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早期矫治

    作者:孙瑞;阿迪拉·帕热哈提;左森;王越;古力巴哈·买买提力

    临床上骨性Ⅲ类成年患者的矫治多复杂且困难,而在其青少年时期进行早期矫治可大大降低矫治难度.目前临床上针对青少年时期的骨性Ⅲ类患者多采用合垫、双曲舌簧、FR-Ⅲ型矫治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头帽颏兜、"2×4"方丝弓固定矫治等方法刺激发育不足的上颌骨向前生长,抑制下颌骨的过度生长,同时促进患儿上下颌骨、口周肌系统和牙齿的正常发育.针对不同的发育阶段,正确判断佳矫治时机,选择恰当的预防矫治措施,及时或尽早地去除病因,预防和阻断错(牙合)畸形的发生、发展,从而达到颅面牙(牙合)形态与功能大限度的美观与协调.

  • 掩饰性治疗成人轻中度骨性Ⅲ类软硬组织变化的研究

    作者:武杰

    目的 分析成人骨性Ⅲ类错k非拔牙代偿性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方法 选取成人骨性Ⅲ类错k非拔牙患者11例,运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早期轻力Ⅲ类牵引进行矫治,通过头影测量分析得出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软组织UL-EP、UL-Sn-Pogs增大,Z角、∠Cm-Sn-UL、LL-Sn-Pogs减小;硬组织∠ANB、Wits值、∠NA-PA、Ptm-U6距、∠U1-SN、∠U1-NA、U1-NA距增大,∠U1-L1、∠L6-MP、L6-McNamara距减小,以上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早期短Ⅲ类轻力牵引可以有效治疗轻中度骨性Ⅲ类错k,治疗前后患者侧貌得到明显改善.

  • 传动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Ⅲ类错颌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伟

    目的 分析传动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Ⅲ类错颌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方法 选取安氏Ⅲ类错颌非拔牙患者10例,使用传动直丝弓技术进行矫治,通过对比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分析得出软硬组织变化.结果 治疗后软组织UL-EP、UL-Sn-Pogs增大,Z角、LL-EP、LL-Sn-Pogs减小;骨组织指标∠ANB、Wits值、∠NA-PA增大,∠NP-FH减小;牙性指标中∠U1-SN、∠U1-NA、U1-NA距增大,∠U1-L1减小,以上指标通过t检验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动直丝弓矫治器能够有效矫治安氏Ⅲ类错颌,治疗前后患者的软硬组织得到明显改善.

  • 手术先行模式治疗骨性Ⅲ类患者软硬组织变化的分析研究

    作者:翟轩萌;刘新强;朱青;王亚奇

    [目的]研究手术先行模式(Surgery-First Approach,SFA)治疗骨性Ⅲ类错合畸形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以及相关性.方法选取近五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SFA治疗的骨性Ⅲ类错合畸形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行上颌LefortI型截骨术+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BSSRO),未行颏成形术.测量每位患者治疗前(T1)以及治疗结束(T2)的头颅侧位片,对近20个软硬组织相关标志点进行测量,并对硬组相应软组织点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颌面部相应软硬组织的变化中,上颌硬组织变化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点变化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与其相应的硬组织变化相关性差(r<0.6,P>0.05).下颌软硬组织变化较大(P<0.001),有统计学意义.下颌唇部和颏部软硬组织变化呈高度的显著相关性(0.60.8,P<0.001).结论骨性Ⅲ类患者经SFA治疗后,其软硬组织相关性表现为:上颌软硬组织变化相关性较差;下颌软硬组织变化有相关性,尤其下牙槽座点和颏部软硬组织变化呈高度显著相关性.

  • 儿童骨性Ⅲ类伴前牙开颌的矫治探讨

    作者:尹文新

    目的:探讨应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轻中度骨性Ⅲ类伴前牙开颌病例.方法:选取恒牙期骨性Ⅲ类伴前牙开颌患者11例,其中女8例,男3例,应用多曲方丝弓技术进行矫治,并记录患者前后的投影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前牙建立正常覆颌覆盖关系,尖牙和磨牙达到中性,但是患者在治疗期间存在明显的垂直向生长,骨性开颌倾向有所加重.结论:多曲方丝弓技术可以有效的治疗轻中度骨性Ⅲ类伴前牙开颌病例.

