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鉴别诊断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和胰腺癌

    作者:王英伟;王叶;王海屹;王佳;李金锋;叶慧义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与胰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神经内分泌肿瘤及16例胰腺癌患者的DWI检查结果(弥散敏感因子b值取0和800 s/mm2),在ADC图上测量肿瘤的小ADC值,采取非参数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和胰腺癌的平均小ADC值分别为(1.163±0.362)×10-3 mm2/s和(1.076±0.250)×10-3 mm2/s,非参数检U=0.436,P=0.663,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WI及ADC值测量在鉴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和胰腺癌上作用有限.

  • 腰痛患者腰椎3.0T MR弥散加权成像腰椎间盘表观弥散系数与椎间盘退变分级的相关性

    作者:赵建;郭智萍;王林峰;张旭静;李石玲;袁军辉;马晓晖;张伟;朱瑾

    目的:分析腰痛患者腰椎3.0T 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e,DWI)椎间盘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与椎间盘退变形态学分级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6月~2012年11月对60例腰痛患者行腰椎3.0T MR 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e, T2WI)和DWI扫描。男30例,女30例,年龄19~66岁,平均42.5±11.9岁。在MR常规T2WI序列上对腰椎间盘按Pfirrmann标准进行形态学分级,在矢状面ADC 图上对正中层面椎间盘进行 ADC 值测量。对腰椎间盘 ADC 值与 Pfirrmann 分级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并对椎间盘不同Pfirrmann分级的ADC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如有差异进一步进行LDS法两两检验。结果:腰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为Ⅰ级45个(15%),Ⅱ级61个(20.3%),Ⅲ级74个(24.7%),Ⅳ级113个(37.7%),Ⅴ级7个(2.3%)。Ⅰ、Ⅱ、Ⅲ、Ⅳ、Ⅴ级椎间盘的ADC值分别为1.73±0.21、1.74±0.15、1.62±0.24、1.23±0.37、0.81±0.32(10-3mm2/s)。腰椎间盘不同Pfirrmann分级的ADC值有显著性差异(F=56.9,P=0.000),不同分级间差异进一步行LDS法两两检验,Ⅰ级的ADC值与Ⅱ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级、Ⅳ级、Ⅴ级分别与Ⅰ级、Ⅱ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Ⅲ级、Ⅳ级、Ⅴ级之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腰椎间盘ADC值与其Pfirrmann分级呈明显负相关(r=-0.624,P=0.000)。结论:腰痛患者腰椎3.0T MR DWI腰椎间盘的ADC值与椎间盘退变分级呈负相关。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肾积水和肾积脓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彭泳涵;刘敏;王振;李凌;王则宇;方梓宇;明少雄;王琦;沈嵘;芦超越;阳青松;高小峰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MRI)在鉴别肾积水和肾积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我院行DW-MRI检查的50例肾结石伴可疑肾积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33例;年龄(49.40±10.51)岁.肾结石大径中位值为30.30(17.38,56.01) mm,肾积液大径中位值为46.39(34.33,56.55)mm.术前超声、CT检查均未诊断肾积脓,肾脏DW-MRI提示肾积水29例和肾积脓21例.根据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中引流肾盂尿液是否为脓液,确诊肾积水和肾积脓.分析DW-MRI检查后肾积液区扩散加权(DW)图像差异特征,重建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并分析特征,比较肾积水和肾积脓患者肾积液区ADC值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ADC值诊断肾积脓的临界值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术中根据穿刺引流液性状确诊肾积水33例,肾积脓17例.术前DW-MRI诊断准确率为84.00%(42/50),敏感性为88.24% (15/17),特异性为81.82%(27/33).在我院行CT检查的30例患者中,18例肾积水和12例肾积脓CT值分别为(7.03 ±3.26) HU和(8.67±3.52)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W图中,当b值≥500 s/mm2时,肾积水信号强度明显降低,肾积脓信号强度明显增强;ADC图中,肾积水呈现高信号,肾积脓则表现为低信号.肾积脓组平均ADC值小于肾积水组[(1.53±0.58)×10-3mm2/s与(2.86 ±0.56)×10-3mm2/s,P<0.01].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2(95% CI0.80~0.98),ADC值诊断肾积脓的临界值为1.39×10-3mm2/s,此时诊断敏感性为94.12%,特异性为84.85%.结论 DW-MRI检查时,DW图中肾积脓较肾积水信号增强,而ADC图中肾积脓较肾积水信号降低,肾积脓ADC值低于肾积水,结合ADC值可有效鉴别肾积水与肾积脓.

