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肌红蛋白测定影响因素的初步探讨

    作者:金胜鑫;温怀凯

    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一个潜在的早期生化标志物.MYO不具有心肌特异性,但在心肌梗死后具有比任何其他标志物更早出现的灵敏度.此特点在早期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上非常有效.由于血样采集处理过程中的许多因素可影响血中MYO浓度,严格控制血样处理过程、选择适条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着重探讨血样采集处理过程中温度和抗凝剂对MYO水平检测的影响.

  • 体检静脉采血晕针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作者:黄瑞珍

    目的:探讨体检人员在静脉采血过程中出现晕针的原因及护理效果.方法:对108例静脉采血出现不同程度晕针症状的患者,针对诱因进行心理护理和临床处理.结果: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对症处理,本组108例病例完全恢复,无发生后遗症和意外事故.结论:通过对体检晕针患者进行正确、及时诊断及对症处理,可避免静脉采血晕针病例意外事故及并发症的发生.

  • 3种状态抗凝剂及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液分析仪检验结果的影响

    作者:李芳;陈小剑;徐晓杰

    目的:探讨真空管内3种不同状态的抗凝剂及标本放置时间对血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用含3种不同状态抗凝剂的真空管采集静脉血,颠倒混匀后,分别于0、2、4、8、24 h用日本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结果:3种不同状态的抗凝剂对血细胞计数无显著影响,放置8 h内测定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细胞计数可用任何一种状态抗凝剂的真空管且在8 h内计数完成.

  • 凝血四项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作者:周长华;王玲;谭友平;潘东泉;文卫锋;陈愫

    目的:观察采血、保存与运送对凝血实验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 196例使用自动定量静脉采血管采血后进行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结果:1 196份标本中151份有误差,误差率为12.6%,在151例误差中,采血量与抗凝剂比例有误者144例,占95.37%;血液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者3例,占1.99%;从留置针处采血,标本混有肝素者4例,占2.64%.结论:不适当的标本采集和送检时间是导致凝血测定结果误差的主要因素.

  • 100例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护理分析

    作者:李金红

    目的:探讨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足底采血一次性成功率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6月在本院出生的100例新生儿,均采集足跟血3滴用于筛查是否有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新生儿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为96.0%,标本合格率为95.0%,针眼感染率为1.0%,淤斑发生率为2.0%.结论:在新生儿采血中配合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极大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与标本合格率,还能减少针眼感染与淤斑风险.

  • 冰冻机采血小板的制备及临床疗效研究现状

    作者:杨慧华

    随着成分输血技术的广泛应用,血小板输注已成为治疗和预防各种原因所致血小板减少和临床出血的重要手段,机采血小板因其纯度高、疗效显著,白细胞污染少、同种免疫发生率低等优点,被临床广泛应用.常温液态振荡(22℃5d)保存机采血小板(称新鲜机采血小板),机采新鲜血小板因制备时间长,保存时间短,适于细菌繁殖等特点,血站很少库存,因此供应数量及供给及时性远不能满足临床急诊患者的需要.

  • 静脉采血后止血方法的应用与研究

    作者:刘旭霞;马小芳

    目的 探讨大鱼际按压、拇指握压、三指按压法止血在静脉采血后防止针眼处出血、血肿、淤血的应用与研究.方法 对830例肘窝处静脉采血的患者分别采用大鱼际按压法:用对侧手大鱼际按压针眼上方皮肤;拇指握压法:用拇指指腹沿静脉走向压在穿刺处,其余四指握在肘关节上;三指按压法: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压在穿刺处,采血后用消毒小方纱压在穿刺处,之后由患者按示范动作自己按压针眼处3~5min,观察其止血效果.结果 大鱼际按压法局部发生出血、血肿、淤血的总例数比三指按压法及拇指握压法明显减少(P均<0.01).结论 大鱼际按压止血法优于拇指按压法、三指按压法是肘静脉采血止血理想的方法.