  • 多曲方丝弓矫治轻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作者:王照林

    目的 研究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轻中度骨性前牙反(牙合)患者13例,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12~17岁,平均14.5岁.患者ANB角-0.5°~-3.5°,平均-2.65°,上下牙列基本无拥挤和间隙,均采用不拔牙矫治,下颌即使可功能性后退,也只能后退至对刃(牙合).上下牙列排齐整平后,下颌用0.43 mm× 0.64 mm的多曲方丝弓技术进行矫治,上颌用0.46 mm×0.64 mm的不锈钢方丝标准弓形,并且末端回弯以加强支抗.治疗前后均拍摄全景片及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矫治前后11项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 矫治后,上下颌切牙代偿增加,L1-MP平均减少4.66°,下颌磨牙大幅度远中移动.ANB角少量增加,下颌平面角变化不大.结论 多曲方丝弓技术通过上下前牙的差异性移动可有效矫治轻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 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牙合)手术后唇部形态变化研究

    作者:孙伟;侯敏;贾继宁

    目的 评价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牙合)术后正面观察唇部形态变化和微笑改善程度.方法 2007-2015年在天津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为正(牙合)手术组,另与正常(牙合)组比较,每组25例,均为成年男性.手术前后两组均拍摄正面照片,每张照片标记35个标志点.将标志点数字化,置于以鼻下点为原点XY坐标系中.分别比较静止和微笑时治疗前后唇部形态变化以及组间差异.结果 正(牙合)手术组治疗前微笑时,上唇和下唇的位置较正常(牙合)组偏下,上唇和嘴角上移幅度小于正常(牙合)组.治疗后微笑时,两侧嘴角水平方向明显宽于手术前.正(牙合)手术后,患者微笑特征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与正常(牙合)组比较,仍然有差异.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在正(牙合)手术后,唇部形态有明显改善.

  • 青春发育高峰期骨性Ⅲ类女性下颌骨生长量预测的研究

    作者:张宝茹;吕婴;苏莉

    目的 探讨一种预测青春发育高峰期骨性Ⅲ类女性下颌骨生长量的方法.方法 选择青春发育高峰期骨性Ⅲ类女性22名.分别以下颌综合长、下颌体长、下颌升支长为因变量,以颈椎骨龄、下颌生长时间(月)、下颌角(Ar-Go-Me)、SN-MP角、FH-MP角、ANB角、Y轴角、SGo/NMe比值及上颌口外前方牵引时间(月)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青春发育高峰期骨性Ⅲ类女性下颌骨综合长的增长量与生长时间成正相关关系,与上颌口外前方牵引时间成负相关关系,其预测方程为:Y =6.246 +0.181×X1-0.275×X2( R2=0.783)(Y:Co-Gn增长量,X1:生长时间,X2:上颌口外前方牵引时间).结论 青春发育高峰期骨性Ⅲ类女性下颌骨综合长生长量的预测方程可能对该类患者下颌骨生长量的预测提供一定的帮助.

  • 骨性Ⅲ类与Ⅰ类患者面部骨骼对称性的锥形束CT影像学初步研究

    作者:丛超;梁成;谷岩

    目的 基于锥形束CT影像资料比较面部基本对称骨性Ⅲ类与骨性Ⅰ类患者骨骼对称性的差异,探讨骨性Ⅲ类患者面部骨骼对称性与ANB角度的相关性.方法 按筛查标准筛查2012~2013年度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并拍摄大视野CBCT的面部基本对称患者的影像资料,根据ANB角度(2.7°±2.0°)分为骨性Ⅲ类组(26例)与骨性Ⅰ类组(19例).运用Dophlin 11.7软件对患者的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进行定点,测量其不对称系数.应用Medclac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骨性Ⅲ类与骨性Ⅰ类患者各骨性标志点不对称系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骨性Ⅲ类患者骨性标志点不对称系数与ANB角度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面部基本对称骨性Ⅲ类与骨性Ⅰ类患者骨骼对称性无显著性差异;ANB角度与面部骨骼不对称系数之间无相关关系.