  • 选择性肾段动脉钳夹阻断加重猪孤立肾缺血组织病理损伤的研究

    作者:徐述雄;储铸钢;王元林;赵传祥;徐元高;石华;李凯;孙兆林;夏术阶

    目的:探讨选择性肾段动脉钳夹阻断(SSRAC)对猪孤立肾的作用,为临床选用SSRAC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12年5月至2015年6月选取18头猪,按照肾动脉阻断方式不同随机分成肾动脉主干钳夹阻断( MRAC)组和SSRAC组,每组9头。麻醉后切除右肾,MRAC组夹闭左侧肾动脉主干,SSRAC组夹闭左侧肾动脉下极支,60min后去除血管夹。术前及术后第1、7、14、21、28、90天抽血检测血肌酐( SCr)和尿素氮( BUN),术前及术后第1、7、28、90天进行MRI扫描检测T2弛豫时间和表观弥散系数( ADC)值;术后第1、90天取左肾行病理检查,观察炎症细胞浸润和肾间质纤维化情况。结果两组孤立肾猪采用不同方式行肾动脉阻断后,SCr和BUN均在术后第1天升到高值,此后逐渐降低,在第90天时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术后第1天,SSRAC组SCr[(266.43±31.12)μmol/L]和BUN[(13.63±2.54)mmol/L]显著低于MRAC组的对应值[(386.37±40.40)μmol/L、(26.83±5.96)mmol/L](P<0.05);但术后第7、14、21、28、90天,两组SCr和BU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RAC组左肾上极和中极、下极T2弛豫时间在术后第1天升高,ADC在术后第1天下降,二者术后第7天均达峰值,此后逐渐分别下降和上升,在术后第90天恢复到术前水平。 SSRAC组术后各时间点左肾上极和中极T2弛豫时间和ADC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变化( P>0.05),下极的变化趋势与MRAC组相似。术后第1、7、28天,MRAC组上极和中极T2弛豫时间分别为(45.50±1.87) ms、(51.82±2.27)ms和(40.37±1.93)ms,显著高于SSRAC组的对应值(36.67±1.33)ms、(35.15±1.27)ms和(37.48±1.37)ms(P<0.05);但是,MRAC组左肾下极T2弛豫时间(44.70±2.13)ms、(53.12±2.66)ms和(39.82±1.41) ms,显著低于SSRAC组的对应值(55.75±2.42) ms、(60.52±2.87)ms和(44.75±2.69)ms(P<0.05)。第90天,两组间T2弛豫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7、28天,MRAC组上极和中极ADC值分别为(2.29±0.08)×10-3 mm2/s 、(2.10±0.08)×10-3 mm2/s和(2.41±0.09)×10-3 mm2/s,显著低于SSRAC组的对应值(2.69±0.08)×10-3mm2/s、(2.63±0.06)×10-3mm2/s和(2.68±0.05)×10-3mm2/s(P<0.05);但在术后第1、7、28、90天,MRAC组左肾下极ADC值分别为(2.37±0.05)×10-3 mm2/s、(2.06±0.07)×10-3 mm2/s、(2.46±0.09)×10-3mm2/s和(2.61±0.08)×10-3mm2/s,均显著高于SSRAC组的对应值(1.93±0.08)×10-3 mm2/s、(1.91±0.09)×10-3 mm2/s、(2.33±0.07)×10-3 mm2/s和(2.43±0.07)×10-3 mm2/s(P<0.05)。 MRAC组术后第1天左肾上极和中极、下极广泛性肾小管水样变性,间质内少量炎细胞浸润,术后第90天,上述病变减轻;SSRAC组左肾上极和中极在两个时间点病理均无异常改变,但下极两个时间点的病理改变较MRAC组明显。结论 SSRAC对近期肾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与MRAC比较,其缺血区域肾组织损伤更严重,提示肾部分切除术中行SSRAC时要尽可能缩小缺血区域,甚至做到零缺血,这样对保护肾功能更好。

