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斑块病变程度与青年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蔡丽丽;陈洁;袁媛;张晶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斑块病变程度与青年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疑似青年冠心病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冠脉造影确诊72例冠心病患者,排除其他26例非冠心病患者,用病变Gensini总积分和病变支数评价冠脉造影病变程度,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随单个危险因素病例百分率的增加,病变程度不同的各组中,病变Gensini总积分和冠脉造影病变支数随之增加.高LDL-C为青年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LDL-C为青年冠心病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不可忽略男性、吸烟及高血压等其他危险因素.

  • 立普妥逆转冠状动脉斑块1例报告

    作者:徐昕;黄倩

    本文报告了1例立普妥逆转冠状动脉斑块,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阐述他汀类药物在逆转冠状动脉斑块中的作用.

  • 64层螺旋 CT 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小燕

    目的:研究64层螺旋 CT 在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8例 ACS 患者当做观察组,40例 SA 患者当做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斑块的形态和数量和 CT 值的变化情况。结果在78例患者中总共检测到的斑块有163个,其中在3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中检测到77个斑块,在4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检查到86个斑块。对照组的Ⅱ型和Ⅲ型斑块比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在163块斑块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总共有77块斑块,有44个斑块的冠状动脉重构指数大于等于1,正向重构率为57.1%。稳定性心绞痛总共86块,有21个斑块的冠状动脉重构指数大于等于1,正向重构率为24.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有38致病斑块,其 CT 值约为(29±23)HU,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有40致病斑块,其 CT 值约为(68±29)HU。在3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有20例患者有粥样斑块出现在非致病节段中,这些患者的致病节段的 CT 值约为(23±24)HU,非致病节段的 CT 值约为(51±27)HU。结论64层螺旋 CT 能够有效鉴别斑块的稳定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256层螺旋CTA诊断冠状动脉斑块及管腔狭窄的临床价值探讨

    作者:姜巧生;傅洁婷;舒锦尔

    目的:分析256层螺旋CTA诊断冠状动脉斑块及管腔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5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256层极速螺旋CT对其进行检查,对其检查结果 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不同类型斑块引发的管腔狭窄程度对比,P<0.05;斑块钙化是造成管腔轻度狭窄的主要原因,导致管腔中、重度狭窄的主要原因为混合斑块与非钙化斑块.结论:256层螺旋CTA诊断冠状动脉斑块及管腔狭窄的临床价值显著.

  • 冠状动脉CT 血管造影——上升中的凤凰

    作者:卫华

    冠状动脉CT 血管造影(CCTA)是一个无创的检测工具,它可用于鉴别心肌缺血和冠状动脉斑块.CCTA 经常被误解为一个独立的冠状动脉疾病(CAD)诊断方法,事实上,它是现有多种检查手段的一个补充,这些检查办法如运动心电图、铊扫描、核灌注和心导管插入(或称有创冠脉造影).严重的缺乏协调、对辐射的担心以及费用不能报销等因素一直阻碍着CCTA 市场的增长.典型的心脏CT 血管造影是通过向冠状动脉注射造影剂(射线不能通透的染料),然后用CT 对心脏进行血管造影.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证型及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

    作者:邵静;朱晓萌

    目的 观察不同中医证型及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分布规律.方法 收集2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气虚血瘀证38例,气滞血瘀证24例,痰阻心脉证19例,心血瘀阻证39例,阴寒凝滞证18例,气阴两虚证23例,心肾阴虚证32例,阳气虚衰证47例.另收集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其ACE等位基因插入/缺失(L/D)及ACE基因型,采用多层螺旋CT判断冠状动脉斑块的硬化程度,分析不同中医证型及冠状动脉斑决性质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ACE基因多态性分布规律.结果 2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软斑块者120例、中等密度斑块者54例、钙化斑块者6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ACE-DD基因型者32.9% (79例),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的15%(9例) (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D等位基因者54.2% (130例),较健康志愿者的46.7%(28例)显著升高(P<0.05).气虚血瘀证、痰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患者中DD基因型分布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P<0.01),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患者中ACE-ID基因型分布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P<0.01).心血瘀阻证、痰阻心脉证、气阴两虚证患者中D等位基因染色体数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P<0.01).冠状动脉软斑块者与中等密度斑块者ACE-DD基因型比例均显著高于钙化斑块者(P<0.05).结论 ACE基因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痛不稳定心绞痛的易感基因,且在中医辨证之气虚血瘀证、痰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患者中分布较多,ACE-DD基因型在软斑块及中等密度斑块患者中分布较多.

