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安氏Ⅱ1类错青少年患者应用不同拔牙模式后软组织侧貌变化研究

    作者:李召宝;孙亚如;曹素敏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青少年患者应用不同拔牙模式后软组织侧貌变化.方法:收治青少年安氏Ⅱ1类错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下颌不拔牙,研究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磨牙和下颌2颗第二前磨牙,比较矫治前后两组软组织线距及角度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后EP-UL、EP-LL距离明显短于对照组,Pog-B-FH、A-UL-FH、FH-Ns-Pog、Cm-Sn-UL、B-LL-FH角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除上颌2颗第一磨牙和下颌2颗第二前磨牙模式可以使上牙内收、下牙更直立,能改善软组织侧貌.

  •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不同拔牙模式矫治的PAR指数评价

    作者:冉屹东;邹冰爽

    目的 评价不同拔牙模式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109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59例,平均年龄16.11岁±4.47岁.根据拔牙模式分为:T0组(不拔牙)、T1组(拔前磨牙)、T2组(拔磨牙)和T3组(拔下切牙).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模型应用PAR(Peer Assessment Rating)指数进行评价,对各组治疗前后的加权PAR总分值、加权PAR总分值减少、加权PAR分值减少率及改善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治疗后加权PAR总分值减少和加权PAR总分值减少率在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减少从多到少的顺序依次是拔前磨牙组、拔磨牙组、不拔牙组和拔下切牙组;②四种不同拔牙模式组中均无变坏或无改变,极大改善97例,占总例数的89%,改善12例,占总例数的11%;③不同拔牙模式组之间的矫治等级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拔前磨牙组中极大改善所占比例大,而拔下切牙组中极大改善比例小.结论 四种不同拔牙模式都能起到改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牙(牙合)关系的目的 ,但拔下切牙的模式应慎重选择.

  • 中切牙外伤拔除的正畸治疗

    作者:武霞;袁东辉;李仲影;李娜

    目的 探讨正畸拔除上颌单侧中切牙矫治模式的可行性及临床治疗的要点.方法 从40例切牙外伤正畸病例中,选出患者19例.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10例,安氏Ⅱ类错(牙合)7例,安氏Ⅲ类错(牙合)2例;男16例,女3例,平均年龄14.5岁,均存在牙量与骨量不调需拔牙矫治病例.所有患者采取拔除外伤中切牙及其它三个象限第一前磨牙模式进行矫治.矫治后对临床资料做回顾性的研究,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19例患者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矫治后拔牙间隙关闭,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中线基本正中,侧貌得到改善.采用治疗前后配对t检验方法,发现牙性指标4项:U1-NA(27.5°至23.3°)、L1-NB(36.4°至32.5°)、L1-MP(97.2°至93.5°)角度减少,表示上下中切牙的倾斜度减小,U1-L1(11.83°至124.4°)角度增加,表示上下中切牙的凸度减少;软组织指标2项:上唇凸点-E线距(Ls-E)从3.5mm减小到1.2mm、下唇凸点-E线距(Li-E)从4.1mm减少到1.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遵循个体化原则,用Bolton指数指导设计和有效支抗控制,非常规拔牙模式矫治,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 正畸减数第二恒磨牙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硕;钱玉芬;赵宁

    拔牙矫治是正畸治疗中的常规手段.在正畸减数中常选择的牙位是前磨牙.但临床上有些患者(特别是青少年)在正畸治疗初期拔除了第一或第二双尖牙,但在矫治结束后,由于第三磨牙萌出间隙不足或萌出角度不佳,常常也需要拔除.这种情况下,患者共需拔除8颗牙齿,对患者来讲难以接受.因此在上世纪,就有学者提出拔除第二磨牙结合功能矫治器、头帽或口外弓等手段矫治各类错(牙合)畸形,待日后第三磨牙萌出后代替第二磨牙行使功能,以此达到减少拔牙数目,保存牙列完整性的目的[1].拔除第二磨牙虽然不是目前临床上的常规拔牙模式,但可以被视为一种补充.本文将就正畸减数第二磨牙的适应证、时机、减数第二磨牙后第三磨牙的萌出状况,及其对颜面部的影响等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前磨牙拔除模式的选择

