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28 富马酸奎的平的致畸变与致突变性

    作者:王静;杨友润;姜文玲;乔珊珊;王雪艳

    目的研究新药富马酸奎的平的致畸性和致突变性.方法 (1)致畸试验:传统致畸试验方法.选用未交配过的Wistar种大鼠,体重220~280 g,剂量为178.82、71.53、35.76mg/kg(人用量的25、10、5倍),于受孕第6~15 d经口灌胃.(2)Ames试验:预培养平板掺入法,选用TA97、TA98、TA100、TA102 4菌株,根据斑点试验,检测浓度确定为867.00、173.40、43.35、8.67、0.87μg/皿.分别做加S-9与不加S-9试验.(3)染色体畸变试验:CHL细胞体外培养染毒法,根据LC50,染毒浓度定为:250.0、150.0、60.0μg/ml,做活化与非活化系统试验,分别于24和48 h收获细胞.(4)微核试验:3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5组,染毒剂量为216.75、86.70、34.35 mg/kg(分别为1/2、1/5、1/10 LD50),经口灌胃.给药后24 h脊髓阻断处死动物,取材制片.结果与结论富马酸奎的平高、中剂量对孕鼠有轻微毒性作用,对胎鼠骨骼和脏器未产生致畸作用;3项致突变试验均为阴性.

  • 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吖啶橙染色法的研究

    作者:李尊爱;杨树媛;王静;张静;方金福

    微核试验是遗传毒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但现采用的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Giemsa染色法,染色特异性差、伪核难辨,不能进行连续动态的观察.近年来日本的Hayashi[1]报道了一种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吖啶橙染色新方法.该方法染色特异性强,对评价化学物质的诱变性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为此,我们在建立该方法的基础上,对染色步骤进行了改进,使之更加简便和完善.以6种染色体诱变剂探讨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的变化,微核出现高峰的时间.为该方法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 三氯乙烯的遗传毒性研究

    作者:黄海雄;张锦周;庾蕾;庄志雄

    目的检测三氯乙烯的遗传毒性.方法 Ames试验采用剂量为50 000、10 000、2 000、400和80μg/皿的三氯乙烯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株TA97、TA98、TA100、TA102进行染毒,并于37℃培养48 h后观察其菌落数.微核试验设3个剂量组(三氯乙烯剂量分别1 706、853和427 mg/kg体重)和1个溶剂对照组(花生油)、1个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40mg/kg体重),经口灌胃给予受试物,用30 h给受试物法,即2次给受试物间隙24h,第2次给受试物后6 h处死动物,制片,观察并计数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率,并与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

  • 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方法的改进

    作者:冯晓青;尉红;万建美;李冰燕;张增利

    微核试验是以动植物为材料,利用细胞生物学方法观察其出现的微核率( micmnucleus frequency,MNF)来表示材料受遗传损伤程度的一种检测遗传毒物的方法.微核试验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微核实验具有快速、简单、灵敏、客观的特点,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将其规定为新药、食品添加剂、农药、化妆品等毒理安全性评价的必做试验.

  • 食品毒理学和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中流式细胞术的应用

    作者:杨杏芬;黄琼;杨明杰;李志;李文立;黄俊明;蔡玟;黄建康

    目的建立部分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及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指标的FCM检测方法,并应用于实际检测以评价其应用价值.

