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细菌黏附的研究进展

    作者:余志芬;张向宇

    龋病的发生是以致龋菌附着于牙面、集聚、菌斑形成,后定居于牙面为先决条件的.没有细菌的黏附就不可能有牙面生态膜的形成,也就没有龋病的发生.本文就细菌的黏附现象、黏附机制及对黏附过程产生影响的因素等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对致龋细菌的作用

    作者:靖军军;郝玉庆

    壳聚糖是一种具独特生物活性的可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近来研究发现,壳聚糖具有多种生理作用,特别是其具有很好的抑菌活性.本文就壳聚糖对细菌生长,细菌黏附及菌斑pH值的影响及其抑菌活性的影响因素等方面作一综述.

  • 无托槽隐形矫治对牙周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旭;张祎;李梦红;刘楠;王六一;胡敏

    无托槽隐形矫治作为一种新型的矫治方法,与传统的固定矫治方法相比较,有着舒适、美观、可以自行摘戴的优势.然而因其较长的佩戴时间、对口腔自洁作用的干扰等因素了,均可能导致食物残渣堆积,细菌集聚附着,加重牙周炎症,危害牙周健康.本文就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材料性能对牙周组织的影响、其影响牙周健康的微生物学因素及其对牙周临床指标的影响作一综述.

  • 抗菌性口腔种植材料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梦齐;盖阔;蒋丽

    种植牙因其舒适美观、稳固牢靠、不损伤邻牙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由于缺乏天然牙那样相对完备的免疫防御系统,往往对细菌感染的抵抗力较弱.由此引发的种植体周围炎是导致种植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降低种植体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从而减少种植并发症,提高种植体本身的抗菌性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近年来有关抗菌性口腔种植材料的研究作一综述,从材料组成、表面改性与抗菌涂层等方面归纳各方法的特点及抗菌效果,为抗菌性口腔种植材料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烤瓷表面抛光和上釉对其表面粗糙度及细菌黏附的影响

    作者:薛莉;孟玉坤;唐霞

    目的 比较不同抛光方法对烤瓷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以及不同粗糙度烤瓷表面对口腔变异链球菌黏附的影响.方法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测量不同抛光方法对瓷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并通过细菌实验观察不同粗糙度的瓷表面对细菌黏附的影响.结果 用抛光膏抛光或者上釉后,瓷面平整且有光泽.无论是表面粗糙度还是表面黏附的细菌数,橡皮轮组都大于抛光膏组和上釉组(P<0.05).结论 建议调改过的瓷表面进行抛光膏抛光或上釉以恢复瓷表面的光滑度和减少口腔致龋菌的黏附.

  • 振荡培养条件下氧化锆陶瓷和钛合金表面粗糙度与细菌黏附的比较

    作者:金恩龙;焦艳军;王珏

    目的:振荡培养条件下比较氧化锆陶瓷和钛合金抛光后表面粗糙度的差异及变形链球菌在其表面的黏附能力.方法:制作氧化锆陶瓷和钛合金样本各6个.A组氧化锆陶瓷用EVE专用抛光轮高度抛光,B组钛合金原始铸件依次用粗砂纸、水砂纸(依次为200目、600目、800目、1000目、1200目、1500目、2000目)逐级磨光,再用抛光轮抛光.用表面粗糙度检测仪测量各组样本的表面粗糙度.将两组样本置于变形链球菌悬浮液中,37℃振荡培养条件下培养1h.荧光显微镜下计数黏附变形链球菌的数量,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各样本的表面形貌.结果:A、B两组的表面粗糙度分别为(0.0548±0.027)μm、(0.0483±0.006)μ m.变形链球菌在A、B两组样本表面的黏附数分别为4.2222±1.019、8.5417±2.208.经统计学分析,A、B两组表面粗糙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与B组样本变形链球菌黏附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扫描电镜显示,氧化锆陶瓷抛光组试件表面散在少量细小孔隙,而钛合金抛光组试件表面未见少量细小空隙,但有较多裂隙和凹陷.结论:氧化锆陶瓷和钛合金抛光后表面能达到同样光滑,但钛合金表面比氧化锆陶瓷表面更容易黏附变形链球菌.

