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无后囊膜支撑眼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郑景华;阳征良

    目的 观察无后囊支撑眼采用巩膜缝线固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体上攀和下攀于睫状体沟内的方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 25 例25 只眼,术后随访6~48 个月,平均24.5 个月.视力0.5以上者18 只眼,0.2~0.4者6 只眼,0.1 者1 只眼.结论 采用巩膜缝线固定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后能使无后囊支撑眼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视力和恢复双眼单视.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体会

    作者:贾延磊;王乐今;布娟;李静

    用同视机查双眼单视功能,Titmus查近立体视锐,手术量按外直肌后徙1 mm矫正2△-3△,内卣肌截除1 mm矫正4△-5△计算,根据AC/A值及双眼视功能,3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书术,8例双眼外直肌后徙术,3例行内直肌缩短术,35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1例行双内直肌缩短加外直肌后徙术,16例行双外直肌后退加内直肌缩短术,5例行下斜肌切断并部分切除术,6例行内外直肌移位术,41例局麻下手术,25例全麻下手术.66例中完全功能治愈33例,临床治愈25例,总治愈者58例,治愈率87.8%.间歇性外斜视应正确选择手术时机,采取合理的手术方案,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

  • 眼眶骨折对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及治疗

    作者:赵焕;朱豫

    正常双眼单视是人类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功能.近年来,交通事故、拳击伤等造成的眼眶骨折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损害患者双眼单视功能,主要表现为斜视、复视和眼球运动障碍,眼球移位和内陷.保守治疗作用有限,眶壁骨折手术治疗可使多数患者恢复双眼单视,少数残留复视可通过眼肌手术消除.

  • 同视机三级功能画片应用的比较分析

    作者:吴奇志;卢炜;王京辉

    目的 比较同视机三级功能检查时各种画片的检查结果,帮助检查者尽快选择适合的画片.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正常人41例和间歇性外斜视患者44例.方法 分别使用同视机所配的不同度数的画片对正常人和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三级视功能检查,观察同一患者对Ⅰ级功能四种不同画片所查重合点的平均弧度、Ⅱ级功能三种不同画片所查融合范围的平均弧度,并进行比较,Ⅲ级立体视觉功能采用定性和随机点定量画片检查,对两组当中有立体视觉的人数进行比较.主要指标同视机三级功能的弧度,随机点定量画片的秒数.结果 同视机Ⅰ级功能:四种画片检查正常人所得重合点的平均弧度分别为1.47±1.68、1.21±1.21、1.68+1.60、1.32±1.27,四种画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95,P=0.619);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平均弧度分别为8.41±4.30、8.73±4.26、8.45±3.86、8.73±4.28,四种画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70,P=0.987).同视机Ⅱ级功能:三种画片检查正常人所得融合范围的平均弧度分别为26.03+6.17、21.11±6.87、17.21±5.40,三种画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260,P=0.000),说明正常人融和范围的大小与所用画片度数的大小存在一致性关系;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分别为21.74±7.43、21.31±7.82、20.32±7.53,三种画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90,P=0.556).同视机Ⅲ级功能:定性和随机点定量画片检查正常人有立体视觉的人数分别为35例(85.4%)和41例(100%),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77,P=0.027);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中有立体视觉的人数分别为32例(72.73%)和26例(59.10%),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21,P=0.177).结论 同视机Ⅰ级功能检查可以任选一组画片;同视机Ⅱ级融和功能的检查可选用中间度数的画片;Ⅲ级立体视觉的检查,正常人应选用定量画片,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两种均可选用.(眼科,2008,17:120-122)

  • 小儿内斜视矫正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

    作者:王亚明

    目的:探讨小儿内斜视矫正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手电筒式Worth四点灯和Titmus立体视图测定小儿内斜视矫正术216例的中心融合、周边融合及立体视锐度。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双眼单视功能建立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获得周边融合者占62.5%;获得中心融合者占6.02%;获得不同程度的立体视者占50.5%。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明显升高,双眼单视功能与各变量密切相关:病程(β=1.511,P=0.04)、术前斜视度(β=1.734,P=0.03)与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呈正相关;与手术年龄(β=-0.85,P=0.01)、弱视治疗时间(β=-0.24,P=0.03)以及术后斜视度(β=-1.41,P=0.02)呈负相关。结论内斜视小儿应尽早手术,治疗时间越早及斜视度越小者,术后越容易建立周边融合。先天性内斜视建立周边融合的程度较非调节性内斜视及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者更难。

  • 外直肌麻痹的肌肉移位术(附2例报告)

    作者:赵莉

    外展神经在颅内走行较长,无论颅内病变的早期或外伤、炎症等,皆易影响外展神经,故外直肌麻痹较多见,后天性外直肌麻痹,在早期由于双眼单视突然被破坏而出现复视.经过治疗后,部分患者可痊愈,也有的麻痹肌功能部分恢复.一般认为如半年至1年内不能恢复,可考虑手术治疗.我院2000年对外直肌麻痹2例行肌肉移位术,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效果分析