  • 直肠癌3.0T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应明;庄晓曌;余深平;崔冀;陈创奇;赵晓娟;潘碧涛;李子平

    目的 探讨3.0T 磁共振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withbackground suppression,DWIBS)对直肠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肿瘤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与病理的相关关系.方法 收集42 例直肠癌患者术前盆腔常规MRI 及DWI 的扫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直肠癌切除并病理组织学检查.测量肿瘤及正常直肠肠壁的ADC 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直肠癌组与对照组的ADC 值分别为(0.76 ± 0.11) × 10-3mm2/s 和(1.22± 0.16) × 10-3 mm2/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鉴别直肠癌与正常直肠肠壁的ADC值的佳分界值为0.96 × 10-3 mm2/s,敏感性为95.2%,特异性为97.6%.(2)1 例高分化,33 例中分化及5 例低分化直肠腺癌的ADC 值分别为0.78 × 10-3 mm2/s,(0.75 ± 0.12) × 10-3 mm2/s 及(0.77 ± 0.11)×10-3 mm2/s.中分化与低分化直肠腺癌的ADC 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3.0T 磁共振DWI 能提高直肠癌的检出率,直肠癌原发灶的ADC 值明显低于正常直肠肠壁的ADC 值,不同分化程度的直肠腺癌的ADC 值间无统计学差异.

  • 新生儿及儿童脑白质发育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均值的变化

    作者:邹松;余庆华;沉东挥;陈春霞

    目的 探讨新生儿及儿童脑白质发育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信号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均值变化.方法 选择2006年12月至2008年1月在本院采取3.0T磁共振检查的100例正常新生儿及儿童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年龄分为A1组(n=7,<1个月),A2组(n=18,1个月~1岁),A3组(n=6,1~2岁), A4组(n=23,2~5岁),A5组(n=24,5~10岁),A6组(n=22,10~15岁).为观察从儿童到青年过渡时期脑白质发育的磁共振成像信号表观弥散系数,另将14例15~20岁青少年纳入B组进行研究(本研究遵循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者监护人或本人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用3.0T磁共振机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扫描,在脑室周缘脑白质取6个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 ROI)进行表观弥散系数测量,并取表观弥散系数均值进行分析.结果 ①新生儿及儿童的顶叶脑白质表观弥散系数均值与年龄增长呈明显负相关,其降低趋势在2岁前较明显,2岁后仍持续下降,但下降趋势明显减缓.②相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正常新生儿及儿童侧脑室周缘脑白质表观弥散系数均值比较,仅A4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43),其他5组及总体男、女儿童的表观弥散系数均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③114例正常新生儿、儿童及青少年的侧脑室周缘脑白质左、右两侧表观弥散系数均值(左侧为1039.319×10-5 mm2/s,右侧为1026.295 ×10-5 mm2/s)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t=0.613, P>0.05).结论 表观弥散系数均值作为磁共振成像的定量指标,其变化可反映脑白质发育过程变化.表观弥散系数均值变化,可早于常规磁共振成像变化.

