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知信行"模式在ESD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刘玉

    目的:探讨分析"知信行"(KAP)模式在ESD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84例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给予KAP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睡眠状态、焦虑、护理满意度和依从性.结果:观察组睡眠状态八项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患者在围术期采用KAP模式,改善了患者的睡眠状态和抑郁情绪,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

  • 改良式内镜手术器械挂架在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陈圆圆;王彩霞;杨凤

    目的 探讨改良式内镜手术器械挂架在内镜手术配台操作治疗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SD)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普通内镜手术器械操作台,试验组采用改良后内镜手术器械挂架铺设无菌手术台.分析两组在同一术式、同一术者、同一配台者的情况下拿取器械的错误率、内镜手术器械脱离手术台碰到其他地方的污染率.结果 对照组拿取器械错误率为16.72%(96/574),器械污染率为11.85%(68/574),手术平均时间为(76.40±2.59) min;试验组拿取器械的错误率为1.02%(6/584),器械污染率为0.86%(5/584),手术平均时间为(51.80±2.08) min,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改良后的内镜手术器械挂架能降低内镜手术器械使用过程中拿取错误的概率,降低内镜手术器械被污染的概率,创新性和实用性均较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不同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黄慧云;黄兵;王敏捐

    目的:研究不同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接受内镜术治疗的308例消化道上皮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内镜术式将其分为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组、内镜黏膜挖除术(ESE)组、内镜黏膜剥离术(ESD)组、内镜全层消化道壁切除术(EFR)组。比较4组患者的肿瘤起源、肿瘤直径、一次完整切除率及切除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术后病理或免疫组化情况。结果 EMR组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黏膜下层、黏膜肌层,ESE组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黏膜下层,ESD组肿瘤起源于黏膜下层、黏膜肌层,EFR组肿瘤全部起源于固有肌层,各组肿瘤起源部位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平均肿瘤直径小,为(0.68±0.06)cm;EFR组平均肿瘤直径大,为(2.08±0.53)cm;4组患者平均肿瘤直径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肿瘤一次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ESD组和EFR组切除成功率均为100.00%,高于ESE组切除成功率(94.8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FR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100.00%)均高于ESE组(5.13%)、ESD组(7.69%)和EMR组(0.00%);ESE组和ESD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5.13%和7.69%)均高于EMR组(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均无复发情况。术后病理或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平滑肌瘤发生率高,为71.75%。结论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具有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可按照患者的肿瘤起源情况选择相应的内镜术进行治疗。

  • ESD护理体会

    作者:曲娜

    总结应用内镜黏膜剥离术(ESD)的临床护理体会。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的护理观察、健康指导,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黏膜切除术治疗28例早期胃癌的临床对比分析

    作者:付小君;王农荣;谢桂生

    目的 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黏膜切除术在早期胃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方法 选取28例早期胃癌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n=14),1组患者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组患者进行黏膜切除术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1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病灶切除率分别为(61.2±19.5)min、(68.6±11.2)mL、(95.6±2.1)%,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病灶切除率分别为(37.5±15.9)min、(85.6±14.3)mL、(73.9±5.4)%,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1组患者出血率、感染率及腹腔脏器粘连率分别为0%、7.14%、7.14%;2组患者出血率、感染率及腹腔脏器粘连率分别为14.28%、7.14%、14.28%;2组并发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患者术后随访过程中仅2例患者复发,疾病复发率为5.56%;2组患者疾病复发者有7例,复发率为19.44%,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患者术后复发率较低.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内镜下套扎术在胃肠道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内镜下套扎术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行分组对照研究,按分层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5例。试验组采用内镜下套扎术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单纯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比两组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及治疗费用。结果试验组切除率100.00%,对照组切除率84.00%,试验组切除率更高(P<0.05)。试验组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此外,试验组治疗费用为(3545.6±213.8)元,明显低于对照组(3987.7±193.5)元(P<0.01)。结论应用内镜下套扎术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具有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费用少的优点。

