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HIV/AIDS患者HAART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

    作者:苏文晶;王丽萍;杨涤;田云飞;张钰;赵红心

    目的 探讨HAART后HIV/AIDS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的变化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 我们对40例初治患者和98例正在治疗的患者进行了横断面研究,根据患者的治疗时间将接受治疗的患者分为三组,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流式技术检测CD4+T细胞绝对计数,使用PCR检测血浆病毒载量,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如年龄、空腹血脂(包括总甘油三酯、总胆固醇、HDL、LDL)水平、D-二聚体检测值.使用SPSS 19.0对患者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四组患者性别年龄没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CD4+T细胞绝对计数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越早的患者治疗前CD4+T细胞绝对计数越低.相比于未治疗的患者,治疗后患者的CD4+T细胞绝对计数、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胆固醇水平及HDL水平均升高,血浆病毒载量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HIV/AIDS患者HAART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可能与血脂异常有关,而且可能发生在HAART的早期.

  •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脑血流动力学影响

    作者:周小红;张力华;许腾

    PROSPER[1]研究与其他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调脂治疗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益处不受年龄影响.由于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病的绝对危险高于一般成人,其调脂治疗更须重视.本文运用阿托伐他汀对21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个月的治疗和对照,观察其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不同血糖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福平;胡燕尔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血糖水平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研究血糖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将88例受试者分为糖调节正常(NGR)组15例,糖调节受损(IGR)组36例;病程<5年的2型糖尿病(DM)组37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管壁情况,测定血糖、血脂、肌酐、尿酸等生化指标,并予调查表调查吸烟、冠心病、脑血管病、他汀用药、钙通道阻滞剂用药、ACEI或ARB用药、阿司匹林用药、β受体阻滞剂用药等方面情况,比较3组受试者的颈动脉硬化情况.结果:IGR组与糖尿病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NGR组(P<0.05),但IGR组与DM组颈动脉硬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随着糖调节受损,患者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明显升高,故糖调节受损阶段就已发生颈动脉硬化.

  •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其相关性

    作者:宝辉;苗懿德;张颖

    目的: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SUA)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选取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0例及血压正常者43例,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测定血尿酸、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S)、肌酐(SCr)、24小时尿白蛋白(UALB).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的血尿酸、颈动脉IMT及斑块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血尿酸与患有原发性高血压显著相关,独立于年龄、性别、TC、HDL-C、LDL-C、TG、FBS、SCr.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IMT及斑块程度显著正相关,尤其与颈动脉斑块的正相关性独立于年龄、性别、TC、HDL-C、LDL-C、TG、FBS、SCr、LnUALB.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增高,血尿酸水平与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及颈动脉斑块程度正相关,独立于部分心血管危险因素及肾损伤指标.

  • 颈动脉内膜中层超声厚度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作者:梁文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超声厚度(IMT)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接受治疗的脑部血管疾病患者50例,都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50例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IMT增厚32例颈动脉IMT增厚与斑块形成20.0%,表明IMT越厚,颈动脉斑块越容易形成.结论:颈动脉位置表浅,超声检查方便,重复性强,通过颈动脉斑块与IMT增强联合对脑部疾病的诊断符合率较高.

  •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瘀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探讨

    作者:杨月;胡建东;刘霁;朴雪梅;薛鸾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瘀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122例SLE患者根据血瘀证中医诊断标准分为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记录一般资料和相关实验室指标,评价疾病活动度.比较2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性因素对SLE血瘀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结果 SLE血瘀证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阻力指数(RI)均明显大于SLE非血瘀证组.2组在病程、疾病活动度、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 Di)、累积激素用量、肾脏累及、补体C3、抗ds-DNA抗体、抗心磷脂抗体(ACA)方面存在差异;经Logistic回归分析,病程、CRP、DDi、肾脏受累、ACA(IgG)、ACA(IgM)与SLE血瘀证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结论 病程≥5年、CRP升高、DDi升高、肾脏受累、ACA阳性是SLE血瘀证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 脑心通胶囊对2型糖尿病亚临床血管病变患者血管重构的影响

    作者:程森华;王俊;徐更华;孙国香;陶晓剑;杨晓翠;朱月娇;陈银伟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亚临床血管病变患者颈动脉血管重构(vascular remodeling,VR)的影响.方法 将180例T2DM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患者按1∶1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口服降糖药治疗,治疗用药及剂量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服脑心通胶囊干预治疗,每次3粒,每日3次;对照组不干预用药.疗程为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进行双侧颈动脉斑块大小及性质探查,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斑块面积(plaque area,PA)、血管总面积(total vascular area,TVA)、管腔面积(lumen area,L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血管阻力指数(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VRI)及脉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计算斑块总积分、不稳定斑块检出率、狭窄率(stenosis,S)、重构指数(refactoring index,RI);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TG、TC、HDL-C及LDL-C水平.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下降,TC、TG、LDL-C、FPG及HbA1 c降低,PSV、EDV及PI增加,VRI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在减少颈动脉IMT、斑块积分、PA、不稳定斑块检出率,降低TC、LDL-C、VRI,升高HDL-C、PSV、EDV作用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的重构发生率及负性重构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负性重构升高明显(x2 =6.4615,P<0.05).结论 脑心通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亚临床血管病变患者,能够减轻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缩小和稳定斑块,改善血流参数,延缓血管重构,具有较好的作用.