  • 应用弥散加权技术连续测定早产儿局灶性脑白质损伤的表观弥散系数及其价值初探

    作者:佟欣;薛辛东;富建华

    目的 以磁共振成像(MRI)为依据,观察早产儿局灶性脑白质损伤(PWMD)的动态演变,并连续测定病灶及病灶周围区域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变化,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收治的151例早产儿,全部在生后7d内完成MRI,依据扫描结果,随机选取24例PWMD患儿作为病例组(n=24),同时针对每一个病例随机选取同时期出生胎龄相同MRI正常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n=24),分别测量病例组病灶及病灶周围区域、对照组相应区域的ADC值,病例组在2~5周后复查MRI,并再次测量原病灶及病灶周围区域的ADC值,观察其变化.结果 (1)初次MRI扫描:24例PWMD患儿,全部(100%) DWI显示点簇状高信号,而常规MRI中19例(79.2%)T1加权高信号伴T2加权低信号,4例(16.6%)仅T1加权高信号不伴有T2加权低信号,1例(4.2%)未见异常.复查MRI扫描:全部(100%)DWI显示原病灶区域高信号消失,常规MRI中9例(39.1%)T1加权高信号完全消失,14例(60.9%)T1加权高信号未完全消失,但病灶面积较前缩小.(2)ADC值测定:初次MRI:PWMD病灶区域的平均ADC值为(942 ± 170)×10-3mm2/s,明显低于病灶周围区域(1 554±116)×10-3mm2/s及对照组相同区域(1 524 ±116) ×10-3mm2/s(P均<0.05).复查MRI:原病灶区域的平均ADC值升至(1 468±195)×10-3 mm2/s,较前显著升高(P<0.05),但依然低于病灶周围区域(1 586 ±97)×10-3mm2/s(P<0.05).而病灶周围区域的平均ADC值较初次扫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2).结论 连续监测PWMD患儿病灶及病灶周围区域的ADC值变化,能更加准确且微观的描述其病理改变.

  • 胃肠道淋巴瘤64排螺旋CT与MRI影像学特点分析

    作者:孙晓云;甄鑫;张强;徐晓燕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64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取41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包括23例胃淋巴瘤和18例肠道淋巴瘤;同时选取32例胃间质瘤患者和4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对照.比较胃淋巴瘤与胃间质瘤、肠道淋巴瘤与结肠癌的CT、MRI影像学特点.结果 CT扫描显示,大部分浸润型胃淋巴瘤患者的胃黏膜完整,胃壁不规则增厚且多呈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影;常规增强扫描后,胃黏膜明显强化.MRI检查显示,肿瘤组织在T1WI上多呈稍低或等信号,在T2WI上多呈稍高或等信号.胃淋巴瘤门静脉期平均CT值和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分别为(65.02±21.15)Hu和(0.81±0.10)×10-3cm2/s,均低于胃间质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淋巴瘤和胃间质瘤的发病部位(胃窦、胃体、胃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淋巴瘤CT扫描显示,肠道管腔狭窄或扩张,肠道管壁增厚且多呈等密度影;常规增强扫描后,增厚肠道管壁均匀强化,在T1WI上呈稍低或等信号,在T2WI上呈稍高信号.肠道淋巴瘤平均ADC值为(0.89±0.17)×10-3cm2/s,低于结肠癌的(1.27±0.32)×10-3c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道淋巴瘤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其CT值及ADC值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DWI在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早期疗效评价中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伟;周胜利;苗重昌;蒋晓东;乔云