  • 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MSCT表现的临床研究

    作者:董军亚;姜铁民;林章超;柴小红;岳继华;李学文;赵季红;张梅;李晨;侯艳艳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MSCT影像学特点,以及hsCRP在预测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 2008年6月-2008年11月因不稳定心绞痛行CTA检查的254例患者,按照有无糖尿病分为2组,检测生化指标和hsCRP,比较CTA影像学上冠脉病变情况和钙化特点.结果 糖尿病组血浆hsCRP水平[(4.79±2.57)mg/L]高于非糖尿病组[(2.18±1.3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三支血管病变比率为34.9%,钙化病变比率为64.2%,糖尿病组二者比率分别为14.5%和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糖尿病组患者CTA影像较非糖尿病组患者更弥漫,钙化更明显,血浆炎症介质水平hsCRP升高.

  • 双源CT冠状动脉斑块成像在冠心病临床分型的价值

    作者:谢晓洁;韩丹;牛慧慧

    目的 采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CCTA)与血管内超声(IVUS)评估斑块形态学及成分与冠心病临床类型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35例冠心病患者行CCTA与IVUS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测量的病变部位血管面积、斑块面积、小管腔面积、局部面积狭窄率、血管重构指数(RI)、斑块偏心指数(EI);以IVUS检查为标准分析斑块的性质;根据临床标准将患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比较两组斑块的性质及血管RI、斑块EI.结果 35例患者共59支为病变血管,其中病变节段200段,以DSCT与IVUS共同测量146个病变节段的血管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狭窄程度、RI及E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及SAP组脂质斑块、钙化斑块节段数目(x2=20.527、14.582,P<0.05)、斑块偏心性(x2=42.575,P<0.05)及血管重构(x2=21.489、1.724、14.184,P<0.05)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SCT与IVUS在冠状动脉斑块的检测方面具有一致性,ACS多为脂质斑块,斑块多呈偏心性分布,病变血管存在正性重构.

  • 128层螺旋CT低碘流率、低管电压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

    作者:朱维俊;窦小峰;陈敏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低碘流率、低管电压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斑块检出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斑块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的碘流率1480 mgI/s,管电压100 kV,对照组的碘流率1850 mgI/s,管电压120 kV。比较2组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PI、RI、SID、钙化CT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冠状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或闭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钙化CT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128层螺旋CT低碘流率、低管电压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程度准确性高,可用于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的严重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作者:布春青;朱翠玲

    冠状动脉由于具有管径细小、走行迂曲等特点而使其无创性成像较困难.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它是一种具有潜在危险的有创检查,所以冠状动脉的无创成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医学影像学设备的发展,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冠状动脉成像已成为无创性诊断冠心病和随访冠心病治疗效果的有效影像学手段,有望部分取代冠状动脉造影.

  • 320排动态容积CT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李晓燕;耿雪;李爱国;晋群;韩淑芳;张华丽;康玲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是冠心病进展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目前,可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血管内镜、血管内超声、磁共振、多层螺旋CT[1].前两种均为有创检查方法,不易在人群中广泛开展[2].