  • 脂蛋白磷脂酶A2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朱永娟;姜健;孙仕强;李丽;廖利珍

    目的 探讨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ELISA法检测1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Crouse斑块积分Ⅰ级34例,Ⅱ级31例,Ⅲ级32例,Ⅳ级35例;稳定斑块组85例,不稳定斑块组47例)、129例正常健康对照者血浆Lp-PLA2水平,用高分辨超声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Lp-PLA2水平与IMT、Crouse斑块积分间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血浆Lp-PLA2水平(249.44±19.62 ng/mL)、IMT(1.68 ±0.19mm)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51.63±11.89 ng/mL,P<0.01;0.53 ±0.04 mm,P<0.01);Crouse斑块积分I级Lp-PLA2水平(189.51±14.20 ng/mL)、IMT(1.45 ±0.14mm)与Ⅱ级Lp-PLA2水平(206.27±14.93 ng/mL,P>0.05)、IMT(1.51±0.16mm,P>0.05)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ouse斑块积分Ⅱ级与Ⅲ级、Ⅱ级与Ⅳ级以及Ⅲ级与Ⅳ级Lp-PLA2、IMT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组血浆Lp-PLA2水平(263.12±17.60ng/mL)、IMT(1.87 ±0.20mm)高于稳定斑块组(225.31±15.47 ng/mL,P<0.05;1.59±0.17mm,P<0.05);单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IMT与Lp-PLA2呈正相关(r=0.391,P<0.05).结论 Lp-PLA2水平与IMT、Crouse斑块积分呈正相关,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中青年人群右侧锁骨下动脉内膜超声检查提示早期动脉硬化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王立刚;蒋天安;王颖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中青年人群右侧锁骨下动脉内膜增厚性病变提示早期动脉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在本院体检中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同时行右侧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的中青年324例,年龄(39.8±6.6)岁,对右锁骨下动脉起始处后壁及双侧颈总动脉中远段、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外动脉起始处进行检测,分别观察内膜是否增厚、斑块有无及性质,彩色或能量多普勒了解血流束充盈情况,充盈是否缺损、血管有无狭窄或闭塞.结果 右侧锁骨下动脉内膜增厚性改变但无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改变(IMT≥0.1 cI定义为内中膜增厚,≥0.15 cm定义为斑块)的140例(140/324,43.2%);右侧锁骨下动脉内膜增厚性改变同时伴有颈动脉IMT增厚性改变的61例(61/324,18.8%);右侧锁骨下动脉IMT及颈动脉IMT均正常的119例(119/324,36.7%);单纯颈动脉内膜增厚4例(4/324,1.3%).结论 324例中青年人右侧锁骨下动脉内膜增厚性改变病例数远远高于颈动脉IMT增厚性改变的病例数,颈动脉IMT增厚改变病例数仅占总病例的1/5,而右侧锁骨下动脉内膜增厚性改变的病例数高达61.7%,同时在右侧锁骨下动脉内膜增厚性改变病例中发现颈动脉IMT增厚病例数还不到20.0%,因此,超声检查发现中青年人群中右侧锁骨下动脉内膜增厚性改变较颈动脉IMT更早期提示动脉硬化,并量化评估其程度.

  • 超声评价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

    作者:李晨;杨德民;苟志平;王勇;杨浣宜

    目的:运用超声检测颈动脉,旨在评价其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超声检测健康人组(Ⅰ组)、单纯高血压组(Ⅱ组)和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组(Ⅲ组)的颈动脉的内径,大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无斑块及斑块的部位、分类,血流参数及频谱形态.结果:Ⅱ、Ⅲ组患者IMT显著高于Ⅰ组,P<0.01;斑块发生率:Ⅱ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Ⅱ、Ⅲ组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减低,RI和PI均增高,P<0.01.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不仅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和监测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病变的转归、预防及疗效的评价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超声检测中老年人群无名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病变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陶杰;常明;李茜;邓旦;陈重;夏荣妍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无名动脉分叉部粥样硬化病变的患病率及超声筛查的意义.方法 选择在本院接受体检的受检者1619名,根据年龄分为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和≥70岁组.超声观测各年龄组无名动脉分叉部内膜中层增厚和粥样硬化斑患病率,并与颈动脉各部位及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病变进行对比.结果 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及≥70岁组超声检测无名动脉分叉部内膜中层增厚及粥样硬化患病率分别为10.38% (22/212)、24.63%(50/203)、27.88%(126/452)、53.85%(343/637);单独病变检出率分别为90.91%(20/22)、66.00%(33/50)、32.54%(41/126)、11.37%(39/343).无名动脉分叉部内膜中层增厚及粥样硬化在40~49岁组及50~59岁组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颈动脉的各个部位及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P<0.05);60~69岁组无名动脉分叉部内膜中层增厚及粥样硬化斑病变患病率与颈总动脉分叉部相近(P>0.05),但单独出现比例仍然较高.结论 超声检查中老年患者颈部血管时,检查无名动脉分叉部有利于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早期检出率,可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

