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2例创伤性凝血病的救治体会

    作者:毛和明;陈耀武;杨洪梅

    创伤性凝血病是指在严重创伤或大手术打击下机体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征,其发病机制多源性,主要表现为创面由手术无法解决的大量渗血,抢救治疗棘手.目的探讨创伤性凝血病的综合抢救治疗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我科2009-2012年收治32例严重创伤性凝血病的抢救治疗体会.结果 32例患者中死亡4例,成功28例.结论创伤性凝血病的手术止血、输血治疗、积极纠正"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及创伤控制性复苏的综合抢救治疗对抢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 创伤性凝血病诊疗进展

    作者:汪勇;刘云龙

    目的:探讨创伤性凝血病的病理因素及治疗进展.方法:在万方、维普数据库以及Pubmed中检索近年来创伤性凝血病的相关文献,总结创伤性凝血病的病因及治疗.结果:引起创伤性凝血病的病理因素复杂.损伤控制复苏和纠正严重创伤伴发的低体温、酸中毒是处理创伤性凝血病的重要措施.结论:创伤性凝血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了解其发病机制对防治有重要意义.

  • ICU中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与临床意义

    作者:徐善祥;王连;杨俭新;周光居;张茂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及对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伤后24h内收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急诊ICU的223例严重创伤患者的资料,记录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收住时的凝血功能、血常规、生化常规和血气分析等指标.以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碱缺失(BD) ≥6和休克指数(SI)≥1作为存在组织低灌注的标准.根据凝血功能结果将患者分为凝血病组和无凝血病组(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创伤严重程度、APACHEⅡ值、低体温及低灌注发生率等指标,分析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多因素回归方程.比较死亡与存活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及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率.结果 52例(23.3%)符合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断,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6.5% vs 9.4%,P< 0.01).两组间的年龄、性别构成、创伤原因和受伤时间具有可比性,凝血病组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低体温和组织低灌注发生率、合并严重脑损伤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GCS评分、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Plt)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D≥6、GCS≤8和Pl计数是创伤患者入ICU时发生凝血病的独立预测因素.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明显延长.结论 伤后24h内收住ICU的创伤患者有较高的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率;创伤性凝血病与全身损伤严重程度、合并重型颅脑损伤、休克及低体温有关,并对不良预后有重要影响.

  • 复方氨基酸联用维生素B6对创伤凝血病大鼠凝血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楚鹰;郑旭文;包卿;沈文明;刘政;周培根;李瑛;卞晓星;黄琴梅

    目的 探讨复方氨基酸联用维生素B6疗法对创伤凝血病大鼠肝脏凝血因子表达的作用.方法 选择雄性SD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新疗法组及对照组,而新疗法组和对照组又分为伤后4h,6h,12h及24 h四个时间点处理,每组3只.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法加大腿骨折与放血制作大鼠创伤性凝血病模型,正常组行颈静脉插管输注复方氨基酸与维生素B6,而对照组输注等量的生理盐水.按上述时间点取肝脏组织,Trizol法提取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脏凝血因子(FⅡ,FⅦ,FⅨ,FⅩ,FⅪ,FⅫ,FⅧA亚基)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除FⅥ与FⅧA亚基外,新疗法组和对照组的肝脏凝血因子基因mRNA表达上调,但随着造模时间延长,其表达水平逐渐下降;新疗法组与对照组比较,肝脏凝血因子基因mRNA表达水平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氨基酸联用维生素B6疗法能够显著提高肝脏凝血因子基因mRNA表达水平,促进凝血因子在肝脏中的合成,改善创伤凝血病大鼠的凝血功能.

  • 儿童创伤性凝血病

    作者:郭剑毅;叶璟;谈林华

    创伤仍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创伤后早期凝血障碍通常伴有严重的出血.经典的创伤性凝血病包括低体温、酸中毒、血液稀释和凝血因子消耗继发于严重创伤后的凝血系统的激活以及抗凝蛋白C通路的激活.本文综述了凝血障碍发生的可能机制,阐述了血栓弹力图对创伤性凝血病的早期识别,并探讨儿童创伤后凝血障碍的治疗方案.

  • 凝血和血小板功能监测仪在创伤性凝血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金慧;万鹏;彭娜;安晓庆;刘云松;李红波;苏磊

