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及交叉配型的应用效果

    作者:李静;王兆龙;张养民;黄晓燕

    目的 研究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及交叉配型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血小板输注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输注无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80例患者中,输注无效患者30例.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输血次数、抗体类型、血液疾病是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输血大于3次、抗-HLA抗体、合并白血病是输注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危险因素较多,但经交叉配型后完全配合的血小板输注,效果较为明显,患者的输血情况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血小板临床输注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杜玮璐

    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2013年6月-2014年3月收治需输注血小板患者120例,其中50例无输血史患者为对照组,70例有多次输血史患者为观察组,两组均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并对抗体阳性患者进行交叉配型,比较血小板输注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1.43%和14.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次输血史患者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越高;血小板配型输注1 h、24 h时CCI及有效率均显著高于随机输血患者(P<0.05)。结论:多次输血可导致患者产生同种抗体,血小板输注前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可提高患者临床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 补体依赖-流式细胞术-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实验方法的研究

    作者:肖露露;易燕;叶欣;张伟东

    目的提高识别介导肾移植术后严重排斥反应的抗供者HLA抗原IgG类抗体的准确性,建立补体依赖-流式细胞术-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Flow-CDC)实验方法.方法62例等待肾移植受者的血清,分别与33份供者淋巴细胞进行100次经典补体依赖微量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NIH-CDC)及Flow-CDC实验,依照受者移植前PRA分为PRA阴性组(25例)和PRA阳性组(75例),比较方法学差异;并观察5例PRA阳性受者的NIH-CDC、Flow-CDC及临床肾移植效果.结果PRA阴性组NIH-CDC与Flow-CDC均为阴性;PRA阳性组中,NIH-CDC阳性24例(32.0%),Flow-CDC阳性31例(41.3%),2种CDC方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P=0.016).100例CDC中,NIH-CDC与Flow-CDC结果吻合率93%,相关系数0.80.4例接受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的供肾PRA阳性患者,术后未发生排斥,近期效果良好;另1例PRA阳性患者接受了NIH-CDC阴性Flow-CDC阳性肾移植,术后发生加速排斥反应而丧失移植肾.结论Flow-CDC能特异性识别针对供者HLA基因的可活化补体经典途径的IgG类抗体,与经典NIH-CDC阴性率具有可比性,具有电子化、程序化、标准化、可对原始结果进行全程质控等优点,可能对高敏受者选择相合供肾有重要价值.

  • 73岁供肾移植一例

    作者:赵学义;何明艳;李德谦;田晋洪;黄兆同;宁林红;刘建武;霍巧玲

    供者男性,73岁.血肌酐106 mol/L(正常值<133 mol/L).肌酐清除率90 ml/min.同位素肾图双肾a、b段形态尚好,c段下降稍迟缓.肾动脉造影血管壁光滑,分布均匀.受者为其子,32岁.同为O型血,淋巴毒交叉配型试验为7%,HLA 4个位点相同.

  • 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配型对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效果的影响研究

    作者:唐龙泉;傅梅;吴国英

    目的 对血液病患者实施血小板抗体筛选及血小板交叉配型后输注血小板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用固相凝集法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首先对血小板阳性率和输血次数进行分析,然后对血小板抗体的筛查和血小板输注的效果进行分析,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输注同型血小板,研究组:检测后血小板为阴性的患者输注同型血小板,抗体检查为阳性的患者进行交叉配血,选择相合的血小板输注,通过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1h,24 h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来评价两组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配型对输注效果的影响.结果 90例患者中14例(15.6%)发现患者血小板抗体为阳性,且输血次数越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越高(P<0.05).血小板抗体阴性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90.8%,血小板抗体阳组性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2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输注血小板1h和24 h后,其CCI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患有血液病的患者进行抗体筛查,同时对阳性结果进行交叉配血,有利于了解患者体内血小板抗体产生的情况,可避免或减少同种免疫反应,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保证了临床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其配型在临床上的应用

    作者:韩金玉

    目的 观察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96例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分为输血小板3次以上组(A组)和首次输血小板患者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抗体阳性率.输注血小板1 h和24 h分别计算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纠正校正增值计数,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血小板输注前进行交叉配型.结果 A组患者中,检出抗体阳性者30例.B组患者中,检出抗体阳性者4例,两组血小板抗体阳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型后血小板输注效果明显提高.结论 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明显上升.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并进行配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配合试验在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的运用效果分析

    作者:朱奕;伍昌林;党鑫堂;李岚

    目的分析配合试验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我院85例5次以上输血(至少2次输血小板)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观察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的效果.结果 85例多次输血患者发生PTR 15例(17.65%),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9例(60%),成功配型6例(66.67%).结论 血小板抗体可直接导致PTR,配合性输注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在血小板减少症的应用

    作者:蔡莉莉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及血小板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竞争抑制(ELISA)法对临床确认的特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10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1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40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ATP)25例及正常对照组80例进行检测;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部分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病例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结果 各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阳性率较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与免疫性血小减少组相比前者阳性率增高不明显.对30例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且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输注,其中25例相合,有效率为83%.结论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血小板配型可有效提高临床输注效果.

