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浅析血液标本处理方法及其放置时间对血糖值的影响

    作者:黄艳清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处理方法及其放置时间对血糖值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抽取本院门诊40位健康成年人静脉血,将其分为全血组和血清组,均制成血液标本,并分别对两组血液标本进行0~6h的血糖监测,1次/h。结果全血组放置3h时,血糖监测结果与即时血糖测定结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0.05);放置3h后,血糖监测结果明显低于即时血糖监测结果,<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组放置6h内,血糖监测结果与即时血糖测定结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0.05)。结论血液标本处理方法及其放置时间对血糖值有明显影响,血清组血液标本即时血糖监测结果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全血组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影响血糖值,两者呈负相关。

  • 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探讨

    作者:赵国新

    目的分析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单位2013年11月~2014年6月采集的400份血液标本,标本主要来源为职业病体检、福利性体检和从业人员体检,对其进行临床生化检验,分析为体检者采血的时间、是否及时送检、标本发生溶血及自身原因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经检验结果得知,采血的时间、送检时间、标本发生溶血及体检者自身因素对生化检验结果均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结论提高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应严格执行生化检验制度,尽可能的减小误差。

  • 探究收集血液标本的样品管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性

    作者:穆孜智

    目的探究收集血液标本的样品管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按血液标本采集的日常操作规范对2014年11月~2015年1月到我院接受检测的人群进行静脉血抽检,每天抽检40~50例,共检测4232例,分别采用一次性塑料管、普通肝素钠抗凝管和真空分离胶采血管进行样品采集,经离心机离心后进行生化检验。结果采用一次性塑料管采集的样品的K+高于其他样品,谷氨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低于肝素钠抗凝管和真空分离胶管样品;普通肝素钠抗凝管和真空分离胶采血管采集样品的各项生化检测结果没有明显区别。结论真空分离胶采血管的采血效果较为理想,能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分析误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探讨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作者:周雷光

    目的 分析并讨论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为100例患者,收治时间为2014年1月~8月,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血液采集,分析血液采集时间、血液采集部位、标本送检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 异侧抽血组和同侧抽血组的检验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规范送检标本和采集1h后的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液采集时间也会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结论 临床上,要对血液标本的检验质量进行控制,以提高检验准确性.

  • 门诊采血室预防交叉感染的控制

    作者:张小薇;左进东;路霞;郝瑞丽

    本院是一所县级二级甲等医院,门诊每天需采血人数多达200多人次,为了方便工作,将采血室改为全开放式.采血室工作人员采血工作量大,而且面对病源复杂,频繁密切接触患者及患者的血液标本,存在潜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患者大多数免疫力低下,是容易引起交叉感染的地方.因此,做好采血室感染控制,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具体做法如下.1 人员管理1.1 门诊护士长对采血室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思想教育,指导采血室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职责.

  • 献血者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探讨

    作者:严花实

    目的:探讨血站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方法选取我站2010年9月~2013年9月不合格的血液标本65例,分析留取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探讨其解决对策和方法。结果在65例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中,标本不足量的有9例,占13.8%;溶血导致不合格的有13例,占20.0%;血液标本凝固导致不合格的有7例,占10.8%;血液乳糜导致不合格的有27例,占41.5%;保存温度不当导致不合格的有6例,占9.2%;标本送检时间延迟导致不合格的有3例,占4.6%。结论依据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解决对策方法,确保检验标本的合格性,得出正确的检测结果,从而提高血液质量,为临床受血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血液及血液成分。

  • 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探讨

    作者:高晓嫱

    目的 分析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集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健康体检的82例体检者血液样本,观察采集部位、送检时间、采集时间、标本溶血对血液生化检验结果 的影响.结果血液标本不同采集部位、送检时间、采集时间以及标本溶血对血液生化检验结果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血液采集标本误差,确保血液标本采集质量,提高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影响的分析

