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塞替派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化(一)

    作者:袁素波;廖明阳;王治乔;叶常青

    目的研究塞替派对人类支气管上皮细胞的致癌转化效应.方法利用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为靶细胞模型,以塞替派诱导BEAS.-2B细胞的恶性转化,并伴随研究了塞替派转化细胞(EBAS-TE)的增殖动力学、细胞周期和锚着独立生长能力等转化表型特征.结果经传代和软琼脂培养基筛选,BEAS-TE具有较为稳定的转化表型和细胞生物学特性.结论塞替派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具有较强的恶性转化效应.

  • 塞替派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的基因突变(二)

    作者:袁素波;廖明阳;王治乔;夏英;叶常青;杨梅英

    目的观察抗癌药物塞替派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突变并分析其意义.方法以塞替派作为致癌原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获得转化细胞(BEAS-TE)和克隆化多倍体癌前转化细胞(BEAS-STE).采用PCR-SSCP法检测上述3种细胞p53、p16和Ki-ras 3种基因是否出现点突变,进一步测序确定其突变情况.结果 SSCP结果阳性的有BEAS-TE细胞p53第7外显子,BEAS-STE细胞p53第8外显子以及这二种细胞的p16基因第1外显子;Ki-ras基因第1外显子的结果仅为可疑阳性.测序证明,p53、Ki-ras基因存在多位点的碱基突变,而p16基因仅为单位点的碱基突变.结论塞替派可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p53、Ki-ras多位点的碱基突变和p16的单位点突变.分析前者为塞替派诱导细胞转化过程中发生的重要分子事件,后者是次要分子事件.

  • 1-03 塞替派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基因突变

    作者:袁素波;王治乔;叶常青;廖明阳;夏英;杨梅英

    目的了解药物致癌过程中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利用以塞替派为致癌原诱导永生化人支管上皮细胞(BEAS-2B)发生恶性转化建立的癌前转化细胞(BEAS-TE)以及从软琼脂上筛选到了克隆化多倍体细胞,沿转化细胞代龄进行了转化进程中p53、p16和Ki-ras基因突变情况的动态观察.结果 p53、Ki-ras基因存在多位点、p16基因单位点的的碱基突变.结论 p53和Ki-ras基因的多位点突变是塞替派诱导细胞转化过程中发生的重要分子事件,p16基因非编码区单个碱基的缺失是细胞转化过程中的次要分子事件.

  • 1-02 塞替派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化*

    作者:袁素波;廖明阳;叶常青;王治乔

    目的研究塞替派对人类上皮细胞的致癌转化效应.方法利用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为基本细胞模型,首次进行了塞替派诱导BEAS-2B细胞的恶性转化实验;平行于细胞的转化进程研究了塞替派转化细胞(BEAS-TE)的增殖动力学、细胞周期和锚着独立生长能力等转化表型特征.结果经传代和软琼脂培养基筛选BEAS-TE已具有较为稳定的转化表型和细胞生物学特性,可能是具有较强裸鼠致瘤性的恶性转化细胞.结论塞替派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具有较强的恶性转化效应.

  • 塞替派诱发人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成瘤细胞的染色体畸变

    作者:周喆;袁素波;郭巧珍;廖明阳

    目的旨在了解转化细胞在成瘤过程中的细胞遗传学改变.方法运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研究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恶性转化后的裸小鼠接种成瘤细胞(BEAS-TT)的染色体畸变.结果瘤细胞在传代早期基本以近二倍体细胞为主,随着细胞代龄的增加,各肿瘤细胞系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趋势不同,其中BEAS-TTa逐渐形成以多倍体细胞为主的细胞群,而BEAS-TTb,BEAS-TTc则以近二倍体细胞为主份额细胞.核型分析表明3个瘤细胞系的核型与BEAS-TE不同,在其基础上有新的染色体(14号染色体)丢失和标记染色体(M4)的增加.结论细胞染色体数目不稳定,14号染色体的丢失和M4染色体的增加,可能与BEAS-TE的裸小鼠成瘤性有关.

  • 塞替派诱发人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成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周喆;袁素波;廖明阳

    目的为进一步阐明化学致癌剂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原代细胞培养,细胞免疫化学分析获得并鉴定恶性转化成瘤细胞,以BEAS-2B细胞和BEAS-STE细胞为参照, 研究恶性转化成瘤细胞的增殖动力学和锚着独立生长能力等表型特征.结果和结论经原代细胞培养获得可传代的具人类上皮来源的恶性转化成瘤细胞,恶性转化成瘤细胞较成瘤前细胞具有更强的恶性转化表型.

