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국제신경병학신경외과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南大学
  • 影响因子: 0.7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2642
  • 国内刊号: 43-145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2-11
  • 曾用名: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 创刊时间: 197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社
  • 出版地区: 湖南
  • 主编: 杨期东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甲状腺疾病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葛安岩

    早期发现并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可以对缺血性脑卒中产生预防作用.目前,已经有多个研究提示甲状腺疾病与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相关,并报道了甲状腺疾病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其发生机制,现就相关内容进行总结.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偏头痛

    作者:赵秀圆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肽.多项试验证实其在偏头痛发作中发挥着舒张血管、介导神经源性炎症、调节痛觉感受等作用.近年来大量Ⅱ、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针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药物在偏头痛的急性期治疗和预防治疗中均可产生良好疗效,这或许可以彻底改变偏头痛的药物治疗选择.本文即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讨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结构分布,其在偏头痛发作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关药物的研发.

  • 外泌体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路雁惠;张锐毅

    外泌体是一种纳米级双层脂质囊泡,它通过主动分选机制包裹特定细胞内容物,包括多种特异性蛋白质、脂质和核酸,靶向作用于受体细胞,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研究发现,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均可释放外泌体,并参与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细胞间物质传递及信息交流.

  • 偏头痛诱发因素与遗传

    作者:王栋

    偏头痛诱发因素多种多样,每种诱因对患者的影响程度也因人而异.不同偏头痛患者对各种诱因如月经、酒精、含酚类食物、含组胺食物等的敏感性不同,遗传学研究也证实某些偏头痛诱因的确存在遗传易感性.许多基因参与了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也影响了包括诱因在内的某些临床特征,可能与偏头痛分型有关.针对某一诱因挑选敏感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有助于发现诱因的遗传机制,进而深入理解偏头痛的发病机理.

  • 线粒体功能损伤在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炎症体激活中的调控机制

    作者:龚哲

    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LRP3)炎症体的激活多由各种外源性或内源性刺激产生,进一步激活cmpase-1,促使IL-1β和IL-18的成熟分化及分泌,从而引发炎症反应.激活过度的NLRP3炎症体可造成组织损伤及器官功能失调,甚至导致多种疾病.但目前对其激活机制的具体调控并不十分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多种疾病中的NLRP3激活有关,且多作为上游激活因子提供ROS促使NLRP3寡聚化,并作为炎症体聚合的重要场所,或者乙酰化α-tubulin使线粒体位置靠近NLRP3.其分子机制多与K+外流及胞内失平衡有关.本文将着眼于NLRP3炎症体激活的机制以及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其激活的相关研究.

  • 神经递质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调节焦虑和抑郁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陶微微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的解剖和功能的脑干核团,参与很多病理生理学过程,包括心血管调控、生殖行为、发声、恐惧、焦虑、抑郁、防御行为以及痛觉调制等.越来越多的动物试验证实了PAG通过多种神经递质在焦虑、抑郁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将对PAG参与调节焦虑、抑郁的机制作一综述,探讨其调节机制在人类焦虑和抑郁的治疗中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 脑积水相关分子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格磊;张向阳

    脑积水的形成和发展是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病理过程,近来研究发现许多关键信号通路的异常表达与脑积水关系密切,如TGF-β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脑积水相关分子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可导致颅内多种细胞失去稳态异常增殖,引起下游蛋白的表达异常和胶原等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多,导致脑脊液分泌增加及循环吸收障碍,从而导致了脑积水的产生.本文就脑积水相关的重要分子信号转导通路进行综述,希望找到脑积水病因中的重要靶点,从而进行病因治疗,为寻找脑积水的发病机制以及探索新的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 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手术方式与癫痫发作的关系