  • 糖尿病胸痛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斑块特点与非糖尿病患者的对比分析

    作者:韩维海

    目的:分析糖尿病胸痛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斑块特点与非糖尿病患者的对比情况。方法选取该院78例胸痛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的资料,随机分为实验组(糖尿病组)和对照组(非糖尿病组),每组39例。对照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的类型和分布特点,评价各组冠状动脉的狭窄情况以及斑块性质。结果对两组患者共计1500段血管进行分析,实验组患者存在斑块236段,而对照组患者存在斑块98段,实验组单支血管病变比例低于对照组,实验组2支及以上血管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病变主要以软斑块和混合斑块为主。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清晰的反映糖尿病和非糖尿病胸痛患者动脉斑块之间的差异并且对斑块分布和特征的识别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糖尿病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斑块特点研究

    作者:张海霞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斑块特点。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胸痛患者150例,其中伴有糖尿病的75例患者设为实验组,无糖尿病的7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病程5年之内的患者设为实验组1,病程5~10年的患者设为实验组2,病程在10年之上的设为实验组3。将所有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的类型与分布,观察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的性质。结果该研究对2100段血管进行了成像分析,其中实验组患者存在斑块347段,对照组患者存在斑块140段;实验组患者单支病变20%,对照组患者单支病变61.33%;实验组患者2支及以上病变54.67%,对照组患者病变24%;实验组患者的斑块多数为软斑块或混合斑块;实验组1患者斑块发生率明显低于实验组2和实验组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以清晰的显示糖尿病患者的斑块类型、数量以及特征,为临床判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展望

    作者:吴小凡;马长生

    近年来,血管内超声(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心血管病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灰阶IVUS表达的仅仅是超声波的振幅信息而不能反映频率信息,不能对冠状动脉斑块的成分进行有效的评价.虚拟组织学IVUS( virtual histology IVUS,VH-IVUS)综合反映了超声波的振幅和频率信息,能有效识别寓含脂质坏死核( necrotic core,NC),从而弥补了灰阶IVUS的不足.本文旨在综述VH-IVUS在心血管疾病尤其介入心脏病学领域的临床应用和研究热点.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肌无力、胸腺瘤一例

    作者:杨瑶瑶;张慧敏;关婷;张宇清;俞梦越;吴海英;蒋雄京;秦学文;吴永健;周宪梁;惠汝太;郑德裕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4岁,因发作性胸痛2年于2011-04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年出现发作性胸痛,每次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活动时出现,每年发作1~2次.入院前3个月凌晨睡眠时症状再发,持续约十余分钟,遂至当地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90%狭窄,回旋支100%闭塞,第一钝缘支90%狭窄,右冠状动脉斑块.因患者有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病史,拟行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联合胸腺切除术,术前超声发现左侧颈内动脉闭塞,进一步行主动脉增强计算机扫描摄影术(CT)提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颈内动脉、双侧椎动脉狭窄,脾动脉、双侧髂内动脉重度狭窄,腹腔干开口处中重度狭窄,右肾动脉近段轻度狭窄,可见前纵隔占位;考虑手术风险高,放弃外科手术,规律药物治疗,患者仍有胸痛发作.既往:高血压病史19年、2型糖尿病史19年、高脂血症史1年.入院前5年患脑梗死,无后遗症.入院前2年发现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主要症状为眼睑下垂、声低、咀嚼肌易疲劳,定期随访基本稳定.入院查体:血压140/8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72 bpm,双侧眼睑略下垂,右侧颈部可闻及血管杂音,心、肺、腹无殊,双下肢无浮肿,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弱.诊治经过:完善检查,低密度脂蛋白3.1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1%,动脉血气分析大致正常,超声心动图:主动脉瓣退行性变,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左心房38 mm,左心室50 mm,左心室射血分数70%;行冠脉介入治疗,于前降支、回旋支及第一钝缘支各置入Endeavor Resolute支架1枚,围术期患者未出现肌无力危象等表现,病情稳定后出院,建议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1年后择期行胸腺切除术.

