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安氏Ⅱ类错颌与舌骨位置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辉;李昕;张景慧

    舌骨位置、形态及功能运动异常伴随于安氏Ⅱ类错颌的发生、发展,并与正畸治疗及正颌手术后的稳定有密切相关性.近年来尤其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关系备受关注,因此本文近年来关于安氏Ⅱ类错颌与舌骨位置关系的研究做一综述.

  • Twin-block矫治器对下颌后缩安氏Ⅱ1类错(牙合)儿童咬肌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作者:马迅;林僖;王大为;蔡斌;曹阳;王洋;卢新华

    目的 研究Twin-block矫治器(TB)对下颌后缩安氏?类错(牙合)儿童咬肌影像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下颌后缩安氏Ⅱ1类错(牙合)儿童9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CDE),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观察咬肌影像学变化.结果 治疗前超声检查示咬肌边界清楚、低回声像,肌肉中纤维纹理平直、流畅、边缘锐利;戴入TB后,咬肌回声增强,纹理变模糊,肌肉发生水肿样变,随后咬肌有恢复治疗前的趋势.能量多普勒显示,治疗前咬肌血流稀少,随着后牙的建(牙合),血流信号增强.结论 TB使下颌向前移位,在新的位置建(牙合),咬肌发生改建.其超声影像学变化为初期回声增强,纹理模糊,肌肉水肿,随着后牙的建(牙合),咬肌有恢复原来的趋势.

  • Pitchfork分析法评估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错牙合的硬组织疗效

    作者:李新桂;叶金梅;张栋杰;陈柯

    目的:应用Pitchfork分析法研究排除自然生长因素后,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替牙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Ⅱ1错引起的硬组织改变。方法选择15例安氏Ⅱ1下颌后缩患者,观察10个月作为自然生长对照组,随后采用Twin-block矫正器治疗,平均治疗约10个月。对治疗及观察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Pitchfork测量分析,评价对照期和治疗期在平均功能性平面上骨骼及牙齿的位置变化的矫治疗效。结果在5.97 mm(P<0.01)的覆盖减少量和4.86 mm(P<0.01)的磨牙关系改善中,骨骼效应占41.2%和50.7%,牙齿效应分别占58.8%和49.3%,其中4.86 mm磨牙关系改善中,包括骨性改变2.46 mm、牙性改变2.40 mm,骨性改变中下颌骨贡献率约为81.7%。结论Twin-block矫治器使发育期安氏Ⅱ1错牙患者覆盖、磨牙关系均得到较好改善,有效促进了下颌骨矢状方向上的生长发育,有利于Ⅱ类骨面型的纠正。

  • 功能矫形前伸青春期大鼠下颌对翼外肌Na+/K+-ATPase功能活性的影响

    作者:倪琳;刘洪臣;徐娟;罗颂椒

    目的:研究功能矫形前伸青春期大鼠下颌对翼外肌Na+/K+-ATPase功能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5w龄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各分为7个时间段,其中实验组大鼠佩戴可摘式上颌斜面导板功能矫治器.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测定大鼠翼外肌Na+/K+-ATPase功能活性.结果:自矫治器佩戴第1-42d,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Na+泵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Na+泵活性自第1d开始上调,第21d达到高峰,之后开始回落,在第28d、42d仍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生长发育对Na+/K+-ATPase功能活性没有显著影响,功能矫形治疗使翼外肌Na+/K+-ATPase功能活性产生了适应性增高.

  • 国产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牙列间隙配合修复1例报道

    作者:田杰;潘裕炯;周永明

    患者,女性,22岁,主诉牙列散在间隙、上下前牙前突.检查:面部比例协调、对称,上下唇肥厚、前突;牙龈薄弱;恒牙已完全萌出建 (8⊥8除外),2⊥2过小牙;右侧安氏Ⅰ类磨牙、尖牙关系,左侧安氏Ⅱ类磨牙,尖牙关系;下中线左偏2mm;前牙覆、覆盖正常;上牙弓间隙6.5mm,下牙弓间隙5.0mm,Bolton比不凋,前牙比81.6%,全牙比93.7%.双侧耳屏前无压痛,开闭口运动无异常,开闭口无弹响.

