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是排尿不干净建议查血糖

    作者:

    排尿时感觉总也尿不干净,这个看似泌尿系统的疾病,原来很有可能是糖尿病造成的.对于这些排尿障碍症状,男性病人容易被误当成前列腺炎或增生,女性病人也容易被误以为是常见的尿路感染,忽略了可能存在的糖尿病,尿路症状也往往不容易控制.

  • 盆腔植物神经解剖学研究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的标识与应用

    作者:王海江;葛磊

    直肠癌外科手术在进入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及微创手术时代后,病人的局部复发率明显降低及远期生存率得到提高,但术后排尿功能和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仍较高,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患者术后性功能受多因素影响,例如年龄、术前性功能状况、心理因素及放化疗对性功能的影响等,但是术中损伤自主神经则是无法逆转影响性功能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原因是对神经认识缺乏及显露不佳.因此,掌握自主神经的解剖部位及走形是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保护神经功能的基础.本文对以下区域标识包括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周围神经丛,骶神经上腹下神经丛,侧盆壁下腹下丛,盆内脏神经及泌尿生殖神经血管束等解剖进行阐述,为盆腔植物神经功能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多系统萎缩非运动症候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海玲;宋东东;邱峰;刘建国;董秦雯;戚晓昆

    目的:总结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 ,MSA)以非运动症候和运动症候为首发症状的构成比和MSA非运动症候的具体症候构成比。方法选择MSA患者31例,其中MSA-P型18例,MSA-C型13例。进行详细病史记录和神经系统体检,记录运动症候及非运动症候具体表现及出现时间。结果23例M S A以非运动症候首发。非运动症候的首发症状以快速眼动睡眠异常、排尿障碍、性功能障碍及直立性低血压常见。31例M S A患者均有非运动症候表现。以直肠功能障碍(93.5%)、排尿障碍(90.3%)、直立性低血压(64.5%)、睡眠呼吸暂停(61.3%)、快速眼动睡眠异常(48.4%)为常见。MSA-P型与MSA-C型在年龄、性别、首发病程、就诊病程及非运动症候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A患者普遍存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候表现,且以首发症状多见。MSA-C型患者中以非运动症候起病较MSA-P型患者更为多见。

  •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与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雪梅;冯涛;顾朱勤;刘萍;张璇;陈彪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障碍与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535例PD患者先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测,并分为睡眠障碍组249例和非睡眠障碍组286例.分别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Hoehn-Yahr分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MDS)、疲劳严重度量表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等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 睡眠障碍组较非睡眠障碍组更易出现便秘(67.5% vs 48.3%)、疲劳(79.1% vs 44.4%)、嗅觉减退(35.7% vs 23.8%)、排尿障碍(50.6% vs 11.5%)、头晕(45.4% vs 26.9%)等症状(P<0.01);睡眠障碍组各量表评分高于非睡眠障碍组[HMDS评分(16.96±10.57)分vs (9.77±7.55)分、UPDRS-Ⅰ(2.59±2.05)分vs(1.56±1.47)分、UPDRS-Ⅱ(11.27±5.81)分vs(8.63±4.51)分、UPDRS-Ⅲ(23.30±12.87)分vs (19.02±11.37)分、UPDRS总分(42.35±20.80)分vs (32.83±17.33)分,P<0.01].2组患者Hoehn-Yahr分级、MMSE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且其他非运动症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便秘、疲劳、抑郁、排尿障碍、头晕、UPDRS-Ⅲ是PD患者伴发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睡眠障碍是PD患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其与便秘、疲劳、抑郁、排尿障碍、头晕等非运动症状显著相关.

  • 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霍阳;高智玉;高旭光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急性脑卒中患者180例,对其1年内死亡风险预测量表中的排尿障碍、吞咽困难、双侧大脑受累、发病时伴有高热、缺血性心脏病史、周围血管病史、意识不清、糖尿病史8项预测因素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患者中住生存期为(13.2±1.5)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和≥65岁、有无排尿障碍、有无吞咽困难、是否双侧大脑受累、发病时有无高热、有无缺血性心脏病史、是否意识不清、能否抬起上肢、能否独立行走等指标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排尿障碍、吞咽困难和缺血性心脏病史是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 年龄、是否排尿障碍、是否吞咽困难和有无缺血性心脏病史是影响脑卒中预后的独立因素.

