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列腺胃肠外间质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刘志飞;张志宏;徐勇;邓刚;李印东

    目的:提高前列腺胃肠外间质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前列腺胃肠外间质瘤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讨论.该患者入院诊断前列腺肉瘤,为明确诊断行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穿刺术.结果:活检穿刺组织病理报告:光镜下肿瘤细胞密集,排列紊乱,以梭形细胞为主;免疫组化标记:CD117和CD34表达阳性,PSA、S-100和SMA阴性,支持前列腺胃肠外间质瘤诊断.行伊马替尼靶向治疗,随访6个月肿瘤无明显缩小,至今仍存活.结论:前列腺胃肠外间质瘤极为罕见,确诊主要依靠病理诊断和免疫组织化学,除外胃肠道来源,影像学检查可提供直接依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较好.靶向药物治疗前列腺胃肠外间质瘤的作用还有争论.

  • 前列腺胃肠道外间质瘤1例

    作者:宋晓伟;彭伟彬;于满;王志勇

    患者男,72岁.主因“会阴部疼痛、排尿困难1个月余”于2013年9月28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出现会阴部隐痛,夜间及久坐、站立时疼痛明显,可放射至双侧腹股沟及大腿内侧,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及腹泻、黑便.患者同时逐渐出现排尿困难症状,尿线细,尿滴沥,伴尿频、尿急,排尿间隔约30分钟,夜尿每晚5~7次,无肉眼血尿,无血精、逆行射精,有乏力症状,无腰痛、发热、盗汗、消瘦症状.

  • 后腹腔镜切除肾上腺区胃肠道外间质瘤1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沈宏亮;杜林栋;田野;李军;张峰波

    目的:探讨肾上腺区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报告1例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Medline及国内CBM数据库中18篇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行后腹腔镜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光镜下以梭形细胞为主,CD117(+),vimentin(+).术后随访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肾上腺区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上罕见,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以后腹腔镜手术为宜,且对传统的放化疗均不敏感.

  • 胃肠道外间质瘤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高业博;花宝金;付强;谢建国

    目的 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间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首次进行外科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35例胃肠道外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应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生存率,影响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 rank检验,多因素预后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向前逐步回归法).结果 全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1.6%、57.3%、35.3%;接受R0切除的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18例(51.4%).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复发或转移(RR:2.269,95%CI:1.055~4.880)、周围组织侵犯(RR:3.386,95%CI:1.142~10.044)、肿瘤出血坏死(RR:3.015,95%CI:1.120~4.880)及肿瘤破裂(RR:8.085,95%CI:2.517~25.967)是影响本组E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EGIST患者症状隐匿,不易诊断,首次就诊时肿瘤体积往往较大.肿瘤复发或转移、周围组织侵犯、肿瘤出血坏死及肿瘤破裂是影响本组E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 原发性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王丹;王新允;张昭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标准,为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至2009年间已确诊的29例原发性EGIST的病理及临床资料.结果 29例原发性EGIST中,发病中位年龄62岁(36~87岁);男16例,女13例;肿瘤原发于肠系膜11例(37.9%),大网膜9例(31.0%),腹膜后4例(13.8%),盆腔3例(10.3%);肛周1例(3.4%);阴道直肠隔1例(3.4%).肿瘤平均直径为12.3cm,光镜下主要由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CD117和CD34为确诊EGIST的特征性标志物.临床表现多为腹痛、腹胀和腹部包块.29例原发性E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结果:高危险度者25例,中等危险度者2例,低危险度者1例,极低危险度者1例.结论 原发性EGIST临床少见,好发于中老年,性别差异不明显;原发部位以肠系膜和大网膜多见,且瘤体体积较大,出血坏死常见;其恶性度更高,生物学行为具有更强的侵袭性,临床治疗原则首选广泛手术切除.

  • 腹部纱布瘤一例

    作者:郝丽;刘爱连;郎志谨

    患者 女,43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呈持续性,偶有加重,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近来体重无明显下降.患者9年前曾行剖宫产手术.专科检查:上腹部可触及一大小约5 cm×5 cm肿物,压痛(+),质硬,活动度良好.超声:腹内见不均质低回声,其内见少许血供.腹部MRI示:中腹部近前腹壁处见一类圆形异常信号影,边界清晰,边缘光滑,病灶内见液化坏死,囊壁较厚,囊壁T1 WI、T2WI均呈等低信号,其中心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图1、2),增强扫描囊壁强化明显,囊壁内侧呈“锯齿”样强化,其中心区域未强化(图3、4).MRI拟诊:胃肠道外间质瘤.

