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12年湟源县(0~14)岁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水平检测报告

    作者:史正彪;谈岱峰

    目的:对我县(0 ~14)岁儿童进行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效果监测,了解免疫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的阳性率,为防止乙肝制定科学的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所有调查对象均采集静脉血5mL,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标本进行检测.结果:乙肝疫苗全程接种抗-HBs阳转率为81.6%,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组抗-HBs阳转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0~14)岁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城镇高于农村,(0~2)岁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段.

  • 389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作者:李锋丽;李永兴;陈登宝;杜文华

    目的:了解青海油田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为防治乙型肝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静脉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HBs.结果:①乙肝接种率为 96.92%,抗-HBs阳性率平均为 75.32 %;②油田儿童与流动儿童接种率比较有差别(x2=19.4851,P<0.05 ).结论:乙肝疫苗效果显著.全程接种率、免疫效果随年龄小而效果较好.加强流动儿童的乙肝疫苗接种.

  • 固原市乙肝控制与技术支持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作者:赵连飞;贺宝福;姚琳;郭旭东

    目的 提高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和全程免疫接种率.方法 用基线调查结果和项目终期评估结果.结果 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由基线调查的70.82%提高到96.33%,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由基线调查的81.33%提高到99.336%.结论 通过项目的 实施有力地提高了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促进和规范了常规免疫接种工作.

  • 652名儿童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及免疫水平的调查分析

    作者:姚宏;张筱玲;陈凯

    目的掌握小儿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状态.方法对652名出生后(0、1、6个月)准时完成乙肝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的儿童进行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测定.结果各年龄段抗-HBs阳性率:2岁为66.39%,3岁为71.61%,4岁为84.29%,5岁为52.54%,6岁为35.72%.各年龄组间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乙肝疫苗基础免疫是行之有效的,建议对高危儿童5岁左右应进行抗体滴度的监测,必要时复种.

  • 健康人接种乙肝疫苗后血清及唾液抗-HBs结果分析

    作者:贺岩;宋建生;李永红

    采用ELISA法,以MK352型酶标仪检测434例健康人接种乙肝疫苗后血清与唾液阳性率的结果,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434例健康人接种乙肝疫苗后血清组与唾液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健康人接种乙肝疫苗后,血清出现抗-HBs的阳性率远大于唾液,因此,不宜用唾液取代血清。

  • PDCA管理模式在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环节中的应用

    作者:吴继荣;张鹏举

    目的 探讨并分析儿童乙肝疫苗接种中PDCA管理模式的应用与价值. 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7月在甘肃省静宁县接受体检的儿童及其监护人400人为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00人,对照组行常规乙肝疫苗接种管理,研究组在上述管理干预的基础上,同时实施PDAC管理模式. 结果 研究组接种儿童监护人乙型肝炎防控知识评分(t=22.32)、对服务的满意率(x2=30.8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儿童成功接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上述3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0.63,P<0.05);研究组接种后精力、疼痛、情绪反应、睡眠状态、躯体活动等生命质量测定量表指标功能均显著提升,总指数(0.94±0.17)明显优于接种前(0.85±0.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61,P<0.05). 结论 PDCA管理模式应用于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环节中,接种儿童监护人对乙型肝炎防控的认识程度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消除接种对象的疑惧心理,增加接种成功率,值得应用推广.

  • 新疆福海县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情况分析

    作者:巴合提·叶仁;哈布德勒·达拉白;丁健

    目的 了解新疆福海县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9-2013年在辖区内医院出生登记的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情况,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比较不同年份间的接种率及各影响因素间差异. 结果 2009-2013年福海县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70.47%、73.87%、75.92%、82.07%和90.16%;影响首针及时接种率的因素除新生儿疾病外,依次为产程延长与过期妊娠、早产、低体重、监护人拒绝、出生黄疸等. 结论 近五年来福海县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接种禁忌症把握过严是影响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不能及时接种的主要原因,监护人拒绝接种亦为影响因素之一,应加强对医院预防接种工作的督导与培训,加大对群众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医院出生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

  • 乙肝疫苗接种后血清产生抗-HBs效果观察

    作者:阿吉·买塔尔;热阳古丽

    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的效果,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为了解焉耆县乙肝疫苗接种后的抗-HBs阳转率,我们采用酶联免疫法,对不同年龄人群接种疫苗前和接种疫苗3个月后,分别检测乙肝"两对半".

  • 婴儿乙肝疫苗初免及加强免疫应答与出生体重的相关性观察

    作者:王洪鹏;王永洁;李美芳;汤红英;刘艳丽;张国庆

    目的 观察了解婴儿乙肝疫苗初免及加强免疫应答与出生体重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09年足月出生、出生体重记录清楚,且完成了儿童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和免疫后抗体检测的儿童为观察对象,收集山东省寿光市2009-2014年婴儿乙肝疫苗免疫持久性随访研究资料,对乙肝疫苗初免和加强免疫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968名儿童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抗-HBs保护应答率81.5%,GMT 288.56mIU/ml;其中,保护应答率随出生体重增加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847,P<0.05);GMT水平与出生体重存在正相关关系(rs=0.083,P<0.05);免疫后5年,抗-HBs<10 mIU/ml的儿童223名,加强1剂次乙肝疫苗免疫后平均GMT2 303.38mIU/ml,加强免疫应答与出生体重之间无相关关系(rs=0.011,P>0.05). 结论 出生体重是婴儿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因素,出生体重与初次免疫应答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加强免疫则无相关性.