  • 成年人Angle Ⅱ'2分类患者前牙缺失的正畸与修复治疗

    作者:刘新庆

    临床上常见成年人AngleⅡ'2分类患者,因前牙缺失或重度磨损而要求修复治疗.由于此类错(牙合)畸形的(牙合)特点,造成临床修复困难,效果欠佳.作者采用正畸联合修复治疗的方法,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安氏Ⅱ类错(骀)合并下颌后缩青少年吞咽运动研究

    作者:侯力瑜;李巍然

    目的 通过对安氏Ⅱ类下颌后缩青少年吞咽时肌肉肌电图和下颌运动描记图进行研究,探索下颌后缩对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9名安氏Ⅱ类下颌后缩青少年(安氏Ⅱ类组)与28名安氏Ⅰ类青少年(对照组)进行吞咽时颞肌前束、咬肌、颏肌肌电幅值及下颌运动范围进行测量,对比两组差异.结果 研究所得的计量数据以(中位数M上(Q25),下(Q75)四分位数)表示.1.安氏Ⅱ类组右侧颞肌前束肌电幅值(3.2(1.7,4.4) μV)小于对照组(5.0(2.7,12.9)μV),双侧咬肌肌电幅值(右3.2(2.2,5.7) μV/左3.1(1.9,4.8)μV)小于对照组(右5.6(3.1,9.7)μV/左4.7(2.6,9.8)μV),双侧颏肌肌电幅值(右22.1(15.2,40.1)μV/左21.9(13.1,36.9) μV)大于对照组(右13.7(7.3,20.7)μV/左10.8(7.0,22.8) μV).2.安氏Ⅱ类组吞咽颌位垂直向偏离(1.2(0.3,2.0)mm)大于对照组(0.5(0.2,1.0) mm)、冠状向偏离(0.4(0.2,0.7)mm)大于对照组(0.2(0.1,0.3)mm),矢状向偏离(-0.4(-1.1,0.3)mm)比对照组(0.1(-0.1,0.4)mm)更为偏前.吞咽过程中下颌垂直向位移(1.6(1.1,3.0) mm)大于对照组(1.0(0.5,1.6) mm),冠状向位移(0.3(0.1,0.8) mm)大于对照组(0.1(0.0,0.2) mm),矢状向位移(-0.4(-1.8,0.5)mm)比对照组(0.0(-0.3,0.4)mm)向前更多.结论 相比于安氏Ⅰ类患者,安氏Ⅱ类下颌后缩青少年中异常吞咽及唇功能不全比例更高.

  • 基于锥体束CT成像的成人安氏Ⅱ类颅颌面骨性结构分析

    作者:夏文倩;刘翔;穆锦全;朱林;陈文静

    目的 通过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成像后研究分析安氏Ⅱ类颅面部的骨性结构特征.方法 对40名成年人患者(对照组安氏Ⅰ类20例,实验组安氏Ⅱ类20例)使用CBCT采集颅面部Dicom数据,使用Dolphin Imaging 11.0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选择描述颅面部骨性结构的22个点进行描记,对14个测量值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眶点、髁突顶点、下颌角点的不对称率呈现由上至下变大的趋势,安氏Ⅱ类的上颌磨牙宽度、下颌升支长度以及左右两侧下颌角点距离冠状面的距离相对安氏Ⅰ类有显著性差异(P<0.05);安氏Ⅱ类双侧下颌磨牙距冠状面的距离以及颏点的位置较安氏Ⅰ类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CBCT三维成像能有效分析颅面部骨组织的各项特征,本组安氏Ⅱ类患者的颅面部骨组织特征主要为下颌升支发育不足、下颌骨及颏部后缩以及下磨牙的远中移动.

  • 拔除上颌第二磨牙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稳定性研究

    作者:李伟;刘琳;吴平

    目的 探讨拔除上颌第二磨牙矫治安氏Ⅱ类错袷的临床效果及远期稳定性.方法 选择在我科进行矫治的安氏Ⅱ类错(牙合)病例中拔除上颌第二磨牙的病例10例,患者年龄13-21岁,平均年龄16.5岁,做矫治结果的临床分析,并作保持后追踪.结果 对于某些安氏Ⅱ类错袷,患者面型平直、上前牙牙轴直立,或双尖牙已有缺失,而上前牙又需要明显内收的病例,若双侧上颌第三磨牙牙胚形态、大小、位置正常,可采取拔除上颌第二磨牙同时配合口外后牵引的方法获得Ⅰ类骀关系及理想面型,2年以上的追踪观察显示疗效稳定.结论 对于非上颌/上齿槽前突型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拔除上颌第二磨牙,后移第一磨牙及上牙列可矫正远中关系,并保持前牙正常轴倾度和微笑的丰满度,实现面部美观和牙颌功能的统一.