  • 焦炉作业工人芳烃受体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单体型与染色体损伤的关系

    作者:宾萍;冷曙光;梁学邈;程娟;戴宇飞;李海山;段化伟;牛勇;张林媛;刘清君;林涵;郑玉新

    目的 研究芳烃受体(AHR)基因多态性与焦炉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89名焦炉作业工人(暴露组)和60名无职业性多环芳烃及射线暴露的工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测定尿中1-羟基芘反映多环芳烃暴露内剂量,用双核淋巴细胞微核评价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AHR基因rs6960165及rs2282885位点多态性,利用PHASE 2.1软件经Bayesian法计算单体型.用协方差统计方法分析不同基因型及单体型对与染色体损伤水平的关系.结果 暴露组尿1-羟基芘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暴露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校正年龄和自然对数转换后的1-羟基芘后,暴露组AHR基因rs6960165位点多态性与微核率有关联(P=0.014),未发现对照组AHR基因rs6960165位点多态性与微核率有关联(P=0.586);未发现暴露组和对照组的AHR基因rs2282885位点多态性与微核率有关联(P=0.308和P=0.415);暴露组AHR基因不同单体型对与微核率有关联(P=0.007),未发现对照组AHR基因不同单体型对与微核率有关联(P=0.768).结论 AHR基因rs6960165位点多态性及AHR基因单体型是影响焦炉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水平易感性的可能因素之一.

  • 使用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组合体系评估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遗传毒性

    作者:霍娇;马思佳;陈锦瑶;张立实

    目的 使用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组合体系进一步评估丙烯酸-2-乙基己酯(2-ethylhexyl acrylate,2-EHA)在体内的遗传毒性.方法 使用28日重复剂量染毒,联合Pig-a基因突变试验、彗星试验和微核试验检测2-EHA的遗传毒性.3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溶剂对照组(植物油),阳性对照组(N-乙基-N-亚硝基脲10 mg/kg)和2-EHA 100、200、400、800 mg/kg剂量组.连续灌胃28 d,于实验第0、15和29 d取尾静脉血,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突变成熟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数.末次灌胃6h后取尾静脉血进行外周血彗星试验,随后处死动物进行骨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 实验后期,400 mg/kg和800 mg/kg 2-EHA组大鼠出现轻微中毒体征(束毛,精神萎靡).Pig-a基因突变试验结果显示,各时间点4个剂量组成熟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突变细胞数均未见显著增加.彗星试验结果显示,各组间彗星尾长和Olive尾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核试验结果显示,各组微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该研究条件下,2-EHA在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彗星试验和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2-EHA可能不具有致突变性.

  • 汽油与甲醇燃烧汽车尾气致突变性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遵真;梁英;冉云;苟小静;林川;蔡春华;吴德生

    目的比较汽油与甲醇燃烧汽车尾气的致突变性,为甲醇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燃料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Ames assay)和肺上皮A549细胞体外微核试验对汽油燃烧汽车尾气和甲醇燃烧汽车尾气的致突变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汽油燃烧汽车尾气在加与不加S9时对测试菌株TA98都具有致突变性,加S9时致突变性明显增加,其回变菌落数亦随剂量增加而增加;而甲醇燃烧汽车尾气在相同浓度下对TA98和TA100菌株都不具有致突变性.A549细胞体外微核试验中,在0.025~0.2L/ml浓度范围内,汽油燃烧汽车尾气具有诱导A549细胞微核细胞数增加的作用,并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呈现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而甲醇燃烧汽车尾气在同样浓度下不具有诱导A549细胞微核增加的作用.结论汽油尾气具有致突变性,甲醇尾气在两个试验中均未检测出致突变性,该研究为甲醇取代汽油作为汽车燃料提供了卫生学依据.

  • 郑州市某污水处理厂尾水毒性评价

    作者:冯亚静;李博;郭新炯;段丽菊;曹军;王素兰;程学敏;邢传宏;崔留欣

    目的 探讨郑州市某污水处理厂进出水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方法 采集该厂进水、二级出水和三级出水,利用发光细菌毒性测试法检测进出水的急性毒性,利用蚕豆根尖微核试验检测进出水的遗传毒性.结果 进水、二级出水和三级出水对发光菌的抑光率分别为(33.96±7.51)%、(14.32±7.36)%、(7.24±5.58)%,二级出水和三级出水对发光菌的抑光率低于进水(F=12.159,P=0.008).蚕豆根尖微核细胞率分别为(12.67±2.08)‰、(6.33±1.53)‰和(2.67±0.58)‰,污染程度分别为重度污染、轻度污染和基本无污染,二级出水及三级出水蚕豆根尖微核细胞率低于进水(F=56.850,P<0.001).结论 进水经处理后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显著下降,但对环境仍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性.