    作者:郑鉴峰;徐睿;郭宗铎;孙晓川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方式对癫痫发作的影响,以及与出血严重程度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手术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患者被分为夹闭组和栓塞组,比较两组的基线特征,并发症和预后,并根据临床分级,比较癫痫发作率和患者预后.结果 363例患者行开颅夹闭手术,211例患者行介入栓塞手术,两组的癫痫发作率无明显差异(P=1.000),但在Hunt-Hess1-3级和改良Fisher 1-2级的患者中,夹闭组的患者癫痫发作率明显更高(P =0.036;P=0.013).在Hunt-Hess 1-3级和改良Fisher 1-2级的患者中,有癫痫发作的比无癫痫发作的预后更差(P=0.010;P=0.031).结论 破裂动脉瘤患者在两种手术后癫痫发作率无明显差异,但在临床分级低的患者中,开颅夹闭手术后癫痫发作率更高,且与预后不良相关.

  • 帕金森病和抑郁症转录组生物信息学分析

    作者:曹慧;黄卫;杨栋;傅锦华;彭红莉;魏宏萍;刘丽妮;熊中杰;董轩萁

    目的 抑郁症状(MDD)是帕金森病(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探讨帕金森病和抑郁症可能具有的共同致病机制.方法 通过文本挖掘及转录组数据分析帕金森病与抑郁症共同的致病机制.结果 文本挖掘发现63.8%的MDD基因和32%的PD基因为共有基因及438个共有的生物学过程;转录组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10个共同差异基因:Ⅰ类肌球蛋白(MYO1F)、活化免疫球蛋白样受体(LILRA2)、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ADCYAP1)、骨骼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YLK2)、钙结合蛋白2(CLSTN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4(CAMK4)、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1(PCSK1)、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5(TRPC5)、钠离子葡萄糖联合转运子(SLC5 A1)、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YPR1) (P<0.01);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发现PD和MDD具有相同的14个生物学过程,6个细胞组成,10个分子功能,并且有3个相同的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P<0.05);通过蛋白质网络构建,筛选出4个共同的关键基因(MYO1F、CAMK4、PCSK1、TRPC5);通过对蛋白质网络模块分析后发现关键模块具有共同的生物学过程.结论 帕金森病和抑郁症具有共同的致病基因及通路,这为帕金森病和抑郁症伴存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

  • 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是青年高血压病患者罹患脑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一项回顾性调查研究

    作者:王莉;温慧军

    目的 探讨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与青年高血压病患者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2018年2月宝鸡市第二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青年急性脑梗死同时息有高血压病的患者92例(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患有高血压病的青年体检患者98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都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并分析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90例青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者18例,占9.47%,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者172例,占90.53%,其中127例为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1级,占66.84%(127/190),55例为左心室舒张功能2级,占28.95%(55/190),8例为左心室舒张功能3级,占4.21% (8/190).观察组患者IVRT、Ea/Aa及A'值分别为(114.97±10.16)、(0.79±0.11)和(5.21±1.03),对照组分别为(72.86±8.75)、(1.3±0.25)和(5.02±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IVRT、Ea/Aa及A'值和急性脑梗死发生之间有相关关系(r=0.53,r=0.61.r=-0.59).结论 青年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与高血压病有关,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可能是青年高血压病患者罹患急性脑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

  • 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作者:刘佳丽;王晔

    目的 研究缺血后处理(I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探讨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β淀粉样蛋白前体(APP)表达.方法 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组),每组16只大鼠.术后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测定大鼠认知记忆能力变化.3组大鼠脑组织切片行HE染色和APP染色,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orris水迷宫试验显示,对照组大鼠训练第1~4天逃避潜伏期长于IP组(P<0.01);跨越原平台次数IP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脱失明显,而IP可减轻这种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脑缺血再灌注144 h后对照组中APP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IP组海马CA1区APP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可通过抑制APP的表达改善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的记忆减退.