  • Twinblok在安氏Ⅱ类错(牙合)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巍然

    目的Twinblock矫正器在安氏Ⅱ类错(牙合)治疗中的应用特点.方法21名10-12岁的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应用Twinblock进行矫治.男9名,女12名.每位患者治疗前拍摄头颅侧位、曲面断层及手腕骨X线片.对Twinblock治疗前后头颅侧位X光片进行18个项目的测量,并对治疗前后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SNA、ANB、OJ、UI/SN、UL-ELine、LL-ELine等在治疗后减小,差异有显著性;SNB、LI/MP、U1/PP、U6/PP、L6/PP、鼻唇角及颏唇角增大,差异有显著性.下颌升支、下颌体以及下颌综合长度均有增长,差异有显著性.下颌平面角在正畸治疗后无显著变化.结论Twinblock在生长发育期的Ⅱ类患者的治疗中可以减小覆盖、覆(牙合)、改善(牙合)关系并有效的改善患者下颌后缩的面型.对于存在拥挤的Ⅱ类患者,Twinblock及二期治疗时的拔牙治疗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 Herbst双期减数矫治与单纯固定减数矫治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锥形束CT研究

    作者:陈维维;桑婷;黄臻;伍军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研究Herbst双期减数矫治与单纯固定减数矫治对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形态及位置关系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者30例,其中Herbst双期减数矫治组(双期矫治组)15例,单纯固定减数矫治组(固定矫治组)15例.所有患者矫治前后均拍摄锥形束CT,测量颞下颌关节各测量项目并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双期矫治组矫治后髁突前后径[7.41 (2.55) mm]、髁突头高度[3.58(0.86) mm]均较矫治前[6.58(2.05)和2.81(0.64) mm]显著增加(P<0.05),固定矫治组颞下颌关节各骨性测量项目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期矫治组髁突头高度矫治前后变化量[0.60(0.48) mm]显著大于固定矫治组[0.02 (0.21) mm] (P<0.05),其他项目矫治前后变化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rbst双期减数矫治与单纯固定减数矫治相比,除髁突生长改建的变化外,对颞下颌关节其他骨性形态及位置均未产生差异性影响.

  • 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三维形态结构的比较

    作者:车蓓;张昊;钱才梅;张阳;王林;马俊青

    目的 采用三维影像技术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形态结构,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17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下颌平面角高角30例,均角58例,低角29例),拍摄锥形束CT,采用Mimics 10.0软件重建影像,测量并比较髁突的位置和形态、关节窝形态以及关节间隙等14个项目.结果 相对于均角和高角患者,低角患者髁突相对于颅底更偏后下[低角、均角和高角患者髁突与S点的垂直向距离分别为(20.67±1.99)、(20.56±1.85)、(20.29±2.00) mm;髁突与S点的近远中向距离分别为(9.15±1.61)、(8.45±1.41)、(8.49±1.32) mm],关节窝较深[深度分别为(7.83±1.06)、(7.58±0.82)、(7.30±1.00) mm],关节结节后斜面较陡[斜度分别为(28.91±3.94)°、(27.05±3.68)°和(27.19±3.84)°],髁突更前倾[角度分别为(69.16±4.48)°、(66.68±5.02)°和(66.22±6.57)°],髁突更短[高度分别为(17.50±2.84)、(18.11±2.60)和(18.87±2.01)mm]且更粗[长轴长度分别为(19.43±2.04)、(19.17±1.84)和(18.54±2.14) mm],髁突在关节窝中后位的比例较大(分别为26%、4%和0%).结论 不同骨面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关节窝形态以及髁突形态、位置均有一定差异,临床分析关节结构和功能时应关注这种差异性.