  • 二氧化碳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

    作者:叶丽芳;谭文惠

    目的 探讨二氧化碳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于我院接受内镜黏膜下治疗的患者,78例,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手术中,采用普通空气进行注入配合,观察组患者采用二氧化碳进行注入配合手术,另外,手术后,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出现情况进行记录,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38例患者在经过二氧化碳注入配合手术的过程中,治疗效果比较好,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4.74%,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78.95%,两组患者比较具体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的手术中,应用二氧化碳进行注入配合,能有效的提高手术质量,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 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广基息肉、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焕喜;秦鸣放;王震宇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ESD)治疗上消化道广基息肉、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5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内镜检查(25例病变位于黏膜层,16例位于黏膜肌层,17例位于黏膜下层),应用HOOK刀及IT刀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5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SD治疗,病变大小0.4~3.4 cm(平均1.5 cm),手术时间15~95 min (平均40 min),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上消化道广基息肉、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 加速外科康复理论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曹琳琳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论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患者预后及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2017年4月选取84例ESD患者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围手术期应用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围手术期应用ERAS实施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预后、并发症发生及术后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机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状态、社会职能、情感状态、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RAS理论能有效减轻ESD患者术后疼痛感,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1例直肠肿瘤内镜黏膜剥离术的护理体会

    作者:黄桂萍

    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是将病灶一次性完整地从固有肌层表面剥离下来或完整剥离黏膜下肿瘤的一种内镜技术,是在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 resection,EMR)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ESD具有微创、治疗效果彻底、使患者免子传统手术治疗风险的优势,成为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变的有效手段,也是目前消化内镜治疗领域的前沿技术[1].我院普外科2016年2月收治1例直肠巨大肿瘤,在手术室行首例肠ESD术成功,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 23例直肠类癌病人行内镜黏膜剥离术的护理

    作者:赵莹;任庆玲;姚佳

    [目的]总结直肠类癌病人行内镜黏膜剥离术的护理。[方法]对23例直肠类癌病人行内镜黏膜剥离术,术前做好评估、心理辅导及器械准备,术中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操作并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做好术后病情观察和饮食指导。[结果]23例直肠病灶均行 ESD完整切除,病理检查均证实为直肠类癌且切缘及基底均无肿瘤残留。术后均无出血表现,1例出现迟发型穿孔,经保守治疗穿孔处愈合。术后定期内镜随访,经随访3个月~24个月23例均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加强直肠类癌病人行内镜黏膜剥离术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 内镜黏膜剥离术对早期胃癌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刘东碧;杨雁;于双

    目的 探讨肉镜黏膜剥离术(ESD)对早期胃癌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观察组行ESD.比较两组病灶切除情况、术中出血率及胃穿孔发生率、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和术后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整块切除率、完全治愈性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86%比59.52%,78.57%比47.62%,P均<0.05),术中胃穿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 (PGⅠ)水平、PGⅠ/PGⅡ(PGR)明显高于对照组,PG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年,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EMR相比较,ESD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病灶的切除效果,可调节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且术后复发率较低.

  • 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病变的护理

    作者:谢志华;徐丽

    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是在内镜下将病灶完整地从固有肌层表面剥离下来,或完整剥离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手术,是治疗胃肠道早期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手段.本文总结内镜中心所行ESD部分病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选择自2012年2月-2013年1月在本科行ESD治疗的具有完整临床资料患者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41.6岁.病变位置:食管6例,胃底部4例,胃体部6例,胃窦部4例,十二指肠球部2例,降结肠4例,乙状结肠3例,直肠3例.病变大小:15~20.0 mm患者19例,>20.1 mm患者13例.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分析

    作者:徐勤伟;沈建伟;沈睿炜;任辉;张琳;吴蔚琦;徐敏红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剥离术、手术后病理特点及手术有效性、可行性.方法 选择经内镜及病理诊断为早期胃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83例,采用术后病理结果、并发症发生率、治愈性切除率、术前术后诊断一致率等指标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早期胃癌患者中男59例,女24例,完整切除率100.00%;术后出现腹痛15例(18.07%),出血5例(6.02%),心脏缺血1例.6例患者术前病灶深度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不相符,浸润深度符合率92.77%;2例患者侧切缘阳性,符合率97.59%,分化型癌77例,未分化癌或混合组织类型癌(中低分化)6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中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ESD治疗能够完整切除早期胃癌,且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但临床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进一步完善规范化操作.