  •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和MRI表现

    作者:王关顺;刘云霞;李振辉;张大福

    目的 分析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6例EGIST患者的CT和MRI表现,所有16例均行CT扫描,8例行MRI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特征及强化方式.结果 发生于大网膜3例,小网膜1例,肠系膜7例,腹膜后间隙4例,腹壁1例.圆形或类圆形3例,不规则形13例,病灶单发者13例,多发者3例.CT平扫均显示密度不均,其内见大小不一斑片状囊变、坏死区,增强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平衡期多为中等度强化,1例病灶内有钙化,1例伴肝转移.肿块大径线4.8~ 18.2 cm(平均9.7 cm).MRI多表现为较大的分叶状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肿瘤实质部分中度到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EGIST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在EGIST的诊断与鉴别、观察肿块与周围消化道的关系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 CT定位诊断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价值

    作者:罗小华;宋彬;董鹏;庄雄杰;吴秀蓉

    目的 探讨CT定位诊断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EGIST)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GIST患者的CT资料,重点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灶内有无气体、溃疡、钙化及坏死,邻近胃肠道黏膜有无破坏,以及病变与胃肠道血管弓及其属支血管的关系,并与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外生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对比.结果 13例EGIST患者中,发现气体及肠道黏膜破坏各1例,10例病变主体层面上肿瘤与胃肠壁之间显示胃肠壁血管弓及其属支血管,病变边缘未见拉直的血管弓属支血管.23例外生性GIST患者中,发现气体、溃疡和胃肠道黏膜破坏分别为10例、12例和20例,17例病变边缘有拉直的血管弓属支血管,血管弓被推离胃肠壁,病变与胃肠壁之间无血管弓及其属支血管显示(P<0.05).结论 根据肿瘤内有无气体、溃疡,胃肠道黏膜有无破坏及肿瘤与胃肠道血管弓及其属支血管的关系,CT可对EGIST做出定位诊断.

  • 膀胱胃肠道外间质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张琦;刘锋;祁小龙;张大宏

    膀胱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of bladder)临床上非常少见,国内外报道3例.我们诊治1例,现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进行讨论,为临床及病理医师提供参考.1 病例报告患者,女性,46岁.因月经不规则5个月收治入院.查体:体温36.9℃.B超示膀胱左下壁5 cm×4cm×3 cm大小偏低回声团,内部回声均匀,边界尚清;子宫肌瘤,宫颈左前方低回声团块,5 cm×4cm×4 cm.静脉肾盂造影提示:盆腔内占位性病变,累及膀胱,考虑膀胱外来源病变可能性大(图1).CT示膀胱左下方可见一密度均匀、类卵圆形软组织块影,边界清晰,完整有包膜,内部CT值等,无钙化;子宫肌瘤(图2).

  •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影像诊断分析

    作者:史旭波

    目的 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CT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收治的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GIST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2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资料作为对照.结果 EGIST组肿瘤位于肠系膜5例、腹膜后3例、腹腔及盆腔2例、卵巢1例.CT显示肿瘤呈圆形或不规则结节状,平扫呈不均匀密度减低,实性部分增强扫描肿块轻至中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较明显;GIST组中13例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或与邻近组织结构分界不清,呈分叶状;9例呈类圆形,边界较清楚,形态规则;平扫时密度不均匀25例,密度均匀7例,增强扫描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静脉期强化较明显.两组病理学特征基本相似.结论 EGIST因与GIST其生长方式及部位有差异而具有其自身的影像特征,多层螺旋CT对EGIST的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 肠系膜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增强CT特征

    作者:王灿;李雯;孙冰冰;杨春雪;陶晓峰

    目的 探讨肠系膜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增强CT特征,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及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5例肠系膜EGIST患者的增强CT图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15例肠系膜EGIST中,高度危险性11例,中度危险性4例,其中肝转移1例,腹腔种植转移1例.2例占据右中下腹盆腔,3例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周围,4例位于肠系膜根部,4例位于左下腹小肠系膜周围,2例位于盆腔右侧.肿瘤的大直径为5.6~22.0 cm,平均约11.5 cm.类圆形6例,边界清晰;不规则、分叶状9例,边界模糊.15例密度不均,肿瘤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囊变、坏死区,其中9例囊变、坏死范围超过50%;2例伴有钙化,1例伴有出血;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轻至中度渐进性强化,动脉期增强幅度约22~32 HU,静脉期增强幅度约38~40 HU,肿瘤囊变、坏死部分无强化.6例肿瘤实质内可见增粗扭曲条状、簇状肿瘤血管影,经MIP显示肿瘤均由肠系膜上动脉分支血管供血.结论 肠系膜EGIST的增强CT图像有一定的特征性,特别是血管MIP成像对明确肿瘤供血来源及发病部位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对该肿瘤的正确诊断以及术前评估.