  • 塞替派、环磷酰胺诱发的人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细胞的致瘤性

    作者:周喆;袁素波;廖明阳;陈光宇;袁本利;余寿忠

    目的观察塞替派(TE)及环磷酰胺(CP)能否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细胞成瘤.方法以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为对照,以TE诱发转化细胞(BEAS-TE)的琼脂糖克隆扩增细胞(BEAS-STE)及CP诱发转化细胞(BEAS-CP)的琼脂糖克隆扩增细胞(BEAS-SCP)为靶细胞接种于3~4周龄裸鼠,每组接种6只,♂♀各半.结果接种后26周,对照组无一长出肿瘤,BEAS-STE组有5只长出肿瘤,BEAS-SCP组有1只长出肿瘤,其中BEAS-STE组有3只裸鼠的肿瘤直径在1 cm以上.经病理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肿瘤为低分化癌肉瘤组织.结论 TE、CP诱发恶性转化的人支气管上皮转化细胞均具有裸鼠致瘤性.

  • 环磷酰胺及塞替派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细胞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

    作者:陈光宇;袁素波;马华智;廖明阳

    目的了解细胞周期调控系统各正、负调节因子在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了经环磷酰胺(CP)和塞替派(TEPA)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发生恶性转化的BEAS-CP和BEAS-TE细胞中P53、P16、P15、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和RB蛋白的表达.结果 BEAS-2B细胞中表达阳性的P16、P15及RB蛋白,在BEAS-CP和BEAS-TE细胞中表达缺失;BEAS-2B细胞中检测呈阴性的P53蛋白,在BEAS-CP和BEAS-TE细胞中呈阳性;cyclin D1蛋白在3株细胞中检测均为阳性.结论转化细胞中P16、P15及RB蛋白的表达异常可能影响了细胞周期中P16(P15)/cyclin D1-CDK4/pRB调控途径的自稳平衡.两转化细胞P53蛋白的阳性表达提示转化细胞P53蛋白的功能已发生改变.

  • 塞替派诱发人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成瘤细胞的基因突变

    作者:周喆;袁素波;廖明阳

    目的旨在了解转化细胞在成瘤过程中的p15, p16, p53和K-ras基因编码序列突变情况.方法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和DNA测序技术.结果转化各阶段细胞p15和K-ras基因编码序列为野生型.在转化进程中,各转化细胞均携带与细胞永生化有关的p53第47密码子CCG→TCG(脯氨酸→丝氨酸)转换,在此基础上无新的错义突变发生.p16基因在BEAS-2B细胞和BEAS-STE细胞中均为野生型,在BEAS-TTb细胞中第4密码子发生TCG→TAG(丝氨酸→终止密码子)碱基转换,结果为无义突变,第19, 52密码子分别发生GAG→AAG(谷氨酸→赖氨酸)转换,GCG→ACG(丙氨酸→苏氨酸)转换的错义突变.BEAS-TTc细胞中第19密码子发生GAG→AAG(谷氨酸→赖氨酸)转换的错义突变,而没有可检测的BEAS-TTa细胞的mRNA存在.结论 p16基因的突变或表达缺失与恶性转化细胞的成瘤过程相关.

  • 环磷酰胺及塞替派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细胞的p16INK4a及p15INK4b基因突变

    作者:陈光宇;袁素波;马华智;廖明阳

    目的了解环磷酰胺(CP)和塞替哌(TEPA)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的恶性转化株内BEAS-CP和BEAS-TE细胞p16和p15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及DNA序列分析技术.结果 BEAS-CP细胞p15基因的外显子1和外显子2都出现了异常带型.BEAS-TE细胞p16基因的外显子1及外显子2a出现了异常带型和迁移率滞后现象;p15基因外显子1的2条单链带之间出现异常条带.DNA序列分析发现BEAS-CP细胞的p15基因外显子1的182位有C的插入,206位有G的插入;外显子2的第308位密码子有C→T(TCC→TTC)转换(Ser→Phe),第327位密码子有T→A(AAT→AAA)颠换(Asn→Lys).BEAS-TE细胞的p16基因外显子2a的第125位密码子有G→A(CGC→CAC)转换(Arg→His).结论 p15基因在CP诱导BEAS-2B发生恶性转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TEPA诱导BEAS-2B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过程中可能涉及了p16基因的失活.