  • 神经电生理监测与术中彩超辅助下经侧裂显微手术治疗岛叶胶质瘤

    作者:易海波;林瑞生;林巧珍;李榕;于涛;陈明

    目的 探讨分析神经电生理监测与术中彩超辅助下经侧裂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岛叶胶质瘤的疗效.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与术中彩超辅助下经侧裂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1例(电生理彩超组)岛叶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未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及术中彩超且经皮质入路切除的19例岛叶肿瘤患者为对照组.电生理彩超组术中神经电生理实时监测运动、感觉通路的完整性,术中彩超实时定位肿瘤及明确肿瘤切除情况,均采用改良翼点或扩大翼点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根据手术前后影像学分析,电生理彩超组手术全切率为66.66%,明显高于对照组(15.79%).电生理彩超组中4例术后新出现对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术后1个月有3例完全恢复,1例出现远期运动功能障碍.其中3例术后新出现语言功能障碍,术后1个月2例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明显好转.术前存在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和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术中彩超经侧裂显微外科手术岛叶胶质瘤,提高了肿瘤手术切除的安全系数和全切率,效果更为理想.且可以在完全切除肿瘤的同时,能有效的保护周围重要结构和血管,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下调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表达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保护作用

    作者:李晓娜

    目的 探讨下调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表达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保护作用.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阴性对照组和TXNIP干扰组.构建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模3d时,行神经功能评分,分别检测大鼠脑梗死面积和神经细胞凋亡水平,以及脑组织中TXNIP基因和TXNIP、ASK1、p-ASK1和caspase-1蛋白表达.结果 TXNIP干扰组大鼠在建模3d时,神经功能评分[(1.65±0.10)分]低于模型组[(2.22士0.55)分]和阴性对照组[(2.49士0.97)分](F =42.046,P=0.000).TXNIP干扰组大鼠脑梗死面积[(16.40±1.32)%]和神经细胞凋亡率[(22.61±2.33)%]低于模型组[(24.74士2.38)%和(71.53±6.25)%]和阴性对照组[(23.48±2.72)%和(68.23±3.05)%](F=192.936,F=473.627;P<0.05].TXNIP干扰组大鼠脑组织中TXNIP mRNA和蛋白、p-ASK1和caspase-1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和阴性对照组,而ASK1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模型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 下调TXNIP基因表达可减少脑梗死面积和神经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促进凋亡相关蛋白ASK1磷酸化介导的细胞凋亡有关.

  • 弥散张量成像在颅脑损伤昏迷病人中的应用

    作者:张晓峰;张明文;于志虎;朱林;周雁玲

    目的 初步探讨颅脑损伤昏迷病人上行网状激活系统(ARAS)弥散张量成像(DTI)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以近3年的颅脑损伤后昏迷病人为研究对象,在颅脑创伤后的3周和5周行DTI和纤维示踪成像(DTT)检查.种子兴趣区为中脑和桥脑被盖区,目标兴趣区为丘脑板内核.分析ARAS纤维束的部分各向异性(FA)、平均弥散率(MD)、纤维束量(TV),及其变异和病人颅脑创伤3月后意识状态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FA、MD、TV和预后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3周时上行网状激动系统FA、MD和3月时的预后之间无相关性,TV和3月时的预后有统计学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9,P<0.001).5周时,FA、TV和3月时的预后呈正相关性(P<0.001),3周至5周间FA的变异与3月时的GCS评分和GOS评分呈正相关(P<0.005,P<0.05),TV变异和3月时GCS评分和GOS评分呈正相关(P<0.001).结论 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3月后的意识状态和DTI所模拟颅脑损伤后5周时ARAS的FA、MD、TV及动态变化有相关性.亚急性期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纤维束的改变可以间接反映患者意识恢复能力.