  • 老年患者尿动力检查准备方法的改进

    作者:苌静;任川川;张艳;张瑞莉;文建国

    目的 探讨改进后的尿动力学检查准备方法在老年排尿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制定个性化的尿动力学检查前准备方案,对424例老年患者应用改进后的尿动力学检查准备方法进行检查,同时选择准备方法改进前进行检查的248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比较方法改进前后的相关参数.结果 改进检查准备方法前后老年患者检查中断率(6.9%和1.2%,x2=14.176,P=0.0002)、重复检查率(21.4%和8.5%,x2=21.487,P<0.0001)降低,完全依从率(59.3%和92.5%,x2=106.428,P<0.0001)提高.结论 改进后的个性化尿动力学检查准备方法值得在尿动力学中心推广.

    关键词: 尿动力学 排尿障碍
  • 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夜尿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刘明;张耀光;曾平;辛英;许进;伍建业;万奔;王建业

    目的 探讨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夜尿次数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328例初诊或曾药物治疗但停药3个月以上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夜尿次数、前列腺及膀胱功能相关指标,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随着患者夜尿次数增多,生活质量评分(QOL)逐渐升高.夜尿次数0~1次者平均QOL评分3.45分,夜尿次数2~3次者平均QOL评分3.57分,夜尿次数4次及以上者平均QOL评分5.08分.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及残余尿量与夜尿次数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06(1.01~1.10)和1.01(1.00~1.01),单次尿量与夜尿次数呈负相关,OR值为1.00(0.99~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前列腺体积和大尿流率与夜尿次数无相关性.结论 夜尿次数增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相比前列腺增生而言,年龄和膀胱储尿功能对夜尿次数的影响更为重要.

  • 良性前列腺增生患病情况概述

    作者:于普林;钱芸娟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与年龄和性激素相关,引起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随着人口老龄化,BPH已成为泌尿外科临床诊疗中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同时其庞大的患者人群以及高昂的医疗费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全世界各个国家均对BPH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

  •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王忠;马利民;王鸿祥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引起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为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组织学上前列腺间质和腺体成分的增生、解剖学上前列腺增大、下尿路症状为主的临床症状以及尿动力学上的膀胱出口梗阻.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发展,BPH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加趋势.

  • 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诊治指南的制定及其意义

    作者:张祥华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引起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的代表性疾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BPH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泌尿外科临床诊疗中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同时其庞大的患者人群数以及高昂的医疗费用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及社会老龄化的到来,BPH在未来的数十年内都将成为困扰我国泌尿外科临床诊疗工作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社会问题.

  • 老年人良性前列腺增生/下尿路症状治疗共识

    作者:朱刚;王建业;王东文;董碧蓉;蹇在金;张祥华;于普林;陈晓春;刘幼硕;郑松柏;钱芸娟

    前 言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导致老年男性排尿障碍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组织学表现为前列腺间质和腺体成分增生;解剖学表现为前列腺体积增大;临床症状以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为主和尿动力学上的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1].

  • 输尿管囊肿概述及诊疗进展

    作者:郭旭东

    输尿管囊肿又称输尿管疝或输尿管口膨出,是指输尿管末端在膀胱内形成的囊性扩张,囊肿外覆膀胱黏膜,内衬输尿管黏膜,中间为发育不良的薄层肌肉和胶原纤维.它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其形成是由于输尿管口先天性狭窄或功能性挛缩及输尿管壁发育不全,导致输尿管下端各层形成一囊性结构突入膀胱内.输尿管囊肿临床表现各异,常见的表现为尿路感染,亦可出现排尿障碍,尿流中断等症状,囊肿较小时可无任何症状.女性患者偶可出现囊肿脱垂至尿道.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往多采用开放手术方式,现今可行经尿道电切、等离子电切、HO∶YAG激光、Nd∶YAG激光等输尿管囊肿切开术;较大输尿管囊肿及异位输尿管囊肿需采用开放输尿管囊肿切除+输尿管膀胱再植术.