  • 留置静脉导管采血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

    作者:李雷;张春兰

    目的探讨留置静脉导管采血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对42例重症病人采用不同的采血方法进行采血,随机组为停止输液后即从留置管中抽血送检,处理组为停止输液后先抽出10ml血液,待20s后再抽血送检,对照组为非输液侧抽血送检并把三组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随机组的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而处理组的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深静脉置管停止输液后抽出10ml的血液,待20s后再抽血送检这一采血方法是可行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先心患儿应用静脉输液针经桡动脉采血的效果观察

    作者:刘小春

    临床上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患儿的诊疗过程中,常需同时采取动脉血作血气分析和全血细胞计数、凝血三项、肝肾功能、电解质的项目血标本,这意味着患儿要采动脉血,又采静脉血,小儿取血较成人难.

  • 桡动脉穿刺采血在儿科的应用

    作者:杨英金

    采血技术的好坏会造成血液化验误差,影响临床诊断治疗.在儿科,尤其是婴幼儿的静脉采血常常比较棘手.2006年以来,我科采用桡动脉采血术取代传统的静脉采血,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 分离胶原始管冻存血清用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可行性探讨

    作者:李筱莉;肖振州;徐锋

    目的 探讨用含分离胶的原始样本管冻存血清作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标本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ELISA法对分离胶管采集的61例血清样本测定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等指标,检测完后分别用样本原始管冻存血清及用聚苯烯管分离血清冻存,两者冻存6个月后,再检测上述指标,比较两者的结果.结果 用分离胶原始管冻存血清与用聚苯烯管分离血清冻存的定性结果及S/CO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离心后的分离胶原始样本管冻存血清进行ELISA检测是可行的.

  • 多次机采血小板对捐献者常见白细胞检测指标的影响

    作者:李燕兰;刘三玲;吴繁来

    目的:了解多次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常见白细胞参数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该站单采血小板捐献者150例,其中首次血小板捐献者46例(首次捐献组),多次血小板捐献者104例(多次捐献组)。结果两组捐献者白细胞、白细胞小细胞比值、白细胞中间体积细胞比值、白细胞大细胞比值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机采血小板对捐献者白细胞参数无明显影响。

  • 定期双份血小板捐献者血清铁蛋白水平分析

    作者:何其通;郭如华;余晋林;朱业华;严军雄;罗益红;黄露;叶瑞云;马春会

    目的 了解定期双份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血清铁蛋白的状况.方法 选取该站男性定期单份血小板捐献者40例,定期双份血小板捐献者28例,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铁蛋白(SF)含量.结果 定期单份血小板捐献者和定期双份血小板捐献者的SF分别为(55.28±34.17)ng/mL和(50.32±26.23)ng/mL,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期单份血小板捐献者缺铁率为12.5%(5/40),定期双份血小板捐献者缺铁率为14.28%(4/28),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定期单份捐献血小板相比,定期双份捐献血小板不会造成SF的下降.

  • 不同真空采血管对生化项目检测结果的影响

    作者:任继欣

    目的 分析不同真空采血管对生化项目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6种不同真空采血管采集受检者静脉血,比较血浆或血清标本在同等条件下生化项目检测结果.结果 与干燥管相比,分离胶管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肝素钠管、肝素锂管多数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EDTA-K2管和枸橼酸钠管多数或全部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分离胶管和干燥管适用于生化项目检测,肝素管适合多数项目,EDTA-K2管和枸橼酸钠管不适用于生化项目检测;不同抗凝剂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是不同的,不能简单地用抗凝血浆代替血清进行生化项目检测.