    作者:杨煦;李洪发;李召宝

    目的:对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 44/44)或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44/55)的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病例,进行治疗前颌面部软硬组织的比较,探寻影响前磨牙拔除模式的因素,为临床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疗效满意、非骨性错(牙合)的安氏Ⅱ1病例50例,分为两组,其中拔除44/44 25例,拔除44/55 25例.对两组治疗前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分析,组间比较,选取其中有统计学差别的指标进行逐步判另分析.结果:L1-AP、TLL-E、拥挤度、Pos-NFL、L1-MP5个测量项目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得出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P=0.056+0.0037L1-MP+0.125 L1-AP(mm) -0.022 Pos-NFL+0.056 TLL-E+0.052拥挤度,概率大于0.5,选择44/44拔牙模式;概率小于0.5,选择44/55拔牙模式.结论:在进行安氏Ⅱ错(牙合)畸形矫治设计上,下切牙突度、下唇突度、拥挤度、下颌软组织颏部位置、下切牙唇舌向倾斜度共同决定了拔牙模式的选择.

  • 不同拔牙模式矫正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分析

    作者:任倩

    目的 探索不同拔牙模式矫正恒牙期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适应证及其在治疗中的注意事项.方法 恒牙期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66例,根据拔牙模式不同分为5组:不拔牙组、拔除上下颌前磨牙组、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组、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组、拔除下切牙组,均采用标准方丝弓和多曲方丝弓矫正技术及其他辅助治疗方法.结果 5种不同拔牙模式均可解除前牙反牙合,并将Ⅲ类磨牙关系调整为Ⅰ类(拔除下切牙组除外).结论 掌握不同拔牙模式的适应证及其在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不同拔牙模式矫治安氏Ⅱ类伴下切牙缺失错合畸形疗效的PAR指数评价

    作者:陆盛

    目的评价不同拔牙模式对安氏Ⅱ类伴下切牙缺失错合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Ⅱ类伴下颌切牙缺失的错合畸形患者36例,根据拔牙模式分为A组(拔4个双尖牙)、B组(拔3个双尖牙)、C组(拔2个双尖牙)。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PAR指数进行评价,比较分析3组患者牙齿排列、后牙咬合关系、覆合、覆盖、中线的PAR指数评分及总分、加权总分。结果3组患者矫治前各项目PAR指数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与A组比较,B组牙齿排列、颊合关系、中线PAR指数评分及总分、加权总分均明显下降(均P<0.05),C组颊合关系PAR指数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下降(均P<0.05);与C组比较,B组中线PAR指数评分、总分及加权总分均明显下降(均P<0.05)。3组患者权重减少分值上均>22,权重减少百分率均>70%。B组权重减少分值和权重减少百分率均明显高于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种拔牙模式都能改善安氏Ⅱ类错合畸形,其中以拔除3个双尖牙模式效果好。

  • 不同拔牙模式对上下颌牙量不调的影响

    作者:宋宇;周彦恒;林久祥

    本研究探讨正畸拔除不同前磨牙对上下颌牙量协调性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 前牙深覆盖伴单颗下中切牙先天缺失患者不同拔牙模式疗效的研究

    作者:张玺;王翔;王林;谷妍;吴可;赵春洋

    目的:使用PAR(Peer Assement Rating)指数研究前牙深覆盖伴单颗下中切牙先天缺失患者采用不同拔牙模式的正畸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前牙深覆盖伴单颗下中切牙先天缺失病例36例,分成A、B两组,A组18例,拔除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矫治,B组18例,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和下颌一颗前磨牙矫治.测量分析A、B两组治疗前后的PAR指数和头影测量值.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前后PAR指数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P<0.01),B组治疗后后牙牙合关系(P<0.05)及中线(P<0.01)改善更显著.结论:前牙深覆盖伴单颗下中切牙先天缺失的患者,采用拔除上颌两颗第一前磨牙及下颌一颗前磨牙矫治的咬合关系更好.

  • 成人轻度骨性Ⅲ类错牙合不同拔牙模式矫治的侧貌分析

    作者:刘艾芃;沈慧娟;彭娟敏;康娜

    目的:比较不同拔牙模式矫治的轻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的侧貌变化。方法:选择40例诊断为设计拔除4个前磨牙或第三磨牙矫治的轻度骨性III类错牙合的成人病例,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用头影测量分析法比较矫治前后的变化以及软硬组织的相关性。结果:拔除前磨牙组变化主要在于内收上下前牙。拔除第三磨牙组在于唇倾上前牙,软组织改变分别是内收下唇和唇倾上唇代偿(P<0.05)。软硬组织的变化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拔牙模式对轻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后侧貌的改变是有差别的,但在一定程度上都能改善凹面型和颏部形态。