  • 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探讨

    作者:贺雪花;张强

    目前,鉴于血小板较难获得、保存要求高、保存期短等原因,与其他的血液制剂相比较,价格非常昂贵,且血小板减少患者中约30%~70%输血后可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1],从而影响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2]。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中70%~80%是由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抗体[3]的免疫作用引起的,抗人类面小板抗原(HPA)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概率多为5%左右[4]。临床应用中,选择ABO同型、HLA和HPA交叉配型均相合的单一供者捐献的血小板进行输注,即选择相容性血小板输注,取代目前临床上较多采用的随机性血小板输注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因此,建立太原地区血小板ABO血型、HLA和HPA基因型供者资料库[5],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配型适合的血小板,解决临床血小板输注的一系列难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陈晓军;孙景春;段生宝;聂荣国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各种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措施.尤其是严重出血,危及生命时,血小板输注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在临床上的使用日益普及.但是我国血小板输注无效频繁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患者在多次输注血小板后可产生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并且随着血小板输注量及输注次数的增加,患者体内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机会随之增加.对已产生抗体的患者,应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输注相容性血小板,避免血小板的免疫性破坏,有效提高输注疗效,节约宝贵的血小板资源[1].

  • 血小板交叉配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作者:刘婧妤

    血小板在血液有形成分中体积小, 但其表面却具有复杂的血型抗原系统, 由于其表面的抗原众多且复杂, 因此反复大量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的频率比红细胞产生同种抗体的频率高几十倍[1].尽管临床输注的血小板为ABO同型, 但随着输注次数和输注量的增加,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检测血小板血型抗体种类, 交叉配型,从而选择血小板血型相同的血小板进行输注是解决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较好方法.

    关键词: 血小板 交叉配型
  • 配合性血小板输注疗效观察

    作者:王红;郭树俭;李晖;刘颖

    本文应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50例反复多次输注浓缩血小板(PC)体内产生血小板抗体患者与献血者的血小板进行交叉配型试验,选择反应阴性者做为供者输注,取得良好效果,并与54例体内已有血小板抗体产生,但继续随机输注PC进行对比,二者有显著差异.

  • 血小板抗体筛选及血小板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作者:王艳春;韦庆文;肖庆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筛选及血小板交叉配型在临床的应用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84例临床输注血小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输注血小板,研究组患者输注前检测血小板抗体,抗体阴性患者给予常规输注血小板,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给予血小板交叉配型后输注血小板,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输注有效率为91.4%,研究组输注有效率为95.5%,两组患者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输注后1 h及24 h CCI为9.6±1.8和7.2±1.6,对照组输注后1 h及24 h CCI为8.9±1.9和6.1±1.4,研究组输注后1 h及24 h CCI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前常规进行血小板抗体筛选,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交叉配型能够改善血小板输注效果。

  • 微柱凝胶法在血小板交叉配型中的应用

    作者:朱玲玲;谭清凤

    机采血小板现在已普及应用,白血病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在临床长期输注血小板过程中经常遇到无效的情况,原因主要是由于免疫产生同种血小板抗体.血小板抗原结构复杂,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寻找合适的输血者,避免出现输注无效情况出现,是临床输血尤其是血小板交叉配型中需解决的问题[1].我们采用微柱凝胶法对57例各种原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进行了血小板同种抗体筛检,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 尸体与活体供肾移植术前微量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结果及与肾移植效果的关系

    作者:钟涛;廖贵益;许伟;程越;胡海亮;张循善;卞茂红

    回顾性分析同期完成的尸体与活体供肾移植术前微量淋巴细胞毒( CDC)交叉配型实验检测结果与术后临床效果的内在关系。尸体供肾移植组术前CDC检测结果相对于活体供肾移植组显著增高(P<0.05),术后受者死亡/肾丢失、排斥反应/延迟恢复发生率,尸体供肾移植组显著高于活体供肾移植组( P <0.05)。移植后在出现受者死亡/肾丢失、排斥反应/延迟恢复以及肺部感染这些不良事件时,尸体供肾移植组CDC检测结果在9%以上或者活体供肾移植组在4%以上的占比均显著高于未发生临床不良事件,两种不同来源的肾脏移植都应尽可能的选择术前CDC检测结果偏低的受者进行移植。