  • ESD术剥离胃底间质瘤的护理体会

    作者:李晶;朱明凤

    目的:总结胃底间质瘤患者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SD)的护理。方法:分析15例患者ESD术剥离胃底间质瘤资料。结果:15例患者胃底间质瘤病灶均行ESD完整剥离,病理均证实为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瘤。结论:加强ESD术剥离胃底间质瘤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 内镜黏膜剥离术、黏膜挖除术及全层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疗效

    作者:方雅丽

    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黏膜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及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1月在西安市中心医院就诊的SMT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随机分为试验组(采用ESD、ESE及EFR治疗)与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窥镜治疗),各42例,分析患者病变部位分布、病变类型、手术时间及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组的病变部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的平滑肌瘤、脂肪瘤、间质瘤、异位胰腺和增生性息肉病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病变大径低于对照组,创面长径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的完整切除和创面完全夹闭的病例数高于对照组,借助圈套器、出血和穿孔的病例数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SD、ESE及EFR对SMT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措施,能降低上消化道SMT术后的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作者:王跃平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消化道早期癌患者98例,其中52例行 ESD 术治疗者为 ESD 组,46例行传统外科手术治疗者为外科组。比较两组病灶切除、相关手术指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ESD 组整块完整切除率为98.08%(51/52),治愈性切除率为100%(52/52),外科组两者均为100%(46/46),两组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χ2=0.894,P =0.345)。ESD 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7%(3/52),外科组为45.65%(21/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95,P =0.000)。结论 ESD 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可取得与传统外科手术相似的手术效果,但 ESD 在手术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方面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隧道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中应用的研究

    作者:熊英;李元平;袁志刚;耿焱;张志伟;王爱民

    目的 探讨隧道法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及操作技术要领.方法 2010年1月~ 2011年10月在我科内镜中心通过胃镜活检及超声胃镜诊断食管早期癌及上皮内瘤变、深度未超过黏膜下层者7例,应用隧道法ESD(病变黏膜下层建立隧道)治疗.结果 7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直径2.0~4.0cm,手术时间为37 ~ 110 min,经病理证实基底部及切缘未见病变累及,2例出现术中出血量较多,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无迟发性出血者,所有病例均无穿孔者,术后3个月及半年复查创面愈合良好,均无复发.结论 隧道法ESD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良好方法,隧道法ESD与传统ESD相比,缩短了内镜手术时间,简化了操作步骤,使得内镜手术更安全更快捷.

  • 内镜黏膜剥离结合圈套器治疗大型浅表结直肠肿瘤

    作者:俞春波;施月芳;李东;严卫忠;宋伟平;陈尚送;郭晓雷;汤兰顺;徐福明;谢华;徐英;付平

    目的 探讨采用内镜黏膜剥离结合圈套器治疗大型浅表结直肠肿瘤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研究36例大型浅表结直肠肿瘤(直径≥2.0 cm),非随机分为2组,采用黏膜剥离结合圈套器治疗21例(A组),黏膜剥离术治疗15例(B组),比较两组手术的临床指标及术后结肠镜随访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肿瘤直径、术后出血量、术后复发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黏膜剥离结合圈套器治疗大型浅表结直肠肿瘤,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安全可行.

  • 30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应用及护理

    作者:陆雯;廖丽萍

    总结了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病变的护理经验,包括对30例消化道隆起病变行ESD患者进行规范的术前准备、术中病情观察、护理和配合、术后护理。认为规范的术前准备,术中病情观察、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