    目的 探讨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在创伤性凝血病(TIC)患者中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试验设计,将2010年6月~2013年6月入住广州军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的75例TIC患者分成入科时6h内组(28例)、6~12h组(24例)及12h后组(23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用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及传统凝血指标监测患者凝血功能,比较亚组间凝血指标的差异,并比较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所得凝血指标与传统凝血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三个亚组之间年龄、性别、ISTH评分以及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h后亚组具有凝血功能障碍临床症状患者比例较6h内亚组升高,P< 0.01,6~12h亚组与12 h后、6h内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传统凝血相关指标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血小板计数有下降的趋势,但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TT、PT、D-二聚体在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 h后亚组APTT较6h亚组明显延长,P< 0.01,6~12h亚组和12h后亚组、6h内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h后亚组以及6~12h亚组PT均较0~6 h内亚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6~12h亚组和12h后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12h后亚组及6~12h亚组D-二聚体含量较6h内亚组显著升高,P< 0.01,12h后亚组与6~12h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纤维蛋白原、INR在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noclot分析仪指标中,CR在三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T、PF在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T在12h后亚组较0~6 h亚组、6~12h亚组延长,P< 0.01,6~12h亚组与0~6 h内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12h后亚组以及6~12h内亚组PF均较6h内亚组减少,P<0.05,6~12h亚组与12h后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TIC组患者Sonoclot指标与传统的凝血指标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CR与血小板呈负相关(r=-0.163,P=0.015),PF与APTT呈负相关(r=-0.143,P=-0.041),PF与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r=0.191,P=0.002).结论 Sonoclot分析仪的量化指标ACT、CR、PF从各个不同角度全面反映了TIC时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其图像信息使TIC的诊断更加直观.Sonoclot分析仪在TIC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均高于传统的凝血指标,由于它具有快速、耗材低等优点,不仅能够为凝血功能障碍早期的预警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同时还可以有效的监测病程,为其诊断提供新的思路及策略.

  • 创伤性凝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锦鑫;李俊杰;花蕾;尹文

    创伤性凝血病是创伤导致组织损伤,引起机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且极易发展为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创伤性凝血病是一种多元性凝血障碍疾病,发病机制极其复杂,涉及组织损伤、凝血、抗凝、纤溶、炎症等多个病理生理环节.深入研究并揭示发病机制,对于提高创伤性凝血的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就近期创伤性凝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希望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 探讨急诊多发伤患者发生创伤性凝血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作者:周君;钱何布;刘云;金东林

    目的 探讨急诊多发伤患者发生创伤性凝血病(TC)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8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64例急诊多发伤患者,按是否合并TC分为两组,其中合并TC的有20例,未合并TC的有44例,收集入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急诊多发伤患者发生TC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碱缺失≥6、低体温及STBI、GCS评分≤6分是T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23岁、MODS、STBI、GCS评分≤6分是T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TC发生与重型颅脑损伤、低体温、碱缺失、昏迷程度有关;年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程度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 创伤致死性三联征

    作者:曾赛珍

    严重创伤患者通常表现为"致死性三联征",该三联征由低体温、酸中毒和创伤性凝血病组成,与创伤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了解严重创伤患者病理生理改变,提高临床医师对"致死性三联征"的认识,早期识别及干预,实施损伤控制性复苏等有效管理,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仍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 中老年人群急性单发性创伤性颅脑损伤相关性凝血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力卓;何松柏;赵格晶娃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急性单发性创伤性颅脑损伤相关性凝血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收集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144例发病于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的急性单发性颅脑创伤的患者资料,按照1∶2配组分为中老年患者组和非中老年患者组,利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中老年颅脑创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的发病率与非中老年患者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然后对中老年患者组和非中老年患者组的凝血功能障碍指标进行分析,明确凝血障碍指标在不同组别中的差异.结果 中老年急性单发性颅脑创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的发病率与非中老年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 =4.11).进一步分析表明血小板(platelet,PLT)异常在中老年患者组和非中老年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4.68),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r)在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老年急性单发性颅脑创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的发病率更高,同时血小板异常更容易出现在中老年颅脑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组内,以上特点有助于明确中老年颅脑创伤性凝血病的病理机制并指导中老年患者颅脑创伤后凝血病的诊疗.

  • 氨甲环酸对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与 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作者:徐鹏陶;吴兴;张玲;谭伟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对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为基层医院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本院急诊科收治的90例创伤性凝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疗法进行救治;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氨甲环酸进行救治.比较两组患者救治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情况及血制品用量与患者预后差异.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较对照组短,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制品用量均比对照组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甲环酸在抗纤溶、止血方面效果显著,能减少凝血因子的丢失,缓解应激反应,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血制品用量,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复杂肝外伤并失血性休克26例临床救治分析

    作者:廖德育;陈庆干;梁亮;黄文杰;陈桂坚;肖辉骏

    目的 总结复杂肝外伤临床处理经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2001年1月-2013年1月对26例复杂肝外伤救治回顾性分析.男性20例,女性6例,年龄16~61岁,平均45岁,均手术探查.结果 治愈22例,死亡4例.结论 复杂肝外伤并失血性休克的救治工作,特别是基层医院在具备处理各型肝外伤能力的基础上,反复行诊断性腹穿明确诊断、早手术,术中自体血回输具有实用价值,全程予防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对提高复杂肝外伤抢救成功率有积极意义.