    作者:甄志强;常显东

    目的探究分析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100例综合内科和神经内科、烧伤科、神经外科,创伤科,肛肠外科患者,分别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液,并在采集血液后1h、4h、12h以及24h等不同时间段对患者血液的生化指标实施监测,观察1h与其它不同时间段各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在各生化检验结果方面,采集血液后1h与4h的在GLU方面有明显差异,1h与12h的检验结果在ALP、ALT、AST、GLU、BUN方面具有明显差异,1h与24h相比较,在ALP、ALT、AST、GLU、BUN、TBIL方面具有明显差异(<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在临床生化指标检验过程中应该在采集患者血液后及时的送检,确保血样在佳时间内进行检测。

  • 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作者:魏超

    目的 研究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方法 我站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间采血进行血液标本检验的600例献血者,从血液标本溶血标本、采集时机、送检时间等方面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分析得出,血液标本采集时机、送检时间、溶血标本等都会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结论 想要提升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程度,必须要在血液标本的采集上良好的控制误差,避免不合格标本出现.

  • 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的优越性

    作者:朱吉翠

    在临床上,新生儿采集血液标本检验是我们临床护理人员比较棘手的事情,长期以来都是以选择腹股沟处的股静脉、颈部的颈静脉、四肢的周围静脉以及分布在头部表浅的头皮静脉等处为穿刺部位采取血液标本.但是,在这些部位抽取血液标本,不仅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而且并发症也较多.加之新生儿病情重,机体弱小,轻微的刺激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

  • 军人诊疗区采用真空负压管采血方法及防范措施

    作者:许发发;吴晓庆

    目的 对采用真空负压管采血的方法和防范措施进行探讨.方法 对我院门诊军人诊疗区采集血液标本的约一万人次患者,均采用真空采血系统进行采血.结果 感觉疼痛感人占2%,晕针占0.5%,重新采集49例,标本溶血20例,对结果有影响10例.结论 我们对影响真空负压管采血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高了采血成功率及工作效率.

  • 保证血液标本质量的重要性

    作者:陈喜哲

    血液标本质量在采供血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为确保血液标本质量,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就要从血液标本的采集到保存加以控制。加强标本采集过程中各环节质量控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 丙型肝炎流行趋势与普通健康体检增加抗-HCV检测项目的必要性

    作者:万浬科;张蓝江;邓诗语;张亚琼;杜鹃;何毅

    中国丙肝病毒(HCV)感染危害性不容忽视,抗体阳性率约为3.2%[1],丙型肝炎发病人数逐年上升,已呈中等流行趋势,且缺乏有效的预防性疫苗.在对成都地区2005~2010年的献血者中,选取通过国家标准规定的健康征询和健康检查的自愿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发现HCV 阳性率在2009年由之前4.93‰的平均值突然升高至8.36‰,2010年已达13.15‰.目前,由于普通健康体检没有抗-HCV检测项目,导致一般民众、感染者和患者对于丙型肝炎及其防治知识的知晓率、重视度低,加剧了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同时也影响了研究者进行丙型肝炎传染途径的科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有必要把抗-HCV的检测尽快列入普通健康体检项目中.

  • 浅谈医院规范血液采集程序对血液检验质量的影响

    作者:李玉霞

    目的:探讨医院规范血液采集程序对血液检验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1/2015-01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五官医院进行血液检验的2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规范血液标本采集的送检时间对血液检验质量的影响.结果:同侧标本尿酸、钠、钾、葡萄糖水平较异侧标本高,而肌酐水平较异侧标本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标本的尿酸、钠水平较未溶血标本高,而钾、氯、胆红素水平较未溶血标本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时间送检标本中ALT、AST、CK指标较超过1 h送检标本高,而LDH、CK-MB指标较超过1 h送检标本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保证血液标本的准确性,工作人员应规范血液标本采集程序,从而减少检验结果的误差.