    作者:鲍秀艳;刘兴强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疗效.方法手术量按外直肌后徙1 mm,矫正2△~3△及内直肌截除1mm,矫正4△~5△计算,3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1例行内直肌缩短,42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10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45例局麻下手术,11例全麻下手术.结果56例中完全功能治愈23例,临床治愈25例,总治愈者48例,占85.7%.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应正确选择手术时机,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

  • 斜视手术前后双眼单视注视野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军;张晓

    目的研究不伴弱视的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双眼单视注视野的变化,并对双眼单视注视野检查评价双眼单视功能的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1)斜视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同视机和Titmus立体图检查.(2)利用Bagolini线状镜分离双眼,通过弧形视野计检查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双眼单视注视野.(3)对照组进行同视机、Titmus立体图和双眼单视注视野检查.结果 (1)术前内斜视病人及恒定性外斜视病人检查无双眼单视注视野,间歇性外斜视病人控制正位时存在双眼单视注视野,但不稳定,其范围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术后所有斜视病人双眼单视注视野均存在,其范围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2)双眼单视注视野检查结果与同视机、Titmus立体图所查斜视病人双眼单视功能结果相一致.结论利用Bagolini线状镜和弧形视野计检查双眼单视注视野可以从心理物理学方面了解斜视病人术前、术后在日常生活中双眼单视功能情况.该方法经济,简便,易行.临床上这种方法与其他检查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斜视病人术前、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情况.

  • 不同发病年龄非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研究

    作者:刘冬梅;张彬;李宁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发病年龄非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将40例非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按照不同的发病年龄分为4组.用同视机测定双眼单视功能,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看近立体视锐度.分析比较不同发病年龄的患者手术前后的远双眼单视功能及近立体视锐度的变化.结果不同发病年龄患者术后获得立体视的情况不同,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调节性内斜视发病年龄越小,术后获得立体视的可能性越小.

  •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探讨

    作者:王欢燕;徐世平

    目的 探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8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疗患者的手术效果.用同视机测定视远双眼单视功能,用Titmus立体图谱测定近立体视锐度.结果 术后眼位正位6例,恢复双眼单视;两例欠矫5°,术后获同视机Ⅰ~Ⅲ级功能.结论 全矫手术是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合理有效的治疗方式.

  • 共同性斜视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作者:熊飞;刘双珍;吴小影;闵晓珊;李凤云

    目的观察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将52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分为3组: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组.用同视机测定远双眼单视功能,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看近立体视锐度.观察术前、术后5天、1月、3~6月的斜视角度、远双眼单视功能、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三组斜视的视远双眼单视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调节性内斜视与恒定性外斜视组近立体视觉无统计学差异(P<0.05).间歇性外斜视组近立体视觉损害较远立体视觉轻(P<0.05).结论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对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一致.间歇性外斜视组对远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与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组一致,而近立体视觉破坏较轻.

  •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效果观察

    作者:梁莉莉;钱锦芳

    目的 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变化及双眼单视功能状况.方法 观察2002年~2006年在我科手术治疗54例患者的术后眼位变化、视功能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近期眼位正位为79.63%,远期正位为72.22%;术后近期眼位欠矫为5.56%,远期欠矫为29.63%:双眼单视功能建立近期为57.41%,远期为68.52%.结论 及时手术治疗是共同性外斜视的佳选择,矫正眼位至正位是建立双眼单视功能的佳条件,而双眼单视功能对眼位的稳定影响甚大.术后欠矫是普遍存在的.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欠矫与过矫对立体视锐度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卢炜;王京辉;李林

    目的 了解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欠矫与过矫对立体视锐度的影响.方法 将47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以术后正位、欠矫、过矫分为三组,对其三组手术前后的近立体视锐度与同视机双眼单视功能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1、正位组立体视锐度术后比术前显著改善P<0.05;欠矫组立体视锐度手术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矫组立体视锐度术后比术前显著损害P<0.05.2、正位组与欠矫组同视机双眼单视功能术后比术前显著改善P<0.05;过矫组同视机双眼单视功能手术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鉴于间歇性外斜视手术过矫后对近立体视锐度的显著损害,矫正手术以不过较为宜.

  • 成人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鹭沙

    目的 观察成人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情况.方法 对35例18岁以上的共同性斜视患者手术矫正眼位后的双眼单视功能进行检测.用同视机测定视远双眼单视功能,用Titmus立体视图谱测定近立体视锐度.结果 30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28例有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范围50"~400";仅1例通过同视机Ⅲ级功能检查,2例术后仍无双眼单视.5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2例获得同视机I~Ⅲ级功能及400"近立体视.结论 一部分成人斜视患者手术矫正眼位后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双眼视觉.共同性外斜视术后获得视近双眼单视的可能较性大.

  • 中老年人复视的临床特征

    作者:周群

    临床上以双眼复视首诊眼科的中老年患者虽然斜视角不大,但复视所造成的知觉紊乱干扰了双眼单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18例中老年患者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对其临床特征及检查方法进行讨论.