  • 经尿道内括约肌切断术及尿流动力学联合治疗逼尿肌无反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

    作者:张依利;谢辉;刘联承;赵捷;江典存;任新;倪良诚;刘昌荣

    目的:探讨经尿道内括约肌切断术及尿流动力学联合诊治逼尿肌无反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例逼尿肌无反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通过经尿道内括约肌切断术联合尿流动力学生物反馈治疗的疗效。结果:术前12例持续留置导尿管(膀胱造瘘)或者膀胱残余尿量>100ml,经过尿流动力学检查诊断逼尿肌无反射。8例术前检查肾功能损害,术后7例随访肾功能正常;12例术前无法排尿或排尿不净,术后11例排尿通畅,残余尿<50 mL。随访半年~4年优良率91.6%。结论:规范的经尿道内括约肌切断术联合尿流动力学治疗逼尿肌无反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效果明显,预后佳,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外伤性截瘫病人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探讨

    作者:康小玲

    外伤性截瘫病人排尿障碍是常见症状之一,临床上常行留置尿管用以解决排尿问题.但由于尿管在膀胱内长期刺激,且膀胱防御功能减退,其感染率很高.本文旨在探讨早期关闭尿管法与传统护理法对外伤性截瘫病人留置导尿管后泌尿系感染的预防效果,报告如下.

  • 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间歇导尿的膀胱功能护理

    作者:李江林;杨涛;李惠淑;何小花;高春艳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行间歇导尿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的康复护理疗效.方法:60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实验组30例采用间歇导尿术,对照组30例采用留置导尿术.结果:实验组患者83.3%通过间歇导尿术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形成自主排尿,泌尿系感染发生率16.7%;对照组始终未建立反射性膀胱,泌尿系感染发生率100%.结论:间歇导尿术对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膀胱排尿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 子宫腹式根除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护理体会

    作者:李莉;朱兰芝

    子宫腹式根除术是治疗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常用的手术方式.手术过程中必须分离输尿管、分离下推膀胱并且广泛剥离膀胱组织,使膀胱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和损伤,导致术后膀胱逼尿肌功能减弱,影响膀胱功能.为了促进膀胱组织的修复,术后需要长时间的保留导尿管,长时间的保留导尿管,又使膀胱的舒缩功能和容受力受到影响.另外,子宫切除后,丧失了对膀胱颈的支撑作用,子宫主韧带和膀胱韧带的切除,使膀胱失去支持而后倾,造成排尿障碍.导尿管留置的时间越长,泌尿系统感染的机会越多.临床上,导尿管拔出后,发生排尿困难和残余尿增多时有发生.因此,合理安排护理程序,对病人的早日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 膀胱水扩张结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在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中的意义

    作者:石秀秀;原艳丽;唐金树;秦江;胡鸢;侯树勋;常德地;王晓晶;曹晶晶;张铁松

    目的:观察膀胱水扩张结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脊髓损伤的神经源性小容量低顺应性膀胱患者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32(18~64)岁。初期采用膀胱水扩张方法,在膀胱安全压力(<40 cm H2O )监测下,逐渐将小膀胱扩张到有效膀胱容量后开始视觉反馈排尿训练。膀胱水扩张前后,视觉反馈排尿训练后,均记录膀胱安全容量、基础和高膀胱内压、自主排尿量、残余尿量、排尿时程等数据,并行泌尿系B 超及简易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经过2~12周膀胱水扩张训练后,除1例损伤时间较长外,其余患者膀胱均达到有效安全容量≥300 ml。经过2~6周视觉反馈排尿训练,无自主排尿者(12例)均建立反射排尿,且残余尿<80 ml。平均大膀胱压力:水扩张前、后变化不明显( P>0.05);视觉反馈训练后有明显改善为(65.24±16.37),与水扩张后(43.12±18.64)( cm H2O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平均日排尿次数治疗后(9.67±4.25)明显小于治疗前(17.5±5.64),且平均单次排尿量治疗后(160.50±25.31) ml明显多于治疗前(70.25±23.18)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漏尿频繁者的尿失禁次数,治疗后(5.36±3.21)明显小于治疗前(12.73±3.7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水扩张可以有效将脊髓损伤后该类型膀胱小容量低顺应性膀胱功能改善,达到一定储尿功能;后期视觉反馈排尿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膀胱容量,增加顺应性,为膀胱功能的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后期患者有效排尿提供基础。