  • 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和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与阿尔茨海默病及血管性痴呆关系的研究

    作者:马宗艳;蔡宏斌;裴丽娟;郭文婷;范祯祯;杨玉;葛朝明

    目的 探讨血清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RAGE)的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aD)的关系.方法 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2月到2018年1月收治的149例患者,根据MMSE量表及相应的纳入排除标准,将患者进行分组,其中AD组34例,脑梗死后痴呆(VaD)组64例,脑梗死非痴呆(N-WD)组51例,选择同期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上无差异、无严重疾病的住院体检者31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4组间的一般资料及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比较血清AGEs、sRAGE在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与AD和VaD的关系.结果 AD组和N-VaD组的AGEs水平高于VaD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D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AD组和N-VaD组之间的AGE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AGEs对AD有较低诊断价值.Spearman秩相关法分析显示,年龄(r=-0.168,P<0.05)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体重指数(r=0.151,P<0.05)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4组在性别、年龄、糖尿病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组间sRAGE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清AGEs可能与AD的发生、发展有关;AGEs对AD有较低的诊断价值.

  • 经颅多普勒监测微栓子阳性的临床分析及思考

    作者:刘扬;贾砚秋;何莎莎;陈伟红;李睿;吕佩源

    目的 探讨微栓子(MES)阳性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随访结果 .方法 对10例微栓子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后随访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14.09)岁,其中女性患者2例,男性8例;临床主诊断均为缺血性脑血管事件.8例MES阳性侧被检血管为中重度局限性狭窄;6例颈部血管彩超提示存在不均质回声斑块;1例患者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多次监测提示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量MES通过,同时合并右侧颈内动脉闭塞,但未发生脑卒中;3例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阳性,1例可见栓子雨,均不伴血管狭窄.3个月后随访,1例再发MES阳性一侧大面积脑梗死,致瘫痪、失语.3例发泡试验阳性患者MES仍阳性,相同时间内MES通过数量无明显改变.5例患者颈部血管超声呈高、等回声斑块,1例患者为低回声斑块,6例患者认知功能存在不同程度减退.结论 MES阳性与颅内外动脉不稳定斑块或卵圆孔未闭相关,MES阳性患者需关注脑卒中复发及认知功能减退的问题.

  • 胶质瘤患者的生存风险预测模型

    作者:邹涵;王苟思义;叶宁荣;李闫文;黄琦;刘宏伟;熊祖剑;李学军

    目的 探索与胶质瘤患者预后相关的RNA,并以这些RNA建模以预测患者的生存状况.方法 对TCGA数据库中653个胶质瘤的RNA测序数据作单因素生存分析,筛选与患者预后相关的基因;对所得到的基因,利用Lasso回归建模,获得可预测患者生存状况的模型并加以验证;根据模型所得的风险分数,结合临床特征做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验证模型是否有效且独立于临床特征.结果 筛选得到31641个与预后相关的基因,Lasso回归模型中共包含40个基因表达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证明模型有效(P<0.05)且独立于临床特征(P<0.05).结论 利用RNA测序数据和Lasso回归建模所得模型可预测患者的生存状况.

  •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异常肌反应变化特点与术后疗效关系探究

    作者:陈奥博;姜晓峰;何芳;李明武;傅先明

    目的 探究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MVD)中异常肌反应(AMR)的变化特点与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MVD术中采用AMR全程定量化监测患者的AMR变化特点,减压操作前AMR阈值较基础阈值升高≥1倍为A1组、<1倍为A2组,手术结束时AMR完全消失为B1组、未消失为B2组,B2组中AMR阈值较基础阈值升高≥1倍为B2a组、<1倍为B2b组,对各组的术后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1组21例中,19例立即治愈,1例延迟治愈,1例未愈;A2组52例中,35例立即治愈,9例延迟治愈,8例未愈.A1组较A2组疗效好(P =0.046).B1组50例中,42例立即治愈,5例延迟治愈,3例未愈;B2组23例中,12例立即治愈,5例延迟治愈,6例未愈.B1组较B2组疗效好(P=0.003).B2a组的治愈比例较B2b组高(分别为14/1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5).结论 AMR在术中的变化特点对术者有重要参考意义,AMR在减压前升高、在手术结束时完全消失、未消失但升高较基础阈值≥1倍者术后疗效相对较好.