  • 成人骨性Ⅲ类与Ⅰ类错(牙合)下颌体横截面差异性的CBCT研究

    作者:宋宇;林辉;于艳玲

    目的 利用CBCT测量分析成人下颌体横截面的相关形态学指征,比较骨性Ⅲ类和骨性Ⅰ类下颌体横截面的相关指标的差异.方法 选取青岛市口腔医院就诊的骨性Ⅲ类错(牙合)18例患者,骨性Ⅰ类错(牙合)16例患者,年龄18~33岁,平均24.5岁.均拍摄CBCT,测量右侧下颌体7个截面的牙齿倾斜度、下颌体截面倾斜度和根尖牙槽骨唇舌侧厚度,对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①骨性Ⅲ类在前牙区和磨牙区牙齿倾斜度较骨性Ⅰ类大(P<0.05);②骨性Ⅲ类与骨性Ⅰ类下颌体截面倾斜度在各个区域无统计学的差异;③骨性Ⅲ类前牙区根尖唇侧牙槽骨厚度(下颌中切牙平均(2.30±0.39)mm较骨性Ⅰ类平均(3.75±1.31)mm)薄(P<0.05),根尖舌侧牙槽骨厚度(下颌中切牙平均(4.75±0.45)mm较骨性Ⅰ类平均(4.03±0.45)mm厚(P<0.05).结论 通过CBCT分析比较,骨性Ⅲ类较骨性Ⅰ类在下颌体横截面的某些形态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在临床正畸与正颌外科时应注意这些差异.

  •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不同拔牙模式矫治的PAR指数评价

    作者:冉屹东;邹冰爽

    目的 评价不同拔牙模式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109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59例,平均年龄16.11岁±4.47岁.根据拔牙模式分为:T0组(不拔牙)、T1组(拔前磨牙)、T2组(拔磨牙)和T3组(拔下切牙).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模型应用PAR(Peer Assessment Rating)指数进行评价,对各组治疗前后的加权PAR总分值、加权PAR总分值减少、加权PAR分值减少率及改善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治疗后加权PAR总分值减少和加权PAR总分值减少率在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减少从多到少的顺序依次是拔前磨牙组、拔磨牙组、不拔牙组和拔下切牙组;②四种不同拔牙模式组中均无变坏或无改变,极大改善97例,占总例数的89%,改善12例,占总例数的11%;③不同拔牙模式组之间的矫治等级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拔前磨牙组中极大改善所占比例大,而拔下切牙组中极大改善比例小.结论 四种不同拔牙模式都能起到改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牙(牙合)关系的目的 ,但拔下切牙的模式应慎重选择.

  • 恒牙早期青少年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髁突形态特点及差异性

    作者:王欢;丁寅

    目的 比较恒牙早期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髁突形态特点及差异,为骨性Ⅲ类青少年颅面部生长发育的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计算机辅助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全口曲面断层片进行测量,比较各组间髁突形态特点.结果 恒牙早期各组髁突形态测量值髁突上部高度h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P<0.05);升支高度RH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h/RH有显著性差异(P<0.01),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P<0.05);H/W值,不同垂直骨面型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P<0.05).结论 恒牙早期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髁突形态存在差异.

