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高分辨力MRI管壁成像特点研究

    作者:王小刚;杨连军;杨茂生;彭君;刘凯莉;李春海

    目的:应用1.5T高分辨力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 MRI)对症状性和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狭窄管壁进行成像,探讨症状性和无症状性MCA粥样硬化狭窄的管壁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经MRA或CTA证实的MCA M1段明显狭窄(≥50%)的行HR MRI检查的患者36例,其中有症状组25例,无症状组11例,分别测量窄层面的血管横轴位管壁厚度、管腔的横截面积,比较2组患者血管狭窄的差异.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有症状组MCA狭窄段的管腔面积为(3.04±1.03)mm2,无症状组MCA狭窄段的管腔面积为(3.28±0.96)mm2,2组之间的管腔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症状组MCA狭窄段的管壁厚度[(2.10±0.77)mm]相比,有症状组MCA狭窄段的管壁明显增厚,约为(2.32±0.61)mm,且注射对比剂后,有症状组的偏心性强化更多见(83.3%).结论:HR MRI可以显示症状性和无症状性患者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段管壁的不同特征,症状性患者的MCA在HR MRI上显示较大的管壁厚度,管壁强化更多见.

  • 高分辨力MR成像检查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丹凤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在亚洲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其在我国的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也有较高发生率.高分辨力MR成像作为目前唯一可以在体进行的血管壁成像的无创技术,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对大脑中动脉的研究.高分辨力MR成像能评估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斑块分布、斑块信号特点、管壁重构方式等,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现就近年来高分辨力MR成像检查颅内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高分辨力MRI对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龙

    颅内椎基底动脉属于后循环,穿支血管丰富,毗邻脑干等重要结构,功能极其重要.当椎基底动脉发生病变,特别是发生夹层动脉瘤时,预后不良.高分辨力MRI(HRMRI)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诊断颅内动脉夹层的技术,具有安全无创、分辨力高、无需使用对比剂的特点,可对管壁及管腔进行成像,对椎基底夹层动脉瘤(VBD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提供重要的影像信息.就HRMRI新技术对VBDA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 缺血性卒中病人颅内动脉硬化斑块的HRMRI特征及相关临床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焦晟;黄娟;宋焱;陈玉辉;陆军;王宏;陈敏

    目的 利用3.0 T高分辨力MR成像(HRMRI)技术分析缺血性卒中病人颅内责任动脉斑块特征,并探讨颅内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共纳入49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行颅内动脉HRMRI检查,男35例,女14例,年龄31~81岁,平均年龄(60.73±12.4)岁.根据病人斑块与缺血区责任动脉的关系分为责任动脉斑块组和非责任动脉斑块组,分析2组病人的HRMRI特征.根据斑块的强化程度分为明显强化组和非明显强化组,分析斑块强化程度与临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9例病人共196处斑块,其中责任动脉斑块70处(35.7%),非责任动脉斑块126处(64.3%);2组间的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明显强化的比例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责任动脉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程度更为严重、明显强化的比例更高(P<0.001).明显强化组与非明显强化组之间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既往卒中史及家族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明显强化组的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LDL/HDL)比值低于明显强化组(分别为1.95±0.62和2.53±0.94,P=0.048).结论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与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斑块的强化程度能够反映斑块的稳定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的危险因素并不能完全反映斑块的稳定性,LDL/HDL比值升高有可能作为不稳定斑块的预测因子.

  • 高分辨力MR血管壁成像技术在头颈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段祥攻;武晔;吴芳;杨晓旭;宋海庆;杨旗;郭秀海;杜祥颖

    目的 探讨高分辨力MRI(HRMRI)在头颈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5年2月—2017年6月于宣武医院就诊的头颈动脉夹层病人30例,采用32通道头颈联合专用线圈行头颈一体化HRMRI成像.由2名神经内科医生根据纳入病人的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常规影像检查对夹层做出诊断并作为参考标准.由2名放射科医生对CTA和HRMRI影像进行双盲分析,评价内容包括内膜片、壁内血肿及双腔征等.计算CTA和HRMRI在血管节段水平诊断夹层的准确性.结果 ①2名神经内科医生在30例病人中共诊断41个血管节段存在夹层,其中累及颈内动脉18个节段、椎动脉18个节段、基底动脉5个节段.②CTA正确诊断21个血管节段存在夹层(21/41,敏感度51.2%),其中6个血管节段见双腔征.③HRMRI正确诊断39个血管节段存在夹层(39/41,敏感度95.1%),其中36个血管节段见壁内血肿,30个血管节段见双腔征.结论 头颈联合HRMRI可全景显示夹层动脉管壁特征,可作为动脉夹层诊断和随访的一线检查技术.

  • 眼球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HR-MRI表现

    作者:周全;陈金城;刘斯润;黄力;Arne-J(o)rn Lemke

    目的探讨眼球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影像学特征,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断明确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16例共计17个病灶的位置、数目、形态、大小、MRI信号、强化情况、有无合并视网膜脱离及有无视神经和眼外侵犯等.所有病例均行HR-MRI及增强扫描,部分病例行脂肪抑制. 结果 17个病灶中的16个呈扁丘状位于眼球内壁的后极.15个病灶厚度<5 mm,平均厚度为2.9 mm.病灶边缘清晰,T1WI上呈轻度高信号者16个,T2WI上呈等信号者15个,增强扫描显著强化者有12个.3例合并视网膜脱离,在T2WI上多呈等信号,T1WI上呈轻度高信号者,均无强化.无视神经及眼外侵犯病例. 结论 94%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HR-MRI表现具有特征性,表现为位于眼球内壁后极的较小、基底较宽、边缘清晰的扁丘状病灶.其T1WI信号高于玻璃体,T2WI信号等于玻璃体,增强扫描瘤体显著强化.明确其HR-MRI影像学特征有助于临床与恶性葡萄膜黑色素瘤相鉴别,避免不必要的眼球摘除.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