    目的 探讨DWI在预测及早期评价食管癌同期放化疗短期疗效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40例经病理证实并行同期放化疗食管癌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行DWI检查.应用RECIST标准进行短期疗效评价,分为缓解组(CR、PR)和未缓解组(SD、PD).组间比较行成组t检验,对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肿瘤ADC值变化率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缓解组、未缓解组分别为30、10例.缓解组在治疗第1周末ADC值升高程度高于未缓解组(P=0.000).缓解组、未缓解组治疗1周末肿瘤大径与疗前均相近(66.10 mm∶62.63 mm,P=0.407;70.90 mm∶ 68.30 mm,P=0.552).肿瘤治疗前ADC值与肿瘤大径缩小率间呈负相关(r=-0.680,P=0.000).肿瘤治疗后第1周末ROC曲线下面积大为0.783,ADC值变化率为15.5%作为判断治疗是否有效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70.0%、阳性预测值为89.7%、阴性预测值为63.6%.结论 DWI可作为一种预测及评价食管癌同期放化疗短期疗效的新的影像学方法,以治疗1周末ADC值变化率对区分治疗反应较敏感,可以作为有效监测时间点.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鼻咽癌靶区勾画和复发转移预测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朱向帜;康铮;何侠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MRI)能否预测鼻咽癌调强放疗后复发和转移以及判断靶区范围的价值.方法 回顾2008年6月起初次调强放疗的鼻咽癌病历资料,选择有复发或转移36例和无复发转移36例作对照.对两组病例在DWMRI上测量其疗前肿瘤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行成组t检验推测ADC值是否能预测鼻咽癌复发和转移.回顾分析局部区域复发病例放疗前MRI,从影像学角度分析DWMRI是否有助于判断靶区范围.结果 复发或转移组、对照组疗前ADC均值分别为(0.753 ±0.091)×10-3、(0.793±0.094) ×10-3mm2/s (t=-1.79,P=0.078).影像学回顾分析显示DWMRI在低本底上突显了肿瘤侵犯范围,局部区域复发共16例,15例疗前常规MRI弥散序列在病变范围上一致,1例复发患者DWMRI序列较常规序列更准确地预测了病变复发部位.结论 DWMRI结合常规MRI可更准确地判断鼻咽癌靶区范围,但其疗前ADC值的高低与鼻咽癌复发或转移并无关联.

  • 本期英文缩略语的英文全名及汉语翻译

    作者:《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编辑部

    AAA=anisotropic analytical algorithm=各向异性解析算法;ADC=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表观弥散系数. BMI=body mass index=身体质量指数.CR=complete response=完全缓解;95% CI=confidence interval=95%可信区间;CTCAE=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不良反应常见术语标准;CTV=clinical target volume=临床靶体积.

  • 扩散加权成像中表观弥散系数和相对表观弥散系数对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谢传淼;尹韶晗;李卉;刘学文;张赘;吕衍春;张嵘;李建鹏;耿志君;吴沛宏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中表观弥散系数(ADC)和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对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3例进行乳腺疾病初诊的女性患者的66个病灶,应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序列(SE-EPI)进行扫描,在相同的感兴趣区(ROI)下,分别于扩散敏感系数(b)为500和800 s/mm~2.时,测量病灶及同侧远隔部位正常乳腺腺体的ADC值,并计算rADC值.根据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确定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佳ADC和rADC阈值,评价不同b值下,各阈值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 当b值为500 s/mm~2时.良、恶性病灶对应的ADC值分别为(1.71±0.31)×10~(-3)mm~2/s和(1.31±0.38)×10~(-3) mm~2/s,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佳ADC阈值为1.435×10~(-3)mm~2/s,其诊断的敏感度为82.1%,特异度为81.5%;佳rADC阈值为0.62,其诊断的敏感度为76.9%,特异度为100%.当b值为800 s/mm.时,良、恶性病灶的ADC值分别为(1.55士0.29)×10~(-3)mm~2/s和(1.14±0.29)×10~(-3)mm~2/s,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佳ADC阈值为1.295×10~(-3)mm~2/s,其诊断的敏感度为79.5%,特异度为81.5%;佳rADC阈值为0.71时,诊断的敏感度为89.7%,特异度为88.9%.当b值为800 s/mm~2、rADC的诊断阈值为0.71时,ROC曲线下面积大.结论 DWI扫描时间短,无需对比剂.ADC和rADC作为诊断指标,其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尤其是rADC,对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胃癌患者淋巴结磁共振不同感兴趣区测量表观弥散系数的一致性探讨