  • 职业接触环氧丙烷对微核形成与非程序性DNA合成的诱导作用

    作者:李明;Yun Xiao;李玉杰;李刚;徐敏秋;陈彦文

    环氧丙烷(PO)是一种无色的挥发性液体,是生产聚醚多元醇和聚氨酯泡沫以及羟丙基纤维素和改性淀粉等一系列工业化学品的重要中间体,在工业生产中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目前关于PO的遗传毒性国外已进行了大量的毒理学实验研究,但对职业人群的遗传毒性研究很少[1~3].本文采用微核试验(MN)和非程序性DNA合成试验(UDS)方法探讨长期接触PO对职业人群的遗传毒性作用.

  • 复方季铵盐消毒液的毒性研究

    作者:黄晓波;彭明军;郑立国

    为了解复方季铵盐消毒液的安全性,采用动物试验法对其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和皮肤粘膜刺激性进行了观察.结果, 含季铵盐总量23.4 g/L的复方季铵盐消毒液对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4300 mg/kg(体重),含2500 mg/L季铵盐的消毒液对小鼠急性经口LD50>5000 mg/kg(体重).各剂量诱导的PCE微核细胞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含1250 mg/L季铵盐的消毒液对家兔完整皮肤及眼黏膜无刺激性,对家兔破损皮肤有轻刺激性;对豚鼠皮肤致敏率为0.亚急性毒性试验各剂量组试验动物体重、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试验动物各脏器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复方季铵盐消毒液对大鼠属低毒;无致微核作用;含2500 mg/L季铵盐的消毒液对小鼠属实际无毒;含1250 mg/L季铵盐的消毒液对家兔完整皮肤和眼黏膜无刺激性,对兔破损皮肤有轻刺激性,对豚鼠无致敏作用;未发现该消毒液有亚急性毒性作用.

  • 聚维酮碘消毒剂毒性的试验研究

    作者:夏勇;魏兰芬;高筱萍;吴蕙岭;郑红生;余昭

    聚维酮碘是碘伏类消毒剂的一种,为了解其使用的安全性,采用动物试验法对其毒性和皮肤黏膜刺激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聚维酮碘消毒剂对大、小鼠急性经口毒性LD50均大于10 g/kg体重,属实际无毒级.亚急性毒性试验各剂量组试验动物生长发育良好,体重增加正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各剂量组试验动物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试验动物各脏器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微核试验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该消毒剂对小鼠骨髓PCE细胞无诱变作用.含有效碘6 g/L的聚维酮碘消毒剂对家兔的皮肤和眼睛无刺激性,对兔阴道黏膜可引起极轻刺激性;含有效碘3 g/L的该消毒剂对兔阴道黏膜无刺激性.结论,聚维酮碘消毒剂属实际无毒级,亚急性毒性试验未见异常,对皮肤及眼黏膜无刺激性,对动物阴道黏膜有极轻度刺激性.

  • 汰可分手消毒液毒性评价

    作者:纪晓光;张敏;王京燕;陈耕

    为了解汰可分手消毒液的安全性,对其进行了急性经口毒性、蓄积毒性、皮肤刺激性、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汰可分手消毒液对雌、雄小鼠急性经口毒性LD50均大于5000 mg/kg体重;对小鼠蓄积毒性蓄积系数K>5;对家兔皮肤刺激指数<0.4,无皮肤刺激性;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无致微核作用;对小鼠精子无致畸作用.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该消毒液为实际无毒物质,对皮肤无刺激性,没有致突变作用.

  • 甲醛对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遗传损伤作用

    作者:童智敏;赵进顺;施健;杨红

    目的 评价甲醛对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和 DNA 损伤水平.方法 选择 65 名甲醛暴露工人和非甲醛暴露工人 70 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甲基纤维素法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法,分析其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发生率和 DNA 断裂损伤.结果 暴露组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发生率、DNA断裂损伤的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有随工龄、暴露浓度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但甲醛浓度为 0.5 mg/m3~3.11 mg/m3 时,DNA 断裂损伤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醛暴露可导致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和 DNA 断裂损伤明显增高,DNA 断裂可望成为暴露人群的早期效应标志物和致癌机制之一.

