的开口位于肛管的后侧(可能是肛瘘内口位于肛管后侧的原因).Parks也认为肛腺并不是沿肛管平均分布的.而且大多数学者认为肛腺开口于肛隐窝,偶有腺管开口于齿线稍高水平.

  •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炎、胰腺炎、肺炎一例

    作者:叶彩霞;王锡丽

    患儿男,4岁,因剧烈头痛、腹痛、呕吐、高热、双腮腺肿大1天入院,患儿无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入院查体:体温39.8℃,呼吸28次/分,血压14/9Kpa,脉搏110次/分,营养差,精神萎靡,意识不清,双侧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腮腺管开口处红肿,颈部稍有抵抗,心脏(-),双肺呼吸音粗糙,两肺底部闻及较多细小湿罗音,中上腹肌紧张,触痛明显,双侧膝反射活跃.入院后脑脊液化验:压力2000pa,细胞数10×10-6/L,中性:0.35,淋巴:0.65,蛋白0.38/L,氯化物118mmol/L,糖4.0mmmo1/L;胸片:双肺点片状阴影;B超:胰腺轻度肿大,水肿;血淀粉酶:278u/l,尿淀粉酶:300U,血脂肪酶1.9u%,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炎、胰腺炎、肺炎.

  •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息肉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永健;吉明柱;吕红;朱建新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结合腺管一口分型对大肠息肉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放大内镜检查中发现息肉性病变后,对病灶及直肠喷洒靛胭脂,采用放大内镜观察病灶黏膜腺开口形态,按Kudo分型作病灶性质判断,并与切除或活检组织作病理学比较.[结果]检出大肠息肉性病变共309个,非肿瘤性患肉188个,占60.8%,其中增生性息肉132个(42.7%),炎症性患肉51个(16.5%),幼年性息肉5个(1.6%);腺瘤性息肉108个,占35.0%;进展期大肠癌13例(4.2%).非肿瘤性患肉腺管开口均为I、Ⅱ型腺管开口;腺瘤型息肉腺管开口为ⅢL、Ⅳ型分别占23%、10.4%,而Ⅳ型腺管开口中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3例,表现为VN型腺管开口;13例进展期癌均表现为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VN型.[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V型腺管开口高度提示癌的可能.对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重要意义.

  • 色素内镜在电子结肠镜中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吴俊超;杨锦林;胡兵;唐承薇

    目的:结肠镜下应用色染料或色素可增强病变的定位和特征,有利于发现早期结肠肿瘤,且对于内镜下治疗有帮助,采用普通和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对于结病变的发现和性质诊断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评价色素内镜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年1月至7月在内镜中心拟作内镜下息肉切除的病例81例,117个息肉,分别采用普通结肠镜和放大镜下结合结合0.4%靛胭脂染色采用按工藤分类法进行分类,预测其病理类型,对于不能分类者再采用0.2%甲酚紫染色进行分类,然后行息肉电切后全部送病理活检,将病理结果与内镜下预测对比,分析色素内镜的临床价值.结果:普通电子镜采用靛兰胭脂红染色后所有息肉清晰显示其形态和边界,明显优于染色前.放大肠镜靛胭脂染色对64例87个息肉按工藤分类法进行分类,17例30个息肉靛兰胭脂红染色无法分类,采用0.2%的甲酚紫染色分类,其中Ⅰ型11个,Ⅱ型27个,Ⅲ型46个,Ⅳ型25个,Ⅴ型8例.与病理结果对比,息肉表面腺管开口为Ⅰ、Ⅱ型的的38例病变中全部为增生性息肉,Ⅲ型46个中ⅢL1型33个,管状腺瘤28个,管状绒毛腺瘤5个,ⅢL2型13个,管状腺瘤11个,管状绒毛腺瘤2个,本组未发现现Ⅲs型息肉.Ⅳ型25个中绒毛管状腺瘤15个, 绒毛腺瘤8个,灶性癌变2个.Ⅴ型8例,Ⅴ1型3个,ⅤN型5均为腺癌.普通电子肠镜结合色素内镜发现息肉的能力优于普通电子肠镜,对于表面腺管开口的识别靛胭脂染色对ⅢL型,Ⅳ型,Ⅴ型腺管开口有较好的识别能力,明显优于普通电子肠镜,但是对于Ⅰ型、Ⅱ型的鉴别能力差.染色结合放大镜能较好地区分各型,腺管开口的类型对于肿瘤与非肿瘤的鉴别与病理类型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①普通肠镜结合色素内镜能提高发现结肠息肉敏感性,对于早其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价值.②放大肠镜结合色素内镜能清晰显示病变表面结构和腺管开口,对于肿瘤与非肿瘤的鉴别诊断接近病理诊断,对于早期癌的发现有很高的价值,值得更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应用.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放大内镜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刘晓岗;阳运超;周丽华;韩盛玺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镜下形态、腺管开口类型和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 对10例LST可疑病变行0.3%靛胭脂喷洒染色,确定病变范围后以放大肠镜观察腺管开口类型,作病理活检并与术后病理类型对照.结果 10例LST患者内镜下大体形态分型:颗粒均一型3例,结节混合型6例,扁平隆起型1例.腺管开口类型;ⅢL型4例,Ⅳ型6例,未发现Ⅴ型腺管开口.术后病理类型:管状腺瘤4例,伴腺体轻度异型增生;管状绒毛状腺瘤5例,均伴腺体中一重度异型增生,其中1例合并粘膜内癌;绒毛状腺瘤1例,腺体重度异型增生,伴黏膜内癌.术前内镜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者仅3例.结论 大肠侧向发育肿瘤并非少见.内镜下黏膜染色结合放大内镜观察可有效确定病变范围、形态和腺管开口类型,初步判定病理类型以指导治疗.LST镜下形态以结节混合型多见,术后病理类型多为管状绒毛状腺瘤.腺管开口类型多为Ⅳ型.Ⅳ型腺管开口的病变也可合并早期大肠癌.内镜下活检不能代替术后病理检查.

68 条记录 3/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