  • 2型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作者:宋琳;韩睿

    据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数据显示,糖尿病已成为第三大疾病。而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患病率为9.7%,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4%。2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并发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其危险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内血栓形成。该病变早期为血管壁内膜损伤、继而内膜中层厚度(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增厚,后期是斑块形成。除了经典的危险因素外,现普遍认为基因的多态性在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Ortlepp等[1]认为维生素D受体( vitamin D receptor ,VDR)等位基因的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疾病是相关的。由于维生素D及其配体被认为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表型,因此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患者来说,基因多态性可能起到预测作用[2-3]。本文旨在将维生素D、VDR基因对细胞调控、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作用作一综述。

  • 二维应变成像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弹性的研究

    作者:郑茹瑜;周长钰;郑成环;孙春明;芦雅萍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弹性.方法 选取冠心病患者66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分为单支病变组32例和多支病变组34例,非冠心病患者3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二维应变成像技术测量颈动脉短轴方向收缩期峰值整体圆周应变(CS)及收缩晚期整体圆周应变率(CSr),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结果 (1)单支病变组收缩期峰值整体CS(5.24%±0.84%)小于非冠心病组(5.69%±O.80%,P<0.05),收缩晚期整体CSr[(-0.33±0.07)s-1]大于非冠心病组[(-0.38±0.09)s-1,P<0.05],多支病变组收缩期峰值整体CS(3.65%±0.58%)小于非冠心病组及单支病变组(P<0.01),收缩晚期整体CSr[(-0.25±0.06)s-1]大于非冠心病组及单支病变组(P<0.01);(2)Pearson相关分析示:收缩晚期整体CSr与Ger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409,P<0.05),收缩期峰值整体CS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r=-0.485,P<0.01);(3)收缩期峰值整体CS与收缩晚期整体CSr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及0.777,对冠心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P<0.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弹性改变早于形态学改变且与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相关,颈动脉弹性指标CS及CSr有可能成为评价冠心病的参考指标.

  •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功能损害重于单纯高血压患者

    作者:左君丽;常桂丽;葛茜;高平进;初少莉

    目的 评估单纯高血压患者和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功能损害的差异.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16例为研究对象,年龄(60,8±8.9)岁.其中单纯高血压患者432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84例.采用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测定,脉搏波分析(PWA)测定[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中心动脉舒张压(CDBP)、中心动脉脉压(CPP)、中心动脉增强压(CAP)及中心动脉增强指数],大小动脉弹性指数(C1,C2)测定及颈动脉超声测定[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4种无创性血管功能及结构检测方法,观察单纯高血压与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功能及结构检测指标.结果 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年龄、吸烟比例、体质量指数(BMI)较高,高血压病程较长,空腹血糖及三酰甘油水平较高(均P<0.05);肱动脉脉压(BPP)、CPP、CAP、cfPWV和IMT升高(均P<0.05);在调整年龄、性别、心率、病程、吸烟、服用降压药物情况、BMI和肱动脉收缩压之后,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cfPWV[(13.0±2.6)比(12.6±2.7)m/s,P=0.029],BPP[(62.2±8.5)比(59.8±9.2) mm Hg,P=0.001],IMT[(0.79±0.20)比(0.74±0.18) mm,P=0.002]水平增高;将cfPWV、IMT分别作为连续性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年龄(P<0.01)、肱动脉收缩压(P<0.01)、心率(P<0.01)、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P=0.02)是影响cfPWV的危险因素;年龄、血胆固醇、吸烟及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是影响IMT的危险因素(均P<0.01);以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为因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cfPWV和IMT是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别OR=1.324、1.295).结论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时cfPWV及IMT均明显升高;而其他血管硬化指标CAP、增强指数、C1、C2在评价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方面其临床意义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