  • 探究反复输血治疗的血液病患者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及配型对预防免疫性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

    作者:孙春玲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反复输血治疗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情况以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216例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将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随机分为配合性输注(28例)和随机输注(25例),比较两种输注方式的效果.结果216例血液病患者中共检出血小板抗体53例(24.54%),其中HLA抗体阳性34例(15.74%),HPA抗体阳性12例(5.56%),HLA合并HPA抗体阳性7例(3.24%);有妊娠史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4.48%)高于无妊娠史患者(1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输血次数增多不断升高;配合性输注输血后1h和24h CCI显著高于随机输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反复输血血液病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血小板抗体阳性,本地区血小板抗体以HLA抗体为主,随输血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不断升高,交叉配型可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

    作者:蒋姝婷;燕备战;闫慧;杨子怡

    目的 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6年4-12月期间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检测结果阳性患者21例划入A组,阴性患者21例划入B组.A组患者中接受交叉配型患者10例划入C组,未接受交叉配型患者11例划入D组,比较AB组的输注成功率和CD组的24 h CCI水平、实验时间和费用.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输注成功率61.9%低于B组(90.5%,P<0.05).C组平均输血后24 h CCI水平[(8.5±0.8)×109/L]高于D组[(2.3±0.5)× 109/L,P<0.05)C组实验时间、费用[(60.3±2.6) min、(713.5±50.9)元/次]与D组[(59.2±2.4 min)、(715.7±52.3)元/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密切相关,交叉配型能够提高患者24 h CCI水平.

  • 流式细胞仪交叉配型对移植肾1年存活率的影响

    作者:文蓉珠;Paul Keown;Vivian Wu;柳刚;吕学爱;宋春燕;关广聚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仪交叉配型(flow cytometry crossmatch,FCXM)对移植肾一年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应用χ2检验比较FCXM阳性与阴性组间1年移植肾死亡有无差异.以"移植后1年肾脏的存活状况(是/否)"为应变量,以移植后早期排斥反应(移植后1月内发生)、血管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移植后1周内需做血液透析)、FCXM、群体抗原反应抗体(PRA)、HLA-A,B配型、HLA-DR配型、供者类型(尸肾/活体供肾)、既往移植次数、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血清巨细胞病毒状态、冷缺血时间、供者和受者年龄等可疑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流式细胞仪交叉配型对移植肾1年存活有无影响.结果:258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5个月(12~60个月),期间30例移植肾死亡,其中23例发生在移植后1年内.χ2检验显示,FCXM阳性与阴性组间1年移植肾死亡无统计学差异(P=0.157 0).Logistic回归显示,对移植肾1年死亡有影响的因素包括移植肾功能延迟(OR=8.00,P=0.001 4),供者类型为尸肾(OR=9.30,P=0.001 7)和血管排斥反应(OR=5.05,P=0.021 9).FCXM的结果不会影响移植肾一年存活率(OR=1.60,P=0.534 6).结论:FCXM对移植肾1年后存活尚无肯定的影响.

  • 血小板抗体检测对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

    作者:张燕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其输注血小板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固相凝集法对本院拟输注血小板治疗的370例肿瘤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同时将抗体阳性患者分为随机输注和配合性输注组(每组各26例),比较不同输注方法的疗效.结果 370例肿瘤患者中,共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52例(14.05%),其中220例既往有输血病史者血小板抗体检出47例(21.36%),150例既往无输血病史者检出血小板抗体5例(3.33%),有输血病史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高于无输血病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高于实体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有输血病史220例患者中,随输血次数的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越高;配型相合输注血小板后1h CCI和24h CCI及输血疗效均显著高于随机输注患者(均P<0.05).结论 肿瘤患者输血前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减少或避免因血小板无效输注所造成血液资源的浪费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 B淋巴细胞交叉配型在致敏肾移植受者中的作用

    作者:帅莉;袁小鹏;郭翠华;高伟

    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前需做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T淋巴细胞交叉配型(TXM)的意义已得到公认,但B淋巴细胞交叉配型(BXM)的临床意义尚有争论.我们发现BXM阳性的肾移植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升高,1年移植肾存活率显著降低,报告如下.

3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