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上段与中下段在肿瘤患者中的效果比较

    作者:欧婷婷;郭飞容;陈艺璇

    目的 比较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上段与中下段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7 年10月至2010 年6月在我院行PICC的肿瘤患者305例,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上段53例,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252例,对出现的并发症及留置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PICC 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上段处堵管、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8.3%,位于中下段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上段、其留置时间为(100.3±52.0)d,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中下段、其留置时间为(125.2±53.3)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的肿瘤患者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其临床应用价值显著高于位于上腔静脉上段者.

  • 血液透析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后顽固性呕吐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董德涛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后引起患者顽固性恶心呕吐的原因,并分析相关处置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14年8月16日在我院行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术后出现顽固性恶心、呕吐1例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长期中心静脉导管术后引起患者顽固性恶心、呕吐,调整导管尖端位置恶心、呕吐症状消失。结论长期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低于右侧第四肋间隙可能会引起患者顽固性恶心、呕吐,术前应根据患者身高、体型选择不同长度的长期中心静脉导管,术中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时导管应保持水平状态测量长度,减少不同胸型引起的影响,术后常规胸片检查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轻并发症。

  • 腔内心电图对PICC尖端定位效果的Meta分析

    作者:刘胤佃;何金爱;宋燕伶

    [目的]评价腔内心电图对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定位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Science Direct、EBSCO、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期刊数据库(WANFANG DATA)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2软件对结局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共纳入文献17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病人先后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与X线胸片定位法,两种方法在确认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性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0,95%CI(0.36,3.35),P=0.87];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为81.3%(n=1 294),使用体外测量法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为67.6%(n=110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14,95%CI(2.10,8.17),P<0.0001];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导管尖端异位率为4.4%(n=122),使用体外测量法为13.6%(n=3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4,95%CI(0.16,0.37),P<0.000 01].[结论]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确认导管尖端是否到位的准确性方面能达到X线胸片定位法的效果,能提高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住率、降低导管尖端异位率.建议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特征性P波病人可考虑免除X线检查.

  • 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荣;余树春

    背景 中心静脉置管术作为临床上一项重要的诊疗操作,其应用受到医护人员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针对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的许多研究发现导管尖端位置至关重要,而导管异位可导致严重并发症. 目的 综述定位CVC尖端的方法,旨在为临床上研究CVC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 内容 通过监测CVC尖端位置,可有效地降低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发现CVC尖端的定位,对其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趋向 通过对CVC尖端的定位,探讨置管深度与身高、体重的相关性,并通过统计学分析推断计算公式.

  • 心电定位在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吴丽元;赵丽萍;汪琴;彭敏;曹甜;邓艳红

    目的 探讨心电定位技术对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中精准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在本院住院且符合PICC置管指征的116例极低体重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心电定位组各58例,分别采用单一置管完成后的X线定位和心电定位技术置入PICC,比较两组一次穿刺尖端到位率及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心电定位组一次穿刺尖端到位率为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0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电定位技术将置管操作和定位这两项操作集中在床旁一次完成,无需X线检查判断导管位置,对提高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及尖端位置的动态监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经颈内静脉长期透析管:HR-MRCP和HR-T2WI对透析导管相关并发症及其尖端位置的评估

    作者:袁妍;裴贻刚;龙学颖;李文政;Jules Zogbelemou;宁建平;肖湘成;钟勇

    目的:评估高分辨率MRCP(HR-MRCP)和高分辨率T2WI(HR-T2WI)显示经颈内静脉置入长期透析导管(CDC)的尖端位置和相关并发症的能力。方法41例怀疑CDC功能不良和相关性并发症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接受了HR-MRCP和HR-T2WI扫描。在扫描之前,每位ESRD患者的CDC管腔内注入5 ml生理盐水。扫描完成后由两名副主任医师对CDC的尖端位置和相关性并发症进行评估。所有患者在MRI检查后1~2 d内行胸部X线检查。对于HR-MRI诊断为CDC相关性并发症的患者,CDC在3~10 d内拔出。结果38例成功执行了HR-MRI扫描,其中的13名ESRD患者CDC的HR-MRI结果正常, HR-T2WI表现为“双眼征”和HR-MRCP为“双轨征”。25名患者CDC的HR-MRI结果为异常,包括纤维蛋白鞘22例、附壁血栓6例、静脉血栓3例及血凝块4例。对于纤维蛋白鞘(22例),HR-T2WI表现为“薄环征”(小于3 mm)———环绕CDC周围薄层高信号;对于附壁血栓(6例),HR-T2WI表现为片状高信号且基底于静脉壁;对于静脉血栓(3例),HR-T2WI表现为“厚环征”(大于5 mm)且占满整个血管管腔;对于血凝块(4例),当CDC一侧管腔内出现血凝块时,HR-T2WI表现为“单眼征”及HR-MRCP为“单轨征”(2例),当CDC双侧管腔内出现血凝块时,HR-T2WI的“眼征”和HR-MRCP的“轨道征”均缺失(2例)。对于MRI诊断为CDC异常的ESRD患者,拔除CDC后发现纤维蛋白鞘12例、静脉血栓4例和血凝块4例。对于显示导管尖端的位置,HR-MRCP和胸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132)。结论 HR-MRCP联合HR-T2WI能准确显示CDC尖端的位置及其相关并发症,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无创检查方法,有助于ESRD患者的治疗方案调整。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