  • 安氏Ⅱ类1分类错殆患者翼外肌MRI表现与关节盘位置和髁突运动度关系的初探

    作者:周传丽;YANG Xiao-jiang;王邦康;白玉兴

    目的 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翼外肌MRI异常与关节盘位置、髁突运动度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10~12岁),MRI检查双侧翼外肌,卡方检验分析其与关节盘位置、髁突运动度的关系. 结果 40侧关节中18侧(45%)翼外肌异常,与关节盘位置、髁突运动度无明显相关关系. 结论 本组安氏Ⅱ类1分类错胎患者无症状翼外肌异常的比率较高,但不能确定其与关节盘位置、髁突运动度相关.

  • 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非减数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机制初探

    作者:陈玉萍;厉松

    目的 比较自锁和传统托槽非减数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后牙弓及头影测量项目的变化,探讨各自解除拥挤的机制.方法 选取40例非减数矫治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分别使用自锁托槽(自锁组,20例)和传统托槽(传统组,20例)解除牙列拥挤.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模型和头影测量项目,比较每组治疗前后差异及治疗差值的组间差异,并分析两组牙列拥挤解除的相关因素.结果 自锁组上颌第一前磨牙区牙弓宽度增加量[ (4.45 ±2.60) mm]和上颌牙弓周长增加量[(6.69±3.65) mm]显著大于传统组[分别为(2.41 ±2.74)和(3.60±2.82) mm] (P<0.05).回归分析显示两组拥挤解除的相关因素均是牙弓宽度及牙弓长度的增加,但自锁组牙弓宽度对拥挤解除的贡献大于牙弓长度.结论 非减数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牙列拥挤时,自锁组和传统组均通过牙弓宽度及牙弓长度的增加来解除拥挤,但自锁组更倾向于通过牙弓宽度增加解除拥挤,表现出更强的扩弓效果.

  • 磁力Twin-block矫治器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矫治效果的研究

    作者:吴建勇;刘剑;李启顺;许天民;林久祥

    目的 评价并探讨磁力Twin-block矫治器矫治Ⅱ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和矫治机制,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对13例替牙列晚期或恒牙列早期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进行磁力Twin-block矫治器矫治,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分别于戴矫治器前1周内(T1)、戴Twin-block矫治器后4个月(T2)、矫治结束后1周内(T3)和矫治结束1年后(T4)对患者的双侧颞下颌关节行螺旋CT扫描和多平面图像重建;对Twin-block矫治前后39项头影测量项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11例患者T2期髁突矢状位和副矢状位以及大部分患者其他重建平面图像上均显示髁突后上部有生长改建的双轮廓影像;部分患者T2和T3期图像中出现髁突"分叉"的影像.头影测量显示,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Co-Gn增加(5.31±2.10)mm,B-vert.pl增加(3.23±1.39) mm,U1-SN减少(4.73±4.39)°,L1-MP增加(4.65±4.42)°,L6-vert.pl和L6-MP分别增加(4.85±1.18)mm和(2.69±1.48)mm.患者Ⅱ类骨面型改善.结论 磁力Twin-block矫治过程中患者髁突后上部发生明显的骨生长改建;该矫治器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Ⅱ类错(牙合)患者有显著的矫治作用.

  •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功能矫治前后患者髁突运动轨迹特征初探

    作者:张学军;白玉兴;杨晓江;王邦康

    目的 探讨功能矫治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患者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20例和对照组(安氏Ⅰ类)20人,记录患者组功能矫治前后及对照组开闭口运动时髁突运动状况,对结果进行秩和检验.结果 ①相比对照组,患者组矫治前髁突轨迹明显垂直化,髁突垂直向位移[左侧为2.21(1.01)mm,右侧为1.12(1.02)mm]及倾斜度[左侧为12.89(9.12)°,右侧为12.12(8.89)°]偏大(P<0.05);②矫治后髁突轨迹在各个方向上的位移及倾斜度接近正常(P>0.05).结论 多数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髁突运动轨迹有较稳定且可重复的特征;功能矫治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功能调整有积极的作用.