  • 变异链球菌对不同材料活动义齿牙冠黏附的研究

    作者:郑黎薇;吴可伦;刘楠馨;刘雨婷;邓敬;刘可;徐欣;周学东

    目的 分析口腔常见条件致龋菌变异链球菌在不同材料活动义齿牙冠上的黏附情况,为临床选择活动义齿牙冠材料以尽可能减少变异链球菌在义齿牙冠上黏附,从而避免佩戴义齿后对口腔环境的二次影响提供参考.方法 3种材料(单层色合成树脂牙、多层色合成树脂、合金钉瓷牙)活动义齿牙冠在无菌处理过的人唾液样本环境下进行24 h黏附,取出牙冠后超声强震荡并10倍梯度稀释后涂板计数,分析3种材料牙冠细菌的黏附量.结果 3种材料的活动义齿牙冠表面均有变异链球菌的黏附,其中单层色合成树脂牙黏附多,其次为合金钉瓷牙,而多层色合成树脂牙黏附细菌量远远低于另外两种(P<0.01).结论 3种材料的活动义齿,以多层色合成树脂牙表面黏附的变异链球菌数量少,变异链球菌在该材料上的黏附能力显著低于单层色合成树脂牙和合金钉瓷牙.

  • 蜂胶涂膜对变形链球菌生长和黏附的抑制作用

    作者:蔡爽;时清;李玉晶;杨东梅;李金陆;郑焱

    目的:观察蜂胶涂膜对变形链球菌生长和黏附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观察10、25、50 g/L和100 g/L蜂胶防龋涂膜对变形链球菌c型和d型的抑菌作用.以蜂胶涂膜涂布黏附板,置变形链球菌培养液中培养,观察其抗黏附效果.结果:各浓度蜂胶涂膜及基质都能够抑制细菌生长和黏附,且抑菌作用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100 g/L涂膜组的抑菌效果与1.6 g/L洗必泰溶液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5~100 g/L蜂胶涂膜均可以有效抑制变形链球菌c型和d型的生长黏附.

  • 纯钛种植体的2种表面处理对细菌黏附能力的影响

    作者:焦艳军;王珏;潘福勤

    目的:研究2种表面处理(等离子渗氮和物理气相沉积TiN涂层)对钛表面的组织结构、性能及对变形链球菌黏附的影响.方法: 将相同规格的钛片经逐级抛光后分别随机分成3 组,每组3 片,依次为抛光组,渗氮表面处理组,TiN涂层表面处理组.以抛光钛作为对照.测量所有试件表面的粗糙度值,并采用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Axiovert 25CA)及辉光放电光谱仪(GDA750)对钛表面渗镀层的表面形貌进行分析;将材料接种变形链球菌悬液1 h,在荧光显微镜下计数黏附细菌的数量.结果:2 种表面处理仅使原有表面粗糙度略微增加,均在0.2 μm以下;扫描电镜显示2 种表面处理后材料表面的原始划痕消失;GDS检测分析结果表明:2 种表面处理后,表面主要由氮化钛化合物组成.经2 种处理后,钛表面黏附细菌的量显著地减少,而2 种表面处理间细菌黏附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纯钛经2 种表面处理后形成了稳定的改性层,且能减少细菌的黏附.等离子渗氮技术有望作为种植体穿龈部和种植体基台部的表面处理技术.