  •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进展

    作者:黄顺伟;戴伟钢;管向东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是创伤早期出现的急性凝血功能紊乱.它是相互影响的多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组织损伤是凝血和纤溶的启动因素;休克是其初的驱动因素,凝血启动的同时激活了抗凝和纤溶途径;血液稀释、低体温、酸中毒和炎性反应等加剧了已经存在的凝血病.早期诊断凝血病依赖于临床细致的观察和实验室检查.损伤控制复苏和纠正严重创伤伴发的"致命性三联征"是目前处理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重要措施,基因重组活化F Ⅶ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促进凝血酶生成的强效药物.

  • 重症监护室内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进展

    作者:祝各亮;李琴

    严重创伤患者入重症监护室(ICU)进行集中救治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实施.ICU创伤患者以多发伤为主、头颈部损伤比例较高、大部分需要机械通气、常伴有一个或多个并发症.简明损伤定级-损伤严重度评分能够较好地进行伤情评估,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亦能够较好地评价严重创伤患者的预后.严重创伤的救治主张限制性液体复苏、早期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积极预防创伤性凝血病以及脓毒症,但如何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有待更多的研究证实.

  • 创伤性凝血病与大量输血的研究进展

    作者:袁玉荣(综述);潘修银(审校)

    创伤性凝血病( TIC)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病率较高,大量输血后,如处理不当,会加重凝血病,凝血功能障碍是大量输血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识别TIC,适时合理启动大量输血方案,合理使用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等可有效纠正TIC,提高输血效果,改善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

  • 多发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梅程清;叶正龙;邹晖;刘尚香;常小亮

    目的 探讨影响多发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的危险因素,为多发伤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多发伤患者14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是否合并重型颅脑损伤、中心体温、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指标、输血量、pH值等指标.按是否发生TC将患者分为创伤性凝血病组和非创伤性凝血病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指标差异.结果 147例多发伤患者中共45例发生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率为30.61%.创伤性凝血病组和非创伤性凝血病组性别、年龄、损伤原因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血红蛋白、血小板、ISS评分、APACHEⅡ评分、酸中毒、低体温、输血量、碱缺失≥6、休克指数≥1、合并严重颅脑损伤和GCS评分≤6分等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酸中毒、GCS评分≤6分和合并颅脑损伤为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低体温、酸中毒、GCS评分≤6分和合并重型颅脑损伤是多发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予以重视并进行针对性防治,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 血栓弹力图在创伤性凝血病中的应用

    作者:王雪;何健;许硕贵

    创伤导致约30%患者在入院时已并发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筛选试验在严重创伤出血患者中很难预测出血倾向,而血栓弹力图(TEG)可以显示从血凝块开始形成到溶解时所有阶段的变化.其优势是可快速识别纤溶亢进.文章就TEG工作原理、优缺点及其在创伤性凝血病患者中临床应用进行阐述.TEG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有助于早期预测输血、指导大量输血复苏、有助于评估创伤患者预后、联合血小板图鉴别诊断创伤前是否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造成的血小板功能的下降、区分机械性出血、加强重组活性凝血因子Ⅶ(rFVIIa)的管理,同时也对是否、何时使用抗纤溶药物等提供依据.

  • 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机制及临床对策

    作者:蒋东坡;周继红

    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具有多源性,涉及凝血系统的多个方面,其具体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已知的发病机制主要有:稀释性凝血病、低温性凝血病、酸中毒性凝血病和消耗性凝血病等.对发病机制的新认识为临床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检测及治疗带来了新的改变.除常规实施“小容量复苏”和“允许性低血压”复苏的损伤控制性复苏策略外,近年来研究发现:对创伤低凝病人给予1∶1的新鲜冰冻血浆(FFP)与红细胞(RBC)大比例血浆输注,可大幅度降低出血病死率和总病死率;抗纤溶治疗是近年来创伤止血治疗的重要进展.

  • 围手术期出凝血障碍类型及处理原则

    作者:章志丹

    围手术期出凝血障碍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严重创伤和(或)大量输血所致创伤性凝血病以及严重感染所致消耗性凝血病是围手术期出凝血障碍的主要类型.正确理解和认识创伤性凝血病和消耗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以及诊疗策略对于围手术期病人的救治至关重要.

  •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30例

    作者:吴丹;马晓春

    创伤性凝血病是在严重创伤或大手术的打击下,机体出现的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它不仅是损伤的一个结果,也可能进一步引起继发性损伤[1].每年颅脑损伤死亡患者高达56 000例,在创伤性死亡中居第1位[2].国外报道创伤严重度评分(ISS)>45分的患者中有2/3存在严重凝血功能紊乱,伴有颅脑损伤者更容易发生凝血和纤溶异常[3].颅脑损伤后凝血异常发生率在15%~100%之间[4].及时合理的处理和治疗严重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直接关系到其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对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合并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5].本文就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并发症及预后进行研究.

6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