  • CYP3A5和GSTP1基因多态性与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治疗转移性乳腺癌近期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心娜;董宁宁;余靖;王小利;任军;邵宏

    目的 获得中国人群药物代谢酶CYP3A5基因和GSTP1基因两个位点的多态性及其与转移性乳腺癌近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化疗方案,对患者每2周期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rate,DCR)进行评估.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MALDI-TOF)确定两个位点的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该化疗方案近期疗效的关系.结果 93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具有CYP3A5 A6986G纯合突变型(GG)的DCR(77.8%),显著高于AA± AG基因型的(57.4%)(P<0.05);具有GSTP1 A313G突变型(AG+ GG)的DCR(81.6%)显著高于野生型(AA)(57.4%)(P<0.05);对两个基因多态性位点的联合分析显示,同时具有GSTP1 AG+ GG和CYP3A5 GG基因型的DCR高,为84.2%(P <0.05).结论 CYP3A5和GSTP1的基因多态性与化疗疗效有关,GSTP1A313G突变型(AG+ GG)和/或CYP3A5 A6986G纯合突变型(GG)的患者使用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方案近期化疗疗效好,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经尿道塞替派黏膜下注射加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术治疗腺性膀胱炎

    作者:刘岩;王晓民;徐万海

    目的 探讨应用经尿道塞替派黏膜下注射加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2例腺性膀胱炎患者施行经尿道塞替派黏膜下注射加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42例术后进行随访,41例术后症状完全消失,B超检查膀胱壁光滑,膀胱镜检查膀胱黏膜正常,活检无阳性复发,1例于术后6个月复发.结论 经尿道塞替派黏膜下注射加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术腺性膀胱炎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安全,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对于病变范围较大者..

  • 塞替派及丝裂霉素C在翼状胬肉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罗舒娅;杨爱民;毛夕娟;周庆龄

    目的探讨塞替派和丝裂霉素C(MMC)防止术后翼状胬肉复发的疗效。方法将182例翼状胬肉随机分为塞替派组(158例169眼)和丝裂霉素C组(24例24眼)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塞替派(1∶2 000)的应用方法是术后第3天滴用,MMC(0.2g*L-1)应用的方法分别为术中应用及术后第3天滴用。结果塞替派组角膜创面上皮修复的速度明显比丝裂霉素C组快(P<0.001),塞替派组翼状胬肉的复发率(2.96%)低于MMC组(8.33%)。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滴用塞替派是一种预防胬肉复发安全、简便和有效的辅助措施,且对复发性病例也行之有效。

  • 塞替派尿道内灌注治疗男性前尿道尖锐湿疣7例

    作者:张一沙;张士行

    1995年6月~1997年6月我科应用塞替派尿道内灌注治疗男性前尿道尖锐湿疣7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多西他赛分别联合卡培他滨与塞替派在乳腺癌术后化疗中的效果

    作者:高学坤

    目的 探讨多西他赛分别联合卡培他滨与塞替派在乳腺癌术后化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124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治疗,研究组给予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生存质量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客观缓解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在躯体、心理、社会、精神评分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45%(P<0.05).研究组患者的生存率为58例(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例(80.65%)(P<0.05);研究组患者复发率为2例(3.2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例(14.52%)(P<0.05).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与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疗效相当,但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效果更突出.

  • 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作者:罗荣;杨松涛;吴进;陈晶

    目的 探讨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86例,随机分为两组,应用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方案(A组)(多西他赛35mg/m2 d1,8,塞替派60mg/m2 d1,21d为1疗程),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方案(B组)(多西他赛35mg/m2 d1,8,顺铂80mg/m2 d1,21d为1疗程)化疗2个疗程,评价其效果.结果A组和B组治疗效果分别为:两组均无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25.58% vs 20.93%,稳定(SD)53.49% vs 48.83%,进展(PD)20.93% vs 39.70%.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肝脏损害转氨酶升高,手足综合征程度较轻.两组患者不良反应0~Ⅱ°和Ⅲ°~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一定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以作为经济有效的化疗方案.

  • 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赵乂

    目的:分析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对照组(多西他赛+塞替派)、研究组(多西他赛+卡培他滨),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多西他赛、卡培他滨联合进行治疗与应用多西他赛、塞替派联合进行治疗相比,临床效果相当,但多西他赛、卡培他滨联合应用对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可以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综合效果更为显著.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