  • 成人骨性Ⅲ类手术患者唇颏部软组织形态改变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杨一帆;梁源;王亚丽;丁寅

    目的 研究骨性Ⅲ类成人患者唇颏部软组织形态特点及不同手术方式后软组织改变情况.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成年骨性Ⅲ类手术治疗患者94例,其中单纯下颌手术31例,单纯上颌手术10例,双颌手术53例.通过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对术前不同性别软组织形态及不同手术方式唇部软组织改变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男女骨性Ⅲ类成人患者在上唇长度、颏唇沟的深度及颏唇沟角度上有统计学差异.下颌后退手术组患者下唇厚度、下唇长度、颏唇沟深度、下唇倾角、颏唇沟角及软组织到参考平面的距离均有显著性变化.上颌前徙手术组患者上唇部软组厚度、上唇长度、鼻唇沟深度、鼻唇角、上唇倾角、下唇倾角、软组织到参考平面的距离也有显著性变化.双颌手术组上下唇软组织厚度、上下唇长度、颏唇沟深度、上唇倾角、鼻唇沟角、下唇倾角、颏唇沟角及软组织到参考平面的距离均有显著变化.结论 男女骨性Ⅲ类成人手术患者唇部软组织厚度差异不大,在唇长度及颏唇部形态上存在一定差异.双颌手术较单颌手术而言,能同时对上下唇部软组织形态加以改善,适合鼻唇、颏唇形态均不佳的患者.

  • 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髁突形态及位置的三维CT分析

    作者:曲冠霖;杨鸣良;颜光启;张扬

    目的 通过三维测量CT的方法来研究成人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髁突的形态及位置特征.方法 对6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颅面部进行螺旋CT扫描,采集DICOM数据,利用Mimics17.0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标志点及测量相关参考平面,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非偏斜组两侧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偏斜组偏斜侧髁突冠状面CP、髁突水平面CP、髁突矢状面-FH大于非偏斜侧,髁突水平面FH、髁突矢状面-MSP、髁突高度、髁突内外径、髁突外斜面长度小于非偏斜侧.结论 骨性Ⅲ类偏颌患者的髁突形态与位置存在不对称.偏斜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后、内旋转,偏斜对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前、外旋转.偏斜侧髁突高度、内外径和外斜面长度小于偏斜对侧.

  •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患者髁突位置变化的长期观察研究

    作者:王秀婧;周彦恒;孙燕楠

    目的 测量骨性Ⅲ类患者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各个阶段关节间隙的变化,分析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髁突位置的长期稳定性.方法 选择15例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的骨性Ⅲ类患者,收集患者术前(T1)、术后1周(T2)、术后正畸结束时(T3)、3~12年随访复诊时(T4)的双侧关节许勒位片,采用国内外常用的两种方法对各个阶段关节间隙进行测量,计算各个阶段关节间隙ln(p/A)值,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T2-T1、T3-T1、T4-T1的变化.结果 15例患者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双侧关节的前、后、上间隙均发生明显变化;采用国内常用的张震康法测量左侧关节的前、后、上间隙术后一周分别为(2.22±0.30) mm、(5.14±1.49) mm、(5.00±0.63) mm,术前分别为(1.87±0.45) mm、(2.96±0.32) mm、(2.83±0.67) mm,P值分别为0.025、0.005、0.003,有统计学意义;右侧关节的后、上间隙术后1周分别为(6.02±0.19) mm、(6.05±1.27) mm,术前分别为(2.88±0.98) mm、(3.32±0.18) mm,P值均<0.001,有统计学意义;T3、T4分别与T1比较,关节前、上、后间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国外常用的Kamelchuk法测量结论一致.结论 正颌手术后1周关节间隙有一定程度增大,尤其是关节后间隙和上间隙,而到了治疗结束时,关节间隙恢复至术前状态并会维持长期(3~12年)稳定,在各个阶段髁突位置均表现为中性位.

  • 上颌前方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惠怡;谢尔婷;周婷婷;雷勇华

    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错(牙合)畸形,在我国儿童与青少年中的发病率约12.81 %.现临床上多使用上颌前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其效果明显,但对于上颌前牵引口内矫治器的选择、支抗的选择、腭中缝扩展的影响、矫治时机及矫治后的稳定性等颇有争议.现就上颌前牵引近几年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唇腭裂正颌外科术前正畸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阎燕;贾绮林