    作者:晋记龙;吕晋浩;赵瑞峰;李华兵;苏伟;魏翔;郭丽丽;张朝阳

    目的:评估磁共振不同感兴趣区(ROI)对胃癌淋巴结表观弥散系数(ADC)测量的影响。方法对11例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常规扫描,对胃周各组淋巴结进行筛选。入组标准:肿大淋巴结短径不小于5 mm,无液化坏死。分别选取5 mm直径圆形ROI、圆形短径线ROI(短径线ROI),淋巴结边缘绘制ROI(轮廓线ROI)。ROI在DWI上定位,然后复制到对应的ADC图上,计算平均ADC值。两名放射科医师分别两次对纳入的淋巴结进行测量。采用Bland-Altman分析法来评价不同ROI测量的一致性。结果11例患者中,共选取符合标准肿大淋巴结23枚。选取淋巴结平均直径为(14.6±5.6)mm,5 mm直径ROI、短径线ROI及轮廓线ROI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537±391)×10-6 mm2/s、(1586±439)×10-6 mm2/s、(1627±366)×10-6 mm2/s,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ROI间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三种ROI均有91.3%(21/23)在95%一致性范围内。结论胃癌肿大淋巴结ADC值的测量中,ROI的类型可能不影响测值的一致性。根据ADC值进行胃癌淋巴结良恶性预测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宏志;刘国军;杜笑松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T1WI、T2WI、T2WI/FS及DWI表现,测量病变椎体和邻近正常椎体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病变椎体与正常椎体ADC值分别为(1.47±0.08)×10-3 mm2/s、(0.61±0.02)×10-3 mm2/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53,P< 0.001).溶骨型、混合型及成骨型转移瘤的ADC值分别为(1.98 ±0.21)×10-3 mm2/s、(1.29±0.42)×10-3 mm2/s、(0.79±0.21)×10-3 mm2/s,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60,P< 0.001).结论 DWI结合ADC值可较好评估脊柱转移瘤,是常规磁共振序列的有益补充.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胰腺癌放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若冰;王轩(综述);夏廷毅(审校)

    近年来,胰腺癌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病死率较高。胰腺癌早期缺乏高敏感性及特异性的诊断方法,手术切除率仅10%~20%,手术死亡率高,远期疗效差,5年生存率不到5%。目前研究显示放疗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胰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延长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弥散加权成像(DWI)作为磁共振成像(MRI)的一种功能成像技术,是唯一可以反应细胞水平变化的影像手段。文章对DWI应用于胰腺癌放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汶川地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作者:朱鸿儒;邱昌建;孟雅婧;崔豪飞;吕粟;张俊然;龚启勇;张伟

    目的 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经帕罗西汀治疗前后大脑白质变化情况及其与症状变化的关系.方法 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对13例汶川地震后PTSD女性患者治疗前(治疗前PTSD组)、经12周帕罗西汀治疗后(治疗后PTSD组)和8名同样经历地震却未患PTSD的女性对照者(对照组)进行检查,比较3组大脑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以及帕罗西汀治疗前后PTSD患者大脑平均FA值和ADC值的变化,将有差异的脑区平均FA值和ADC值与PTSD诊断量表(Clinician-administered PTSD Scale,CAPS)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治疗前PTSD组与对照组相比,左侧上辐射冠、左侧后辐射冠、后扣带回腹侧白质(MNI:x=-24,y=-36,z=42;簇大小为2 752 mm3; t=5.154,P<0.05,AlphSim矫正)和右侧上辐射冠ADC值升高(MNI:x=26,y=-4,z=20;簇大小为304 mm3; t=3.790,P<0.05,AlphSim矫正);PTSD组左侧上辐射冠、左侧后辐射冠、后扣带回腹侧白质周围白质脑区ADC值与CAPS评分呈正相关(r=0.691,P=0.009);与治疗前PTSD组相比,治疗后PTSD组左侧上纵束FA值降低;治疗后双侧上辐射冠ADC值较对照组增高.结论 PTSD患者左侧上辐射冠、后辐射冠和后扣带回腹侧周围白质的完整性发生变化,可反映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短期的药物治疗不能完全逆转患者脑白质异常,提示PTSD患者症状形成和恢复的神经机制不同.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颈椎管内肿瘤手术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作者:魏梁锋;王守森;郑兆聪;田君;薛亮;高进喜;马明;肖慧