  • 安氏Ⅰ类错(牙合)非常规拔牙模式的矫治体会

    作者:步中琦

    目的:观察安氏Ⅰ类错耠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后对支抗的不同需求,以及对咬合关系的影响.方法:选择安氏Ⅰ类错(牙合)需减数治疗病例25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后,常规直丝弓矫治器矫治.结果:25例均获得正常覆(牙合)覆盖,尖牙和磨牙中性关系,患者侧貌发生明显改变.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非常规拔牙模式可消耗下颌支抗,保护上颌支抗,更好地维护了磨牙的中性关系,使疗程缩短.

  • 热激活弓丝临床应用初探

    作者:裴卫东

    我科1998年6月至2000年4月采用现代直丝弓矫治技术(MBT技术)治疗10例安氏1类,牙列拥挤Ⅱ~Ⅲ度,均已完成了矫治的排齐整平阶段,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均为安氏1类,牙列拥挤Ⅱ~Ⅲ度,共10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11~22岁,平均15.1岁.拔牙模式均为:拔除(4|4)/(4|4).

  • 正畸拔牙后Bolton指数不调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段培佳;李志华;赵青;陈扬熙

    目的探讨安氏分类、术前前牙比、全牙比及不同拔牙模式对前磨牙拔除后Bolton指数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166副安氏错(牙合)患者的模型,测量术前Bolton指数的前牙比、全牙比及拔牙后的Bolton指数值,以错安氏分类、术前前牙比、全牙比及拔牙模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拔牙后Bolton指数不调的发生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当术前前牙比、全牙比较小时,前磨牙拔除后Bolton指数趋于协调;而当术前前牙比、全牙比较大时,前磨牙拔除后Bolton指数更趋于不调.不同的拔牙模式对Bolton指数的影响并不一致,当术前Bolton指数的前牙比、全牙比正常时,上下颌均拔除第一前磨牙,或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二前磨牙后,其Bolton指数值则明显高于正常.结论矫治设计时,不仅要计算完整牙列Bolton指数的全牙比、前牙比,还要对所选择的拔牙模式后的Bolton指数进行分析,并多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拔牙模式.

  • 正畸前磨牙拔牙模式对前磨牙区比率的影响

    作者:李若萱;吕亚林;张萍;张伟;李国庆

    目的:比较正畸不拔牙和拔(44+44)、(55+55)、(45+44)、(54+54)不同模拟拔牙模式后上下颌前磨牙近远中宽度比率,探讨较为 合适的拔牙模式.方法:选取93例Bolton指数前牙比和全牙比都正常的12~16岁患者模型.将4种模拟拔牙模式分为4组,不拔牙模式作为对照组,分别计算不拔牙和4种模拟拔牙模式后上下前磨牙近远中宽度比率,进行方差分析并两两比较.结果:不拔牙与前磨牙不同模拟拔牙模式相比较,上下前磨牙比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经两两比较,拔(54+54)和(45+45)模式与不拔牙组的前磨牙比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拔(44+44)和(55+55)模式与不拔牙组前磨牙比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前牙比和全牙比正常的安氏不同错(牙)畸形进行拔牙矫治时,前磨牙的拔牙模式会对前磨牙近远中宽度的比率产生影响.(45+45)和(54+54)拔牙模式较为合适,更接近不拔牙的上下前磨牙比率.

  • 不同拔牙模式矫正在恒牙期骨性Ⅲ类错颌中的疗效对比观察

    作者:盖红哲

    目的:探讨不同拔牙模式在恒牙期骨性III类错颌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取2014年11月-2017年3月医院收治的恒牙期骨性III类错颌患者5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不拔牙组、拔除上下颌前磨牙组、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组、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组及拔除下切牙组,每组患者10例,均给予相应的方法治疗.同时,5组均给予标准方丝弓和多曲方丝弓矫正技术辅助治疗,分析不同拔牙模式在恒牙期骨性III类错颌中的临床疗效.结果:50例患者选择五种不同的拔牙模式均取得治疗成功,治疗后前牙反牙合均得到解除,磨牙关系从原来的III类调整为I类(拔除下切牙组除外),患者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不同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恒牙期骨性III类错颌患者不同拔牙模式矫正均能取得理想效果,应根据每一位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拔牙方法,提高临床效果.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