  • 中国云南基层医院远程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作者:唐学梅;杨重胜;杨洲;刘轩;李剑

    目的 远程卒中指导基层医院脑梗死静脉溶栓国外已经很成熟,但国内鲜有报道.该研究以上海九院中心与祥云中心建立7×24小时远程卒中合作,由九院中心指导祥云中心进行脑梗死静脉溶栓.方法 利用远程卒中前瞻性收集1年内九院中心与祥云中心急性脑梗死病例,统计其静脉溶栓质控和随访情况,对比两中心静脉溶栓率、3小时静脉溶栓率、就诊到静脉溶栓时间(DTN)、发病到静脉溶栓时间(OTT)、3个月随访改良生活能力评分(mRS)及出血、死亡率.结果 远程卒中后1年九院中心静脉溶栓率27.04%,祥云中心静脉溶栓率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九院中心DTN为(62.76±26.41) min,祥云中心DTN为(70.55±28.5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随访两中心mRS评分、出血和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远程卒中指导下祥云中心静脉溶栓预后及安全性不差于九院中心,远程卒中是改善农村基层医院静脉溶栓的有效方法之一.

  •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血压变异性研究

    作者:余爱勇;赵迎春;潘晓春;高丹宇;娄晓丽;赵玉武

    目的 本研究拟探讨血压变异性(BPV)与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的关系.方法 对19例LS-TIA患者(LS-TIA组)、32例TIA患者(TIA组)和33名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和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并计算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SBPV)、白天收缩压变异性(d-SBP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PV)、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DBPV)、白天舒张压变异性(d-DBPV)和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PV).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S-TIA组和TIA组的24 h-SBP、d-SBP、n-SBP、24 h-DBP、d-DBP、n-DBP和脉压指数均显著升高(均P<0.05).与TIA组比较,LS-TIA组患者脉压指数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LS-TIA组的24 h-SBPV、d-SBPV、n-SBPV、24 h-DBPV、d-DBPV和n-DBPV显著增高,TIA组的24 h-DBPV、d-DBPV和n-DBPV显著增高(P<0.05或P<0.01).与TIA组比较,LS-TIA组的24 h-SBPV、d-SBPV、24 h-DBPV和d-DBPV显著增高(均P<0.05).结论 LS-TIA患者较TIA患者BPV升高,BPV升高可能是LS-TIA发病的诱因之一.LS-TIA患者较对照组血压升高,可能是LS-TIA低灌注后代偿性血压升高.LS-TIA较TIA患者脉压指数升高,表明LS-TIA患者血管硬化更为严重.

  • Alb及NLR对创伤性脑出血患者的近期预后价值

    作者:邱玉霞;孙月玲;宫保强;林森;关万涛

    目的 探讨血清白蛋白(Alb)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创伤性脑出血(TICH)患者的近期预后价值.方法 选取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TICH患者286例,根据28d预后情况分成存活组(n =229)和死亡组(n=57).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分为轻度组(n=94,<4分)、中度组(n=120,4~15分)、重度组(n=72,>15分).比较各组入院第1、3、7天Alb及NLR水平变化.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时间点血清Alb及NLR水平预测TICH患者死亡的价值.结果 死亡组第1、3、7天血清Alb水平均明显低于存活组(33.80士5.74 vs 38.26士6.13;28.24±4.62 vs 42.35士7.40;21.73±4.15 vs 46.28士7.85,均P<0.05),而死亡组第1、3、7天NLR均明显高于存活组(5.94士2.26 vs4.38±1.36;7.15±2.40 vs 3.34士1.27;8.62±3.24 vs2.13±0.91,均P<0.05).重度组第1、3、7天血清Alb水平均明显低于轻度组和中度组(均P<0.05),而重度组第1、3、7天NLR均明显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均P<0.05).ROC曲线显示,第3天血清Alb及NLR水平预测TICH患者死亡的佳截值分别为31.52 g/L和5.27,两项联合预测TICH患者死亡的AUC(95% CI)为0.925(0.861 ~0.975)明显高于单项Alb[0.836(0.780 ~0.893)]及NLR[0.851(0.782 ~0.903)],其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3.0%和87.5%.相关分析显示,死亡组血清Alb水平与NLR、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827、r=-0.724,P<0.01),NLR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 =0.775,P<0.01).结论 Alb及NLR水平与TICH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第3天两项联合预测TICH患者预后的价值较高.