    作者:孙尚文;路方红;赵颖馨;刘振东;王舒健

    背景 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是将来发生心血管事件强预测因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替代标志物.中心动脉压(CBP)较外周动脉压与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更加密切相关.然而,老年高血压患者CBP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的研究尚少.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CBP与颈动脉IMT的关系.方法 选择正常血压者75人为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97例,应用大动脉测量仪测量CBP及其反射波;应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IMT.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老年高血压组中心动脉收缩压(CSP)[(146.6±8.5)比(107.2±6.7)mm Hg]、中心动脉舒张压(CDP)[(91.1±10.3)比(69.2±5.7)mm Hg]、中心动脉脉压(CPP)[(67.8±7.3)比(38.4±7.3)mm Hg]、中心动脉平均动脉压(CMAP)[(113.6±9.2)比(83.1±6.2)mm Hg]、中心动脉收缩末压(CESP)[(131.2±9.9)比(94.5±5.1)mm Hg]、中心动脉增强压(AUG)[(18.0±8.7)比(9.5±4.2)mm Hg]、第一峰值血压与小血压之差(P1 Height)[(52.4±10.3)比(27.2±8.5)]、增强指数[(34.6±4.9)比(25.2±7.3)%]、颈动脉IMT[(1.14±0.51)比(0.74±0.61)mm]均明显增高(P<0.01).校正了性别、年龄、吸烟、外周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后,多元线形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总胆固醇、CSP、CPP、体质量指数是影响IMT的独立危险因素(β值分别为0.330,0.247,0.185,0.205;均P<0.05).进一步校正体质量指数和血脂水平,CSP、CPP仍是影响IMT的独立危险因素(β值分别为0.260,0.167;P值分别为0.003,0.04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CBP和增强指数和动脉硬化相关,CSP和CPP是影响动脉硬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 空腹血糖受损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无关

    作者:李雯;刘雪梅;黄玮;李晓庆;刘星;李俊娟;梁洁;吴寿岭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受损(IFG)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方法 于2010-2011年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40岁、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者共5852人为调查对象,终纳入统计分析的共5392人,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200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IFG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理想血糖组(空腹血糖<5.6 mmol/L,n=3652)、IFG组(空腹血糖5.6~<7.0 mmol/L,n=1236)和糖尿病组(空腹血糖≥7.0 mmol/L,n=50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FG对CIMT的影响.结果 糖尿病组CIMT均值高于理想血糖组和IFG组(0.90比0.81、0.82 mm,均P<0.05),IFG组CIMT高于理想血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IFG与CIMT增厚无关(OR 0.929,95% CI 0.757~1.140,P>0.05).结论 IFG可能与CIMT增厚无关.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功能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作者:左君丽;常桂丽;葛茜;初少莉

    目的 评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功能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入选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7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60.0±10.0)岁.采用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脉搏波分析(PWA)测定中心增强压(CAP)及中心动脉增强指数(AIx),大小动脉弹性指数(C1,C2)评估血管功能,靶器官损害指标包括UACR及颈动脉异常(IMT增高或有斑块).结果 在调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后,只有cfPWV与lg UACR(r=0.114,P=0.008)和颈动脉IMT(r=0.099,P=0.020)呈正相关.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cfPWV是UACR的独立危险因素(β=0.095,P=0.044),并且独立于年龄和肱动脉脉压.在调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后,尿UACR增高组cfPWV较高(P<0.05),颈动脉异常组cfPWV较高(P<0.05).cfPWV每增加1个标准差(3 m/s),UACR和颈动脉异常的危险增加至约1.2倍.结论 cfPWV是UACR、颈动脉IM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独立于年龄和肱动脉脉压.

  •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蔡凯愉;张维忠

    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造成靶器官损害,终导致心、脑血管病.靶器官损害发生后不仅独立于始动的危险因素加速心、脑血管病发生,而且成为预测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标记(risk marker).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加或粥样斑块、动脉弹性功能减退和微量白蛋白尿等靶器官损害,目前被公认为是心血管危险的重要标记.本文讨论IMT测定和临床意义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

  • 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中膜的影响

    作者:苗懿德;苏琳

    目的了解氨氯地平降压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神经肽Y(NPY)的影响. 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4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前后及40例对照者休息状态、反应性充血后的肱动脉内径变化并检测颈动脉IMT值,测定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NO、NPY浓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服氨氯地平5~10 mg/d,治疗4个月后,血压明显下降,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仍低于对照.血浆ET、NPY水平明显下降,NO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无显著性改变.结论经氨氯地平降压治疗4个月后,血管内皮功能明显改善,而颈动脉IMT无明显改善.

  • 微粒化非诺贝特对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朱世明;王岩;李长玲;吕以杰;宋志民

    目的探讨微粒化非诺贝特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循环动力学(CVA)的影响.方法分别对20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微粒化非诺贝特进行为期24个月的治疗和对照,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超声、脑循环动力学及血脂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24个月后颈动脉IMT基本保持稳定,IMT/内径(D)比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均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脑循环动力学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在有效降压治疗的同时加用微粒化非诺贝特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改善脑循环动力学有良好效果.

220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