  • 用微核试验评价生物羊膜遗传毒性的研究

    作者:孙立魁;施燕平;黄经春;谢克勤

    目的:用微核试验评价生物羊膜引起遗传毒性的可能性.方法参照的方法及指导原则进行试验.结果:在研究过程中所有动物临床表现和体重变化都是正常的,生物羊膜浸提液与阴性对照嗜多染红细胞(PCEs)/红细胞(RBC)总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没有出现遗传毒性的迹象.结论:生物羊膜用微核试验评价不会引起遗传毒性.

  • 职业性接触抗癌药物的护士染色体损伤调查

    作者:徐世杰;王建新;杨东平

    目的用染色体畸变试验和胞质阻断微核试验来评价职业性接触抗癌药物的护士的遗传毒性危险性.方法暴露组16名护士选自同一家医院的肿瘤科,平均暴露工龄为5.5年,平均每日配化疗药物8.25份;对照组为护理系的学生.2组对象的外周血在37℃培养48和72 h,分别按常规染色体畸变试验和胞质阻断微核试验方法制片,每个样本分别观测100个细胞间期和1 000个双核淋巴细胞.结果平均染色体畸变率暴露组为(6.38±3.30)%,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5±0.93)%;平均微核细胞率暴露组为(15.06±5.30)‰,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6±1.67)‰.结论肿瘤科护士的染色体损伤高于对照组,可能与接触抗癌药物有关.

  • 氢醌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中DNA及细胞核的影响

    作者:江高峰;庄志雄;刘起展;何云;杜柳涛

    目的研究氢醌(HQ)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LF)DNA及细胞核的损伤作用,探讨其遗传毒性.方法分别用0、10、20、40和80 μmol/L的HQ染毒HLF细胞3 h,用彗星试验检测DNA损伤.再用相同剂量组HQ染毒HLF细胞1 h,继续培养24 h后进行微核试验.结果彗星试验结果表明,各剂量组细胞DNA拖尾率分别为12%、19%、42%、79%和95%,彗星尾长分别为7.87、9.35、11.03、19.28和23.32μm,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20、40和80 μmol/L剂量组的拖尾率和彗星尾长明显增加;且随着HQ剂量的升高,高度、重度DNA损伤的比例也逐渐增加.HQ也可致微核、核异常形成,各剂量组的微核率分别为2%、3%、10%、9%和15%,核异常率分别为6%、7%、16%、27%和28%,剂量效应关系显著,其中20、40和80 μmol/L剂量组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显著增加.结论HQ可致HLF细胞DNA和细胞核损伤,产生遗传毒性作用.

  • 纳米二氧化钛对职业人群健康效应的横断面研究

    作者:徐华东;周敬文;唐仕川;孔凡玲;李新伟;沈臻霖;颜玲;陈章健;赵琳

    目的 探讨纳米二氧化钛职业接触对工人健康效应的影响.方法 于2014年9月,选择山东省某纳米二氧化钛生产企业的85名男性工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纳米二氧化钛接触组44名,对照组41名.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工人的基本情况、吸烟饮酒史、既往史、家族史和职业接触史等.分析比较两组调查对象的血压、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控制年龄、吸烟、饮酒和BMI等混杂因素,分析接触二氧化钛对血常规、血生化及血压各生理指标的影响.采用简单随机方法,从接触组和对照组中各选取25名工人,使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评价遗传损伤情况.使用Poissin回归模型,控制年龄、吸烟、饮酒和BMI等混杂因素,分析接触纳米二氧化钛对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的影响.结果 接触组纳米二氧化钛气管支气管表面积浓度、肺泡表面积浓度以及纳米二氧化钛颗粒数P50(P25~ P75)分别为35.35(24.31~57.42)、173.09(116.27~270.72) μm2/cm3以及40 244.00 (17 803.50~78 679.00)个/cm3,均高于对照组[33.90(27.44~43.29)、150.50(125.82~192.87) μm2/cm3以及18 721.00(12 721.00~51 898.50)个/cm3](Z值分别为15.47、15.96、14.54,P值均<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调整年龄、吸烟、饮酒、BMI的影响后,接触纳米二氧化钛对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清肌酐(CREA)水平及LDL-C影响较大,β'值分别为0.23、-0.51和0.30(P值均<0.05).接触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P50(P25~P75)分别为3.00‰(1.50‰~5.00‰)和3.00‰ (2.00‰~4.00‰),均高于对照组[2.00‰(1.00‰~4.50‰)和2.00‰(1.00‰~4.00‰)](Z值分别为0.59、0.61,P值均>0.05).控制年龄、BMI、吸烟和饮酒等影响因素后,工人接触纳米二氧化钛对微核率(OR=1.11,95%CI:0.81~1.54)和微核细胞率(OR=1.07,95%CI:0.76~1.51)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纳米二氧化钛可对职业接触人群产生一定健康效应,表现为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的变化,但未发现明显遗传损伤.

