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周君;徐升;刘晓峰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SAN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表现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形态学观察与分析.结果 患者男性,42岁CT显示脾脏占位.病理学检查显示病灶呈灰白灰红色结节,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镜下见多发性血管瘤样结节,结节中央可见裂隙样或窦样血管腔,血管腔周围散在卵圆形组织细胞,结节周围围绕致密的向心性分布的平滑肌或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显示CD34(+)、CD31(+)、vimentin(+)、SMA(+)、CD68(+/-)、Ki-67约20%+.结论 SANT是一种罕见的以多发性血管瘤样结节为病变特点的脾脏良性病变,易于血管瘤、炎性假瘤等相混淆,依靠病理组织学表现和免疫组化特点可以正确的诊断.

  •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6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颜红柱;李维卿;刘惠敏;何金;余宏宇

    目的 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6例SANT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征进行观察并文献复习.结果 SANT主要表现为局部有多个血管瘤样结节,结节周围可有增生的纤维组织包绕,结节中心为裂隙样、不规则的血管腔,内衬肥胖的内皮细胞,管腔周围可见梭形细胞和卵圆形细胞,结节之间亦可见密集的梭形细胞和卵圆形细胞,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血管样腔隙内皮细胞显示3种不同的免疫组化表型CD34 +/CD31 +/CD8-、CD34-/CD31 +/CD8+和CD34-/CD31 +/CD8-,结节内梭形细胞CD31、SMA和CD68(+),结节间梭形细胞和卵圆细胞SMA和CD68(+).结论 SANT是一种少见的脾良性病变,有特征性的临床病理表现,预后良好,尤其需要与脾的交界性或恶性肿瘤鉴别.

  •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2例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成志强;王晓玫;俞丽娜;胡锦涛;高利昆;彭全州;陈灼怀;张石芬

    目的 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例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进行详细的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SAN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组织学镜下见具有众多由环靶状纤维组织围绕的肉芽肿样结节,伴有结节间不同程度硬化的间质;肉芽肿样结节内细胞呈卵圆形、短梭形,胞质相对丰富,部分细胞胞质内可形成含红细胞的腔隙,细胞间还穿插有衬覆肥胖内皮细胞的枝芽状毛细血管及相对扩张的窦隙样血管腔隙.免疫组化示结节内不同血管样结构有3种不同的表达,结节内梭形、卵圆形细胞CD31、CD68和SMA呈不同程度(+),而CD21、S-100和EMA均(-).术后随访,患者未发现病变复发和转移.结论 SANT是脾具有特征性改变的一种良性病变,过去易与脾炎性假瘤、错构瘤或血管瘤等相混淆.行脾切除术可治愈,预后良好.

  •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师杰;钟定荣;张江宇;崔全才

    目的 报道2例少见的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以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方法 对2例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进行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脾SANT具有众多由环靶状纤维组织围绕的肉芽肿样结节,伴有结节间不同程度硬化的间质;肉芽肿样结节内细胞呈卵圆形、短梭形,胞质相对丰富,部分细胞胞质内可形成含红细胞的腔隙,细胞间还穿插有衬覆肥胖内皮细胞的枝芽状毛细血管及相对扩张的窦隙样血管腔隙.免疫组化显示结节内不同血管样结构有3种不同的免疫组化表达;此外,结节内梭形、卵圆形细胞CD31、CD68和SMA呈不同程度(+),而CD21、S-100、CDl和ENA均(-);仅结节周边细胞F8(+),SMA结节间及结节周边纤维SMA均(+).结论 SANT是脾具有特征性改变的一种良性病变.过去常被归人脾炎性假瘤、错构瘤或血管瘤等.

  •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2例报道

    作者:周颖;陆江阳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 of the spleen,SANT)初由Martel等[1]2004年报道,从这一概念提出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总共报道不足100例.SANT是一种少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但是详细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现就我院2例SANT病例,对其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形态及研究进展进行讨论,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超声表现

    作者:刘青;景赟杭;高亚丰;涂晶晶;白利杰;段世玲;王胜利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SANT患者的临床、超声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总结SANT的超声表现.结果7例均为单发的类圆形肿块(7/7),边界清楚4例(4/7),边界不清3例(3/7),等回声2例(2/7),低回声5例(5/7),中心星芒状强回声3例(3/7),中心线样强回声4例(4/7),中心点状钙化1例(1/7),假包膜2例(2/7).CDFI显示:7例(7/7)病灶周边均见点状或线样血流信号.结论 SANT是一种罕见的脾脏良性病变,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认识这些特征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