  • 血液标本采集方式等因素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作者:刘凤玲;沈容华;董兰梅

    目的:讨论血液标本各种采集方式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保证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为临床疾病诊断和病情判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分析血液标本采集时间、送检时间、采集部位、溶血标本、药物治疗时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延长会使血糖降低,血液中磷、钾、铁、乳酸脱氢酶等升高,而进食后甘油三酯增加50%,胆红素增加5%,胆固醇增加5%左右,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增加20%等,体位的改变也会使血液内某些成分发生改变,尤其是激素类检验项目如醛固酮采集分立位和卧位。溶血标本对许多血清酶类的活性、电解质、血糖胆红素等均有很大的影响。在药物治疗期间采集血液会使检验结果受到影响,输注脂肪乳离心分离的血清标本呈脂血状脂血标本对光线有一定的散射,从而使被检样本的空白吸光度值升高,对吸光度产生正面干扰。结论:为了提高检验的质量应严格控制采集血液标本的误差,保证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

  • 探讨血液标本存放的时间与生化检验结果的相关性

    作者:李玉霞;王海凤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存放的时间与生化检验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2013-06我院收治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的血液标本在取标本后1h、4h、8h、24h进行检测,分析标本不同存放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经生化检验结果分析,血液标本在存放4 h的ALT、AST、TG、ALB、TP、TBIL等生化指标与存放1 h的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存放8 h的ALT、AST、TG、ALB、TP、TBIL等生化指标与存放1 h的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存放24 h的 ALT、AST、TG、ALB、TP、TBIL等生化指标与存放1 h的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标本不同存放时间对患者生化经验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临床应良好控制血液标本存放时间,从而减少检验结果的误差.

  • PDCA循环在门诊抽血室标本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程燕玲;雷晓芬;董怡萍;司静琦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门诊抽血室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抽血室工作质量进行监控,查找问题,不断优化管理流程,加强护士技术操作培训,使抽血室工作质量持续改进.结果:常规模式对照组采集血液标本4 913份,其中不合格标本164份,占3.34%,患者出现护理并发症6例;引发投诉2起,满意度调查为65.55%.PDCA循环模式组采集血标本4 986份,不合格标本18份,占0.37%,无护理并发症,无护理纠纷及投诉,患者满意度95.19%.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门诊抽血中规范了工作流程,增强护士质量意识,有效提高了血液标本合格率,预防并发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杜绝护理纠纷.促进了门诊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是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

  • 血液标本采集过程及放置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作者:高政聪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及放置时间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为临床各科室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报告结果.方法:分析临床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的每个环节:如采血时间、采血部位和方法、采血体位、标本放置时间及有没有溶血,后对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改正方法.结果:不同的采血方法及因素对血糖浓度、乳酸浓度、电解质浓度、心肌酶谱、血常规检测值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血液标本采集过程的不同方法及放置时间的长短均会对临床检验结果产生明显影响,故应注意采取正确的采血方法,必须在标本允许留置的时间内即时送检,尽量减少检验误差,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以提高临床的确诊率和不必要的误诊.

  • 血液标本质量控制在生化指标检测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王志明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质量控制在生化指标检测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2月80例在我院接受常规生化检验的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质控组(n=41)和对照组(n=39).第一阶段,两组患者均给予质量控制干预并进行常规生化检查;3天后开展第二阶段再次进行生化检查,质控组仍采取质量控制干预措施,但对照组患者未接受质量控制干预,与此同时,质控组采集两份血样标本,一份在采集完成时立刻开始检测,另一份在常温放置8h后再检验,记录并分析各项检验结果.结果:①第一阶段:两组患者GLU、ALT、AST、ALB、BUN、TG、TC检验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第二阶段:对照组GLU、ALT、AST、ALB、BUN、TG、TC水平均明显高于质控组(P<0.05).且对照组第二阶段的上述指标结果较第一阶段明显升高(P<0.05),但质控组两阶段上述指标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在质控组中,即刻检测组与放置8h后检测组GLU、BUN、ALB、TG、TC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生化检验结果极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血液生化检验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率,为临床医师诊治及预测病情提供重要依据.

  • 静脉采血血液标本质量分析

    作者:张木兰;海静

    目的:让护理人员更好的掌握不同检验项目标本采集要求,提高检测合格率.方法:分析静脉采血的影响因素,建立防范措施.结果:血液标本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规范,加强医护技人员沟通,建立定期分析评价机制,对护理人员进行持续教育培训.结论:只有提高血液标本质量,才能提高临床检验、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1006 条记录 42/51 页 « 12...39404142434445...505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