  • 头部MRI阴性的颞叶内侧癫痫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研究

    作者:杨晓燕;马临庆;龙莉莉;肖波

    目的 评估头部MRI阴性颞叶内侧癫痫(MTLE)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7名头部MRI阴性的MTLE患者资料,其中左侧MTLE 14例(左侧MTLE组),右侧MTLE 13例(右侧MTLE组).癫痫患者与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严格匹配的14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均接受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失礼识别任务的测评.结果 在MoCA得分方面,两组MTLE患者的MoCA总分及各分项测试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右侧MTLE组复制立方体得分低于左侧MTLE组和对照组(P<0.05);右侧MTLE组的画钟试验得分低于左侧MTLE组(P<0.05);左侧MTLE组句子复述、语言流畅性测试得分低于右侧MTLE组(P<0.05).在失礼识别任务得分方面,两组MTLE患者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左侧MⅡE组比右侧MTLE组更低(P<0.05).结论 头部MRI阴性MTLE患者的一般认知功能及高级社会认知功能均受损.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蒙蒙;朱明肃;李红闪;王欢;张唯;王佩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7例,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48例为对照组,采用高压液相方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中HbA1c水平,并计算AIP(等于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的对数).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组吸烟史(55.6% vs.35.7%,P=0.027)、高血压病史(76.9% vs.42.8%,P=0.000)、甘油三脂(1.58±0.96 vs.1.19±0.87,P=0.028)、基线收缩压(151.62士21.55 vs.134.12士16.97,P=0.000)、基线舒张压(91.58±14.16 vs.82.00士12.71,P=0.000)、HbA1c(6.8±1.8 vs.5.5±0.6,P=0.001)、AiP(0.05±0.26 vs.-0.06±0.24,P=0.015)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组HbA1c与AIP呈正相关(r=0.276,P=0.003).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bA1c与AIP正相关,因此定期检测HbA1c和AIP,积极控制血糖和血脂,对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 基于3D Slicer软件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体积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谢国强;王欣;郝五记;左毅;肖三潮;陈尚军

    目的 评估CT诊断报告中关于高血压脑出血血肿体积统计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头颅CT影像科报告,调取CT扫描原始数据后运用3D Slicer软件进行脑内血肿三维结构重建,精确统计血肿体积;依据软件计算血肿体积大小分组与影像科CT诊断报告进行统计比对,评估影像科统计血肿体积的偏差程度.结果 117例高血压脑出血头颅CT扫描原始数据运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体积计算均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用时长242.4 s;短21.98 s;平均78.57±40.91 s),其中小出血量为0.62ml;大出血量为166.03 ml;平均出血量为33.79士3.12 ml;影像诊断报告中小出血量为1ml;大出血量为190ml;平均37.66 ±3.48 ml;两者有显著性差异,且差异程度与血肿量大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基于3D Slicer软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血肿三维结构重建并较准确统计血肿体积,操作简便易行,可以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客观准确的血肿量依据.

  • 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

    作者:王年华;袁辉纯;何俊;郑涛;陈德顺;成晶晟;徐立新;冷海斌

    目的 探讨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OCSDH)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4例OCSDH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OCSDH的临床表现为颅高压及局灶神经功能损害症状,4例患者中2例先行钻孔引流,效果差,再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另外2例患者直接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其中3例患者完整切除,1例患者残留部分脏层包膜,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均口服阿托伐他汀.随访6月~4年,均恢复良好,无复发病例.结论 术前仔细阅读影像学资料、术中采取合理的治疗策略、术后口服阿托伐他汀能显著提高OCSDH的疗效.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