  • 腹内恶性胃肠道外间质瘤的病理与CT表现对照分析

    作者:程遥;吴鸿;邱建荣

    目的 探讨腹内恶性胃肠道外间质瘤(MEGIST)的病理特点及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胃肠道外间质瘤CT表现和临床病理资料.其中15例行螺旋CT平扫,同时12例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本组15例患者中,发生在大网膜7例,小肠系膜4例,结肠系膜2例,脾肾韧带1例,腹膜后1;肿块均为单发,3例类圆形或圆形,7例分叶状,5例不规则状,边缘有浅切迹6例.肿块体积较大,大径约6.5cm~17.2cm不等,平均约11.4cm.平扫密度不均匀,内见囊变坏死;增强动脉期可见肿瘤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坏死及囊变未见强化,静脉期肿瘤实质部分持续强化.肿块分界清楚9例,局部与邻近结构有粘连改变6例;合并有肝转移1例.EGIST病理特点与 GIST类似,梭形细胞型12例(80%),上皮样细胞型2例(13.3%),混合型1例(6.7%);CD117阳性15例 (100%),CD34阳性10例(66.6%).结论 螺旋CT扫描可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密度改变、血供状况及邻近周围组织情况,对正确诊断MEGIST有一定价值,但终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

  • 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作者:高虹;孙希印

    目的研究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征.方法对7例胃肠道外间质瘤作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7例胃肠道外间质瘤基本细胞类型为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免疫表型特征为:CD117 7例(1 00%)胞质全部强阳性表达,CD34 5例(71.4%)阳性,S-100蛋白2例(28.6%)阳性,SMA均为阴性.结论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依据,推测胃肠道外间质瘤可能起源于一种非定向分化的、原始间充质干细胞.

  • 子宫前壁胃肠道外间质瘤1例

    作者:罗云;王崇树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一种胃肠道为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发病率为1/10万~2/10万,约占全部肉瘤的20%[1],起源于消化道外的间质瘤(网膜、肠系膜、后腹膜等)被称之为EGIST,其病例较为少见,而原发于女性生殖系统的EGIST十分罕见,现就1例子宫前壁EGIST病例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 胃肠道外间质瘤21例临床分析

    作者:罗云;王崇树;魏寿江;王攀;欧梦川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临床特征、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E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EGIST好发于肠系膜及网膜,分别占42.9%、33.3%;EGIST在肿瘤直径(≥10cm)、侵犯周围器官、危险度及恶性生物学行为均高于肠道GIST(P<0.05).EGIST的R0切除率仅42.9%,合并脏器切除占61.9%,只有25%的患者术后进行分子靶向治疗,EGIST的1、2年总生存率为76.3%、42.4%,1、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68.0%、37.8%.结论:EGIST比肠道GIST有更高的不良生物学行为和更差的预后,合理的靶向治疗和手术时机是改善EGIST患者预后的有效手段.

  • 阴道后壁胃肠道外间质瘤误诊为阴道平滑肌瘤1例

    作者:孙娜;李桂香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s)的概念早于1983年由Mazur和Clark提出的,GISTs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1].GIST常发生于胃(40%~70%),小肠(20%~40%),也可发生于食道、结直肠及胃肠道外(小于10%),后者称为胃肠道外的胃肠道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其临床发病率低,而原发于女性阴道的病例极其罕见,迄今共报道25例,国外18例[24],国内7例[5-6],其中发生于外阴2例,阴道9例,直肠阴道隔14例.现就1例阴道后壁胃肠道外间质瘤误诊为阴道平滑肌瘤病例报告如下.

