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体外反搏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宝峰;徐新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被广泛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重要的始动环节,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证实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其为重要的机制之一就是血管内皮功能的明显改善.现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角度对体外反搏作一综述.

  • 体外反搏作用的新机制:提高血流切应力与血管内皮功能保护

    作者:杨达雅;伍贵富

    以往认为体外反搏治疗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产生双脉动血流,以舒张期增压的方式提高心脏灌注.近年来血管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表明,体外反搏还通过加速动脉系统血流速度,提高血管内皮系统的血流切应力,并通过一系列血管内膜保护相关的调控机制,有效促进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修复,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现简要地复习近年来的有关研究工作,从调控血管张力和血管活性物质、改善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和动脉僵硬度、抑制动脉内膜增殖、降低循环促炎物质和促进体内内皮祖细胞动员等方面,初步阐述提高血流切应力改善内皮功能这一体外反搏治疗作用的新机制.

  • 体外反搏与心功能保护——PEECH研究结果解读

    作者:彭龙云;杜志民

    体外反搏治疗用于左室功能正常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和运动耐量.为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对收缩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PEECH研究评价了体外反搏在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益处.187个轻-中度有症状的心力衰竭患者被随机分配给予体外反搏治疗联合已发表指南所要求的常规药物治疗或单纯常规药物治疗.两个主要观察终点是:6个月随访时,运动时间至少延长60 s的病人百分数以及峰值氧耗量至少提高1.25 ml/(min·kg)的病人百分数.PEECH研究结果显示,体外反搏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但是不影响峰值氧耗量.PEECH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未能对病人进行设盲,体外反搏治疗的有效性可能归因于安慰剂效应.因此,需要设计更好的临床试验来帮助评价体外反搏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整体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关键词: 体外反搏 心力衰竭
  • 国际体外反搏病人注册研究结果与评价

    作者:冷秀玉;曾武涛

    匹茨堡大学于1998年1月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体外反搏病人登记注册中心(International EECP Patient Registry,IEPR),邀请世界上所有能进行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治疗的临床中心自愿、无偿参与IEPR研究.入选标准是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进行至少1 h的EECP治疗以改善心绞痛症状.IEPR研究Ⅰ、Ⅱ期共计入选约8 0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其结果在更广泛的患者人群中证实了一个疗程的EECP治疗(35 h)能即时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及生活质量,并且这种获益在大部分病人中可持续至6个月、1年、2年甚至3年的临床随访时间.此外IEPR研究还在多种不能入选严格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合并特殊临床情况的心绞痛患者中观察了EECP治疗效果,如高龄患者、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等临床情况,为EECP技术在更广泛多样的临床医疗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 体外反搏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循证医学证据

    作者:柳俊;杜志民;马虹

    体外反搏的原理是在心脏的舒张期反肢体血液驱回心脏,增加心脏舒张期灌注,改善心肌缺血.迄今为止,在美国和我国已相继开展了多个与体外反搏有关的、观察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和心功能不全效果和安全性的大型临床试验(MUST-EECP、RECC、PEECH和IEPR),取得了很多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学术资料.2002年美国ACC/AHA正式将体外反搏疗法纳入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指南.体外反搏适应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源性休克、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绝对禁忌证不多,主要包括中至重度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需要手术的腹主动脉瘤、近发生的静脉血栓形成、严重肺动脉高压、收缩压控制不佳及显著的出血倾向者.

    关键词: 体外反搏 冠心病
  • 体外反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康复中的作用与机制

    作者:梁崎

    尽管治疗手段在发展,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仍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体外反搏可增加脑血流灌注,可降低缺血区域的神经细胞损害.国内体外反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该方法有效、安全及不良反应轻微,但由于大多存在研究设计的缺陷,未能提供充足的临床证据.国外有限的研究提示了体外反搏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外反搏对脑血管病的治疗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增加脑部血流灌注,增加侧支循环形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促进血管新生和脑重塑有关.体外反搏可能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辅助治疗手段,但期待更多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证实.

  • 体外反搏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

    作者:胡大一;伍贵富;郑振声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形成,心脑血管疾病仍然是21世纪人类健康和寿命的主要威胁,并构成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报告,到2020年左右,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将会迎来冠心病的"流行"高峰.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形势仍十分严峻.

  • 体外反搏桡动脉压力测定临床观察

    作者:陈凤敏

    为明确反搏时耳脉波的舒张期反流波与主动脉内舒张压的相关性以及反搏时主动脉内舒张压提高的程度,我们对接受反搏治疗的患者进行了桡动脉压力直接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108例体外反搏前后对血糖的影响

    作者:熊英;杨洁兰;程孝煊;杨国邦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对血糖的影响.方法:对108例病人在进行单次体外反搏治疗前后进行血糖监测.结果:108例病人体外反搏前血糖为7.29±3.2mmoI/L,体外反搏后血糖为6.11±2.40mmoI/L,经统计学处理P<0.01.无论是糖尿病患者,还是非糖尿病患者,反搏后血糖均较反搏前血糖降低,P<0.01.结论:提示体外反搏对糖尿病和非糖病患者均有一定降低血糖的作用.