  • 焦炉作业工人核苷酸剪切修复酶基因多态性与染色体损伤的关系

    作者:程娟;冷曙光;戴宇飞;潘祖飞;牛勇;李斌;郑玉新

    目的 研究核苷酸剪切修复酶基因多态性与焦炉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以140名焦炉作业工人(暴露组)和66名医务人员(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尿中1-羟基芘浓度反映多环芳烃暴露内剂量,用双核淋巴细胞微核评价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 分析ERCC1、ERCC2、ERCC4、ERCC5、ERCC6基因多态性,多元统计方法 分析不同基因型与染色体损伤水平的关系.结果 在校正年龄、性别、mEH基因型、自然对数转换后的尿1-羟基芘水平后,暴露组中ERCC1基因19007位点CC基因型个体微核率[(1.05±0.68)%]显著高于CT基因型[(0.81±0.66)%](P=0.01),或TT[(0.66±0.37)%](P=0.05),或CT+TT基因型个体[(0.75±0.63)%](P=0.004).ERCC6基因3368位点AA基因型个体微核率[(1.00±0.69)%]显著高于AG[(0.67±0.42)%](P=0.05),或AG+GG基因型个体[(0.66±0.41)%](P=0.02).进一步按焦炉工年龄均数(39.1岁)分层,发现在高年龄组ERCC1 C19007T和ERCC6 A3368G位点多态性与染色体损伤水平相关联;另外,高年龄组中ERCC2 G23591A位点GA基因型个体微核率[(1.40±0.63)%]高于GG基因型个体[(0.98±0.59)%](P=0.01).结论 ERCC1 C19007T、ERCC6 A3368G以及ERCC2 G23591A位点的多态性能够影响职业性多环芳烃暴露导致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水平.

  • 甲醛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物质损伤水平的研究

    作者:于立群;蒋守芳;冷曙光;张春之;阎永建;牛勇;张艳淑;何凤生;郑玉新

    目的评价甲醛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和染色体损伤水平.方法选择2家密度板厂151名甲醛暴露工人(暴露组)和某推土机厂112名非甲醛暴露工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作业环境的甲醛浓度,采用彗星试验和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评价其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和染色体损伤水平.结果暴露组工人作业环境中的甲醛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0.10~7.88 mg/m3)高于对照组(<0.01 mg/m3).高暴露组Olive 尾矩为3.95,95%CI为3.53~4.43;低暴露组Olive 尾矩为3.03,95%CI为2.49~3.67;对照组Olive 尾矩为0.93,95%CI为0.78~1.10,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暴露组彗星尾长为6.78,95%CI为6.05~7.6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暴露组彗星尾长为12.59,95%CI为11.80~13.43;低暴露组彗星尾长为11.25,95%CI为10.12~1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暴露组的微核率为(0.65±0.36)%,低暴露组的微核率为(0.41±0.25)%,对照组的微核率为(0.27±0.13)%,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指标均有随暴露水平增加而增高的趋势,按吸烟情况分层后仍有增高的趋势.结论甲醛暴露可导致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和染色体损伤水平增高,并且有随暴露水平增加而增高的趋势.

345 条记录 2/18 页 « 12345678...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