  • 骶神经电针刺激对马尾神经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重建的意义

    作者:秦江;赵亚杰;任能;唐家广;任东风;石秀秀;曹峥;于宁;唐金树

    目的:观察骶神经电刺激对马尾神经损伤后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马尾神经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37.37(17~63)岁。所有患者入院后经实验室及生化检查排除上尿路积水、尿路感染及结石等并发症后给予骶神经电针刺激,20次为1个疗程。再行间歇导尿配合行为疗法、扳机点叩击排尿法以及 Kegel 训练(盆底肌训练),并做好排尿日记。在治疗结束后从导尿到首次反射排尿用时、平衡膀胱建立的时间、排尿量及残余尿量比、膀胱安全容量生活质量评估( quality of life,QOL )、生化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价。并在治疗结束后半年随访,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本组未发现严重副作用患者,出现漏尿8例,其中有2例因反复低热、全身乏力以及不能接受家庭清洁导尿而终选择手术治疗。首次排尿用时(7.80±4.82)天。平衡膀胱建立用时(22.20±7.17)天,有效建立平衡膀胱率75%。反射性排尿量与残余尿量比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半年均有明显提升,分别为4.06±5.21、7.51±6.80。在膀胱安全容量方面,治疗前后变化不大( P>0.05)。QOL评分由治疗前(4.35±1.27)分减少到治疗结束时(2.40±0.99)分( P<0.05),治疗结束后半年更低为(1.15±2.45)分( P<0.05)。在评价菌尿的指标中,WBC及BAC检出率均明显降低,分别由治疗前90%、80%降低到治疗结束时的65%、57.9%以及治疗结束后半年的40%、40%( P<0.05);治疗结束时尿菌落数82.6%与治疗前92.6%比较,变化不大( P>0.05),但治疗结束后半年菌落数明显减少到50%,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尿路出血指标RBC检出率及B超显示上尿路积水情况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半年的变化都不明显(P>0.05)。结论骶神经电针刺激对于马尾神经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的重建具有促进作用,能明显促进排尿、减少残余尿量,建立平衡膀胱后能有效减少感染率、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排尿功能障碍及术后近期效果

    作者:王圣林;王少波;蔡钦林;陈贵祥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产生排尿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术后近期的改善情况.方法:对5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程、首发症状、合并症进行分析,并按术前脊髓功能状况评分分组观察术前、术后排尿功能和尿流率改变.结果:51例中术前有排尿障碍者27例(52.9%),术后近期症状改善19例(70.4%);术前尿流率异常者29例(56.9%),术后大尿流率较术前显著增加.病程超过1年、以下肢症状起病、合并颈椎OPLL及脊髓功能评分低的患者易出现排尿障碍和尿流率异常.结论:上述因素易造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发生排尿功能障碍;术后近期其排尿功能障碍可获得显著改善.

  • 脊髓损伤患者自我间歇导尿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夏艳萍;郑红云;赵超男;关骅

    脊髓损伤可致截瘫或四肢瘫及各种并发症,其中排尿障碍较为常见.脊髓损伤造成的排尿障碍可终身存在,排尿障碍可导致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肾积水,严重者可造成肾功能不全甚至死亡.根据国际临床研究结果,间歇导尿术(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IC)可明显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机会[1].由于患者不能长期住院治疗,因此帮助患者学习自我间歇导尿(intermittentself-catheterization,ISC)或家属导尿术(以便他们能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有重要意义.为探讨自我间歇导尿术的可行性,我们对2002年1月~2002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60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先由护士实行间歇导尿,然后教患者或家属实行间歇导尿,对患者或家属间歇导尿后的泌尿系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538 条记录 3/27 页 « 12345678...262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