  • V型斜视的疗效观察

    作者:江萍;方洪兴

    目的探讨V型斜视的手术方法及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状况.方法31例V型斜视伴有斜肌功能亢进的22例行斜肌断腱+水平肌后徙、缩短+水平肌止点垂直移位术;不伴斜肌功能亢进9例行水平肌后徙、缩短+水平肌止点垂直移位术;术后对无双眼单视功能的病例用同视机进行双眼单视功能训练.结果31例中V征矫正满意25例(80.6%),欠矫6例(19.4%),欠矫者术前V征斜视度差值均>35△.术前无双眼单视功能的28例术后经同视机训练21例年龄在17岁以下的病例获得双眼单视功能,Ⅰ级2例,Ⅱ级4例,Ⅲ例15例.结论V征产生原因是多因素的,可根据有无斜肌功能亢进选择术式,对有斜肌功能异常的行斜肌断腱+水平肌后徙、缩短+水平肌止点垂直移位术疗效满意.术后进行双眼单视功能训练,超过视觉发育敏感期的病例仍有部分能获得良好的双跟单视功能.

  • OK镜治疗屈光参差临床观察

    作者:陈明新;陈绥华

    角膜塑形术,简称OK疗法,它具有安全有效、无创伤、非手术、无痛苦、不受年龄限制等优点,是治疗青少年轻中度近视的有效方法之一[1].两眼的屈光状态在性质或程度上有显著差异者称为屈光参差[2],当两眼屈光度差在2.5D以上时两眼物象差大于5%,超过大脑融合大限值,多发生融合困难,所以戴框架眼镜难以获得理想的双眼单视.临床常见一些屈光参差明显者,视力较差的那只眼成为弱视或斜视[3].我院自1998年起对31例屈光参差患者运用OK镜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左旋多巴治疗难治弱视,重度弱视及稳定性弱视的观察

    作者:艾立坤;李东辉;张( );刘玉华

    儿童弱视是视觉发育中发生的疾病,在儿童时期(视觉发育敏感期)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已使许多患者恢复正常视力,甚至获得双眼单视.但对于重度弱视,大龄儿童弱视及依从性差的患者,很难达到满意的疗效.应用中枢神经递质前体Levodopa治疗弱视是近年来提出的治疗方法,为了研究其疗效,本实验选用1998年7月~10月来院就诊18名难治弱视 ,重度弱视及稳定性弱视[1]患者试用Levodopa进行临床观察.

  • 婴幼儿疑难视觉异常的早期检查和治疗

    作者:施明光

    人的视觉发育从胚胎开始至出生后婴幼儿期,是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发育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的某阶段发生了视觉发育障碍,且未能及时发现和抓紧时机处理,就会导致视觉缺陷,例如弱视,双眼单视功能缺损,严重者导致终生视觉残疾,即低视力或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单眼高度近视及弱视,先天性白内障等都是临床上较为多见和疑难的婴幼儿视觉异常的眼病.

  • 急性获得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

    作者:任美玉;王琪;王利华

    目的 探讨急性获得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Ⅱ型和Ⅲ型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访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AACE-Ⅱ型和AACE-Ⅲ型连续性病例29例,其中男性17例,女12例;年龄(22.1±15.1)岁.所有患者均接受眼科常规检查和斜视专科检查,并排除了因其他原因发生的内斜视以及与颅内及全身疾病相关的AACE.根据看远及看近的斜视度数和主导眼的情况选择不同术式治疗,手术成功的标准为:看远及看近无显性斜视,隐斜视度数≤±8三棱镜度(PD),复视像消失.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与Fisher确切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lincox秩和检验.结果 AACE-Ⅱ型患者矫正视力(LogMAR)为0(0.22,0),AACE-Ⅲ型患者矫正视力为0(0.10,0).AACE-Ⅱ型患者看远斜视度为35(10,55)PD,看近斜视度为35(20,60)PD;AACE-Ⅲ型患者看远斜视度为30(12,50)PD,看近斜视度为30(6,50)PD.29例患者术前红色滤光片试验均为水平同侧复视,左右侧向注视时复视像距离相等.行单眼内直肌后徙术14例,双眼内直肌后徙术10例,单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截除术4例,单眼外直肌截除术1例.术后平均随访(12.0±12.6)个月,29例患者中24例(83%)经一次手术成功;5例(17%)欠矫/复发者中4例经第二次手术(平均于第1次手术后3.5个月)成功,1例采用压贴三棱镜治疗.后随访时,在手术成功的28例中,20例(71%)恢复了双眼中心融合,8例(29%)恢复了双眼周边融合;17例(61%)恢复了正常的立体视觉(立体视锐度≤60″),其余患者也恢复了一定程度的立体视觉(立体视锐度80″~400″).AACE-Ⅱ型与AACE-Ⅲ型两组患者术后双眼中心融合与周边融合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35,P>0.05),中心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62,P>0.05).结论 AACE-Ⅱ型和Ⅲ型患者具有发病年龄范围较大、急性发病伴有同侧复视、矫正视力及眼球运动正常、为中等程度的内斜视但斜视度数范围较大、具有潜在双眼单视功能的临床特点;根据患者看远及看近的斜视度数和主导眼的情况选择不同术式,在运动和知觉方面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5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