  •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髁突运动轨迹与关节盘位置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学军;周传丽;白玉兴;杨晓江;王邦康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髁突运动轨迹变化与关节解剖结构的相关性,以期为颞下颌关节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男女各10例,年龄11~12岁),于治疗前进行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检查和MRI影像检查,依据关节盘位置分为关节盘位置正常组和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组,比较两组髁突运动轨迹.结果 开闭口运动中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组患者双侧髁突侧向运动量[左右侧分别为(0.32±0.10)和(-0.91±0.49)mm]、垂直向运动分量[左右侧分别为(4.20±0.70)和(3.44±0.21)mm]、髁突矢状向倾斜度[左右侧分别为(32.48±7.70)°和(33.47±12.60)°]与髁突水平向倾斜度[左右侧分别为(-2.60±2.02)°和(-9.23±5.58)°]与关节盘位置正常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开口运动中的髁突横向移动可能是引起关节盘前移位的诱因.髁突运动轨迹变化可为早期的功能治疗提供有用的信息.

  • 种植体支抗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成年Ⅱ类高角骨面型错(牙合)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嫣;HUANG Min-fang;方志欣;CHEN Shi-wen;欧晓丽

    目的 探讨种植体支抗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成年Ⅱ类高角骨面型错(牙合)的机制与疗效.方法 对11例成年Ⅱ类高角骨面型错(牙合)患者采用固定矫治技术配合种植体支抗关闭拔牙间隙,根据上前牙压低和内收方式的小同选用牵引钩的长度及牵引方向.矫治后期用多曲方丝弓技术调整(牙合)关系,并将传统Ⅱ类颌间牵引改良为颌内牵引.对矫治前后头影测量项目进行配对资料的t检验.结果 矫治后SNA角减少(2.86±1.05)°,ANB角减少(2.82±0.96)°,眼耳平面-下颌平面角(FMA角)减少(2.95±1.35)°.上前牙牙根得到较好的控制,未见上前牙舌倾与伸长;下前牙未见唇倾;磨牙未见伸长,上颌磨牙远中移动(3.00±2.19)mm.结论 用种植体支抗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成年Ⅱ类高角骨面型错(牙合),上齿槽座点(A点)可不同程度后退,正侧貌改善明显,并可有效免Ⅱ类颌间牵引在Ⅱ类高角骨面型错(牙合)矫治中的副作用.

  • 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Ⅱ类错(牙合)的临床应用初探

    作者:陈莉莉;许天民;林久祥

    目的 通过观察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的Ⅱ类错(牙合)患者颅面、牙(牙合)的特征性改变,探讨该技术的矫治要点.方法 应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12例(女性7例,男性5例,平均14.3岁)Ⅱ类错袷双颌或上颌前突患者.所有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按照Tip-Edge Plus 直丝弓技术矫治程序进行矫治,矫治前后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患者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鼻唇角增大17.22°(P<0.01);上、下唇突距分别减少4.57 mm、3.72 mm(P<0.01);上、下切牙显著内收,突度分别减小4.73 mm、1.89mm(P<0.05).依靠口内支抗,矫治前后上颌支抗磨牙的移动仅为0.89 mm(P>0.05).结论 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利用口内支抗、细丝轻力,快速倾斜移动牙齿后简捷、准确转距并正轴的方法 ,可有效矫治Ⅱ类错(牙合)双颌或上颌前突患者.

  • 亚历山大矫治技术非减数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模型分析

    作者:曹甜;魏松;周彦恒

    目的 探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非减数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牙弓变化,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使用亚历山大技术非减数矫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21例,对矫治前后的研究模型进行数字化三维测量.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矫治前后牙弓宽度和长度的变化.结果 矫治前后上颌第一前磨牙间宽度分别为(37.00±2.95)和(38.76 ±1.61) mm;上颌第二前磨牙间宽度分别为(42.93±2.77)和(44.37 ±1.97) mm;上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从矫治前的(47.50±3.08)、(42.39 ±3.01) mm增加为矫治后的(49.06 ±2.19)、(43.34 ±2.17) mm;下颌牙弓长度从(27.53±2.61) mm增加为(28.80 ±1.81) mm,而上颌牙弓长度则从(32.82±2.51) mm减少为(31.97±2.17) mm;矫治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亚历山大技术非减数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可通过扩大上颌牙弓宽度得到间隙,内收唇倾的上前牙,减小前牙覆盖.

116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