  • 婴幼儿乙肝疫苗初次免疫及低(无)应答者再次免疫效果分析

    作者:刘中芹;王晓琼;王颖;郭昊;刘召红;崔佳

    目的 评价2009-2014年山东省寿光市婴幼儿乙肝疫苗初次免疫及其低(无)免疫应答者再次免疫效果,为进一步完善婴幼儿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971名已按“0-1-6”程序接种5 μg重组乙肝疫苗(啤酒酵母)的7~12月龄的婴幼儿进行筛选,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滴度(抗-HBs),对其中低(无)免疫应答者,分别用5 μg重组乙肝疫苗(啤酒酵母)和10μg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再全程免疫3剂次. 结果 婴幼儿的初次免疫抗-HBs保护应答率为81.36%,无(低)应答分别占1.44%和17.20%;对低(无)应答者再次免疫1剂次和3剂次,保护应答率分别为83.33%和9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30,P<0.05);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 544.30 IU/L和1 308.78 IU/L(t=0.932,P>0.05);10 μg重组乙肝疫苗(x2=1.148)与5μg重组乙肝疫苗(x2=3.456)再免疫1剂次和3剂次,保护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5,t=-3.197,均P<0.05). 结论 5 μg重组乙肝疫苗(啤酒酵母)和10 μg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再次免疫都能取得较好应答,且3剂次效果优于1剂次,10 μg重组乙肝疫苗优于5 μg重组乙肝疫苗.

  • 乌鲁木齐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窦蕾;金疆山;吾尔斯曼·阿不都拉;陈曦;孙荷

    目的 研究乌鲁木齐5岁以下儿童在接种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后出现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方法 按性别、年龄、民族1:1配对原则,选取279对无(弱)应答者病例和对照,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健康状况,疫苗接种剂量、种类、部位、次数以及药物摄入、饮食等因素与无(弱)应答发生的关系.结果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无(弱)应答有关的因素为母亲HBsAg阳性、母亲HBsAb阳性、父亲HBsAg阳性、父亲HBsAb阳性、父亲有HepB免疫无应答史,其OR值分别为4.467、0.879、5.768、0.881、6.020,其中父亲HBsAb阳性、婴儿餐具进行消毒,出生当日接种疫苗是儿童体内产生HBsAb的保护因素.结论父母亲为HBV携带者是儿童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发生无(弱)应答的危险因素,而父母亲体内有HBsAb是儿童在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应答的保护因素.

  • 乙肝疫苗免疫应答与氨基酸变异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王晓存;杨燕;王立杰;王莹;戴江红;吴军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免疫应答与氨基酸变异的关联性。方法2012年3月—2013年1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新疆某县3所综合性中、小学校1768名在校学生进行乙肝血清学检测,对 HBsAg、HBsAb 2项指标均为阴性的469名中小学生进行免疫接种,在免疫前和免疫后1个月分别采集静脉血5 mL 用于血清学相关指标检测、提取 HBV-DNA、S 基因扩增和测序及氨基酸序列推断。结果疫苗接种前的1768名学生中,HBsAb 阳性1203人,阳性率为67.36%,疫苗接种后的469名学生中,HBsAb 阳性413人,阳性率为88.06%,与接种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58,P <0.001)。HBsAg、HBsAb2项指标均为阴性的血清样本扩增得到40名 S 基因序列。40名学生中33名在强化免疫后产生抗体。40名样本中3名为 ayw2血清型,5名为 adrq+血清型,32名为adw2血清型。ayw2血清型中1名有碱基替换,但是编码的氨基酸是相同的,1名出现插入核苷酸 C,导致移码突变。基因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后分别发生 I110L、S113T、K122R、T126I、F134Y、T143S、K159G、K160R 突变。结论新疆某县的中小学生强化免疫后表面抗体阳性率高于强化免疫前;免疫应答与否,其 S 基因氨基酸序列均存在一定频率的变异。

  • 早产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抗-HBs阳转率与体液免疫的变化

    作者:周金莉;陈月芝;邢燕;杨绍燕;孙桂芳;孙文莉;张彩艳

    目的: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抗-HBs阳转率及免疫球蛋白含量,探讨早产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效果.方法:将孕周30 w~36 w,出生体重1500 g~2400 g的早产儿分为两组,于生后1周内接种基因酵母乙肝疫苗(5 ug/0.5 ml),第2,3支分别于第一支接种后1,6月接种;足月儿对照组:选出生体重3000 g~3900 g,按(0,1,6,5 ug)方案常规接种,三支乙肝疫苗接种后4~5个月,查抗-HBs定性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C3C4含量,有60名早产儿与41名足月儿完成实验.结果:①抗-HBs阳转率:组Ⅰ(72%);Ⅱ(83%);Ⅲ(93%).经χ2检验,χ2=196,p<0.01.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②免疫球蛋白含量:早产儿免疫5项无明显差别,早产儿血中IgA,IgM,C3低于足月儿,而IgG,C4与足月儿无明显差别.结论:随出生体重增加,早产儿抗~HBs阳转率逐渐接近足月儿,出生体重<2000 g的早产儿阳转率较低,早产儿接近1岁时,血IgA,IgM,C3仍低于足月儿,但不是引起早产儿阳转率低的主要原因.