    目的以16例唇腭裂修复术后重度骨性反患者为例,对正颌外科术前正畸治疗的适应症、矫治时机等问题进行探讨。方法选择16例唇腭裂修复术后重度反患者,其中双侧腭裂6例,单侧腭裂10例,采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配合使用四角腭弓等扩弓装置,开展上颌牙弓,排齐上下牙列。结果术前正畸治疗后,上下牙弓形态恢复正常,上下颌牙齿排列整齐,上下颌前牙去代偿,其正常轴倾度恢复。上牙弓宽度明显开展,上下牙弓宽度经模型拼对后协调。结论术前正畸治疗是保证手术成功,防止术后复发的关键步骤,通过正畸与正颌外科联合治疗,不但可使患者的面型得到改观,也使关系得到良好恢复。

  • 锥形束CT与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评价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比较

    作者:邝炜平;蔡斌;冯志才;何旭顺;王大为

    目的 比较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生成的半颅头颅侧位定位片与传统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的差异,探讨CBCT生成的半颅头颅侧位定位片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诊断和评价作用.方法 选取 30 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手术患者.每位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拍摄CBCT和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通过CBCT生成相应的半颅头颅侧位定位片.对两种头侧片分别进行测量,用 Winceph 8.0软件对测量值进行比较.用Mimics 10.01软件对CBCT生成的三维模型进行测量.通过算式将CBCT生成的半颅头颅侧位定位片线距测量值进行校正,将校正值与相应CBCT三维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 传统头颅侧位定位片的SNA、SNB、下颌平面角、下颌升支长与CBCT生成相应值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BCT生成的半颅头颅侧位定位片线距测量值与相应CBCT三维测量值存在差异,但校正后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BCT生成的半颅头颅侧位定位片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诊断和评价方面更准确,可以代替传统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

  • 种植体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下颌牙列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评价

    作者:范少轻;周彦恒

    目的:研究使用种植体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下颌牙列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方法:选择轻到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20例,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16~38岁,平均(21.5±5.6)岁.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使用下颌外斜线区种植体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下颌牙列.患者在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共计26个软硬组织测量项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矫治结束后患者磨牙关系均达到中性关系,侧貌改善.治疗后ANB角增大(0.80±1.02)°,P<0.05,Wits值增大(1.67±1.74) mm,P<0.05;L1-NB距离减小(2.64±1.50) mm,P<0.05;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远中移动(3.26±1.95) mm,P<0.05;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尖远中移动(0.79±1.27) mm, P<0.05;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颊尖远中移动(3.06±1.80) mm,P<0.05.下颌牙齿与下颌平面的夹角:L1/MP角度减小(6.37±8.53)°,L5/MP角度减小(10.59±8.50)°,L6/MP角度减小(11.48±7.22)°,L7/MP角度减小(15.72±7.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唇和审美平面距离减小(1.70±1.59) mm, P<0.05.结论:种植体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下颌牙列能够有效治疗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侧貌改善良好;下颌牙齿发生有控制的倾斜移动.

  • 骨性Ⅲ类的正畸治疗

    作者:汪郁

    目的 通过对骨性Ⅲ类采用面前方牵引,快速扩弓,多曲方丝弓技术,拔出下颌第三磨牙,Ⅲ类牵引等矫治技术,评价临床矫正效果.适应症的选择为正畸治疗骨性Ⅲ类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骨性Ⅲ类29例,女性19例,男性10例,年龄11~23岁,平均年龄15岁,下颌均不能后缩,其中3例骨性Ⅲ类伴前牙开,4例骨性Ⅲ类伴下颌偏斜,对恒牙和早期采用快速扩弓加面前方牵引,成人拔出下颌第三磨牙,对骨性Ⅲ类半前牙开的采用多曲唇弓方丝弓矫正技术,推下颌磨牙向远中同时配合短Ⅱ类牵引解除前牙反,调整磨牙关系.结果 通过上下牙齿前后的不同移动,代偿或掩饰颌骨发育异常,29例骨性Ⅲ类患者经正畸治疗后前牙覆覆盖正常,磨牙关系中性,侧貌软组织有所改变.结论 对一些轻度和中度Ⅲ类病例,采用正畸掩饰治疗,也能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66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