    目的 探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值的变化特点及其与脊髓功能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福州临床医学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切除的22例颈椎管内肿瘤患者(试验组),分别于术前3d和术后1个月行颈髓MRI常规序列及DTI扫描.同时选取22名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HC)组.测定两组各颈髓水平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将颈髓分成肿瘤头区、肿瘤区及肿瘤尾区,并计算这3个区域的FA和ADC值.对比分析两组FA和ADC值的差异及其与脊髓功能(McCormick分级)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试验组在颈髓3个区域的FA值均显著低于HC组(均P<0.05),而ADC值均显著高于HC组(均P<0.05).试验组的FA和ADC值在各区域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试验组肿瘤区和肿瘤头区术后1个月的FA值均较术前显著上升(均P<0.05).术后肿瘤头区FA值升高组的脊髓功能改善率显著高于FA值下降组(P<0.05).肿瘤头区术后FA值的变化预测脊髓功能预后的敏感度为88%.结论 颈椎管内肿瘤患者的颈髓DTI指标可在全颈髓范围内发生明显变化.手术后这些变化在颈髓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恢复,并与颈髓功能的改善相关.术后肿瘤头区FA值的变化为敏感度较高的脊髓功能和预后的预测指标.

  • MRI影像学参数预测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临床价值

    作者:邝欢;汪潮湖;漆松涛;万仁宽;高修众;张世超;曹永福;刘忆;潘军

    目的 探讨MRI影像学参数对预测血管外皮细胞瘤(HPC)和血管瘤型脑膜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HPC与17例血管瘤型脑膜瘤,病理学诊断以WHO 2007分级标准进行.术前MRI参数包括:肿瘤部位、大小、形态、T1加权像、T2加权像、T1增强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像、瘤周水肿、脑膜尾征、血管流空影、T2加权像中蛛网膜间隙、瘤内出血或坏死.通过单因素分析检验两种类型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这些参数与HPC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类型肿瘤的年龄、性别、ADC值、肿瘤坏死和T1增强像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ADC值是HPC唯一的独立预测因素(P=0.039,OR:14.5,95%CI:3.7~38.6).结论 ADC值可作为一个简单有效的工具来鉴别原发性颅内HPC和血管瘤型脑膜瘤,术前DWI低信号、ADC值系数高的患者罹患HPC的可能性更大.

  • 基于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分布的淋巴结良恶性鉴别方法研究

    作者:李琢;薛华丹;何泳蓝;雷晶;金征宇

    目的 以兔腘窝淋巴结动物模型,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价三种不同的半自动方法分析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分布的临床价值.方法 21只兔被随机分为炎症和肿瘤转移两组,在动物模型建立以后,行磁共振扫描,采用多b值进行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后取出淋巴结行病理检查.利用线性回归计算表观弥散系数,比较良恶性淋巴结ADC值是否存在差异,并利用3种方式对图像进行分析:方法1:求淋巴结皮髓质ADC值之比;方法2:ADC值距人工标记中心距离的变化率;方法3:求ADC值随距形态学骨架距离的变化率.对其结果进行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分析,计算相应的曲线下面积等统计参量.结果 41枚淋巴结被计入研究,22枚为转移,19枚为炎症.平均ADC值分别为:1.54×10-3 mm2/s和1.42×10-3 mm2/s (P =0.234).曲线下面积三种方法及ADC平均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9 (皮髓质ADC值比),0.775 (至人工中心),0.654 (至骨架)和0.583 (ADC平均值).大约登指数分别为0.639,0.517,0.304和0.266.结论 皮髓质值比有佳的曲线下面积,为三种方法中佳,对评价淋巴结良恶性有一定临床价值.

  • 作者:

    关键词:
420 条记录 4/21 页 « 12345678...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