  • 乙型肝炎疫苗的类型及其应用

    作者:李津

    乙型肝炎疫苗(乙肝疫苗)用于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与传播,现有的乙肝疫苗都是用纯化的HBV的亚单位成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吸附到铝佐剂上制成,其不良反应轻微而预防效果良好.

  • 疫苗接种的有关问题

    作者:李秀玲;郝春生

    我国对某些疫苗实行计划免疫,计划免疫对象为适龄婴儿和儿童,身体条件允许的适龄者皆应接受接种,如百白破联合疫苗(DPT)、卡介苗(BCG)、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口服疫苗、IPV-灭活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等;其他疫苗为自愿免疫[1].只有严格按照免疫接种程序进行接种,才能充分发挥疫苗的免疫效果,才能有效控制针对传染病的流行,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就疫苗接种中的注意事项、特殊人群的接种以及接种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处理等进行简要叙述.

  • 耳聋与注射乙肝疫苗之间因果关系纠纷分析

    作者:程亦斌;范利华

    患者因感觉不舒服,出现房屋转、耳鸣、听不清话、呕吐等症状多次就诊,诊断为"突发性耳聋”、"左侧周围性听神经损害”等.患者称系因区卫生防疫站注射乙肝疫苗所致.医院记录:头晕、房子转1天,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多次.双耳鼓膜完整,外耳道(-),眼颤(-),音叉检查正常,心肺(-).诱发电位检查提示左侧周围性听神经损害.听力测试:(1)纯音测听:右耳5.1.2kHz,平均听阈为13dB;左耳5.1.2kHz,平均听阈86dB.(2)中耳阻抗测定:双鼓室图"A”型,镫肌反射阈右耳同侧及左耳对侧正常,右耳对侧及左耳同侧镫肌反射未引出.(3)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左耳click90dB各波均未引出,右耳V波click反应阈15dB,Ⅰ-V波间期无明显异常.三项检查综合分析提示;左耳感音神经性聋.

  • 应用乙肝血源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传播的研究

    作者:穆振宇;徐国强;承吉;王庭志;徐桂珍;贾国富;于万龙;石玲;罗敬玉;张瑞华;李君茂;张丽芳;林繁彬

    对134例无症状乙肝携带者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分A组(单纯疫苗组);B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间隔免疫组);C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免疫组).根据母血又分单阳性和双阳性,进行实验观察,于免疫后12个月时检测抗-HBs,计算阳转率,双阳性A、B、C组分别为46.00%、96.42%、93.75%.单阳性分别为62.30%、92.30%、94.44%.阻断保护率双阳性分别为41.67%、95.53%、84.37%.单阳性分别为37.50%、71.15%、86.13%.经统计学处理,A组与B、C组有显著差异.而B、C组无明显差异,阻断效果相似,B、C组的明显优于A组.因此,应大力提倡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措施.间隔或同时联合免疫均可采用.

  • 新生儿超剂量皮下注射卡介苗1例报告

    作者:胥桂英

    患儿男性,1995年7月14日生,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出生时体重3300g,Apger评分10分.出生72小时后接受预防接种,护士误将1ml卡介苗(卫生部上海生物研究所制)当作乙肝疫苗作右上壁三角肌部位皮下注射,注射完毕,当即发现注射错误,立即从注射针眼中挤出约0.1~0.2 ml药液.

  • 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在预防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罗建宏

    目的:观察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在预防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这一时间段内赴医院接种乙肝疫苗的100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并为其接种乙肝疫苗,观察与比较婴幼儿在接种乙肝疫苗1年后、2年后、3年后的表面抗体反应情况以及产生乙型肝炎抗体滴度.结果:婴幼儿在接种乙肝的不同时间段内,其表面抗体反应情况以及产生乙型肝炎抗体滴度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的预防乙型肝炎,且具有较高的临床研究价值.

  • PDCD管理模式在乙肝疫苗儿童接种环节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朱凤芝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乙肝疫苗儿童接种中应用PDAC管理模式的作用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乙肝疫苗接种的体检儿童400名为研究对象,采取抽签法随机将上述选取对象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在乙肝接种全程应用常规管理,研究组应用PDCA管理模式,观察和对比两组对象乙肝防控知识评分、成功接种率及接种儿童对服务满意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分析显示,研究组乙肝防控知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成功接种率及接种儿童对服务的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上述三项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乙肝疫苗儿童接种环节中应用PDCA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及效率,优化肝纤维化指标,而且对提升疫苗成功接种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1666 条记录 78/84 页 « 12...75767778798081...838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