  • 3种口腔修复金属材料表面白色念珠菌早期黏附的的实验研究

    作者:崔凌云;张玉梅;黄萍

    目的:比较镍铬合金、钴铬合金和纯钛3种口腔修复常用的金属表面对白色念珠菌早期黏附的影响.方法:在对镍铬合金、钻铬合金和纯钛3种金属试样表面能测试的基础上,进行体外白色念珠菌黏附实验.采用菌落形成计数法测定试样表面在1、3、24 h的细菌黏附量,采用荧光染色法观察材料表面死菌与活菌比例.结果:镍铬合金、钴铬合金、纯钛的表面能分别为,36.6、34.04、48.09 mJ/m2.纯钛组表面各时间点的细菌黏附量均少于镍铬合金组和钴铬合金组,其表面的死菌比例也明显大于其他两组.结论:纯钛与镍铬合金和钴铬合金相比表面黏附的白色念珠菌量明显较少,从而减少义齿修复后义齿性口炎并发症的产生.

  • 牙面生态膜与龋病(一)龋病学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之三

    作者:岳松龄

    牙面生态膜是细菌致龋活动场所.在上一世纪早期,人们开始对它进行了研究,60年代后形成高潮,近10余年更有新的突破.本篇主要介绍牙面生态膜的形成与发育,其核心是细菌的黏附现象,着重介绍了过去对细菌黏附现象中黏附的机理,唾液、糖和细菌本身在黏附活动中的作用.

  • 浅谈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作者:丁小美;董红军;苏梦云

    幽门螺杆菌或幽门螺旋菌,英文名Helicobacterpylori,简称Hp。是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它会引起胃黏膜轻微的慢性发炎,甚或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癌。由巴里·马歇尔(Bar yJ.Marshal )和罗宾·沃伦(J.RobinWar en)二人发现,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2.5~4.0μm,宽0.5~1.0μm。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1-4]。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非常高,达40%~90%,通常在儿童期感染,而且一经感染,若不根除治疗,将终生携带,携带者是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源。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有侵入性方法如细菌培养、快速脲酶试验等,亦有非侵入性方法如脲呼吸试验、抗体检测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机制涉及细菌本身毒力因子、细菌黏附与定植、宿主炎症/免疫反应、氧化应激、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等,情况复杂。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治疗普遍采用根除细菌的抗菌疗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疫苗正在研究中。

  • 肠三叶因子和黏蛋白对烧伤血清所致肠上皮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影响

    作者:吴修文;王焕;万千雪;金星;孙勇;吴丹;曹俊杰;彭曦

    目的 观察肠三叶因子(ITF)和黏蛋白对烧伤血清所致肠上皮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 (1)体外培养大鼠小肠上皮细胞株IEC-6,根据培养液添加物质不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5组:①正常对照组,培养液中含10%(指体积分数,下同)小牛血清;②烧伤对照组,培养液含10%烧伤血清;③ITF+烧伤血清组,培养液含10%烧伤血清及终浓度25μg/mL ITF;④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培养液含10%烧伤血清及终浓度250 μg/mL黏蛋白;⑤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培养液含10%烧伤血清及终浓度25 μg/mL ITF、250 μg/mL黏蛋白.向各组细胞加入上述培养液的同时,加入大肠杆菌菌液(1×108 CFU/mL,200 μL).继续培养15 min、30 min、1h、2h、3h后,行瑞氏-吉姆萨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并统计黏附在细胞上的细菌数;采用锥虫蓝染色法观察并统计细胞存活率.每组每时相点样本数均为20.(2)将IEC-6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烧伤对照组、ITF+烧伤血清组、黏蛋白+烧伤血清组、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分别同前加入相应的培养液(不加菌液)培养3、6、12、24、48 h.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时相点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6和IL-8 含量,每组每时相点样本数均为6.对实验数据行t检验.结果 (1)烧伤对照组细胞各时相点细菌黏附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t值为2.947 ~8.149,P值均小于0.01).与烧伤对照组比较,其余3个烧伤血清组在加菌后多数时相点细菌黏附的数量明显偏少(t值为-4.733~-2.180,P<0 05或P <0.01).烧伤对照组细胞各时相点存活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t值为-4.126~-2 363,P值均小于0 05).ITF+烧伤血清组、黏蛋白+烧伤血清组细胞存活率在部分时相点明显高于烧伤对照组(t值为2.120~3.423,P<0.05或P<0.01).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细胞存活率加菌后15 min为(96.7±2 4)%,明显高于ITF+烧伤血清组[(94 5±3 1)%,t=2.507,P<0.05];在3h时为(84.0±6 7)%,明显高于黏蛋白+烧伤血清组[(77 1±8 2)%,t=2.934,P<0.01].(2)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培养6、12、24、48 h,TNF-α含量均低于其余3组(t值为-6.914 ~ -2.889,P<0.05或P<0.0i).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IL-6含量在部分时相点明显低于其余3组(t值为-7.657~-2.580,P<0.05或P<0.01).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在培养6、12、24、48 h IL-8含量明显低于烧伤对照组和黏蛋白+烧伤血清组(t值为-8.802 ~ -3.640,P值均小于0.01);在培养12、24 h明显低于ITF+烧伤血清组(t值分别为-2.786、-2.740,P值均小于0.05).结论 ITF能维护肠上皮细胞功能,抵御细菌黏附,降低细胞死亡率,同时能维护细胞免疫稳态,减少炎症介质释放;ITF与黏蛋白联用效果更明显.