  •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1例

    作者:闫育喜;叶建军;牛娟琴;岳丽娜

    患者女,52岁,无明显诱因上腹胀痛2个月.查体:右上腹轻压痛,腹平软.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CT:平扫示脾脏实质内类圆形低密度影,约4.2 cm×5.0 cm,边界清晰,内部密度欠均匀,CT值约32~44 HU,内见多发点状钙化灶(图1A);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见多发斑片状轻中度强化,CT值约43~57 HU(图1B),静脉期呈渐进性强化,CT值54~65 HU,延迟期病灶进一步向心性强化,呈“轮辐状”,CT值63~78 HU(图1C),CT初步诊断为泡状棘球蚴.行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术.术

  •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邓东锋;张晓;王亚东

    目的 通过报道1例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诊治过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复习文献并对1例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发病机制及治疗与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往往因其他疾病去医院检查发现,CT示增强后病灶轻度不均匀强化.病理回示符合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行脾脏切除后患者康复出院,随访4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是一种罕见病,容易被误诊为脾血管瘤、脾错构瘤、恶性肿瘤等,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手术切除可治愈.

  •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CT、MRI表现

    作者:杨大为;杨正汉;王振常;靳二虎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脾脏SANT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脾脏SAN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点、病理基础及CT和(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特征表现.结果 7例脾脏SANT患者中女性4例,男性3例,患者年龄28~62岁,中位年龄50岁.病理学特征为纤维硬化间质中形成多个血管瘤样结节.病灶在MRI的T2-weighted imaging(T2WI)及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轮辐征",增强扫描5min延迟期中心区域见星芒状延迟强化.病灶在CT上表现为动脉期周边结节样强化及后期渐进性强化,强化特点与MRI增强类似,但因延迟时间不够,中心纤维延迟强化的特点不明显.结论 脾脏SANT的典型MRI征象包括在T2 WI及动脉期的"轮辐征",以及延迟期的中心星芒状纤维组织延迟强化.MRI对脾脏SANT基本征象的显示优于CT.

  •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1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李蓉;孙浩然

    目的 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特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例脾SANT病人的临床特征及CT增强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临床无明显症状,CT增强检查显示脾实质内边界清楚低密度肿块,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密度低于脾实质,延迟期呈等密度,肿块内可见多发点状致密钙化灶.病理诊断为脾SANT.结论 脾SANT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具有一定的特征.

  •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诊断分析

    作者:韩丽珠;李绪斌

    目的 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例脾SANT病人的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MRI示脾的下极孤立性肿物,边界清,平扫T1WI呈等信号,抑脂T2WI呈不均匀低信号,DWI呈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延迟期相对周围脾实质呈稍高信号伴中心放射状低信号影.手术病理为脾SANT.结论 脾SANT 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影像分析(附4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徐吉雄;周芸

    目的 分析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4例患者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2例同时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均经手术治疗.结合文献对SANT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进行讨论.结果 4例SANT的影像学特点为单发、无包膜和囊变坏死、伴有始终无强化的星芒状瘢痕、以及特异的从动脉期到延迟期呈现逐渐向心性充填的“辐轮状”强化.SANT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SANT的CT与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其影像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但终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4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王素英;张慧芝;杨育生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发生机制.方法 收集4例SANT患者的资料,观察其临床、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4例均为体检发现脾脏占位,无特殊临床表现.大体检查:均为单发类圆形结节、界限清楚,无明显包膜,2例结节中央为白色瘢痕状.镜下:结节中央为裂隙样、窦样或不规则血管腔,内衬肿胀的内皮细胞.血管腔隙之间为梭形细胞或短梭形细胞,结节周围为硬化的纤维组织,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窦内皮细胞CD34(-)、CD31(+)、CD8(+),毛细血管内皮细胞CD34(+)、CD31(+)、CD8(-),小静脉CD31(+)、CD34(-)、CD8(-),3例含有多量IgG4+的浆细胞.结论 脾脏SANT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表现为孤立性或多发结节,可以伴发腹腔多发性钙化性纤维性肿瘤,IgG4+浆细胞数量增高,该病是否与IgG4相关的硬化性疾病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胡勇;王星星;徐军;王健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发生机制.方法 对5例脾脏SANT进行常规HE及免疫组化(SP法)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眼观病变呈单发或多发性结节,边界清楚,切面斑彩状.显微镜下特征性的表现是多发性血管瘤样结节形成,其周围被增生的纤维组织包绕.结节中央为裂隙样、不规则形或略扩张的血管腔,内衬肿胀的内皮细胞.血管腔隙之间为梭形细胞和卵圆形细胞.结节周围的纤维化组织中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结节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CD34和CD31(+),CD8(-);窦内皮细胞CD8和CD31(+),CD34(-);结节内的小静脉CD31(+),CD34和CD8(-);结节周围梭形细胞vimentin、SMA(+),desmin(-);其内的炎细胞CD68(+).其中1例伴发腹腔多发性钙化性纤维性肿瘤.结论 脾脏SANT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的脾脏血管病变,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病理特征,可以伴发腹腔多发性钙化性纤维性肿瘤,预后良好,应注意与脾脏其他类型肿瘤及瘤样病变鉴别.