  •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治疗与预后

    作者:杨弘鑫;陈秀峰;张波;陈海宁;陈志新;陈佳平

    目的 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临床表现、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35例E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6例,女9例;年龄33~78岁,平均56岁.病程5 d~8个月,平均2个月.临床表现主要有腹部不适、腹痛及腹部包块等.均在术前行CT或腹部增强CT等检查发现病灶,其中位于系膜16例,网膜15例,腹膜后4例.35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均由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确诊,肿瘤标本镜下均以梭形细胞为主;极低危险、低危险、中危险、高危险患者分别为0、3、0、32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酪氨酸激酶受体(CDl17)、DOG-1、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酸性钙结合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阳性率分别为91.4% (32/35)、100% (3/3)、71.4% (25/35)、8.6% (3/35)、22.9% (8/35)、0% (0/35).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9~96个月,平均46个月.8例出现进展,7例病情稳定.结论 EGIST发现时往往体积较大,预后较差,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手段,甲磺酸伊马替尼对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肝门区胃肠道外间质瘤并术中胆管损伤1例

    作者:张跃天

    1临床资料患者,女,57岁.因上腹部持续性胀痛1周,常规B超检查发现上腹部包块于2010年8月29日入院.患者上腹痛无放射痛,无恶心、呕吐.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一般情况较好,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坦,肝脾未扪及,亦未扪及包块,无肌紧张,于右中上腹部有轻度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心电图、肺功能无异常,肝功T-Bil 15.7mmol/L,D-Bil 9.4mmol/L,ALB 45g/L,ALT 62U/L,γγ-GT292U/L,ALP 240U/L,血糖、肾功能、凝血机制均在正常范围内.B超:右上腹肝下查见一实性弱回声团块,约8.4cm×8.6cm,边界清楚,内部回声不均,与肝分界尚清楚,其后方门静脉受压,走行迂曲.胆总管内径0.7cm,内清晰,肝内胆管无扩张.

  • 肾上腺区胃肠道外间质瘤1例报告

    作者:丰琅;宋健;张道新

    1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57岁,因“血压升高7年,体检发现左侧肾上腺区占位2年”就诊。2年前行肺部CT检查时发现左侧肾上腺区占位,CT检查提示:左肾上腺区可见2.4cm×1.9cm软组织密度占位,CT平扫值约为41 Hu(图1A),考虑左肾上腺肿瘤。患者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未进一步处理,2年来血压情况无明显变化。2周前行肾动脉CTA 检查发现左侧肾上腺区4.1 cm ×3.8 cm软组织占位,增强C T值56 H u (图1B ),考虑“左肾上腺肿瘤”。行生化及血儿茶酚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皮质醇等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之后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左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中发现肿瘤位于肾上腺腹侧,与肾上腺无明显关系。病理提示:肾上腺区梭形细胞肿瘤,细胞密集。免疫组化:CD34+,CD117+,Dog‐1(+),Actin (-),CK‐, Desmin(-),S‐100(-),Vimentin (-),Bcl‐2(-),Ki‐67(+)<5%(图1C)。考虑胃肠道间质瘤(GIST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由于个人原因未服用辅助药物治疗。随访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目前仍在随访中。

  • 胃肠道内外间质瘤影像表现与病理危险级别相关分析

    作者:封俊;高德培;谭静;王关顺;张大福

    目的:探讨胃肠道内外间质瘤CT、MR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及两者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内、外间质瘤影像表现及其临床病理资料,对照分析影像表现与免疫组化、病理危险级别相关性.结果:27例病例均为单发病灶.病变位于胃11例,小肠5例,直肠2例,十二指肠1例,胃肠道外肠系膜及腹膜后8例.10例病灶呈圆形,其中6例位于胃,4例呈椭圆形,13例呈分叶形.直径>5.0cm 17例,直径<5.0cm 10例.其中19例病灶密度不均,18例病灶内见局部液化坏死,3例出现溃疡、3例出现瘘道,8例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23例病灶边缘索条状或血管样强化,实质期全部病灶实性成分均表现进一步强化.其中4例出现肝脏转移,4例出现周围侵犯,均未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病理结果:CD117(+)、CD34(+)23例,CD117(+)、CD34(-)3例,CD117(-)、CD34(+)1例;病理危险级别分组:极低危险组1例、低危险组5例、中危险组3例、高危险组18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病灶直径大于5.0cm,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和/或伴液化坏死、瘘道形成,增强出现索条或血管样强化,出现周围侵犯及转移等影像表现常提示病理危险级别为中、高危险组,即恶性表现,预后不良.

67 条记录 3/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