  • 16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明慧;葛均波;王克强;凌志清;钱菊英;葛雷;张峰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16-multidetector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16-MDCT)检测和区分冠状动脉斑块的准确性.方法 对2005年8月至2006年3月68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先行16-MDCT检查,4天内再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冠状动脉血管腔直径狭窄(DS)≥50%定义为有意义的狭窄,分别测量斑块的CT密度,单位为CT值(Hounsfield units,HU),根据冠状动脉斑块的CT值区分斑块性质并作出分类:(1)软斑块:CT值为≤50 HU;(2)纤维斑块(中等斑块):CT值为50~119 HU;(3)钙化斑块≥120 HU.结果 在112段16-MDCT和QCA均诊断为冠状动脉狭窄≥50%的病变中,其敏感性为91.8%(112/122),特异性为97.8%(556/568),共96段有意义的狭窄病变纳入研究,分别位于左前降支57段,左回旋支17段,右冠状动脉14段,左主干8段.IVUS发现软斑块21个(21.9%)、纤维斑块36个(37.5%)、钙化斑块38个(39.5%),混合性斑块(纤维钙化斑块)1个(1.1%),16-MDCT发现软斑块20个,平均CT值(11±36)HU(-27~42 HU)、纤维斑块37个,平均CT值(83±20)HU(58~105 HU)、钙化斑块39个,平均CT值(292±80)HU(167~530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创性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不仅可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同时对区分钙化斑块及非钙化斑块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作者:刘玚;李晋;刘昕;赵琴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抽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患有冠心病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心外膜脂肪体积和冠状动脉斑块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比较患者的体重、血生化指标、身高、性质和重构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外膜脂肪体积在无点状钙化、非正性重构、钙化斑块各组中与其相对应的组相比显著增大(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独立影响因素.

  • 64排螺旋CT评价辛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响

    作者:桂国华;汤达鹏

    目的 通过64排螺旋CT评价辛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响,对此种检查方式与治疗方式作出客观评价.方法 62例经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存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辛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复查,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血脂水平及动脉粥样斑块的面积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2例患者共检查189支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共发现不同程度动脉斑块219个,其中脂质斑块79个,纤维斑块53个,钙化斑块52个,混合斑块35个.治疗后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及混合斑块的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钙化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可下调血清血脂水平,有效缩小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应用64层螺旋CT可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可由此对辛伐他汀的临床疗效作出客观判断与分析.

  • 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响

    作者:艾提巴尔·阿布拉;克丽比努尔·如苏力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伴冠状动脉斑形成及高脂血症患者150例,基于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3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给药剂量大剂量组为40 mg/d,中剂量组为20 mg/d,小剂量组为10 mg/d,连续服用16周。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均有明显变化;与低、中剂量组比较,大剂量组LDL-C、TC、TG水平明显下降,HDL-C水平明显升高。小剂量组治疗后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变化不明显,大剂量组、中剂量组治疗后冠状动脉狭窄情况有所改善,但大剂量组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影响较大,有利于患者预后,也能对管腔狭窄情况和斑块的形成进行有效缓解,还可明显调节血脂水平。

  • 应用64排CT评价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响

    作者:马文学;彭剑峰;江志羔;古玉燕;毕健成;徐志奇

    目的 通过64排CT观察两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4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个月内进行64排CT检查,随机分为强化他汀组(阿托伐他汀40 mg/d+常规用药)和常规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mg/d+常规用药),入组时分别检查TC、TG、LDL-C、HDL-C、Hs-CRP和冠状动脉斑块类型及面积,随访12个月后再复查以上指标.结果 治疗12个月后,两组TC、LDL-C、TG和Hs-CRP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HDL-C均较前升高(P<0.05);强化他汀组治疗后脂质斑块和纤维斑块面积缩小(P<0.05);常规他汀治疗组斑块面积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脂质斑块和纤维斑块CT值均较前增加,强化他汀组更明显(P<0.05);两组钙化斑块面积和CT值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64排CT可以定性、定量检查冠状动脉斑块情况;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以使冠状动脉斑块更稳定,甚至缩小、逆转非钙化斑块.

65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