  • 体外反搏治疗帕金森病33例疗效观察

    作者:周齐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ECP)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PD用ECP连续治疗2个疗程,并采用修改的Webster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ECP治疗PD效果显著,Webster评分由治疗前平均22分减少为8.6分;进步率为87.9%.结论:ECP能有效地增加头部和全身血液循环及血流量,并通过有氧代谢及被激活的生物活性物质介入作用,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迅速改善临床症状.

  • 体外反搏治疗顽固性失眠症42例

    作者:蒲月英;李成玲;李珍田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顽固性失眠症的疗效.方法:42例顽固性失眠患者,采用微机化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仪,治疗2~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显效28例,显效率66.7%;有效14例,有效率33.3%;无效0例.结论:体外反搏治疗顽固性失眠效果明显.

  • 单次体外反搏治疗非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对血糖的影响

    作者:熊英;杨洁兰;王艳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对非糖尿病心血管病人血糖的影响.方法:对74例非糖尿病心血管病人单次体外反搏治疗前后血糖进行监测.结果:74例非糖尿病病人体外反搏前血糖为5.910±1.250mmoI/L,治疗后血糖降至5.148±0.935mmol/L(P<0.01).结论:体外反搏有一定的降低血糖的作用.

  • 体外反搏治疗450例缺血性心脏病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叶明秋;梁廷荣;曾兴蓉

    体外反搏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有效的物理方法。我们总结八年来利用体外反搏治疗450例缺血性心脏病人的护理,作者认为作好治疗前的充分准备,密切观察、监护术中的变化是体外反搏取得疗效的关键。

  •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血压病伴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余德海;胡敬晖;刘若阳;林娟;董慧君;张祚铭;李兴梅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血压病伴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56例高血压病伴失眠患者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26),在原有降压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失眠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于患者入院当天及治疗4周后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观察血压的改变,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两组睡眠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在干预4周后,两组PSQI各因子的得分及总分、24hSBP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在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的同时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血压。

  •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作者:周晓东

    目的 探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体外反搏(EECP),对照组仅采用天麻素注射液静滴.结果 治疗组眩晕改善有效率93.3%,对照组为7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提高生活质量(附11例报告)

    作者:罗玉凤;姚代蓉

    近年体外反搏(ECP)治疗心、脑缺血性疾病及其他缺血性疾病疗效肯定,受到国内外学者认同,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国内外报道甚多.我院采用ECP治疗冠心病、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心肌炎、心脑供血不足、突发性耳聋等病症已有10余年历史,治疗了数千例病者,收到良好效果.近年来我院采用ECP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PTCA)术后11例患者,收到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 体外反搏联合芪蛭三七汤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苏学旭;李惠平;刘静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重要一型,气虚血瘀是基本证型,其中相当一部分合并隐匿性心功能障碍,我们在常规中西医联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实践中,发现治疗后患者活动耐量上升,故设计此方案以观察体外反搏、芪蛭三七汤及其联合治疗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中西医结合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VEGF的影响

    作者:刘洪;宫丽鸿

    目的 观察中药稳斑汤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冠心病PCI术后(痰瘀互结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加中药稳斑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加体外反搏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清VEGF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血清VEGF含量均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改善冠心痛PCI术后(痰瘀互结证)病人临床疗效,增加血清VEGF含量.(2)中西医结合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增加每搏输出量及心脏指数,增加血流切应力,改善内皮功能,效果优于中西医结合单一治疗.

  • 体外反搏对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变化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跃菠;梁娟;李世江;王占新;李海;晋艳华;陈福兴

    目的:对确诊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病人,研究体外反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分为体外反搏治疗组(A组)及非体外反搏治疗组(B组)各120例,两组均给予相似的药物治疗,A组在标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体外反搏治疗.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心脏舒张功能各项指标作对比观察.结果:治疗4周后,A组左室舒张功能指标(Ea、Aa、Ea/Aa、EDT) 明显改善(P均<0.01),非体外反搏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搏期间病人无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反搏对冠心病病人心脏舒张功能有改善作用.

  •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高新明;闫超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心衰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有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分别检测血EDF、CTGF、Np、Hcy及超声心动图.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EDF、CTGF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出现显著性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EDF、CTGF较对照组患者均出现显著性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Np、Hcy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出现显著性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Hcy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出现显著性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p、Hcy较对照组患者均出现显著性下降(P<0.05).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LVEF、E/Et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E/E较对照组患者均出现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增强体外反搏治疗慢性心衰,可通过改善EDF、CTGF、Np、Hcy水平起到改善心功能状态的作用.

287 条记录 13/15 页 « 12...78910111213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