  •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5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李倩玉;朱延波;奚豪;桂贤;张莉萍;蒋虹伟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5例SANT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进行形态学观察并文献复习.结果 5例中只有1例有临床症状.眼观脾脏SANT多为孤立性病灶,与周围脾组织界清,中心为白色瘢痕样外观.镜下呈多结节表现,结节中心为多个裂隙样或不规则型富含红细胞的血管腔隙,内衬肥胖的上皮细胞.结节周围靶环状紧密排列梭型、卵圆形细胞,间质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血管样腔隙呈现3种不同的免疫表型:CD34-/CD31+/CD8+、CD34+/CD31+/CD8-和CD34-/CD31+/CD8-.结节周围梭型、卵圆形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SMA、CD31、CD68均(+).结论 SANT是源自脾脏红髓的具有独特形态学特点的血管瘤样病变,易与炎性假瘤、血管瘤等相混淆,临床呈良性表现.

  •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李琳琳;李凤朝;刘慧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SANT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SANT组织学为多发性血管瘤样结节,由内衬肥胖内皮细胞的窦隙样血管腔隙构成,结节间为纤维性分隔或呈同心圆状包绕.免疫组化标记结节内3种不同类型的血管均表达CD31,不同程度表达CD34和CD8.CT平扫呈稍低密度,增强后呈渐进性强化,中央见条状无强化区;术后病理除1例明确诊断,另2例原诊断为炎性假瘤、血管瘤伴血栓形成及机化.结论 SANT是一种少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诊断依靠影像学及其特征性的显微镜下特点,行脾脏切除术可治愈.

  • 儿童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杨文萍;徐红艳;陈勇;曾松涛;肖强;林云;黄慧

    目的 探讨儿童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1例儿童SANT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童,3岁2个月,因车祸体检发现左上腹包快.手术所见:肿块与脾脏相连.肿块4 cm×5 cm×3 cm大小,肿块界限清楚,切面:紫红、灰白相间,呈结节状、分叶状.镜下见纤维组织将毛细血管样结构分隔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结节状血管巢,结节间纤维组织疏松,无明显胶原化,其中可见厚壁的血管,并可见散在炎症细胞浸润.免疫表型:血管巢表达CD31、CD34,血管间隙表达SMA,间质纤维组织表达vimentin、灶状SMA,不表达desmin、NSE、S-100、ALK、CD21、EBV,散在表达CD68、CD8,Ki-67增殖指数常<5%.结论 SANT是儿童罕见的一种良性病变,常偶然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

  •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范明华;邱晓明;李向红;孙宇;刘毅强;周立新;李忠武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穿刺活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SANT穿刺活检标本进行常规组织处理、石蜡包埋、HE染色并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56岁,自述左腹部不适,CT检查显示脾占位.组织学低倍镜下可见多个结节,单个结节呈血管瘤样表现,由内衬肥胖内皮细胞的不规则血管腔隙组成,外周围绕同心圆排列的胶原纤维,有外渗红细胞及散在炎细胞,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显示3种不同类型的血管;CD34+/CD8-/CD31+的毛细血管,CD34-/CD8+/CD31+ 的窦状隙,CD34-/CD8-/CD31+的小静脉.回顾文献,SANT手术切除后无复发病例,预后良好.结论 穿刺活检结合免疫组化可以明确诊断SANT.

  •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伴发肾脏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杨树东;张丽华;周志毅;芮俊;梁加贝;孙荣超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伴发右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例脾脏SANT伴发右肾透明细胞癌常规HE染色,同时对SANT行EnVision两步法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文献讨论及相关分析.结果 脾脏SANT 病理学检查示病灶呈灰白色结节,边界不清,镜下见多发性血管瘤样结节,结节中央可见裂隙样或窦样血管腔,血管腔隙之间为梭形细胞和卵圆形细胞,结节间为硬化的胶原纤维,梭形细胞较少,多灶性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较多含铁血黄素沉着,免疫组化表达有一定特征性.右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3级,临床分期2期.结论 脾脏SANT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有特征性临床病理表现,伴发恶性肿瘤时需加以鉴别,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1例

    作者:黄祯;肖卫东;李勇;敖建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 )由Martel等[1]根据25例脾脏肿瘤的形态特征首次提出的描述性诊断,之前曾被称为多结节性血管瘤、错构瘤及脾脏血管瘤样炎性假瘤等。脾脏 SANT 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自身免疫性系统性疾病,一种是反应性疾病[2]。脾脏 SANT依其独特的病理特点与其他脾脏肿瘤相互鉴别,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大宗病例文献报道较少,临床上易误诊,故增加对本病的了解对于临床医师十分重要。笔者遇到1例,报告如下。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