  • 贮存式自身输血的现状和应用进展

    作者:王静(综述);张洪为;冯清珍;李代渝(审校)

    输血治疗作为目前一种不可替代的医疗技术手段,在抢救患者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目前血液供应无法跟上临床用血量的快速增长,血液供应紧张已经由“季节化”或者“地域化”转为现在的“常态化”[1]。近年来不少地区医院都出现因为血液缺乏导致手术延后甚至无法完成的现象[2]。因此,如何缓解当前血液紧张成了医疗卫生机构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少大型医院近几年相继开展自身输血,减少血液供应,取得不错的效果[3-4]。其中,贮存式自身输血(PABD )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一种自身输血方法,本文就其应用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 某综合医院血培养标本送检状况调查

    作者:曹海燕;刘颖

    目的 调查某综合医院2011年第1季度血培养标本的送检状况,为规范化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记录1 879份血培养标本的采集时间、上机时间、送检瓶数、采血量以及培养结果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延迟2 h以上送检的有1 063份血培养标本,延迟送检率高达56.6%.抽查579份血培养标本中,采血量不足的占47.5%.整个病程单瓶送检率高达76.6%,血培养阳性率低,仅为6.7%,占第1位的分离菌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结论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过程极不规范,需对血培养实验前的质量控制进行干预.

  • 手指末梢血不同采集方式对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研究

    作者:曹科;罗小娟;杨庆斌;吴跃平;李德发

    目的 比较刮血法和吸血法两种采血方式对血细胞分析结果的影响.方法 同时使用刮血法和吸血法采集60例门诊患者手指末梢血,用MINDRAY BC53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并进行血细胞形态学人工镜检和血小板手工计数,比较两种采血方式对结果的影响.结果 刮血法对白细胞分类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有影响,同时增加仪器假报警;吸血法采集末梢血对血细胞分析结果影响小,且可以减少仪器假报警.结论 吸血法采集末梢血更适合于血细胞分析仪检测.

  • 惰性分离胶管采集和保存样品在血糖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郭龙华;万泽民;陈茶;张伟铮

    目的 研究惰性分离胶管采集和保存血糖标本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择患者标本40例,采用惰性分离胶管和干燥管(无抗凝)采集同一患者血液标本,待血液凝固后立即离心,各取出60μL血清到Eppendorf管(简称Ep管)冷冻保存;再分别于2,4,6、8、24 h后从惰性分离胶管中取出60μL血清到Ep管中冷冻保存,检测并比较上述血清的葡萄糖浓度.结果 惰性分离胶管0、2、4、6、8、24 h血糖的检测结果与干燥管0小时血糖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惰性分离胶管的2、4、6、8、24小时血糖检测结果与0小时惰性分离胶管血糖榆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惰性分离胶管不会影响血糖检测结果且可以防止糖酵解.

  • 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作者:李红岩;耿志凤

    血气分析可迅速、准确地检测病情,为临床常用的方法.现将标本的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总结如下.采血前注意事项:1)先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使之处于安静状态(呻吟、激动等均可导致换气过度而使PaCO2下降);使用呼吸机或吸氧者如病情许可,可终止机械呼吸或停止吸氧后 10~30 min采血;危重且不能停用呼吸机或吸氧时,应在申请单上特别注明,以利结果分析;采血时间宜在清晨空腹或餐后2 h(进餐后迷走神经兴奋,胃黏膜碳酸酐酶作用加强,胃壁细胞分泌H+,同时,大量HCO3-进入血液,此现象称为"碱潮",此时采血会影响检测结果);患者体温及血红蛋白浓度对结果有一定影响,故采血前应预先测定患者的体温及血红蛋白浓度.

    关键词: 标本 血样采集 方法
  • 细菌标本采集的前期处理

    作者:瞿良;李云;吕宇杰;滕毅;夏正武

    实验室分析前的标本处理,需要医疗机构内的医护、检验工作人员通力协作,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完全了解如何保持标本的品质与各项检验标本处理步骤,以提升实验窄报告的准确性及患者的治愈率.当标本的收集与处理方式不正确时,实验室所提供的微生物检验报告对于协助临床医生不但没有帮助,甚至会造成临床医生的错误诊断与用药.

    关键词: 细菌 标本 血样采集
321 条记录 13/17 页 « 12...9101112131415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