  • 鲤鱼肠道黏附受体分离与抗血清制备及体外黏附试验

    作者:刘倩;张帜;陈营

    目的 分离并鉴定鲤鱼肠道中与乳杆菌和其他细菌定植相关的黏附受体蛋白.方法 用SDSPAGE电泳分离鲤鱼肠道中相对分子质量为26200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抗血清,免疫印迹试验检测抗血清对该蛋白结合的特异性.应用体外黏附模型,测定鲤鱼肠道黏液对乳杆菌新种L15、嗜酸乳杆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黏附作用.结果 乳杆菌L15、嗜酸乳杆菌和大肠杆菌均不同程度地表现为对鲤鱼肠道黏液的黏附,该黏附作用可被抗目的蛋白的抗血清显著抑制.结论 鲤鱼肠道内相对分子质量为26200的蛋白质与两株乳酸菌的黏附相关,也是大肠杆菌在鲤鱼肠道内定植的黏附受体.乳酸菌与大肠杆菌在鲤鱼肠道内可竞争同一受体,乳酸菌也正以此来对病原菌产生定植拮抗作用.

  • 磷霉素外用于脓疱疮的治疗

    作者:王咏梅

    脓疱病又名“传染性脓疱病”,俗称“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通过接触传染的浅表皮肤感染性疾病,以发生水疱、脓疱,易破溃结脓痂为特征。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大疱性和非大疱性脓疱疮两种类型。非大疱性脓疱疮常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偶尔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皮肤轻微外伤后细菌黏附、侵入并导致感染。大疱性脓疱疮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可发生于完整的皮肤,该菌可产生并释放表皮剥脱毒素,表皮剥脱毒素与细胞表面的桥粒芯糖蛋白1结合,造成表皮细胞间黏附丧失,细胞松解,大疱形成。①大疱性脓疱疮。好发于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初起为散在的水疱,1~2d后水疱迅速增大,疱液由清亮变浑浊,脓液沉积于疱底部,呈半月形积脓现象,为本型脓疱疮的特征之一。疱壁薄而松弛,破溃后显露糜烂面,干燥后结黄色脓痂。有时在痂的四周发生新的水疱,排列呈环状,称为环状脓疱疮。患者自觉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②非大疱性脓疱疮。好发于颜面、口周、鼻孔周围、耳郭及四肢暴露部位。表现为在红斑基础上发生薄壁水疱,迅速转变为脓疱,周围有明显红晕。脓疱破后,脓液干燥结成蜜黄色厚痂,痂不断向四周扩张,可相互融合。自觉瘙痒,常因搔抓将细菌接种到其他部位,发生新的皮疹。结痂一周左右自行脱落痊愈,不留瘢痕。重症患者可并发淋巴结炎,发热等。

95 条记录 5/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